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3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是一种长期暖化效应气体,其对地球的暖化效应会持续几百年,但其暖化效应比其他几种气体要弱,主要来源于动物的呼吸,生物发酵,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的燃烧。

继二氧化碳之后,甲烷是引起温室效应的第二大气体,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它主要来源于植物落叶的腐烂。

氢氟碳化物主要破坏臭氧层,让人们失去保护,大量紫外线照入地球,对人的皮肤危害很大,它主要来源于空调和许多化工厂的排放。

氧化亚氮是微生物在土壤及海洋中的氧化和脱氮活动生成的氮氧化物,大量的氧化亚氮会使全球温度上升,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越来越强,会使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导致南北极地和高原冰川消融;海水膨胀和海平面上升;地球将面临中纬度地区生态系统和农业带向极区迁移;生物多样性降低;突发性气候灾难频度增加等,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正在或者差不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密集的资源要求对传统的资源环境体系产生了严峻的冲击,最直截了当和明显的后果即资源短缺危机和冲突,进一步阻碍整个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全球范畴内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机构和组织认识到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在全球化议程种的地位也日渐凸显。由于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紧密相关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进展时期,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阻碍。专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制造能力,也有庞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而诸多生态灾难也证实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展是灾难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幸免,因为生态环境系统是全球性的,它不以政治地缘为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蝴蝶效应”特点,表现出空间上的连续性和互动性。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只有落实到国际合作才能共同缓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国际环保问题上,大国具有表率作用,不管是在制度方面或是技术保证方面,然而在环境爱护的责任、资金和技术的共享、环境与进展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大国存在许多实质上的分歧亟待解决,美国和欧洲各国领先承担责任事关国际环境行动的成败。曾经在防止臭氧层空泛的国际合作方面,各大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地成就。然而在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和欧洲不同的态度使成效甚微。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一直不愿削减排放量,而欧洲最早开始着手温室气体排放的烟研究,在技术和制度方面都专门成熟,在推动环境爱护方面表现积极。大国在各自利益上的不同分歧难以将限排履约推向一个实质性的高度。长远看,各国都期望爱护环境,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近期看,各国都不愿减排限排限制本国经济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期望从别国的行动中受益,因

温室气体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二氧化碳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前沿 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学生姓名:李白 学号: 1513091004 指导老师:韦保仁

温室气体不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IPCC的全球气候报告的内容分析和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得出:全球气候变暖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应从自然和人类两者的相互作用着眼,科学分析,广泛调研,实事求是来破解全球气候难题。 关键词:IPCC 温室气体气溶胶冰期 1.前言 1.1IPCC的全球气候评估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的愈发明显,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 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全面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原因、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人类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1] IPCC 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 致力于回答全球变暖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第二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第三工作组主要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社会经济分析工作。IPCC 先后于1990 年、1996 年、2001 、2007和2013 年完成了5次评估报告。现将历次报告内容简述于下:[2] IPCC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评估报告。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在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温室气体(主要 指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1750~1800年)的20mL·m-3上升到353 mL·m-3。 第二次评估报告( SAR, 1996) 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解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报告指出人类健康、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是敏感的, 其不利影响有一些是不可逆的,而又有一些影响是有利的, 因此社会的各个不同部分会遇到不同的变化, 其适应

世界各国温室效应现状

据2009年12月21日中国节能产业网讯,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排行榜如下: 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排名第二的美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59亿吨。此外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每年19.58吨,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 俄罗斯自1999年至2005年大规模扩大工业化生产,因此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至17亿吨,排名第三。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日前承诺,到2020年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5%。 作为全球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9亿吨,其人均排放量仅有1.2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加剧。 因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能源需求量下降,日本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2.47亿吨,仍排名全球第五。这一数据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3%。 德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6亿吨,位居全球第六。德国长期以来注重风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但因为工业化水平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排在世界前列。 排名第七的加拿大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1亿吨。加拿大政府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 英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86亿吨,全球排名第八。英国政府于2008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韩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14亿吨,全球排名第九。韩国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0%。 伊朗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4.71亿吨,排在全球第十位。 另外,根据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现今的380ppmv;而台湾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以土地面积平均来说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过12吨,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如果将一个国家所有发电厂一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部加起来,再平摊到该国每个公民头上,澳大利亚每年人均排放近11吨二氧化碳,居全球第一位;美国紧随其后,为9吨;而同是发达国家的英国状况则好得多,只有3.5吨,居第9位。 此前人们一直指责发展中国家使用煤发电,污染了空气,但是该报告指出,中国人均每年仅排放2吨二氧化碳,而印度则只有500公斤。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称,从一九五0年到二00二年,

温室气体及监测用标准

温室气体及监测用标准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章恭菲 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类(CFC s)。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以及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原因,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以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为例:其含量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体积分数)上升到2000年的367×10-6,增加了31%。温室气体的排放-吸收过程、温室效应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然而,温室气体的增加可以通过日地辐射传输过程直接引起气候变化,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普遍为世界舆论所公认。近1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之大,已创110年间的最高纪录。全球气温升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引发更频繁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疾病流行,加速土地沙漠化,使农田变成荒原;气温的升高还可能引起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人类的长远利益着想,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更应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为了判断和评价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国际性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组织了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1988年在联合国系统内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科学预测、影响评价和对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1992年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进程。我国也是《公约》缔约国之一。1997年《公约》缔约方又在日本京都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京都议定书》。这个文件是第一个通过控制自身行为以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性文件。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和人口大国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

温室气体升高对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影响

课堂编号 40 10展示设计一班牧羊的men 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们都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温室气体含量不断的升高使得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同样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的变化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其中主要被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等。虽然在2009年,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曾聚首哥本哈根,共同商议解决全球升温的方法,并协议签订协议书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迫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高,使地球已经受到温室效应的诸多影响,其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全球气温继续变暖 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在1981~199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农业温室气体

农业温室气体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减排路径》 《农业生产的问世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排放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动物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减排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免耕施肥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和稻田免耕栽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 《稻田CH4和N2O排放消长关系及其减排措施》 《免耕施肥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农田N2O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农田土壤N2O排放和减排措施的研究进展》 农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

1、水稻田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CH 4 1、家畜胃肠道发酵 2、畜牧业 2、 粪便管理系统 一、 水稻田: 1、产生机制: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将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甲烷。 2、影响因素:土壤特性、灌溉、施肥、水稻品种等。 3、减排的措施:○1合理灌溉;(是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措施,间歇灌溉和烤田可以有 效的降低甲烷的排放,但增加了N 2O 的排放,减排效应应从两者综 合增温效应考虑。) ○2科学施肥;(推广用沼渣代替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混施。) ○3选育新品种。(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通气组 织不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根际形成有氧环境,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 如杂交水稻。选育根系较大,氧化获利较强,经济系数高,CH4排 放量低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 ○4土壤耕作方式(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甲烷的 释放。) 二、秸秆还田 1、产生机制:焚烧后的秸秆灰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产甲烷基质。 (其增 温潜能 是CO2 的 20-30 倍)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包括大气层中的任何气体。大气层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吸收红外线辐射和热量,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它们就像温室的玻璃,允许阳光射入,但同时也保留其内部形成的热量,并不让其流失,从而引起内部温度的升高。 目前,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并聚集在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六氟化硫和两组工业气体氢氟烃(HFCs)和全氟烃(PFCs)。 氟氯化碳(CFCs)和含氢氯氟烃(HCFCs)是温室效应较强的气体被频繁使用于冰箱制冷。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下,这两种气体因为其对平流层臭氧层的破坏,正在被逐渐淘汰,因此它们没有被列入《京都议定书》的范畴之内。 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GWP) 每种温室气体都有其引起全球变暖的不同能力。为了比较每种气体的变暖潜能,我们创建了被称之为全球变暖潜能值的指数,该指数取决于气体的辐射属性和分子重量,以及大气浓度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的。对于某一种气体的温室变暖潜能值的定义是在一段特定的时期过后,该气体相对二氧化碳的变暖影响,该二氧化碳 变暖影响被定义为全球变暖潜能值1。

举例来说,含氢氯氟烃134在100年的全球变暖潜能值是1000。这意味着1吨含氢氯氟烃134在100年内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是1吨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的1000倍。在最常见的非二氧化碳类气体中,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21,而一氧化氮则为310。 水蒸汽实际上是最强大的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无法直接影响水蒸汽的浓度,因为它在几天内就会迅速在大气中转化 为雨水。但是大气中水蒸汽的数量取决于全球温度——即温度越高,水蒸汽就越多。因此由于其他温室气体积聚而造成的变暖将会造成大气层内含有更多水蒸汽。这一效应又增强了最初的变暖,因为水蒸汽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

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从全球尺度来看,全球共存在 岩石圈、海洋、大气、陆地生物圈、水生生物圈、化石燃料6个主要碳库。岩 石圈是第一大碳库,海洋是仅次于岩石圈的第二大碳库(表1)。但是岩石圈的 碳主要以碳酸钙结晶的形式存在,性质稳定,只有极少一部分通过风化的作用 参与到地球化学循环中去 [6] ;而海洋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溶解无机碳的形式存在, 化学性质活跃;同时,海洋碳库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生物圈碳库的19倍,化石燃料碳库的9倍,因此海洋是全球第一大活跃碳库 [6] 。大气碳库虽然较小, 却是调节全球气候的最关键因素。全球变暖的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使本该被长期封存在岩石圈中的有机碳被转换 成CO2进入了大气圈 [2] 。通过海洋水气界面交换,每年都有大量的CO2从大气圈 进入了海洋,因此海洋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海洋碳循环是全 球碳循环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6,11,12] 。 自上世纪末,一系列针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大型国际科研计划(国际地圈 与生物圈计划(IGBP)核心计划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陆 海相互作用(LOCIZ)、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SOLAS)、全球海洋生态系 统动力学(GLOBEC)、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综合研究(IMBER))相 继实施,使人们对海洋碳循环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JGOFS计划的完成,基本探明了全球海洋碳循环过程及海气界面碳通量,使人们对海洋碳循环乃至 全球碳循环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海洋碳循环过程主要是在“溶解度泵”、“碳酸盐泵”、“生物泵”的作用下 完成的。在这个三个泵的作用下,实现了碳在海洋中的迁移和变化,最终调节 了全球气候。 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温的升高的 贡献度高达70% [3] 。根据冰芯中的CO2历史记录,大气中CO2浓度在过去42万 年以来是前所未有的,并仍以每年1.5—1.8ppmv的速度上升 [4] 。全球碳循环过 程以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海洋碳循环 作为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其作用极其重要,每年约有30%人类活动排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 [5] ,被海洋吸收的CO2经过一系列生物过程(生物泵以及碳酸盐泵的 作用)最终以有机物和CaCO3的形式沉降到洋底,要经过很长的地质时间才能重新进入大气。相比之下,陆地森林碳汇对CO2扣押的时间尺度只有几十年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来源分析 一、自工业革命后,大气中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地持续增力,全平均地表温度亦自1890年至今上升0.3-0.6C,并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地表温度变化的原因可归纳出有三点: 1.气候内部系统的自然变化。 2.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使得气候因辐射作用力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根据IPCC之报告指出,未来可能列管之温室气体主要有四种:CO2、CH4、N2O以及蒙特协议已列管生命周期超过万年之氟氯碳化合物(简称CFC)。 3.由于太阳入射角变化或火山爆发生生之悬浮微粒之影响,所造成的辐射作用力的自然变化。 二、温室气体来源分析 1.二氧化碳 目前一般预测大气CO2浓度增加为两倍时,全球温度将上升 1.5到4.5℃之间(IPCC,1995)。根据IPCC发表的报告,全球气候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由现在至2100年止,全球平均海水面温度可能将增加2℃。 大气中的N2O的主要来源有二: 1.天然来源包括:海洋和土壤的自然释放; 2.人为排放则包括:农田耕作,生质燃烧,汽车排放和工业生产等。 由表可发现来自耕地的释放量在1990年至1997年间几乎呈直线

上升趋势,显示台湾地区在这段期间里虽然农耕面积没有增加,但因缺乏人力,乃大量不当的使用化学肥料所致。 二、氧化亚氮N2O 畜牧饲养是N2O释放量的来源之一,仅次于土壤耕作所占比例,占18.5%强,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乃饲畜量成长所致,但与农业部门一样,相较于人为排放之N2O量,仍可谓相当轻微。 三、甲烷CH4 CH4的主要来源是排泄物所致,因此在饲养数量不考虑的情况下,有效分离固形排泄物制作堆肥,并将残余废液集中处理,使其得以作为小型发电站或烧料无应站。至于反刍类动物胃部发酵排气,则有赖政策上的考虑饲养数量来做决策。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畜产品的需求必然增加,可是由于禽畜的排泄物所带来的污染,尤其是对CH4与N2O释放量的增加,带来了温室效应的压力。根据美国科学院二氧化碳评估委员会表示,当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1.5℃。 三、温室效应对气候变迁的冲击 1.气候受暖受潮,粮食向极区移动。 沙漠、草原增加,森林减少。威胁边缘农业。海平面上升,洪水增多,可耕地面积减少。 2.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变得更大。某些农产品产量增加。杂草变得更大。

十大温室气体

十大温室气体 10.硫酰氟 麻生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2009年3月11日把硫酰氟这种化学物质定为温室气体,这是一种被新认定为温室气体的化学物质。陶氏化学公司生产这种物质用作烟熏杀虫剂来消灭白蚁,这种物质惰性强,可以存活40多年,而且每分子这种化学物质吸收的热量是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吸收热量的4800倍。尽管在大气中,每万亿个分子中才有1.5个硫酰氟分子。但是据《地球物理学调查期刊》报导,这种物质每年正在以5%的数量增加。 9.三氯氟甲烷 这是一种制冷剂,由于两方面的作用它对气候变暖的危害有些模糊不清。一方面它不仅能够吸收比二氧化碳多4600倍的热量,而且它对臭氧层的破坏比其它地制冷剂都严重。这种物质在与大气中的紫外线相撞时构成这种物质的氯原子易脱落,氯是一种致命的毒素,从而导致对臭氧的高破坏率。 8.六氟化硫 六氟化硫主要在电子厂中用做绝缘气体,还有在模拟恐怖分子袭击实验中,这种惰性气体用做示踪气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六氟化硫是世界上威力最强的温室气体,据测定这种化学物质吸收的热量是二氧化碳的22000倍。 7.六氟烷

六氟烷在制造半导体时用到,是所有温室气体中在大气中滞留时间最长的,一般的化学物质在大气中也就存留仅仅几十年,但这种化学物质却能存留10000年。如此长的寿命,再加上它吸收的热量是二氧化碳的9200倍。所以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对这种物质非常关注。 6.三氟甲烷 三氟甲烷也被叫做氯仿,它有两方面的作用,用于电脑硅芯片的蚀刻和用作助燃剂。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碳氢化合物和三氟甲烷在大气中的存活寿命是260年,吸收的热量是二氧化碳的11700倍。5.臭氧 一般在讨论气候问题提到臭氧时,主要是讨论臭氧的缺失,实际上臭氧也是一种潜在的温室气体。但是地球上臭氧的分布不均,比如在大气层最低空地带臭氧含量很高(因为人造臭氧含量特高,这就吸收了大量热量使得地球气温上升),然而在高空地带臭氧含量很少(因为碳氢化合物破坏臭氧,这使得太阳辐射导致冰盖移动)。 4.氧化亚氮 目前氧化亚氮是扩展最快的最难以控制的温室气体。火箭燃料,汽车燃料,麻醉药物都离不开氧化亚氮。然而在沉溺于麻醉药物所带来的享受和汽车在街道上行驶时风驰电掣的快感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物质是一种名列第四的温室气体。 3.甲烷 甲烷是天然气和牛屁的主要成分,是第三大破坏性的温室气体,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承认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甲烷圈是怎么回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家是否感受到,近几年来气候变化无常,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据科学家和大多学者分析,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那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又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影响呢? 首先,在这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温室效应吧。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是:一、少量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但大量阻挡地面向上散发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使保护地辐射收支更倾向于收入大于支出。 二、覆盖物能阻断地面向上(昼间)的乱流热输入,使保护地增温。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这就是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升高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原因了。 但是,为什么温室气体含量会升高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其次是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

2015年绍兴继续教育——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80分

2015年绍兴继续教育——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80分 1、在世界文明史上首先获得大规模利用的化石能源是()。A A、石油 B、煤炭 C、天然气 D、水力 2、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主要包括五大领域中不包括()。C A、能源活动 B、工业生产过程 C、交通物流活动 D、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3、2007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吨。C A、3.5 B、4 C、4.58 D、5 4、2010年10月19日,《中国自愿碳减排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参照国际规则自主研发的首个完整()标准体系。D A、强制碳减排 B、联合碳减排 C、自愿清洁生产 D、自愿碳减排 5、火力发电过程中,()的排放量最大。D A、粉煤灰 B、脱硫石膏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6、罗马俱乐部的学者在其发表的()[1972]中就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数学模型,第一次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等纳入同一个模型中加以探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 A、《寂静的春天》 B、《增长的极限》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21世纪议程》 7、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由()规定。B A、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 B、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 C、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D、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8、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部门是:()A A、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 B、国务院环境保护部 C、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D、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 9、下列不属于农业温室气体清单包括:()。C A、稻田甲烷排放 B、林用地氧化亚氮排放 C、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D、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10、()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A A、太阳能 B、水电 C、火电 D、石油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题目: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正在或者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密集的资源要求对传统的资源环境体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最直接和明显的后果即资源短缺危机和冲突,进一步影响整个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机构和组织认识到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在全球化议程种的地位也日渐凸显。由于生态环境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的各个发展阶段,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而诸多生态灾难也证实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灾难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因为生态环境系统是全球性的,它不以政治地缘为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蝴蝶效应”特点,表现出空间上的连续性和互动性。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只有落实到国际合作才能共同缓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国际环保问题上,大国具有表率作用,不管是在制度方面或是技术保证方面,但是在环境保护的责任、资金和技术的共享、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存在许多实质上的分歧亟待解决,美国和欧洲各国率先承担责任事关国际环境行动的成败。曾经在防止臭氧层空洞的国际合作方面,各大国的合作取得了显着地成就。但是在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和欧洲不同的态度使成效甚微。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一直不愿削减排放量,而欧洲最早开始着手温室气体排放的烟研究,在技术和制度方面都很成熟,在推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积极。大国在各自利益上的不同分歧难以将限排履约推向一个实质性的高度。长远看,各国都希望保护环境,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近期看,各国都不愿减排限排限制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希望从别国的行动中受益,因此在合作中存在着困境。 1.2选题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都迅速增加,所面临

【课外阅读】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特性1

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特性 二氧化碳 (CO2) 1) 燃料 2) 改变土地的使用(砍伐森林) 1) 被海洋吸收 2) 植物的光合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甲烷 (CH4) 1) 生物体的燃烧 2) 肠道发酵作用 3) 水稻 1) 和OH起化学作用 2) 被土壤内的微生物吸取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对流层中O3及OH的浓度,影响平流层中O3和H2O的浓度,产生CO2 一氧化二氮 (N2O) 1) 生物体的燃烧 2) 燃料 3) 化肥 1) 被土壤吸取 2) 在大气平流层中被光线分解与及和O起化学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臭氧 (O3) 光线令O2产生光化作用 与NOx,ClOx及HOx等化合物的催化反应。 吸收紫外光及红外线辐射 一氧化碳 (CO) 1) 植物排放 2) 人工排放(交通运输和工业) 1) 被土壤吸取 2) 和OH起化学作用 影响平流层中O3和OH的循环,产生CO2 氯氟碳化合物

(CFCs) 工业生产 在对流层中不易被分解,但在平流层中会被光线分解和跟O产生化学作用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平流层中O3的浓度 二氧化硫 (SO2) 1) 火山活动 2) 煤及生物体的燃烧 1) 乾和湿沉降 2) 与OH产生化学作用 形成悬浮粒子而散射太阳辐射 -------------------------------------------------------------------------------- 表二:各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 温室气体 留存期(年) 全球变暖潜能 20年 100年 500年 二氧化碳(CO2)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甲烷(CH4) 12.0 62 23 7 一氧化二氮(N2O) 114 275 296 156 氯氟碳化合物(CFCs)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浅析温室气体与全球环境变化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第8期浅析温室气体与全球环境变化 程雨霏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这种以 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性问 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温度升 高。本文以温室气体与全球环境变化为研究内容,通过分 析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 在陈述其危害的同时,是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温室气体;全球;环境变化;变 引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成为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基础地理学中,人们将地球分成了四 个部分: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其中,人类就属于生物圈。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明显增加,在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不仅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甚 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安全。作为人类当前面临的威胁之一,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环境变短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也使 得人们开始关注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科学的应对方法,以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全球环境变化 尽管,人类文明只有短短的几千年,但是,在这几千年里,人 类从未停止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尤其是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通过多次技术革命,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先进 生产力体系,加快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进步。然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数量剧增,使地 球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破坏了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与自然间 的关系,人类活动成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现阶段全球环境变化最为严重的就是气候环境,据资料统计,191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历史同期温度最 高值多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明显。在 此情况下,全球海平面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南北极地区冰川 部分融化后的温度调节能力将明显下降,如不加以控制,将对人 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2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暖的元凶就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后导致的温室效应,空气中的C〇2等气体能够有效减少太阳光对地球的直接辐射,并对地球发出的长波辐射进行吸收和反射,从而使得地面 温度上升,这一现象就被成为温室效应,导致温室效应的相关气 体就是温室气体。 研究发现,温室效应的元凶就是H2〇和C〇2,以上两种气体占到了温室气体总比例的90%,剩余10,的气体则是由CH.、N〇2、CFCs等组成。这些温室气体多由人类消耗化石资源产生,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但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并不只是这 些,其中还包括人类对森林的破坏,以及土地利用与管理措施的 变化,同样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全球气候变短的速度。 3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当前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 断增加,以C〇2为例,在100年的时间里,空气中的C〇2浓度已 经由早期的265PPm,增长到今天的412PPm,其中,C〇2对全球环 境变暖的温室气体贡献率约为57%。由于C〇2气体主要由人类 破坏森林植被,不加节制的使用化石燃料产生,这也就不难解释 在工业革命之后的100年时间里,大气中C〇2浓度发生了如此 之大的变化。 除C〇2以外,另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就是CH.,在工业革命 之前,大气中的CH.浓度长期保持在700-500ppbv之间,这一浓 度值的变化在1920年之后开始加速,且以每年约1.079的速度 增长。研究人员通过数学建模发现,CH.浓度每增加一倍,全球平 均气温将上升0.23!,并且,根据化学反应原理,CH.可通过化学 反应产生C〇2、H2、HCHO、03等物质,以上物质将会直接破坏大 气化学组成。然而,CH.的存在对大气也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通 过与大气中的C1和CIO发生化学反应,阻止C1和CIO对臭氧 层的破坏,避免臭氧层被破坏之后的紫外线大量进入。 在温室气体的组成中,以/2〇对大气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工业革命之后,大气中的/2〇含量快速上升,在2000年的大气 环境调查中发现,/2〇的浓度已经达到了477ppb,这是自人类对 /2〇进行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并且,这一数值还在以每年 0.25%的速度增加。由于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因此,北半球/2〇 浓度要明显高于南半球,研究人员在对/2〇浓度进行建模研究 的过程中发现,/20浓度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温度将上升约 0.39摄氏度,平流层中的0:含量将下降约15%。 结语 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温室气体多由人类在 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产生,并且,大量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得 自然界的自我调节功能被人为弱化,大量温室气体的残生,造成 了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下的全球变暖现象。为避免因此造成的环 境问题加剧,人类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快新能源技术的普 及,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办 法,缓解当前全球变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韩笑飞.高等函授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2]全球环境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思考[>].王洁.科技信息. 2007(07). [3]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与挑战[>].曲建升,张志强,曾静静.科学观察.2008(04). 142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影响

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对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影响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出自百度百科)整体厚度在1000米以上的大气层包裹着地球,就像给地球穿上一件厚重的羽绒服。它所产生的效果就像将地球放在一个超大型的温室里一样,白天时地表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于是地表升温。但是在晚上,缺少了太阳的照射,我们仍然不会觉得有剧烈的降温,这是因为地表在白天吸收了热量之后,在夜晚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重新发射回空间中,但是由于大气层无法让长波辐射顺利通过,这些热量无法散发到广袤的宇宙中,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一定水平。 一旦地球没有了大气层,许多来自宇宙的有害的辐射和射线都会直接射到地面从而对生物产生危害,如在极地地区的臭氧层穿洞使得紫外线辐射大大增强,当地居民患皮肤癌的几率也随之上升;除此以外,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我们的地球在没有太阳辐射的时候,夜间地表温度将会降到-23℃,昼夜温差将会大到使人类无法适应。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使地球的大气具备这种保温功能的主要物质就是二氧化碳。但是这并不代表二氧化碳越多越好,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会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地球也“发烧”。 从以前的教科书中可以知道,十八世纪前全球的气温都稳定在一个区间内,而自从人类在十八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面积地开山造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土地利用的变化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有数据显示,近两个多世纪,地表的平均温度都在逐步上升。

农业温室气体

农业温室气体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主要参考文献 农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 1、水稻田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CH4 1、家畜胃肠道发酵 2、粪便管理系统 1、产生机制: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将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甲烷。 2、影响因素:土壤特性、灌溉、施肥、水稻品种等。 3、减排的措施:○1合理灌溉;(是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措施,间歇灌溉和烤田可以有效的降 低甲烷的排放,但增加了N2O的排放,减排效应应从两者综合增温效应 考虑。) ○2科学施肥;(推广用沼渣代替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混施。) ○3选育新品种。(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通气组织不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根际形成有氧环境,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如杂交水稻。选 育根系较大,氧化获利较强,经济系数高,CH4排放量低的水稻品种, 如超级稻。) ○4土壤耕作方式(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甲烷的释放。) 二、秸秆还田 1、产生机制:焚烧后的秸秆灰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产甲烷基质。 2、影响因素:秸秆还田量、还田时间、还田方式等; 3、不同还田方式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不还田处理<原位焚烧处理<均匀混施处理。 三、肠道发酵(反刍动物是最大的甲烷排放源)

1、产生机制:瘤胃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产生H2和含有甲基的初级发酵产物,然后在产甲 烷菌的作用下释放出甲烷和能量。 2、影响因素:动物类型、年龄、体重、饲料质量和重量等。 3、减排措施:○1秸秆青贮和氨化(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甲烷的排放。); ○2日粮的合理搭配(日粮的粗精比,粗纤维水平过高,会使动物营养浓度低而增加采食量,增加甲烷排放,精纤维水平过高,磁疗能量以甲烷排放形式损失。); ○3使用多功能添砖和营养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家畜生产力。(育种选择饲料利用率高的奶牛;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生产效率越高,单位产品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提高家畜生产力,降低 养殖数目。) 四、粪便管理系统 1、产生机制:粪便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H 2、CO2和有机酸,最后在微生物体内生成 甲烷。 2、影响因素:粪便甲烷产生的潜力(猪粪>牛粪、液体>固体、高温>低温)、处理方式气候 条件等。 :○1建沼气工程回收利用CH4;(变废为利,把CH4转化为可以利用的3、减排措施 农业能源) ○2通过覆盖等改变粪便贮存方式;(粪浆贮存过程中添加覆盖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卵石,秸秆等覆盖物,其中稻草覆盖的效果最好。) ○3粪便堆肥处理; ○4改湿清粪为干清粪。(厌氧环境是产生甲烷的先决条件,减少进入厌氧环境的有机物总量,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因为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

08药学一班王魁麟学号:08314032 徜徉低碳家园拥抱碧水蓝天 因为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不得不正视得问题。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结果表示,刚刚过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十年。这一气候变化趋势,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各种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这一切也许只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序幕,若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扼制和干预,全球升温的车轮将越转越快,最终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可能再也无法袮补。 如何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了全人类的课题。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适时地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确实,中国作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积极倡导国家,号召国家,“低碳”正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发展中来。 暑假我有幸去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其中所渗透的低碳理念令我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各主题馆非常注重场馆建设的环保型性,低碳则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其中有不少展馆在节能、环保、低碳这几方面做的尤为精彩。伦敦案例的名称便是一大亮点——“零碳馆”。它的原型是全世界首个零碳排放的社区——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世博园的零碳馆则成为了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将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将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未来世博会结束,零碳馆将永远保留下来,成为中国首座零碳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零碳馆”,连餐具也是可食用的!啤酒瓶做的灯具、巧克力做的筷子、饼干做的盘子等等。外形吸人眼球的汉堡之家是上海乃至中国境内首栋获得认证的“被动房”(即“超低能耗房”):从9时到17时半的12小时运营过程中,大门并不敞开,但只要走到门前,自会有工作人员为你开门。尽量减少大门开关次数,也是保证“被动房”无需空调和暖气就能维持25摄氏度四季恒温的一个诀窍。目前,“汉堡之家”控制参观人数,原则上每天参观人数不超过200人,也是出于恒温的考虑。游客进入参观时,工作人员都要先把外面第一道门关上后,再打开第二道门;建筑屋顶还有厚达18厘米的隔热墙;外墙的红砖也并非普通墙砖,其烧制方法十分特殊,能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而看似普通的窗户更有门道,每一扇都是汉堡“被动房研究所”认证过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三层玻璃,隔温效果非常好,窗外还配有防热辐层和可移动的网状遮阳板。汉堡之家的能量一部分来自于地下深达35米处的热泵装置。夏季,外部抽入的热空气在输入房屋之前,经过地下恒温的热泵“处理”,而后通过各楼层楼板里埋着的管道系统向屋内提供;冬季,外部抽入的冷空气,同理经热泵“处理”后向屋内提供。而其余能量,主要来自于阳光以及建筑里的人与室内电器。除了每个人、每盏灯的热量都会被保存之外,屋顶还装有太阳能光伏设备,面积为450平方米,可提供建筑运营所需电能的80%左右。世博园内无处不渗透着低碳,环保的理念也想我们表示这当今社会,低碳环保已成为主题,责任,甚至是时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