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艾滋病疫情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艾滋病是一种严峻的传染性疾病,引起人类健康关注已久。

自从上世纪80时期艾滋病首次在中国被发现以来,该病在中国传播的速度一直在加快。

针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实行了一系列乐观措施,以遏制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本文将对中国艾滋病的全国疫情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深度了解目前的疫情现状,并探讨预防和控制的重点。

依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总数已超过110万人。

其中,男性感染者占绝大多数,超过80%;而女性感染者比例约为20%。

这一数据表明,艾滋病在男性群体中传播较为广泛,主要是因为男性更容易从事高风险行为,犹如性性行为、吸毒和输血等。

关于传播路径,数据显示,同性性行为是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男性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男性同性恋者之间性行为的高发生率有关。

而异性性行为也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女性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丈夫或男友感染而传播给她们。

在年龄分布方面,数据显示,青年人是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群体。

这与青年人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关,大部分感染发生在他们的初次性行为中。

此外,浩繁青年人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对于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缺乏,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除了上述群体外,吸毒人群也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吸毒过程中共用针头等不洁工具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此外,吸食毒品可能使得使用者对性行为的决策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针对中国艾滋病的疫情数据及其分布规律,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实行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

起首,他们加大了对大众的艾滋病宣扬和教育力度,通过媒体、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向大众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其次,他们加强了艾滋病的监测和筛查工作,提高了感染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的遮盖率。

此外,中国政府还为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提供了免费的抗病毒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中国防控艾滋病的工作依旧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艾滋病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艾滋病患者。

本文将对中国艾滋病的全国疫情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疫情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艾滋病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总人数超过100万。

而且,艾滋病疫情在中国依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数据显示,中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占比超过95%。

其中,男性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此外,吸毒注射也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科学合理的性教育和毒品防控措施对于预防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进一步分析中国艾滋病疫情,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地区的疫情较为突出。

根据数据,广东、云南、河南和黑龙江等省份是中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中,广东省的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云南省则是中国艾滋病病毒毒株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此外,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农民工、男性同性恋者和吸毒人员群体是相对高发的人群。

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他们在工作地点的不稳定性使得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更容易发生。

而男性同性恋者由于性伴侣的更替频繁,所以更容易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扩散者。

吸毒人员由于使用共享注射器等行为,也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关于中国艾滋病的防控措施,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其次,建立艾滋病病毒检测与治疗体系,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抗病毒治疗。

同时,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监测和干预,提供更全面的防控服务。

最后,推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保障艾滋病患者的权益,减少歧视和偏见。

总结起来,中国艾滋病的疫情数据分析显示,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仍然较快,疫情呈现增长趋势。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控意识十分重要。

西藏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高危行为状况调查

西藏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高危行为状况调查

西藏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高危行为状况调查马玉桂;雅西【摘要】目的了解西藏地区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为制订当地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现场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培训,现场问卷调查、采血,结果录入Epidata数据库统计分析.结果在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调查MSM人群20人,HIV抗体检测阳性1人,阳性率为5%;性行为以男女双性恋为主,占80%;初次发生插入性性行为最小年龄为17岁(与女性)和18岁(与男性).结论在西藏主要城市调查到的MSM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较高,虽然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但是无保护性行为仍较为常见,多性伴和双性性行为发生比例较高,并且对自身HIV感染状况的了解也不够重视,是今后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人群.【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7)004【总页数】2页(P254-255)【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行为特征;艾滋病【作者】马玉桂;雅西【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67近几年来,男男性行为人群(以下简称MSM人群)HIV感染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MSM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1%~4%,个别城市达到5.9%[1,2]。

为了了解西藏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城市MSM人群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状况及行为学特征,加强当地MSM人群HIV检测、告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管理和治疗,探索适合当地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署,本研究于2008年4月~2009年6月,在拉萨市、日喀则市开展了 MSM 人群HIV感染状况及行为学特征的调查。

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

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

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近年来,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增加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并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艾滋病疫情概况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两种途径传播。

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男性同性性行为和非婚前性行为是高风险群体。

血液传播主要是由于输血、捐血和注射毒品等行为引起。

其次,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地区差异性。

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分省份和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

最后,艾滋病感染者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青年群体成为高发人群。

二、艾滋病知识普及与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艾滋病知识普及与教育水平与地区、性别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城市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信息获取更便捷。

另一方面,女性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有关。

此外,年轻人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关。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加大了艾滋病知识普及和教育的力度。

通过在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同时,加强对高风险群体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等行为,降低感染风险。

三、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中国政府在艾滋病防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建立了全国艾滋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了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

其次,加强了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通过建立艾滋病检测机构和艾滋病防治中心,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为感染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支持。

此外,加强了艾滋病防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了对非法血液采集和注射毒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的分析

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的分析

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的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移现象日益普遍化。

流动人口指的是那些暂时或长期离开常住地,在不同地区或城市间进行来往的人群,而这样的人群往往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方面。

因此,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监测和防控成为当务之急。

一、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艾滋病累计报告感染者约为91万人,流动人口是艾滋病高发人群之一。

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面临地域分布广泛和传播途径复杂的特点。

他们在流动的同时也可能随之携带病原体,进而促进了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带来了病毒的传播,增加了疫情的复杂性。

2. 流动人口生活条件较为艰难,接触风险较高。

流动人口通常集中在低端职业,劳动强度较高且收入较低,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增加了艾滋病感染的风险。

3. 流动人口受歧视和疏离程度高。

由于多数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受到城市居民地疏离和歧视,包括因为身份准入的限制而拒绝服务等现象,给艾滋病的治疗和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的重要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

目前,我国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监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 流动人口艾滋病病毒检测病毒检测是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的常规工作。

在流动人口返乡期间,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防控知识,让流动人口及时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并加强保健。

2. 流动人口艾滋病病历调查对于流动人口,需要调查并掌握其病历的信息,即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流动地点、联系方式以及前往地点等信息,在确定流动人口的基本物质形态时,可以进一步了解流动人口的病史和生活情况,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针对性防病措施和管理策略。

3. 流动人口艾滋病病例报告发现流动人口艾滋病病例后需要及时上报。

针对病例,加强检测工作,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同时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降低病人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情况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情况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情况摘要:目的了解我区农牧民包虫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基线水平,为全面提高农牧民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深入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入户调查面的面交流询问的方法对全区通过随机抽样所确定的7个乡(镇)的农牧民350人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录入采用统一的Epidate软件进行双人双录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农牧民对结核病、乙型肝炎、包虫病、艾滋病总体知晓率分别为37.60%,52.17%,58.57%,63.75%。

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区农牧民重大传染病的知晓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与宣传工作。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重大传染病;基线调查一、背景结核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7%[1]。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HBV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2]。

据统计,超过 2.4 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有 60 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2-3]。

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动物的棘球蚴感染人和动物所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中国是世界上包虫病流行范围最广的国家之一。

包虫病在西藏地区流行严重,不仅危害畜牧业生产,而且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导致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严重影响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大传染病。

西部五省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21.3%[4]。

艾滋病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每天约有1.6万新艾滋病感染者(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已出现高流行趋势,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5]。

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艾滋病教育现状分析

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艾滋病教育现状分析
1 . 2 方 法
四川 省内藏区甘孜 州、 阿坝州 自发现首例艾 滋病 感染者以
来, 疫情呈上升趋势 , 确诊的感染 者人数迅速增加。 这些感染者 中, 性 传播感染率已超过 5 0 %。政府和 民间组织在四川藏区开 展针对 乡村普 通人群 的艾滋病 防治知识宣传很少 , 对 群众普及 科学知识 , 进行广泛 的艾 滋病防治宣传教 育 , 已经到 了刻 不容 缓 的地步棚 。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 防治工作 , 将 防治艾滋病 作 为关 系社会稳 定、 经济 发展的战略 问题 , 纳人政府工作 的重 要议事 日 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 民族 的希望 , 更是 防治艾滋 病 的生力军。自2 0 0 9 年起 四川省开始实施藏区“ 9 + 3 ” 免费职业 教育 5 年计划。实施藏 区免费职业教育是 四川省委 、 省政府的 重大战略部署 , 该计 划通 过组织藏 区初 中毕业生 和未 升学 的高 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 中等职业教育 , 以基本普及 藏区高中 阶段教育为 目 标 ,为提高藏 区人 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 实 现藏区长治久安与经济社会发展 奠定坚实基础1 2 " t 。 因此 , 为 了解 藏 区“ 9 + 3 ” 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现状以及与 内地学生存在的差 异, 笔者 于 2 0 1 1 年 1 1 月对 四川省 某 中职学 校部分藏 区“ 9 + 3 ” 学生和部分内地学生进行调查。
于内地学生( 3 4 . O %) , 有显著性差异 。
1 . 1 对 象
选取 四川省某 中职学校一年级全体藏 区“ 9 + 3 ” 学生共 1 2 4
名, 均为女生。 年龄最大 l 9岁 , 最小 1 4岁 , 平均 1 6 . 5 2岁 。内地 学生为藏 区“ 9 + 3 ” 学生 的同班 同学 , 共1 0 0名 , 均为女生 。年龄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一、概述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复杂的流行态势。

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不仅关乎公共卫生安全,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我国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的疫情形势来看,我国艾滋病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并存。

感染人群特点也日趋复杂,不仅高危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病例也在不断增加。

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众认知度不足、检测和治疗水平有待提高等。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疫情的发展,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力度,完善防控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1. 艾滋病疫情概述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

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持续增长,疫情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开始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可能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致命疾病。

其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无保护性交、多个性伙伴以及男男同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风险。

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等医疗行为,以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母婴传播,也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我国艾滋病疫情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和性行为的多样化,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两个群体对艾滋病的认知相对不足,防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自治区艾滋病疫情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2000-2010年西藏艾滋病病例特征,了解西藏艾滋病疫情现状及流行态势。

方法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西藏艾滋病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地理分布及传播途径等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西藏2000-2010年共累计艾滋病病例132例,其中AIDS患者19例,死亡9例。

2009年西藏艾滋病感染率0.34/万,估计西藏成年人现存艾滋病病例感染率为2.04/万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西藏艾滋病疫情正在上升,且年增长幅度较多;西藏艾滋病病例民族涉及臧、汉、彝、回、苗和壮族等;7个地区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其中拉萨市累计HIV/AIDS 93例(70.45%);林芝地区累计12例(9.09%);西藏艾滋病病例20~49岁人群占90.2%,男性比例63.63%,男女比例为1.75:1;经性传播的艾滋病病例累计97例,占73.49%。

结论西藏艾滋病疫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上升的趋势;西藏艾滋病病例来源多源化,地区分布差异大;西藏艾滋病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西藏艾滋病疫情与贫困、人员流动相关联。

艾滋病已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共问题,艾滋病的广泛流行,可使平均期望寿命下降;艾滋病病程长,使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费用高昂,且为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时间;当前艾滋病主要发生在性活跃期的青壮年人群中,致使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艾滋病夺取家庭中顶梁柱的生命,使单亲家庭或艾滋病孤儿的增加,成为社会长期的负担与压力。

西藏1994年在来藏旅游人员中检出首例HIV感染者,2000年开始艾滋病病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将西藏2000年-2010年HIV阳性病例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0-2010年全国艾滋病综合信息网络直报中现住址为西藏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1.2资料来源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信息网络直报网下载现住址为西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相关信息。

1.3统计分析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西藏艾滋病病例的检出时间、地区、人群特征等分布进行了统计描述,同时分析传播途径的构成情况。

2.结果西藏2000-2010年艾滋病病例累计132人,其中AIDS艾滋病患者19例,死亡9例。

2000年开始西藏艾滋病病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发现首例藏族HIV感染者,2004年开始发现艾滋病患者,2005年开始有艾滋病患者死亡情况。

至2009年底全区7个地(市)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

与我国艾滋病疫情的传播特点[1]类似,西藏艾滋病疫情的传播也历经了传入期(1994-2002年),这段时期艾滋病病毒传播速度较慢,艾滋病病例主要以输入性人员为主;扩散增长期(2003~2010年),这段时期艾滋病病毒在高危人群中播散,开始出现AIDS艾滋病患者、死亡病例和藏民族的艾滋病病例,自2008年开始,年艾滋病病例稳定在20例以上,本地本民族病例所占比例上升。

2.1 时间分布2000年开始西藏艾滋病病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检出首例藏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4年首次报告艾滋病患者,2005年出现艾滋病患者死亡病例;自2008年开始,年病例数稳定在20例以上,而2010年艾滋病病例达36人,占2000-2010年艾滋病病病例的27.27%。

截止2012-12-31,艾滋病患者19例,死亡9例。

2.2地区分布132例艾滋病病例分布在全区7个地市,主要分布在拉萨93例(70.46%);林芝12例(9.09%);这两个地市艾滋病病例数占全自治区的79.55%(表2)。

3.3性别分布132例艾滋病病例中男性84例(63.64%);女性48例(36.36%);男女性别比为1.75:1。

2.4年龄分布各年龄段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其中<15岁2例(1.52%);15~19岁7例(5.30%);20~29岁63例(47.73%);30~39岁41例(31.06%);40~49岁15例(11.36%);50岁及以上4例(3.03%)(表4)。

2.5民族分布132例艾滋病病例中汉族61例(46.21%);藏族49例(37.12%);彝族5例(3.79%);其他民族7例(5.30%)。

另外民族不详的10例(7.58%)。

但2000年至2010年间本地本民族的艾滋病病例逐年增多。

2.6职业分布132例艾滋病病例职业分布广泛,但以家政、家务、待业者和农牧民为主。

家政、家务、待业者37例(28.03%);农民、牧民15例(11.36%)(表5)。

2.7传播途径西藏艾滋病传播途径一直以性传播为主,2000-2010年经性传播的艾滋病病例共计97例,(73.49%),其中异性传播87例(65.91%),同性传播10例(7.58%)(表6)。

3 讨论3.1西藏艾滋病疫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12-31,西藏艾滋病病例总数为97例,按照2009年西藏人口总数290.031万人[2],2009年西藏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34/万人。

2009年西藏以成年(15~49岁)人口数为1,723,601人,成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数的59.43%,采用Workbook方法,估计西藏成年人现存的HIV/AIDS人数为352人,成年人感染率为2.04/万,艾滋病疫情估计的感染率远高于实际计算感染率,但比全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估计的感染率(5.7/万)[3]低的多,且根据国家艾滋病流行程度划分[4],西藏仍属于艾滋病低流行区域,艾滋病疫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时间分布表显示,西藏艾滋病病例数逐年增多,从2000-2003年年病例报告不足5例,至2004-2005年年病例报告不足10例,2006-2007年年病例报告不足20例,2008-2009年年病例报告维持在20~30例,到2010年年病例报告达36例,占历年(1994-2010年)西藏艾滋病病例报告的27.07%;占2000-2010年10年累计报告病例的27.27%。

数据显示西藏艾滋病疫情有逐年上升,且增长幅度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与全国艾滋病流行社会因素类似,麻痹大意、盲目乐观的思想为艾滋病病毒在西藏的传播提供了机会[5] ;②2000年开始西藏开展艾滋病监测哨点工作,但整个西藏120万km2除13个国家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外,无省级或地市级的艾滋病监测哨点,且哨点覆盖的人群仅限于暗娼(7个哨点)、孕产妇(2个哨点)、男性性病就诊者、无偿献血人员、流动人群和青年学生(各1个哨点),所以监测点的数量和覆盖人群均非常有限;③西藏自2005年陆续逐级成立独立的性病艾滋病防治机构,陆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共工作,但是西藏艾滋病防治工作仍旧落后,更是无从谈及宽容策略[6]。

西藏在艾滋病防治工作广度、深度和强度均有限的情况下,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有逐年增加,提示当前西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处于迫在眉睫、不容刻缓的时刻。

3.2西藏艾滋病病例来源多源化,地区分布差异大截至2003年西藏艾滋病病例为外省及外籍病例,2003年检出首例本地本民族艾滋病病例[7],2005年开始西藏艾滋病病例中本地本民族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西藏艾滋病病例由完全输入性病例变为本地本民族艾滋病病例有所增加态势,艾滋病疫情由传入期进入扩散增长期。

病例地区分布上,2000年西藏艾滋病病例只限于拉萨地区,2003年开始陆续在其他地市检出艾滋病病例,至2009年起,西藏所辖7个地市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

2000-2010年累计艾滋病病例132例,其中拉萨市累计HIV/AIDS 93例(70.45%);林芝地区累计12例(9.09%);其他地市累计均未超过6例,山南地区仅2例;故西藏艾滋病病例地区分布差异大。

3.3西藏艾滋病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西藏艾滋病病例各年龄段均有报告,其中20~49年龄段的病例累计报告120例(90.91%);50岁及以上年龄段仅4例,均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03%),这与2003年全国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年感染者病例的10.5%、艾滋病患者占年病例17.0%[8]有着较大的区别。

性别以男性为主(63.63%),男女比例为1.75:1,但女性所占比例有上升的态势。

西藏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三种传播途径并存,但以经性传播为主[9],截止2010年底,经性传播的艾滋病病例累计97例(73.49%),其中异性传播87例,占累计病例的65.91%,同性传播10例,占累计病例的7.58%;其次为注射吸毒传播15例,占11.36%。

而2010年病例中,经性传播所占比例达到94.40%,其中异性传播占86.10%,男男同性行为传播占8.3%。

值得注意,经性传播为主的同时,同性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而男男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高危人群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西藏应加强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高危行为干预等工作。

3.4 西藏艾滋病疫情与贫困、人员流动有着相关联根据本文结果分析,西藏艾滋病病例以家政、家务、待业者和农牧民为主,占39.39%,而以上两个职业的共同特征就是相对较为贫困。

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对艾滋病防治知识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社会就业渠道相对狭窄,经济来源有限,因此从主观和客观上都易成为艾滋病易感人群;这与李小云等[10]研究报告内容相符。

众所周知,流动人群对艾滋病的传播起着促进作用,尤其对低流行地区更为严重[11],大量的研究也证明,高密度人口和大量的流动人群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机会[5]。

西藏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流动人口较多,从2000年为16万余人,至2010年达到21万余人;2005年西藏拉萨市区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中,外省的占84.35%[12];而2005年1-6月份西藏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外省病例超过50%[7],2000-2010年间西藏的艾滋病病例中本地本民族的例数有所增加,但仍以流动人群为主,且随着西藏流动人口的增多而增加。

因此认为艾滋病与贫困和流动人员有着相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