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风俗及养生指南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风俗及养生指南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天气炎热到了极点,阳光炽热,高温潮湿,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不仅有着独特的风俗,还有着重要的养生之道。
大暑的风俗多种多样,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一些地方,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人们精心打造一艘“大暑船”,然后将其送出渔港,以此祈求平安和丰收。
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晒伏姜也是大暑常见的风俗之一。
在大暑这天,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放在太阳下晾晒。
伏姜具有温暖脾胃、散寒祛湿的功效,是民间传统的保健良方。
饮伏茶同样是大暑时节的特色。
伏茶通常由金银花、夏枯草、荷叶等多种草药煮成,免费提供给路人饮用。
它能够帮助人们清热解暑、解渴生津,在炎热的夏日里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而吃仙草则是南方地区流行的风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
将其做成仙草冻,口感爽滑,是大暑天里美味又消暑的小吃。
除了丰富多样的风俗,大暑时节的养生也至关重要。
首先,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
由于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应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
比如绿豆、冬瓜、西瓜、薏米等。
绿豆汤是大暑天里常见的饮品,绿豆性凉,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冬瓜也是不错的选择,它富含水分和多种维生素,能够清热利湿。
西瓜则是夏季的水果之王,多汁解渴,但要注意适量食用,以免损伤脾胃。
薏米则可以煮粥或煮汤,有助于祛湿健脾。
其次,要及时补充水分。
在大暑天里,人体容易缺水,因此要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除了白开水,还可以选择饮用一些淡盐水、柠檬水或茶类饮品。
但要避免过度饮用冷饮和含糖饮料,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睡眠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由于白天炎热,容易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要尽量创造一个凉爽、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晚上睡觉时可以适当开空调,但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着凉。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特点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特点和风俗大暑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大暑节气里,太阳直射的地方达到了最南点,北半球的各地阳光照射角度逐渐降低,气温逐渐升高,天气持续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本文将介绍大暑节气的特点和相关的风俗习俗。
一、大暑的特点大暑是夏季的最热时期,气温高,特点明显。
以下是大暑的主要特点:1. 高温炎热:大暑是夏季气温最高的时期,各个地区的气温普遍较高,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高温天气和持续高温天气。
在大暑期间,人们常常感到燥热难耐,出汗多,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2. 多雨少风:大暑时期,气温高,水汽蒸发快,容易形成大气层绝对湿度较大的条件,从而导致雨水较多。
大暑时节的雨水往往是短暂而猛烈的暴雨,也有些地方经常性持续性降雨。
同时,大暑时期的风力较弱,风向一般不会改变,使天气炎热持续。
3. 农作物成熟:大暑时期,夏季作物生长迅速,农田里的谷物、果实丰收期逐渐到来。
例如南方的稻谷和北方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开始成熟,进入收获的季节。
此时,农民开始忙于收割、晒谷等农事活动。
二、大暑的相关风俗习俗1. 饮食习俗:大暑时期,气温高,人们容易出汗和脱水,为了防暑降温,一些地方会有以下风俗习俗:(1)饮食清淡:由于大暑气温高,人们的食欲会相对减退,一些地方民间有食用清淡的食物,如凉粉、凉面、水果等,以帮助身体消暑。
(2)喝粥:一些地区会有喝粥习俗,特别是绿豆粥、薏米粥等,这些粥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降温。
2. 穿戴习俗:由于大暑天气炎热,民间有一些穿戴习俗帮助人们适应气温:(1)遮阳伞:在户外活动时,人们会用遮阳伞遮挡阳光,以减少被阳光直接照射的面积,降低体感温度。
(2)轻薄衣物:夏季时节,人们会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使身体更容易散热和排汗。
3. 民间活动:大暑期间,人们也会参与一些特殊的民间活动,以欢庆节日或祈求丰收等:(1)龙抬头:有些地区会在大暑期间举行“龙抬头”活动,表演舞龙,寓意辟邪、招财、保佑一年的丰收。
大暑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

大暑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大暑,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便进入大暑。
这一时期,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夏季,气温高,酷暑难耐。
在中国的古代农耕社会中,大暑标志着进入了三伏天阶段,也是农田里进行重要农事活动的时节。
一、大暑与中国的气候特点大暑是中国夏季气候的特征之一。
气温较高,尤其在北方地区更为明显。
大暑时节,太阳直射地面,辐射热量强烈,将大量的热能传递给地面。
加之湿气蒸发,空气湿度也很大,使得人们感到闷热难耐。
南方地区则更加潮湿,高温和湿度的双重作用,使得大暑成为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二、大暑的饮食养生中国民间有句谚语:“一年大暑三伏天,一伏千万众人烦。
”说明了大暑时期的高温闷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且此时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因此,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清淡、易消化、保持水分平衡。
在大暑时期,人们宜多食用一些凉性食物,如黄瓜、西瓜、柚子等,可以降低体温;也要多补充水分,喝一些凉茶或者白开水,以及食用一些含水分较高的食物,如西红柿、草莓等,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避免加重消化负担。
三、大暑的农田耕作活动大暑时节,正处于中国古代农场经过多个节气后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也是农田耕作活动的高峰时期。
一方面,大暑时长,白天时间较长,有利于农民进行劳作;另一方面,大暑期间,天气炎热,营养物质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在古代,人们会利用大暑这一时节,进行一系列的田间农事活动,如杂草拔除、灌溉补水、病虫害防治等。
这些活动对于农田产量的最终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大暑的民俗和习俗大暑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和习俗的节气。
在大暑这一天,很多地方会举行祭祖仪式,家人会聚在一起,祭拜祖先,并向他们祈求平安与幸福。
这一天也是乞巧节前夕,少女们会制作巧克力、蛋糕等美食,并对其情投意合的男生表白。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养生常识和天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养生常识和天气特点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天气炎热至极,阳光强烈,湿度较大,对于我们的身体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但只要我们了解大暑的天气特点,掌握正确的养生常识,就能安然度过这个炎热的季节。
一、大暑的天气特点1、高温酷热大暑时节,气温通常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酷热难耐。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往往超过35℃,甚至在一些地方会达到40℃以上。
这种高温天气对人体的散热和新陈代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湿度大除了高温,大暑期间的空气湿度也较大。
高湿度会使人体感觉更加闷热,汗液难以蒸发,导致身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等问题。
3、雷雨频繁在大暑时节,由于气温高,地面水分蒸发快,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容易形成对流天气,从而导致雷雨频繁。
虽然雷雨能带来短暂的清凉,但也可能伴有强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4、日照时间长此时白天的时间较长,日照充足,紫外线强度大。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容易晒伤皮肤,甚至引发皮肤疾病。
二、大暑的养生常识1、饮食调理(1)多喝水在大暑期间,由于出汗较多,身体容易缺水。
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每天至少喝2000 毫升的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除了白开水,还可以适量饮用绿豆汤、菊花茶、荷叶茶等清热解暑的饮品。
(2)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大暑时节,宜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冬瓜、苦瓜、黄瓜、丝瓜、绿豆、薏米等。
这些食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能够帮助身体排出热毒,减轻暑热对身体的影响。
(3)少吃辛辣油腻食物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上火等问题。
在大暑期间,应尽量少吃这类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
2、起居作息(1)保证充足的睡眠夏季昼长夜短,容易导致睡眠不足。
因此,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
中午最好能午休半小时至一小时,以补充睡眠,恢复精力。
(2)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这个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太阳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
大暑是什么意思,大暑简介

大暑是什么意思,大暑简介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
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大暑是什么意思,大暑简介。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大暑简介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 简而言之,暑,就是热,大暑就是非常热。
每年我国各省份的年度高温天气,就是出现7月上旬到8月上旬的大暑时节中,由此可见无论古时候还是现在,大暑时节都是没有争议的最热。
大暑节气代表什么?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用于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大暑节气也不例外。
大暑节气其实可以理解为大暑的同义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
大暑节气的到来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上要注意防暑降温,谨防暑热带来的不适。
在农业上,早稻即将收获,晚稻插秧正是时节。
其他农作物要注意灌溉,这段时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需水量大,但同时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容易形成旱、涝、风等灾害,要做好提前的预防工作。
大暑节气中暑怎么办每年在7月末8月初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段,有的时候被迫高温也要出门,一不小心如果有人中暑了怎么办呢?首先,将中暑的患者移到清凉通风的地方,切记人多时不要一哄而上将中暑的人围起来,这会导致通风不畅加重中暑反应。
其次,判断中暑者是否清醒,如果中暑者已经没有意识,陷入昏迷状态,可按按压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合谷穴(别称虎口,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使其清醒恢复意识,如果患者中暑严重,应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立即就医。
最后,待患者清醒以后要适当的补充水分,最好是淡盐水挥着小苏打的清凉饮品,补充与人体流失的电解质,恢复身体机能。
大暑习俗大暑喝暑羊“喝暑羊”即喝羊肉汤,主要流行于山东鲁南地区的大暑习俗。
暑天喝暑羊能温补肾阳,补肾益气,是夏天滋补佳品。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风俗及养生知识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风俗及养生知识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天气炎热至极,阳光猛烈,高温潮湿,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俗,同时也有着许多与养生相关的知识。
大暑时节,民间有“喝暑羊”的习俗。
所谓“喝暑羊”,就是在大暑这天喝羊肉汤。
在我国鲁南地区,人们认为在大暑喝羊肉汤可以祛湿、补营养。
羊肉性温,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等功效。
在炎热的夏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出一身汗,能够将体内的湿气和毒素排出,让人感到身心舒畅。
除了“喝暑羊”,有些地方还有“吃仙草”的风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
在广东地区,人们会将仙草做成仙草冻、仙草糕等食品。
仙草具有清热消暑、解渴利水的作用,在大暑时节食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
在江浙一带,大暑送“大暑船”的活动十分盛行。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满各种祭品。
活动开始后,众多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巡游,随后将其运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最后将船拉出渔港,在大海上点燃,让它随波漂走,意为送走瘟疫和灾祸,祈求平安和丰收。
大暑的风俗丰富多样,而在这个炎热的节气里,养生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
由于大暑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所以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水分和维生素,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薏米、百合等。
但要注意,不宜过度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在饮水方面,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每天至少喝 8 杯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此外,还可以喝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茶饮,如菊花茶、金银花茶、荷叶茶等。
其次,要注意防暑降温。
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
二十四节气大暑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大暑是什么意思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是最为炎热的时候。
那么关于大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呢?它的由来是什么?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大暑的意思_大暑节气的含义由来,欢迎大家查阅!▼▼目录▼▼大暑节气的意思及由来大暑节气风俗大暑节气饮食禁忌大暑的谚语●大暑节气的意思及由来“暑”就是热的意思,大暑,顾名思义就是很热。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节气,在每年的阳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表示天气酷热,最炎热时期到来。
这时气温最高,雷阵雨较多,在中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由来:《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节气风俗1、吃荔枝大暑,按莆田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叫做“过大暑”。
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
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
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2、吃米糟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
3、吃凤梨我国台湾则有吃凤梨的习俗,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被用来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
4、吃“半年圆”另外,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间讲究“过半年”,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
传统二十四节气《大暑》节气知识宣传教育PPT课件

习俗四: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 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 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大暑的习俗
习俗五:过大暑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 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 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 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 尝。据说吃过这种竹筒 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
这期间,北方地区时常湿热难当,只有当北方冷空气与 南方或东部海上输送来的暖湿气流配合默契时,出现一 两场像样的暴雨,才可一解暑气。暴雨往往给这些地区 的农作物补充急需的水分,但若同时出现强对流天气以 及过量的雨水,往往形成局地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大暑的农事
万物狂长
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国降水最 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 长十分有利。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 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 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 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在温州, 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被一直保留了下来。每个凉亭里都 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这种茶在温州叫“伏茶”。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 暑,淹死老鼠。
小暑吃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暑吃谷。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
阳到达黄经120°。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节气由来编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平静书斋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2天气特点
基础天气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
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
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具体特点高温酷热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
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
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
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
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等。
每年最热的地方也不相同。
2003年6~8月的最热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
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
大暑前后,下午的气温常在40℃以上。
旅居新疆的清代诗人肖雄在他的《西疆杂述》诗集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
”由此可见,“火焰山”的美称的确名不虚传。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可见,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
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
3日期测算
大暑节气,是以太阳黄经运行到120度时来确定,民间一些自行推算的具体时间,会稍有误差,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实施中国的日历编算和发布,作为标准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并以《日历资料》的形式对外发布,具体日期以紫金山天文台测算的为准。
一般计算的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83,20世纪=23.65。
举例说明:2088年大暑日期= [88×0.2422+22.83]-[88/4]=44-22=22,7月22日大暑。
例外:192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4节日民俗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
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莆田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台湾
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
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
凤梨最好吃。
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日本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尝。
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
其他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5相关农谚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7-8]
农事诗
大暑处在中伏里,全年温高数该期。
洪涝灾害时出现,防洪排涝任务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虫抓良机。
玉米人工来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齐。
棉花管理须狠抓,修追治虫勤锄地,
顶尖分次来打掉,最迟不宜过月底。
大搞积肥和造肥,沤制绿肥好时机。
雨季造林继续搞,成片零星都栽齐,
早熟苹果拣着摘,红荆绵槐到收期。
高温预防畜中暑,查治日晒(病)和烂蹄(病)。
水中缺氧鱼泛塘,日出之前头浮起,
矾水泼洒盐水喷,全塘鱼患得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