襄阳市襄州区2007-2011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襄阳市襄州区2001—2010年梅毒发病趋势

2 P > 性别 发 病 率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3. 78 , 0. 05 ) 。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 20 59 岁, 共 309 例, 20 29 岁组女性 ( 83 占 81. 32% ( 309 /380 ) ; 其中, 2 P < 例) 发 病 率 高 于 男 性 ( 40 例 ) ( = 11. 26 ,
华南预防医学 2012 年 2 月第 38 卷第 1 期
South China J Prev Med , February 2012 , Vol 38 , No.1
· 45·
占 22. 37% ; 职 业 不 详 42 例, 占 11. 05% ; 工 人 18 , 4. 74% ; 11 , 例 占 离退人员 例 占 2. 89% ; 干部职员 10 例, 占 2. 63% ; 民工 8 例, 占 2. 11% ; 散居儿童 7 例, 占 1. 84% ; 商业服务 6 例, 占 1. 58% ; 教师 4 例, 占 1. 05% ; 医务人员 2 例, 占 0. 53% ; 学生和公共场 所服务人员各 1 例, 占 0. 26% ; 其他职业 37 例, 占 9. 74% 。 梅毒分期情况 380 例 梅 毒 患 者 中,隐 性 梅 毒 198 例 ( 占 52. 11% ) , I 期梅毒 82 例( 占 21. 58% ) , II 期梅毒 91 2. 4
计分析。 2 2. 1 结果
流行概况 2001 —2010 年, 襄 州 区 共 报 告 梅 毒 病 例 380 例, 年均发病率为 3. 75 /10 万。发病以 2003 年为最
低, 发病率为 0. 1 /10 万, 此后发病率逐年上升, 至 2010 年为最高, 发病率为 12. 16 /10 万, 是 2003 年的 121. 6 倍, 居 2010 年当地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 的第 3 位( 仅次于肺结核和乙型肝炎) 。2001 —2010
2011—2015年襄阳市襄州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1—2015年襄阳市襄州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李志芳;刘光定;李苌辉;姚秀华【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9)22【摘要】目的了解襄阳市襄州区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襄州区2011—2015年上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区5年间传染病总发病数为24269例,年均发病率为531.13/10万,2011—2015年传染病年发病率分别为585.33/10万、532.84/10万、426.66/10万、594.41/10万、516.87/10万;死亡41例,年均死亡率为0.90/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6538例,丙类传染病6种17731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17163例)占70.72%,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4494例)占18.52%,第3是血液与性传播传染病(2465例)占10.16%;发病前5位的是手足口病(325.52/10万)、肺结核(72.61/10万)、病毒性肝炎(52.57/10万)、其它感染性腹泻(37.62/10万)和流行性腮腺炎(21.45/10万).结论襄阳市襄州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男多于女、城区高于农村以及以儿童、农民和学生发病为主等特点,控制手足口病、肺结核、乙肝、其它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儿童、农民和学生身体健康是该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总页数】3页(P63-65)【作者】李志芳;刘光定;李苌辉;姚秀华【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襄阳 441000;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湖北襄阳 441104;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湖北襄阳 441104;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襄阳 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相关文献】1.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2015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分析 [J], 吴秀玲;付志智;邓革红2.巴州人民医院2011-201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趋势分析 [J], 孙敏3.2014—2015年银川市金凤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J], 孙晓磊4.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2011-201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J], 李芝玲5.某县2011年~201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分析 [J], 左晓凤;叙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2例艾滋病死亡病例分析

62例艾滋病死亡病例分析作者:陈念等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3期【关键词】艾滋病;死亡原因;机会性感染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2-0414-02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4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临床以免疫缺陷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传染病。
本文总结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我院住院期间死亡62例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死亡原因构成,以期改进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2012年11月在我科住院死亡的62例AIDS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年龄25~81岁,平均为(45.05±14.18)岁。
传播途径:性接触感染55例(88.7%),静脉吸毒感染5例(8.1%),感染途径不明的2例(3.2%)。
作者简介:陈念(1975-),女,广东省揭阳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目前已对CD4+细胞小于200个/μL的AIDS患者积极开展了PCP的一级预防,大大的降低了PCP的发生率。
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二位疾病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62例患者中发生PSM 18例(290%)。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特征性皮疹、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贫血等。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为特征性的脐凹样皮疹,皮疹分布在面部、颈部、下躯干,炎症病例波及全身。
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广西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特别宜于本菌生长,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PSM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播散性的PSM病死率很高;该病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静脉用该药2周,好转后改用伊曲康唑口服10周,剂量为400 mg/d,随后应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直至患者CD4+细胞升高至200个/μL以上,以预防复发,同时尽早进行HARRT治疗。
2005-2014年襄阳市襄州区传统可免疫性疾病流行趋势

2005-2014年襄阳市襄州区传统可免疫性疾病流行趋势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4年襄阳市襄州区传统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时间序列特征,为制定襄州区免疫规划工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襄州区2005-2014年传统可免疫性疾病的疫情资料,对该地区传统可免疫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
结果:襄州区2005-2014年共发生传统可免疫性疾病14794例,死亡11例,年均发病率为151.7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13/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83.06/10万下降至2014年的119.58/10万;襄州区2005-2014年传统可免疫性疾病的疾病谱未发生明显改变,发病率时间序列分布表明,襄州区2005-2014年乙肝、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麻疹发病率上下波动明显,百日咳、破伤风散在发生,白喉与脊髓灰质炎无病例报告。
结论:襄阳市襄州区2005-2014年乙肝与肺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麻疹发病率上下波动,存在潜在发生和暴发的可能,应高度关注。
【关键词】传统可免疫性疾病;流行趋势;时间序列【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054-02传统可免疫性疾病是指乙肝、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肺结核和脊髓灰质炎7种传染病[1]。
1982年襄州区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部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有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为了解襄州区2005-2014年传统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时间序列特征,为制定襄州区免疫规划工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襄州区2005-2014年传统可免疫性疾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襄州区2005-2014年传统可免疫性疾病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湖北省2003-2004年性病疫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

湖北省2003-2004年性病疫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李旺华;李玲;杨芳;彭国平;蒋洪林;赵明江【期刊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年(卷),期】2005(16)6【摘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对湖北省性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提高性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了解性病实际发病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控制性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核查门诊有关科室医生的门诊工作日志、化验室性病检测检验记录、保健科性病疫情登记本等。
结果被调查单位均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班子和制度,专业人员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性病病人平均报告率为80.94%,平均漏报率为19.06%。
初诊至报告的平均及时率为73.35%,报告至收卡的平均及时率为37.81%。
性病报告卡的平均完整率为77.07%,平均准确率为71.49%。
结论应将依法报告疫情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各级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尽量减少漏报。
【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性病;疫情报告【作者】李旺华;李玲;杨芳;彭国平;蒋洪林;赵明江【作者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相关文献】1.张湾区2012年性病疫情报告质量分析 [J], 熊昌盛;彭静2.甘肃省2002年前三季度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调查分析 [J], 苟伟斌;余爱玲;席沧海;郁华;张小清;石林;王炳涛;赵煜君3.张湾区2012年性病疫情报告质量分析 [J], 熊昌盛;彭静;4.广西35家公立医院2001年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调查分析 [J], 付志智;莫应坚;王杰;李增富5.甘肃省1999年上半年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情况调查分析 [J], 余爱玲;徐春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襄阳市37例艾滋病死亡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

襄阳市37例艾滋病死亡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王兰舟;熊义芳【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1(024)013【摘要】目的总结晚期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7例AIDS住院死亡病例机会性感染的种类、临床特点、与原发病的关系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结果 37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肺孢子菌肺炎(PCP)、肺结核、细菌性肺炎、其他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
这些机会性感染中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前五位是:PCP、隐球菌脑膜炎、细菌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29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37.45/mm3。
结论患者在AIDS晚期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PCP、结核、细菌性肺炎、其他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等,这些感染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性感染是缓解AIDS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总页数】2页(P4330-4331)【作者】王兰舟;熊义芳【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传染病医院,湖北襄阳4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相关文献】1.池州市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与CD4+T细胞计数间的关系 [J], 徐秀亮;鲁稻;朱艳;童志礼2.46例艾滋病死亡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 [J], 何云;赵清霞;孙燕;李三景3.重庆市艾滋病合并常见机会性感染分析 [J], 刘奉凤;王治伦4.晚期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死亡临床分析 [J], 邓志海;杨华玲5.襄阳市37例艾滋病死亡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 [J], 王兰舟; 熊义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襄阳市襄州区2007

襄阳市襄州区2007【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21-01hiv抗体检测是hiv/aids的常规诊断方法,可用于监测、诊断、血液筛查,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提供实验室依据。
hiv抗体筛查试验可靠、廉价,可以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人,是掌握艾滋病疫情及各类人群流行趋势的重要手段[1]。
现将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资料来源于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及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中心、襄州区医院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数据库资料。
1.2检测方法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规定的检测流程与方法进行hiv抗体筛查,采用两种方法:(1)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2)金标法、硒标法。
2 结果2.1 hiv筛查实验室检测情况襄州区有两家hiv筛查实验室,一家是区疾控中心,另一家是区医院。
前者承担全区的母婴阻断、长卡司机哨点监测、主动监测(包括娱乐场所暗娼检测、外出务工人员检测)以及羁押场所人员(包括在押、吸毒人员)、新兵体检人员、肺结核病人、住院病人和医务人员的hiv抗体检测;后者主要对本院的住院病人和有关科室的门诊病人进行hiv抗体筛查。
2007-2010年襄州区的两家hiv 抗体筛查实验室共检测125071人次,初筛检出21例阳性(hiv感染者11人,aids患者10人),各类人群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6.79/10万。
2.2 各类筛查人群检测情况各类人群中,临床病人检测人群最多,占52.46%(65610/125071);其次是孕产妇检,占29.67%(37108/125071),且这两类人群检测人数逐年增多。
见表1。
2.3 检测阳性情况分析2.3.1 地区分布:全区共13个镇,近5年共初筛检出的21例阳性,其中: 17例分布在张湾等7个镇,其余4例是外省和外县人。
襄阳市襄州区17例抗病毒治疗结果分析

襄阳市襄州区17例抗病毒治疗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1-10-31T11:19:02.56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马保国姜德生吴敦明康俊飞[导读] 目的:观察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
马保国姜德生吴敦明康俊飞(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襄阳441104)【摘要】目的:观察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7例艾滋病患者使用免费抗病毒治疗,适时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胸透、CD4细胞、病毒载量等,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药物副作用。
结果:死亡3例,停药1例,13例临床症状均不同改善,CD4细胞上升,病毒载量下降,生活、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有确切疗效,积极治疗机会性感染,确保病人95%以上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图分类号】R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62-01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治疗档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治疗信息库数据。
2004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艾滋病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15岁;传播途径:异性性传播7例,受血传播7例,献血传播3例。
1.2治疗方法:治疗入选对象CD4细胞常规检测(1年2次)低于200U/L的感染者或低于350U/L并有严重机会性感染者。
治疗前至少对患者进行3次依从性教育,并做相关心里支持。
AZT+3TC+EFV 3例,D4T+3TC+NVP 5 例,AZT+3TC+NVP 3 例,D4T+3TC+EFV 1 例。
2结果2.1 抗病毒治疗基本情况:入组治疗17例中,男9例,占治疗人数52.94%;女8例,占治疗人数47.06%;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59岁。
17例经抗病毒治疗,目前在治病人13例,死亡3例,因依从性不好停药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市襄州区2007-2011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3-01-17T10:27:51.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吴敦明李文萍张春玲康俊飞张阳[导读] 了解襄阳市襄州区艾滋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吴敦明李文萍张春玲康俊飞张阳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41104)
【摘要】目的了解襄阳市襄州区艾滋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襄州区艾滋病疫情报告和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分析。
结果 5年共报告艾滋病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64例,男性 40例,女性24 例,性别比1.67:1;感染途径以血液转向性途径为主,同性也有所有上升,性途径报告48例,占75%,其中异性感染37例,占57.81%,同性感染11例,占17.19%。
结论近年来性传播途径有明显上升趋势。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娱乐场所艾滋病防治宣传,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流行趋势
为了解襄阳市襄州区2007-2011年艾滋病流行变化趋势,为今后艾滋病的防控,制定可行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现将疫情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科疫情管理档案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疫情慨况襄州区从1996-2011年累计报告HIV/AIDS91例,其中HIV 21例,AIDS70例,已死亡36例。
男性 53 例,女性38 例,性别比为1.39:1。
2.2 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 2007-2011年报告病例64例,分别为7例、10.93%,7例、10.99%,14例、17.08%,20例、31.25%,16例、25%。
2.2.2地区分布 64例病例,涉及12个乡镇,分别是张湾镇11例、17.19%,黄集镇10例、15.63%,古驿镇10例、15.63%,双沟镇7例、10.94%,龙王镇5例、7.8%,石桥镇5例、7.8%,张家集镇4例、6.25%,东津镇3例、4.68%,朱集镇、程河镇、黄龙镇、峪山镇各2例、
3.13%,不详乡镇1例、1.56%。
2.2.3年龄、性别分布 10-19岁的11例、17.19%,20-50岁的45例、70.31%,55岁以上的8例、12.5%。
男性40例,女性24例,性别比为1.67:1。
2.2.4职业分布 2007-2011年农民分别为3例、42.85%,4例、57.14%,7例、50%,10例、50%,8例、50%;工人和民工、1例、14.29%,2例、28.58%,2例、14.28%,2例、10%;学生1例、14.29%,0,1例、5%,1例、6.25%;干部、司机2007年1例、14.29%,2011年1例、6.25%,家务及待业2009年2例、14.29%,2010年3例、15%,2011年3例、18.75;商业服务2010年2例、10%,2011年1例、6.25%,餐饮2010年1例、5%,不祥2008年1例、14.29%,2009年2例、14.29%,2010年1例、5%,2011年1例、6.25%。
2.2.5传播途径2007-2011年异性传播分别为3例、42.85%,4例、57.14%,7例、50%,12例、60%,11例、68.75%;同性1例、14.3%,0例、1例、7.14%,、4例、20%,5例、31.25%;血液3例、42.85%、1例、14.29%;3例、21.43%,3例、15%、0例;2008年、2009年不祥各占2例,分别占28.57%,14.29%,2009年,2010年注射毒品各1例、7.14%、5%。
3 讨论
襄州区近年艾滋病疫情分析显示,有以下特征:(1)襄州区于2007~2011年共发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64例,从时间上分析疫情呈波动上升趋势。
[1](2)疫情较重的乡镇分别是张湾镇、黄集镇、古驿镇、双沟镇,都达到了10%以上,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感染者以青壮年居多,20-50岁45例,占70.31%,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比值为1.67: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报告发病数的50%。
提示我们今后的防控重点应关注农村和加强流动人群的管理。
[2-4](3)2007年以来感染人群有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趋势,有血液传播转向以性传播为主,并且同性也有所上升,应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3]另外,同性恋人群隐藏比较深,此类人群应是艾滋病防治研究的新课题之一,值得关注与思考。
[5]
综上所述,我们应加强娱乐场所的健康教育和男男性接触的干预,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医疗机构开展HIV检测、咨询服务工作及VCT工作,早发现,早治疗,以有效地防治艾滋病疫情的扩散。
[5]
参考文献
[1]王复昆,金霞,韩娟,等,驻马店市1995-2010年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A].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01):0028-03
[2]蔡连如,新干县2004-200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B]2010(03)-0063-02
[3]李玮,赵泳瑜,林建友,珠海市斗门区2000-200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B].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5):0589-02
[4]陈晓芹,张振宇,等,1999-2008年东海县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B]华南预防医2009,06-0076-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A].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