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园林的成熟期(二)第5节北京的私家园林-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第3章--私家园林

在功能用途上,私家园林主要是以起居生活、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要功能的“宅 园”。
私家园林的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必 然要受到封建礼 法的制约。因此,私家园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 表现出 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二、私家园林发展历程
(三)隋唐私家园林
1.背景概况
唐代已出现诗和画互渗的艺术风格,许多诗人、画家,如王维、杜甫、白居 易等都直接 参与过造园活动,他们将表现于画论的观念也用于园林设计汇总, 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 融入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里尤为明显。 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私家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为兴 盛和普及,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了进一步升华。
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20 千米处) 营建的 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王维的辋川别业不同 于白居易的庐 山草堂,它属于一个庄园,原本是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别业,周围生产 林木,田地膏腴富饶, 因此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 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 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 使山貌 水态林姿的美能更加集中、突出 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 处、可借景处,相 地面筑宇屋 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 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二、私家园林发展历程
(四)两宋私家园林 1.背景概况
由于知识分子、文人官僚把儒家 现实生活情趣、道家清心寡欲和神清气朗、 佛家禅宗枯寂自省以求解脱的思想融合到造园 思想中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文人园林观,使得兴起于唐代的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 掀起了文人园林 的高潮。而且唐代私家园林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 完 成了写意的转化。中国园林由自然山水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又称“文人山水 园”。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绪论1、园林的生成期2、园林的转折期3、园林的全盛期4、园林的成熟初期5、辽金夏园林时期6、园林的成熟后期7、明清私家园林8、西方古代造园9、中古时期造园10、文艺复兴时期造园1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12、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13、伊斯兰规整式园林14、日本造园绪论这些在各自母体文化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发展成了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关于两个园林风格的介绍> 一: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景观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
二: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大部分西方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理性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其主体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西方传统观点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人则认为: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诸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植物——植物配置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1、园林的生成期夏、殷、周、秦、汉2、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园林的全盛期:隋、唐4、园林的成熟前期:两宋5、园林的成熟后期:元明清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中国古典园林史公元1271年,蒙古族的元王朝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
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总的说来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又呈现活跃,到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第一节总说这一阶段的园林,大体上是两宋的承传和发展,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情况: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清代以满族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
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影响及于意识形态,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的新儒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
因而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整个社会处于人性抑压状态。
但与此相反,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在放荡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感、抑压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之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并且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文人造园的意境就更著上一层抑压心理的流露。
促成了私家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明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层崛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打上某些烙印。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宋代大为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的情况则更有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06第六章 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1-坤宁门 2-天一门 3-钦安殿 4-御景亭 5-擒藻堂 6-浮碧亭 7-万春亭 10111213148-绛雪轩 9-琼苑东门 10-延辉阁 11-位育斋 12-澄瑞亭 13-千秋亭 14-养性斋 151617181915-琼苑西门 16-承光门 17-集福门 18-顺贞门 19-延和门
西三路布置,中路居中偏大——钦安殿 中、东、西三路布置,中路居中偏大 钦安殿 最大);东西两路建筑的体量较小,以此烘托、 );东西两路建筑的体量较小 (最大);东西两路建筑的体量较小,以此烘托、反 衬中路钦安殿之宏伟。 衬中路钦安殿之宏伟。 东路北端偏西而 改建为太湖石倚墙堆 叠的假山“堆秀山” 叠的假山“堆秀山”上 有御景亭。 有御景亭。
三、元、明的皇家园林
(一)西苑 1、元代 主体是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南北一线, 主体是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南北一线, 一池三山” 最大的万岁山,山上建广寒殿, “一池三山”,最大的万岁山,山上建广寒殿,为岛 上 最大的一幢建筑。此外还有一处特殊的水景, 最大的一幢建筑。此外还有一处特殊的水景,是效仿 垦岳的。 垦岳的。
勤政殿以西为互相毗邻 的三组建筑群, 的三组建筑群,靠东的丰泽 园四进三路, 园四进三路,其附近还有明 代的御田多处。 代的御田多处。西北的一组 建筑名春藕斋, 建筑名春藕斋,西南有佛寺 大圆镜中。 大圆镜中。南海的东北角上 有在明代乐成殿旧址上改建 的一座小园林“淑清院” 的一座小园林“淑清院”。
建筑和景点大部分集中在湖区及其附近,康熙三 建筑和景点大部分集中在湖区及其附近, 十六景,2/3是建筑与局部自然环境结合的 1/3是纯 是建筑与局部自然环境结合的, 十六景,2/3是建筑与局部自然环境结合的,1/3是纯 自然景观。建筑布局疏朗,体量较小, 自然景观。建筑布局疏朗,体量较小,外观朴素淡 雅。
04园林的全盛期第2节皇家园林-中外园林史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西苑大体上仍沿袭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 式。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 则作为游赏的景点。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 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则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 式。就园林的总体而言,形成了完整的水系,摩拟天 然河湖的水景,开拓水上游览的内容,这个水系又与 “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 空间,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园内大量的建筑营造、 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所有这些都足以 说明西苑不仅具有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 工程和绿化工程。它在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 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二、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西苑 隋之西苑即显仁宫,又称会通苑,在洛阳城之西 侧,隋大业元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这是历史上仅 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为东 都苑,武后时名神都苑。 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从文献记载看来园内的 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量及其浩大, 都是按既定的规划进行。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 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瀛洲、方丈三座 岛山,高出水面百余尺。海北的水渠曲折萦行注入海 中,沿着水渠建置十六院,均穷极华丽,院门皆临渠。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九成宫作为皇帝避暑的离宫御苑,正由于它的规 划设计能够谐和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宫廷的皇家气派, 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许多画家以它作为创作仙山琼 阁的蓝本。如:王勃写有《九成宫表与颂》;唐代名 画家李思训曾作《唐九成宫纨扇图》,生动形象地直 接描绘了九成宫的景象;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 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九成宫醴泉铭》 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 宗。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宰相魏征,文中记载了唐 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故事。 唐代以九成宫为主题的诗文绘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九成宫几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怀古抒情之作的永恒题 材了。
06园林的成熟期(二)第6节文人造园、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中外园林史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一篇“相地”。造园首先要选择一处合适的地 段,再详细研究该地段的地貌形势,然后决定何处可 以眺望,何处可以凿池,何处可以建筑。尽量利用原 始地形,节约土方工程。对原有植被加以保护,尤其 是古树名木更应珍视,不可随便砍伐。计成把可供造 园的地段分为六类: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 地、宅旁地、江湖地,并分别论述其特点。他认为山 林地最好,因为它:“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 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城 市地本不利于造园,但若选址、布局合宜,也可以成 为“闹处寻幽”的好园林。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元、明、清初 (公元1271—1736年)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园林的成熟期(二)—
总说 元、明的皇家园林 清初的皇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 北京的私家园林 文人造园、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寺观园林 其他园林 小结
—第六章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李渔与《一家言》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字笠 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 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 的文人,平生漫游四方、遍览各地名园胜景。他颇以 自己能作为造园家而自豪,“往往在烟霞竹石间,泉 石经纶,绰有余裕”。先后在江南,北京为人规划设 计园林多处,晚年定居北京,为自己营造“芥子园”。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张南垣
张南垣,名涟,原籍江苏华亭,生于明万历十五 年(1587年),晚岁徙居嘉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南 垣反对传统的缩移摹拟大山整体的叠山方法,他从追 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堆筑 “曲岸回沙”、“平岗小坂”。“陵阜陂陀”,“然 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翳以密筿”。从而创造出一 种幻觉,仿佛园墙之外还有“奇峰绝嶂”.人们所看 到的园内叠山好像是“处于大山之麓”而“截溪断谷, 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这种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 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 一个新流派。
06园林的成熟期(二)第2节元明的皇家园林-中外园林史

元、明、清初 (公元1271—1736年)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园林的成熟期(二)—
总说 元、明的皇家园林 清初的皇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 北京的私家园林 文人造园、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寺观园林 其他园林 小结
—第六章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御花园
故宫御花园是最典型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故宫 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正南有坤宁门同后 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 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 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明代称 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 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 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 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倚北宫墙用太湖石叠筑的石山“堆秀”,山势险 峻,磴道陡峭,叠石手法甚为新颖。山上的御景亭是 帝、后重阳节登高的去处。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 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 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 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 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 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 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 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 趣无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御花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约1.17 万平方米,为宫城总面积的1.7%左右。园内有20多 座大小建筑物,结构精巧多样,间有山石树木、花池 盆景和五色石子示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宫廷 式花园。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 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 致,疏密合度。 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 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园景大致分 三路,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 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 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 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 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02园林的生成期-中外园林史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 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 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 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即把一块较大的地 域范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供帝王狩猎,也兼作宫廷 膳食和祭品的供应。《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 养禽兽也。”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 关系,也就是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供狩猎外,据《周礼·地官·囿 人》郑玄注:“囿游,囿之离宫,小苑观处也。”则 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即在由里面进行游观活动。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
除了社会因素以外,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 景式方向发展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 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 想则起源于周代《易经》。(《易传·乾卦》:“夫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 时。” ) “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 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 运作应该做到人和大自然的协调,保持两者之间的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因而对园林发展 的影响也比较大。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 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 这种情况盛行于秦汉时代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 景式方向的发展,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池三山”的布局即是象征神仙境界。所谓一 池为太液池,三山指的是蓬莱、瀛洲、方丈。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 现最多的布局形式,而且成为定制。它源于齐国的东 海神话,成就于皇家园林的祈寿夙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勺园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 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漫园、湛园)中最 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 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嘉庆时改名为 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 食之所。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 义焚毁。 米万钟曾亲手绘《勺园修禊图》。今为北京大学 未名湖一带。园内水源充沛,以水面、弯堤、偏径、 高柳、白莲和临水楼台构成一幅烟水迷离的图景。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清初,北京城内宅园之多又远过明代。一些有名 气的园林都是当时的文人和大官僚所有,其中不少成 为文人园林,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李渔的芥子园、 贾膠侯的半亩园、王熙的怡园、万柳堂、吴梅村园、 王渔洋园、朱竹坨园、吴三桂府园、祖大寿府园等。 有几处是由园主人延聘江南造园家主持营建的。 清初,北京城内兴建大量王府及王府花园,规模 比一般宅园大,也有其不同于一般宅园的特点,是为 北京私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宅园不得引用 水,水景较少,甚至多为旱园的做法。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五节 北京的私家园林
北京为元、明、清三代王朝建都之地,其民间的 私家造园以官僚、贵族、文人的园林为主流;其园内 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更 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 元代大都的私家园林见于文献加载的多半为城近 郊或附廓的别墅园,其中以宰相廉希宪的“万柳堂” 最富盛名。 明代北京的私家园林,文献记载多以宅园散步内 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海一带为 多。如:定国公园、英国公新园、刘百世别业、刘茂 才园等。以而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分散于西 北郊一带,“勺园”“清华园”最富盛名。
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清华园
明李伟清华园,又名“李园”,位于海淀区,是 明皇戚李伟的私家园林,也是海淀地区第一座大型园 林,占地方圆十余华里,前后重湖,楼台亭立,假山 宛转,每逢林荫满园时,香风十里,时人评论“李园 雄拓,以富丽胜”,名誉京华。明代游记中多有记载。 至清康熙时在其遗址上筑起了西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 皇家园林——畅春园。 勺园与清华园,前者雅致简远,后者豪华钜丽,两 者在园林艺术上均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但毕竟前者更 具有浓郁的文人意趣,较后者更略胜一筹。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半亩园
在东城黄米胡同,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 今仅存遗迹。园中假山是李渔所掇,当时誉为京城之 冠。据记载,园内垒石成山,引水为沼,平台曲室, 有幽有旷;结构曲折、陈设古雅,富丽而不失书卷 气 。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元、明、清初 (公元1271—1736年)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园林的成熟期(二)—
总说 元、明的皇家园林 清初的皇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 北京的私家园林 文人造园、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寺观园林 其他园林 小结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