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春秋》

合集下载

再论孔子与《春秋》

再论孔子与《春秋》

再论孔子与《春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当时各国间的政治和军事事件。

孔子与《春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与《春秋》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对《春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他在其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中对《春秋》进行了注释和解读。

在孔子看来,《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即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正义与不正义的对比。

因此,孔子认为《春秋》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

二、孔子对《春秋》的影响孔子对《春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注解《春秋》孔子撰写了两部注解《春秋》的著作——《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传》,对《春秋》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解读。

这些著作对后世的研究《春秋》有重要的价值。

2、强调“仁政”在《春秋》中,孔子认为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灾难都是因为贵族的道德败坏和政治腐败造成的。

他主张通过“仁政”来推动政治改革,强调君子应该有仁爱之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3、推崇“礼”在《春秋》中,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他推崇礼仪之道,强调君子要懂得合理的礼仪,并按照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礼仪的规范,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春秋》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春秋》作为孔子时代的重要史书,对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春秋》中所体现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追求平衡和谐的境界,既不过分追求某一方面,也不过分崇尚反面。

这种思想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同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既要立足于个人利益,又不能忽视社会公共利益。

总结来说,孔子与《春秋》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浅析“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

浅析“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

浅析“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news_bd”>孔子《春秋》与礼失求诸野我们同意礼失求诸野出自孔子。

只有孔子的思想,才为这句话的内涵作出正确的阐释;只有孔子的毕生实践,才能体现礼失求诸野的真正意义。

我们还要指出,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思想渊源,不仅来自于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更主要来源于孔子特别坚持的政治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如果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意义更多地指向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的客观事实,那么,作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就是一旦天下无道则庶人就要议道了。

天下无道,则庶人议道就是礼失求诸野,。

‘礼失求诸野是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种文化下移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对礼失的一种拨乱反正的措施与行动。

余英时先生曾经指出,庶人不议的议从来就不是一般性的议论,而是具体地表现在言治乱,议政事或论国事。

如果我们把道换成礼,那么,礼失求诸野的意义就十分清楚了。

孔子的一生,恰逢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古代士—庶人之议政的传统,试图挽狂澜于既倒。

这就是孔子提出礼失求诸野的现实原因与理论根据。

这不仅决定了礼失求诸野的本质意义,也决定了孔子所选择的方式。

下面我们将根据孔子的思想与活动,特别是孔子晚年修《春秋》等活动,对礼失求诸野作出进一步阐释。

在这一部分,我们拟讨论如下问题:第一、是上天(历史)的选择,把礼失求诸野的重任赋予孔子;同时,孔子也自觉地意识到并且主动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

第二、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孔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承担的礼失求诸野的历史任务。

第三、孔子开创的礼失求诸野传统,构成孔子去世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线,决定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色,成为中国传统礼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

下面分别讨论之。

(一)上天的选择与孔子的担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目标与起源》一书中曾经提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概念。

中国史学名著??《春秋》三传

中国史学名著??《春秋》三传

中国史学名著《春秋》三传上一堂讲的孔子《春秋》,今天讲《春秋》的三传一《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在今天,我们是讲中国史学名著,但在古人当时,不仅从周公到孔子,即下至战国秦汉,在当时中国人脑子里,还无所谓“史学”一观念。

当时学术大分野,只有经学和子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刘歆的《七略》,称之曰“王官学”与“百家言”。

可见在西汉末年时,大学者如刘向刘歆父子,他们便把中国古代学术分成为“王官学”与“百家言”之两大别。

何谓王官学,因其职掌在政府衙门里。

何以谓“百家言”,就因其只在民间私家传述。

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可说王官学就是一种贵族学,百家言则是一种平民学。

孔子以《诗》,《书》教其弟子,《尚书》掌于政府中的史官,《诗经》掌于乐官,这本都是政府衙门里的学问,所以称之谓“王官之学”。

中国那时是封建政体,却和西洋历史上他们中古时期的所谓封建社会有不同。

西方的封建社会,上面没有一个共同拥戴的最高机构,因此他们想要来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亦没有能做成。

他们乃因蛮族人侵,罗马帝国崩溃,一个统一的政治消失了,四分五裂,遂有封建社会之出现。

中国古代的封建则是一种政治组织,由一个王室,如西周,来分封鲁、齐、晋、卫诸国出去,上面有一个中央政府,有一个周天子,至少这点显然与西方中古时期有不同。

西方的封建,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形态,中国的封建,是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系。

由天子分封公。

侯、伯、子、男各等爵到外面去,回向中心共戴天子,成一政治组织。

所以称为“王官”者,王便是一个统一政府,此之谓“一王”。

至于平民私人之学则不相统属,故称之日“百家”。

又怎样说王官之学流而为百家呢?这是说古代衙门里的贵族学流传到社会变成了平民私家言。

如此般的流变,第一个最著的例就在孔子身上。

在《汉书·艺文志》里第一部分叫做《六艺略》,那就是王官之学。

第二部《诸子略》,那就是百家言。

在古代第一个平民学者起来,便是孔子。

孔子作《春秋》,他说:“春秋,天子之事也”。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孔子春秋全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孔子春秋名言名句

孔子春秋名言名句

孔子春秋名言名句1.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名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2.春秋时期有哪些名言警句太多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S226;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S226;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S226;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S226;外篇&S226;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孔子与春秋“赋诗断章”

孔子与春秋“赋诗断章”

牛郎织女续写作文牛郎织女续写作文(通用2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郎织女续写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郎织女续写作文篇1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是非常经典的民间故事,几乎代代相传家里面每一个人都知道。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下,牛郎织女在没有被王母娘娘抓住之前遇见哥哥嫂子的时候一个故事。

牛郎和织女带着两个孩子去菜市场准备把织女编织的衣服给卖掉,好养活自己的家人们。

就在他们摆摊的时候,恶狼突然看见自己的哥哥嫂子也来菜市场买菜了就喊着:“哥哥嫂子,你们也来这里买菜了!”哥哥一见牛郎立即装的非常的开心,对牛郎说:“小弟,已经长那么高了呀!原来跟你可只是一个小不点儿呢。

”牛郎知道哥哥是在侮辱自己,就对嫂子说:“嫂子,现在我已经成家立业了,还有着自己的房子,还有自己的田地,前两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不比你们差多少。

”哥哥一看,牛郎的旁边有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和两个可爱的小孩,接着又是气冲冲地说:“那又怎样,虽然我已经老了可我还是你的哥哥,要不你把你的财产分给我一点吧,让我好好度过接下来的一段日子。

”牛郎一天哥哥说这一句话心软下来,可是旁边的织女对他说:“以前他不是总是欺负你,你现在还要帮他们吗?我觉得你应该帮他,看你哥哥那么可怜兮兮的,我都有点不忍心。

”牛郎点点头,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了哥哥一点,便让哥哥嫂子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住上几个月,一到牛郎家里,牛郎的哥哥嫂子就起了坏心思:原来牛郎家里那么有钱呀,我一定要把牛郎给骗走,之后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了,我弟弟可真好骗呀。

其实织女当牛郎的哥哥嫂子一到家里就看出来他们鬼鬼祟祟的样子,即时告诉了牛郎,牛郎点点头说:“我会好好的教他们重新做人,不再伤害别的老百姓,你就放心吧。

”牛郎站到哥哥嫂子面前说:“哥哥嫂子你们不要再出什么坏主意了,如果你想好好的度过你这下半生,就好好的呆在我的家里,不要在菜市场里骗钱。

孔子说春秋一字含褒贬,微言大义的故事

孔子说春秋一字含褒贬,微言大义的故事

孔子说春秋一字含褒贬,微言大义的故事
摘要:
一、孔子与《春秋》的简介
二、一字含褒贬的阐述
三、微言大义的解读
四、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一、孔子与《春秋》的简介】
《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史书,记载了从鲁国隐公到哀公五百多年间的历史。

这部史书因其记事简洁、精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其背后的作者,孔子,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二、一字含褒贬的阐述】
孔子在编写《春秋》时,特别注重文字的运用。

他主张“一字含褒贬”,即通过文字的巧妙运用,表达出对人物、事件的赞扬或批评。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春秋》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具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之一。

【三、微言大义的解读】
孔子的“微言大义”,是指在《春秋》中,他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

例如,他对战争的谴责、对仁爱的倡导等,都是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来的。

这种“微言大义”的写作风格,使得《春秋》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
虽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再仅仅依赖文字来表达思想,但是“一字含褒贬”和“微言大义”的原则依然适用。

在写作、演讲甚至日常交流中,我们都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同时,孔子的这种写作风格也启示我们,如何在简洁的文字中表达出深刻的意义,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春秋》不仅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一字含褒贬”和“微言大义”的写作风格,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孔子“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孔子“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

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

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

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春秋》者,鲁史也。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孟子和司马迁说的孔子作《春秋》为虚妄。

一、孟子说的“孔子作《春秋》”即指“春秋传”孔子作《春秋》之说,最早始于孟子。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亦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孔子是“作”《春秋》,而非如后代经学家所鼓吹的只对“鲁春秋”进行“笔削”,作“一字之褒贬”。

其二,孔子出于时代的历史性剧变的需耍,怀着“罪我”之惧,首创私修《春秋》之举。

“《春秋》,天子事也”,在孔子之前,修《春秋》是史官才有的权利,而孔子不仅“侵权”私“作”,而且还要以此“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太史公自序》)。

故不得不担心“罪我”。

从性质上看,孔子的《春秋》不同于今之“春秋经”,而同于“春秋传”。

其三,从讨伐“乱臣贼子”而言,只有今之“春秋传”才“当得起”。

“经”不仅记事简陋,而且褒贬不明。

孔子身居的鲁国,有弑君五,逐臣二的史实,在“经”中无一得到反映。

特别是对典型的弑君杀臣的“乱臣贼子‟庆父,“经”中未讨一笔。

相反,对被孔子叹为“良大夫”的赵盾,却强加上了“弑君”之罪。

如此黑白颠倒,实在不足称道。

唯有“春秋传”,才对这些被“经”所隐所讳的事实真相,一一予以披露,予以深诛严伐。

言鲁史官之不能言,记史官之所不敢记,为后代保留了唯一的信史与珍史。

在内容上,只有“春秋传”才悬明确针对“邪说暴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实而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又称《麟经》、《麟 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 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 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 为‚五经‛之一。
‚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 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 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 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 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 著明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 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 难知。‛ ——《史记》
(二)孔子的基本史学思想
尚“仁” 尊礼复古 远鬼神
(三)孔子的治史观
孔子有浓重的历史意识和渊博的学识,他称自己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并非天生 的,是来自于虚心好学。他年少时曾‚入太庙, 每事问‛,年长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 了老年,仍‚发愤忘食,食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在学习上,他不感满足,有机会便‚多 闻‛、‚多见‛、‚多识‛,孔子三十岁时,在 鲁国已有一定的声望,仍争取到洛邑向老聃学礼。 广泛的学习、渊博的知识,为他创立史学思想奠 定了基础。
(五)孔子的治史实践
除整理《春秋》外,孔子还曾经整理 过《书》。《书》在孔子所处的历史 时期是一部重要的教科书,即所谓的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由于它是历 代重要的政典汇集,所以又可称之为 史书。
二、春秋
——你到底想说什么?
——╮(╯_╰)╭
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 室的时节,春秋在古代也泛指一年 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 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一词 成为了史书的统称。
正因为‚微言大义‛,也使得《春秋》一 书缺乏对实施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不是以根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定褒贬, 形后世史书‚曲笔‛先例。
三、《春秋》与孔子的关系
——它和你是什么关系?
——就不告诉你啊就不告诉你。
见于《孟子》、《左传》、《公羊传》、 《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杜预《 春秋左传集解序》等较早的文献中。
(三)孔子的治史观
孔子强调治史要十分慎重。他认为研究历史一定要先掌握 大量的史料,即言必有征。如‚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 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杞、宋保存的夏、殷的文献太少,不足 以详实夏、殷的历史。如果史料不足,宁可存疑也不能妄 言。又如《尧曰》中就征引了《尚书》所记,具体形象地 说出了自尧、舜至周以来的历史情况,并不言及尧、舜以 上,因为在那个时代,他掌握的有关尧、舜以前的历史资 料十分匮缺,即使有也多属口耳相传的故事,而且当时并 不具备考古发掘资料的条件,因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孔子这种治史的态度是十分慎重的。正如司马迁在 《史记〃五帝本论》中说:‚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 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说明他支持孔子所持的这种慎重态度。
一、孔子与他的史学思想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猜啊!
(一)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陬邑人,祖籍宋国夏邑。 中国著名 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 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 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 代表人物) (公元前551年9 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 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 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 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 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 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 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 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 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 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 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近、现代持此说的学者 可以顾颉刚、钱玄同和 杨伯峻先生为代表。顾 氏的观点见于《春秋三 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而钱氏通过古文字与 ‚孔壁古文经‛的对比 否定了孔子与六经的联 系,他在《〈左氏春秋 考证〉书后》中说:
我近来取甲骨刻辞及殷周两代之钟 鼎款识与《三体石经》中之‚古文‛ 相较,更瞭然于‚孔壁古文经‛中 之字体(《三体石经》中‚古文‛ 即系根据‚孔壁古文经‛者),一 部分是依傍小篆而略变其体势,一 部分是采取六国破体省写之字,总 之决非殷周之真古字。由此更知 ‚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 秋传》,皆以古文‛之为谰言;而 ‚孔壁古文经‛本无此物,全是刘 三国·魏 歆的伪造,实为颠扑不破之论也。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 俗。‛ ——晋〃范宁
‚《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 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 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 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 ‘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 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 判。‛ ——近代学者胡适
(五)孔子的治史实践
古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孔子修旧起废, 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岁有余,而诸侯相兼,史记放 绝。‛今有朱自清称:‚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的 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种种记载表明,孔 子不仅重视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而且也确实整 理过《春秋》。
(四)孔子的治史方法
其次,孔子提倡效法先王的‚仁‛、 ‚德‛。如他称道尧、舜的盛德:‚大哉 尧之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把尧比做和天一样的伟大,和地一样的广 阔,称颂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 不与焉‛。他认为具体的治国之道,莫过 于任用贤才。‚舜有五人而天下治‛,贤 才当政后,不仅使天下大治,而且还能使 仁者亲近,‚不仁春秋》的比较,可 以看出孔子笔削《鲁春秋》的痕迹。例如,《公羊传 》庄公七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 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陨如雨。’‛今本三传经 文都作‚星陨如雨‛。《不修春秋》显然就是《孟子 》所说的‚鲁之《春秋》‛、司马迁所说的‚史记‛, 即鲁国的国史,经过君子(即孔子)‚修‛了以后才 变成今本《春秋》‚星陨如雨‛四个字。
(四)孔子的治史方法
作为历史学家的孔子,在品评人物和事件时,有 一些自己特有的方法。 首先,孔子评价人物是为了树立当代从政及为人 的标准。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矣。‛他异常佩服周公的才能和美 德,把周公之才美比作最高的标准,经常以周公 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又如,孔子对管仲的 批评和赞扬,说‚管仲之器小哉‛,又说‚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但这些并没有淹 没他对管仲的才能和功绩的总的评价,‚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称赞管仲为仁人。
三体石经残石(局部拓片)
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与其否定 孔子修《春秋》,不如肯定孔子修《 春秋》,因为毕竟有多种较早的文献 记载了孔子修《春秋》之事,虽然有 矛盾疏漏之处,但基本事实是一致的。 沈玉成在《春秋左传学史稿》中对这 一问题提出了较充分的肯定意见,兹 将其证据撮要说明如下:
第一,孟子上距孔子之卒仅一百多年,而且他是孔子学生 子思的再传弟子,孔子作《春秋》对孟子来说只是近代史, 故《孟子》所载必有根据,不至于向壁虚造。 第二,非儒家学派对《春秋》也有记载。如《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 《易》、《春秋》六经。’‛《韩非子〃内储说上》: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 霣霜不杀菽。‛何为记此?’‛鲁哀公向孔子提出这样的 问题,不难窥见孔子和《春秋》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 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 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 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 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 其地也,且明德也。壬申,公朝于王所。(《左传〃僖公 二十八年》)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记载 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 括周天子及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 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 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 虫灾等;在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了一 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 土田等内容。
以思后微法却人行在由人不志“这左为《 解想世妙和通物文记于谁污而《种丘它春 释,作地材过和中述孔能,晦春笔明每秋 《撰者表料细事虽历子修惩,秋法发用》 春写为达的节件然史编之恶婉》作微一一 秋了了作筛描的不时写?而而之了探字书 》专阐者选写看直,《”劝成称精幽,, 的门述主,,法接暗春 善章,当,必经 内的孔观委修,阐含秋 ,,微的最寓学 在著子看婉辞但述褒》 非尽而概先褒家 涵作的法而手是对贬, 贤而显括对贬认 , ,: 。 。
由于以上几种文献在古代典籍中的重要影响, 特别是《史记》作为一种信史的权威地位, 使孔子修《春秋》说为历代多数学者所信从。 今人范文瀾(《中国通史》)、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卫聚贤(《古史研究》)、 苏渊雷(《读春秋及三传札记》)及沈玉成 (《春秋左传学史稿》)等学者亦均持是此 说不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