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绿色建筑专篇(住宅类)

合集下载

居住绿色建筑专篇

居住绿色建筑专篇

附件1-2 烟台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居住建筑)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J/T14-082-2012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4.《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J14-037-2012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2010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0.《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1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 7106-200812.《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13.《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14.《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1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1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1317.《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18.《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1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2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1.《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2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2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2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200425.《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26.《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2021.3-200027.《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668-201128. 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二、工程概况1. 项目建设地点: , 用地面积: ㎡2. 项目建筑面积: ㎡,其中地上: ㎡,地下: ㎡3. 其它指标:三、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建设目标及关键绿色设计指标建设目标 一星□ 二星□ 三星□一、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必须说明内容1. 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原有地形地貌的维持、森林及古树的保护、水系的保护以及改造后必要的生态复原措施;2. 应说明对场地内部危险源的避让措施;3. 应说明确保人均用地面积指标达标的措施,包括控制户均住宅面积,增加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建设比例等,此处应有具体数据说明;4. 应说明本项目绿地的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5. 应说明本项目住区建筑布局在保证室内外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新开工房屋建筑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相关精神,本报告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60378-2006)、《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 30-2009)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旨在分析本次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方案措施,为下阶段的方案设计、施工、室内外装修等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创造高效、低耗、低污染、健康舒适、绿色平衡的建筑环境,推动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编制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1.编制标准和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建设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公布,2006年6月1日实施)(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and major renovations rating system》(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5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50189-2005)(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7)《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8)《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9)《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JG18-2008)(10)《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2.设计原则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单项技术的过度采用很可能造成新的浪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最新0528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模版居住建筑汇总

最新0528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模版居住建筑汇总

20120528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模版居住建筑
三、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
2)施工单位需提供环境保护结果自评报告;
3)施工单位需做好现场环境保护措施取证工作,如相应记录表及照片。

2.绿色施工对废弃物管理的要求
1)施工单位需编制废弃物管理计划;
2)施工单位需按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尽量将其
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3)施工单位需按废弃物管理技术做好现场取证工作,如相应记录表及照片。

3.绿色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的要求
1)施工单位需制定室内空气品质管理计划;
2)施工单位采购材料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
的有关规定;
3)室内施工现场保证良好自然通风或采取强制排风措施。

4)施工单位需做好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措施取证工作,如相应记录表及照片。

上海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

上海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

上海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室内环境等方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建筑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在上海的住宅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上海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的背景、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上海的住宅建筑数量不断增加,这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如何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应运而生,成为了促进上海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原则1.节约能源: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合理布局、采用节能建材和技术、提高建筑能效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2.保护环境:在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遵循绿色建材使用的原则,选择环保材料,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方式。

3.节约资源:在设计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的占用;合理使用水资源,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4.改善室内环境:在设计中注重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采用绿色室内材料,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采光条件,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三、方法1.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阶段,考虑建筑的朝向、布局、隔热、采光、通风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和人工照明的需求。

采用良好的隔热材料和技术,减少能量的流失。

2.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选择绿色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渣土和建筑垃圾的产生,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使用阶段:在使用阶段,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应得到合理的保障。

高层住宅施工绿色建筑方案

高层住宅施工绿色建筑方案

高层住宅施工绿色建筑方案一、介绍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旨在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本文将为高层住宅施工提供一种绿色建筑方案,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提升居住质量为目标。

二、节能设计1. 优化建筑方向: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风,减少采暖和空调负荷。

2. 高效绝热材料:采用现代节能材料,如外墙保温板、双层窗户和隔热材料,降低能量传递损失。

3. 太阳能利用: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供应公共区域的电力需求。

三、水资源管理1. 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用于浇灌和冲洗,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依赖。

2. 灰水再利用:通过灰水处理系统,将洗衣水、洗手水等再利用于厕所的冲洗和花园的浇灌。

四、室内环境质量1. 自然采光:设计大窗户和采光天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

2. 空气质量管理:使用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建筑材料和无甲醛家具,增加室内空气的质量。

3. 声学设计:采用隔音材料和设计,减少噪声对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干扰。

五、可持续材料应用1. 可再生材料:选用可再生资源制造的建筑材料和家具,如竹子和回收木材等。

2. 低碳材料:选择低碳排放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环保涂料:使用没有有害化学物质的环保涂料,减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六、园林景观规划1. 绿化面积:增加绿化面积,提供庭院和花园,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2. 渗透材料:使用渗透性材料和雨水花园,提高雨水入渗率,减少城市排水系统负荷。

3. 原生植物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原生植物,减少对灌溉的需求。

七、社区可持续管理1. 环保意识教育:组织环保意识教育活动,提升居民对绿色生活的认知。

2. 垃圾分类与回收:建立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和环保倡议。

八、总结绿色建筑方案为高层住宅施工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天津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专篇

天津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专篇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一)(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1月前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和现行有关绿色建筑评价和设计,进一步规范我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和审查工作,帮助设计单位提供正确完整的设计文件,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深度和质量,根据《建筑节约能源条例》、《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办法》(建科[]396号文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教[]883号文件)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编写本专篇。

本专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DB/T29204、《绿色建筑设计》DB/T29205进行编写,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又包含设计依据、绿色建筑目标、工程概况、场地与室外环境、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电气设计等内容。

本专篇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

本专篇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交城乡和建设交通会,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城乡和建设交通会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写人员:洪再生祝捷刘洪海胡振杰孙绍国王亨沈优越彭鹏王勇曹磊审查人员:曹治政李宝瑜丁永君王俊霞刘建华周鹏周国民康清王东林牛奇编写说明1.依据《建筑节约能源条例》、《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办法》(建科[]396号文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教[]883号文件)等文件,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且成篇,设于施工图建筑专业设计总说明中。

2.本专篇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对于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工程可供参考。

3.本专篇编写的依据是《绿色建筑评价》DB/T29204(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版)、《绿色建筑设计》DB/T29205及国家和相关。

4.本专篇包含了较全面的技术内容,各绿色建筑项目应根据所申报的星级和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5.本专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

6.《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根据各专业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进行综合论述,同时应提出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绿色施工、景观绿化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住宅 绿色建筑

住宅 绿色建筑

住宅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建筑。

住宅绿色建筑是将绿色概念应用于住宅建筑的一种方式。

住宅绿色建筑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性。

首先,它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用水量和优化供暖和冷却系统,住宅绿色建筑可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减少资源的消耗。

其次,住宅绿色建筑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采用可持续材料、建筑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减少对化学物质的使用,住宅绿色建筑可以降低建筑活动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保护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此外,住宅绿色建筑还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通过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使用无害材料和优化室内光照等措施,住宅绿色建筑可以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总之,住宅绿色建筑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升居住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原则总之,住宅绿色建筑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升居住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原则住宅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则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健康与舒适等方面。

住宅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则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健康与舒适等方面。

节能减排住宅绿色建筑应设计和构建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采用能源效率高的设备和技术,如高效隔热材料、LED照明和智能节能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

节能减排住宅绿色建筑应设计和构建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采用能源效率高的设备和技术,如高效隔热材料、LED照明和智能节能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

资源利用住宅绿色建筑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和可持续资源。

采用环保材料,如可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2019汇总绿色建筑说明专篇(民用建筑)--参考版

2019汇总绿色建筑说明专篇(民用建筑)--参考版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民用建筑)一、设计依据1.《成都市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2019版)二、工程概况倒班宿舍项目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范围,建筑占地面积:1470.56m2,总建筑面积:5936.92m2,此新建项目为一栋4层楼的建筑,主要功能为食堂(一层)和宿舍(二至四层)。

本项目以成都市绿色建筑一星级为建设目标,通过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优化设计,优先采用低投高效的被动式技术,与周边生态系统取得动态平衡,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提高生产环境舒适性,同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到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

三、绿色建筑设计目标按照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即从规划设计开始到项目的施工建造、营运管理直至未来的拆除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社会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开发单位应在本项目绿色设计完成后,重点观注并督促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分别在施工期间、营运期间均应满足下述原理所对应的各评价标准中相关技术条款要求。

在开发单位的配合下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要求进行专项装修。

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一)建筑(二)结构(三)给排水附表4 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设计单位盖章)年月日注:1、除“审查结论”栏外,本表由设计单位填写,盖章后与其他设计文件资料同时提交施工图审查机构。

2、施工图审查机构负责检查《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的相关内容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落实情况。

3、施工图设计文件未落实《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指标,且影响项目绿色设计审查,判定为“不符合”。

(四)暖通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IPLV(C)值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能效限定值提高16%;3、燃煤和燃油燃气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值分别提高6%和4%。

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1级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宅绿色建筑专篇(住宅类)住宅绿色建筑专篇第一篇项目基本情况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2、建设单位3、建设地点4、建设规模、层数、高度(可以是指标表的形式)5、绿色星级目标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2006.119、《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2005.31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1、《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13、《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14、《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15、《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10-200316、《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SJG 15-20051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8、《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工程设计规范》GB50019-20041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0、《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条例》1993.122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2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2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24、《绿色照明工程技术规程》DBJ01-607-20012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6、《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27、《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2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0、《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3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3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3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3-20023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3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7-20013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GB18580∽18588-200137、《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3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GB 50011-200139、《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40、《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4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42、《深圳市建筑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方法》。

请各专业核查第二篇建筑一、规划1、____市所在地域主导风向为____风,平均风速为____m/s,周边____(有、无)高大建筑、生产污染,应在规划设计中____(应、可不)进行自然通风模拟分析。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2、本工程周边____(有、无)城市主要干道、生产基地等严重噪声源,____(应、可不)进行噪声模拟分析;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3、建筑场地应进行土壤氡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做相应的防治措施。

4、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

5、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6、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7、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8、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9、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10、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11、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

二、建筑单体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2、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3、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4、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5、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6、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7、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8、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规定。

9、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

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dB(A),夜间不大于35 dB(A)。

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

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10、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

11、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

12、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

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13、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

14、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15、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16、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17、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

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第三篇结构1、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本工程采用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不得现场自拌;3、本工程在填写部位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名称)高性能(强度性能、轻质等)混凝土;在填写部位采用 HRB400级或者更高级的钢筋或者钢材高强度钢。

4.2.1本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钢筋、沙石、砌体等建筑材料产地距离施工现场500km4、5、本工程在填写部位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或者钢网架结构等等;6、本工程填写部位可采用再生混凝土或者再生砂浆等等;7、本工程采用的预制构件有填写构件、部件名称;8、经过综合比较优化后,本工程采用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结构体系,其中部位结构形式为填写结构形式:如钢-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框架剪力墙与预应力大板结构等等。

9、本工程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在楼层位置梁上需要预留设备洞口;在部位(外墙)需要事先结合如幕墙设计图,预埋锚固构件,具体详见图名图。

10、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时,应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对其主要受力构件和结构体系进行检测鉴定11、桩基础设计桩长大于20m时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桩。

12、采用混凝土结构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1111)结构体系宜优先选用大开间空心楼盖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2)材料宜采用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新型砌体材料;3)混凝土宜掺高效外加剂与掺合料。

13、滨海建筑结构应有防腐蚀的措施。

14、第三篇给排水1、用水定额选取及用水量计算表1 综合径流系数计算表2、给水系统分区本工程市政供水压力约0.25MPa。

本工程给水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其中低区(地下二层~二层)利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高区(三及三层以上)由变频供水机组加压供给,变频供水机组及生活水池均设在地下室。

3、给水系统水源本工程给水系统可利用的水源有:1)市政生活饮用水供水管网;2)市政再生水供水管网;3)项目自建中水处理站,中水水源为雨水、废水、全部生活污水;各水源的供水状况如下:1)市政生活饮用水管网供水量:???m3/d;供水范围:2)市政再生水管网供水量:???m3/d;供水范围:3)自建中水站供水量:???m3/d;供水范围:本项目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达32%。

4、排水系统本工程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废合流制。

其中:雨水采用入渗、回用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即屋顶设置种植屋面、场地采用透水地面的形式,最大限度降低综合雨水径流系数,项目综合径流系数详表2;表2 综合径流系数计算表本工程污水统一收集,经化粪池处理后的上清液引至自建中水处理站(中水处理站设于??旁),中水处理站日处理量为550m3,每日供中水量为475.56m3;中水处理采用国内外先进生物膜处理工艺(MBR法),处理后的达标中水用于本工程绿化道路冲洗、地下车库冲洗及卫生间冲厕等,以达到节水目的。

5、节水措施1)卫生器具及给水配件均采用节水型,包括采用节水型两档水箱大便器,延时自闭冲洗龙头,延时自闭冲洗小便器及大便器,采用建设部推荐给水硬件设施等。

2)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不得使用一次冲水量大于6L的坐便器。

节水率不应低于10%。

3)采用减压限流措施,确保用水点处水压即不影响卫生器具的使用舒适性,也不会因水压过大导致用水浪费。

4)合理设置检修阀门的位置,避免检修时水资源的漏损。

5)选用密封性能较高的阀门等。

6)采用新型管材,保证安全供水。

7)采取合理的管网设计,使供水的流量、压力在合理经济的范围内,避免供水压力持续高压或压力骤变。

8)合理设计热水的循环系统,确保用水点开启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出热水,避免无谓放水造成的浪费。

9)合理确定管道覆土深度,及管道基础做法。

6、节水管理1)对于建筑单体内部,不同供水水质、不同用途的给水管道上应分别设置计量仪表。

2)对于室外,不同水源、不同用途、不同收费标准的给水管也已分别设置计量仪表,如绿化用水、商业用水等给水管道上均应分别设置计量仪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