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橐智辩孔子

项橐智辩孔子
项橐智辩孔子

项橐智辩孔子

今天给大家分享下项橐智辩孔子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橐智辩孔子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众弟子东游,遇到了一个非常聪明善辩的七岁小孩项橐,孔子非常喜欢项橐,就对他说:“咱们各自出一道题,让对方回答,赢的人就给输的人当老师,怎么样?项橐欣然应允。

孔子先发问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孔子暗笑,心想:看你如何回答。

哪知项橐稍作思考便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那时候庄稼都是一年种一茬,没有现在的双季稻、三季稻。

孔子十分震惊,这个回答让他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轮到项橐发问了,他出语不凡:“人的身体比地小,眼睛上的眉毛比天低,双眉长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到,敢问您可否知道人的眉毛究竟有多少根呢?孔子考虑了好半天,也没有回答出来,非常窘迫。

具体问题概括回答的方法,偷换了度量单位,把原来问题中隐藏的“颗、粒单位换成了“夜、茬,并且以天、年为统计时间,做了明白无误的回答,令人佩服。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按照约定,要拜项橐为师,谁知道项橐突然扑通一声跳进了旁边的水塘。

孔子惊奇地问:“你跳到水里干什么?项橐说:“沐浴以后才可以行

大礼,您老人家也来沐浴吧?孔子说:“我没有学过游泳,跳到池塘里就会沉下去。

项橐反驳说:“您这话说得不对,鹅没学过游泳,可是它怎么能浮在水面呢?孔子说:“鹅有离水之毛,所以不沉。

项橐问:“那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孔子说:“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

项橐又问:“大铜钟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一扔到水里就沉底了呢?孔子脸颊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项橐在这里用了两个技巧:一是行为诱惑法,即做了一个跳进水塘里的举动,令人不解,孔子一发问,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孔子的一问引出了项橐众多的反问,最终把孔子问得理屈词穷。

二是反向类比法。

项橐抓住孔子话中的关键词,巧妙地运用自然界中的现象,针锋相对地反问孔子,孔子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回答的份儿,没有还击的机会,而他的每次回答都会被对方抓住破绽,在看似委婉的反问中被击败。

最新三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最新三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三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积累(三月) 走进国学——《三字经》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小故事:清朝有一位大将叫张曜,他为朝廷里了不少功劳,于是兵部侍郎左宗棠要提升他的官职,但有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认为张耀没读过书,有勇无谋,不应升迁.张曜知道后,便开始奋发苦读.他通读了四书五经,又精读了各家的兵法,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张曜还要求士兵们经常读书,是军中的风气焕然一新,战斗力也提高了许多.以前瞧不起张曜的官员都对他刮目相看,非常敬佩张曜.都要左中棠提升他的官职. 认识三字成语 放冷箭泼冷水耳旁风风马牛笑面虎替罪羊 杀风景安乐窝不成器闭门羹杯中物东道主 赏析古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⑥皇都:长安城(唐

朝京都).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收集谚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打开百宝箱 刷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你真的懂得如何选择牙膏吗?使用牙膏的知识知多少. 牙膏不要挤太多 由于牙膏一般无使用须知、适用人群和用量之类的说明书,而且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牙膏挤满牙刷的镜头.但实际上,每次刷牙只需少量就足够. 牙膏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月桂醇硫酸钠”被认为可能会导致肠胃病和肝中毒;会令口腔更容易溃烂,患口腔癌.牙膏中的研磨剂也被认为会伤害牙龈,令牙龈更易受到侵害,所以使用牙膏时不要挤太多. 儿童牙膏选择 儿童不宜使用多泡沫牙膏.牙膏分多泡、中泡、少泡三种类型,泡沫的多少取决于其含皂量的多少.多泡牙膏含皂量较高,在口腔中容易刺激口腔粘膜.而且儿童最好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

中国古代八大著名神童

中国古代八大著名神童 1、项橐tuó: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江湖生平: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主要事迹:项橐三难孔夫子(仲尼). 2、甘罗: 十二岁拜相的神童 江湖生平:十二岁就被秦王封为上卿,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主要事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以他的春秋笔法对甘罗十二岁拜相的事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 3、曹冲: 王气逼人的神童 江湖生平:曹操之子,曹冲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三国陈寿《三国志》中记录了曹冲的生平事迹。史上留有曹冲秤象的典故。 4、七岁能诗的骆宾王 江湖生平:唐代诗人骆宾王(约626至684),婺州义乌(即今属浙江)人,父亲官为青州博昌县令。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主要事迹:生动逼真的《咏鹅》诗 5、王勃:英才早逝的神童 江湖生平: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太常伯刘公称其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但天妒英才,只活了27岁。 6、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 江湖生平:方仲永,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 主要事迹:宋代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叙述仲永由神童后泯然众人的历程。 7、夏完淳:14岁抗清小英雄的神童,“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有《狱中上母书》,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等。 江湖生平:1631年-1647年,祖籍浙江会稽,生于松江。中国明朝末年神童诗人。 8、纪晓岚:风趣幽默的神童,所著《四库全书总要》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辞淡而雅,人争服之。 纪晓岚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1768年因给亲家卢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孔子年轻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不惜行千里去拜访老师,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毫无保留的传授。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和老子真诚无私、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印发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班上寻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同学,以他们的事例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是无止境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

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3、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板书课题。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句话是谁说的吗你还知道他说的哪些名言警句 3、板书小结:孔子(齐读)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4、导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5.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受“诚心” 1.学生自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可回读。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08历史2班 0806010063 夏艳 【摘要】孝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孝显的尤为重要。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也”,是一个人所有德行的根本。并且认为真正的孝子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其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敬爱其父母。同时孔子提倡的“孝”与“礼”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当孝与其他德行发生冲突时,孝先于一切。但孔子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过度地强调礼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矫枉过正的趋势。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混乱的阶段,复行孝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孔子孝文化礼 一:孝:“仁之本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头,孝敬父母的“孝”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孝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系统的阐发了他对孝义的理解和要求。 首先他强调孝的重要性,把孝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只是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源头,马克斯·韦伯在《儒家与道教》中说道“在一个家产制社会里,子女对父母的孝被转化到所有的从属关系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官员——孔子有段时间也做过大臣——会认为孝是所有其他德行的源头,孝是对履行官僚体制最重要的等级大臣——无条件的纪律——的考验和保证”。从这我们又可看出孔子的“推己与人”的思想,“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孟子对孔子的孝义进行了继承和提升,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在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尊敬别人的父母与小孩。试想,一个连对把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父母都不尊敬和爱护,他会爱护社会上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能互不相识的老人和儿童吗?

三字经范文精选: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 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 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 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

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 一、综述 (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 《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 2、不使父母担心谓之“孝”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呢?还是指子女使父母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而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

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Jan. 2011 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 1.1行孝要怀仁 “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 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如孟懿

阅读手抄报内容资料

阅读记录卡手抄报_阅读手抄报内容资料 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 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 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 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 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 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 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 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孔 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 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 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 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教学设计

1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孔子诚心拜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项橐三次为难孔子的内容。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生字卡、工具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和词语; 2、激发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

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组织学生交流和搜集资料,感受孔子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学无止境”的含义,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的图片及资料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的名言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0、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2、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1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4、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9、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 22、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3、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2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子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26、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三字经读书汇报会主持人串词

《千年古训—三字经》读书汇报会 合唱主题歌《千年古训—三字经》 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乙:如今我们用的好多成语在文中都能找到出处,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等等。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此,《三字经》被称为“千年古训”。甲:下面我们宣布以《千年古训—三字经》为主题的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读《三字经》首先我们会想到关于它的作者。作者是谁?这本书写于什么时候? 乙:下面请李炳坤同学为我们解开这个疑团—历史的“公案”甲:这《三字经》字字千金,字字有故事。是古时儿童上学的启蒙教材。只要记住《三字经》就可以通晓史书。 乙:哼!可不是嘛!(做出诡诈的表情)下面就请听听这位对三字经的理解。(请听相声《三字经》) 甲:说归说,笑归笑。这三字经的内容讲的都是历史故事、行为要求等内容。比如:“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的是孔子拜项橐卫为师的故事,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乙:《三字经》中几个字就能概括一个故事。“范仲淹,怀天下,宋包拯,锄横霸。”下面就请邸雪同学给我们讲述铁面无私的包拯的故事。

甲:“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面就让我们回到英雄辈出的战国时期的赵国,听一听赵武灵王的故事。乙:楚霸王这个人物大家都熟悉吧!《三字经》中写道:“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下面由柳文凯同学为大家讲一讲《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甲:在这一假期中啊,这《三字经》我们可没少看。我们还编排个小品,名字叫“周处悔过”,下面请大家欣赏。 乙:诵读了《三字经》历史篇内容,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史实,下面我们想领导和老师回报一下吧! 甲:好啊!你说想怎样回报? 乙:我们先来朗诵《三字经》,再来解释句意大pk,怎样?行吗同学们? 全体同学齐声:“行!” 乙:放。。音。。乐! 全班配乐齐背。 甲:下面可是加难了, 乙:迦南? 甲:什么呀!我说的是增加难度了。 乙:同学们怕不怕? 齐应:不怕 乙:好!现在屏幕上有28个数母,每个数母后面都带着一句三字经经文。数字任你选,答对的立刻、马上加红旗。怎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5方面来理解: 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出《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孝敬不等于盲从。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体现了孔子的辨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质量,在当代绝不是个人一家的行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强我、壮我中华民族之后的需要。 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阅读记录卡手抄报_阅读手抄报内容资料

阅读记录卡手抄报_阅读手抄报内容资料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做阅读记录手抄报培养阅读的兴趣。为大家整理了阅读记录卡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记录卡手抄报资料:名人读书故事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

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项橐智辩孔子

项橐智辩孔子 今天给大家分享下项橐智辩孔子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橐智辩孔子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众弟子东游,遇到了一个非常聪明善辩的七岁小孩项橐,孔子非常喜欢项橐,就对他说:“咱们各自出一道题,让对方回答,赢的人就给输的人当老师,怎么样?项橐欣然应允。 孔子先发问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孔子暗笑,心想:看你如何回答。 哪知项橐稍作思考便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那时候庄稼都是一年种一茬,没有现在的双季稻、三季稻。 孔子十分震惊,这个回答让他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轮到项橐发问了,他出语不凡:“人的身体比地小,眼睛上的眉毛比天低,双眉长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到,敢问您可否知道人的眉毛究竟有多少根呢?孔子考虑了好半天,也没有回答出来,非常窘迫。 具体问题概括回答的方法,偷换了度量单位,把原来问题中隐藏的“颗、粒单位换成了“夜、茬,并且以天、年为统计时间,做了明白无误的回答,令人佩服。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按照约定,要拜项橐为师,谁知道项橐突然扑通一声跳进了旁边的水塘。 孔子惊奇地问:“你跳到水里干什么?项橐说:“沐浴以后才可以行

大礼,您老人家也来沐浴吧?孔子说:“我没有学过游泳,跳到池塘里就会沉下去。 项橐反驳说:“您这话说得不对,鹅没学过游泳,可是它怎么能浮在水面呢?孔子说:“鹅有离水之毛,所以不沉。 项橐问:“那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孔子说:“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 项橐又问:“大铜钟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一扔到水里就沉底了呢?孔子脸颊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项橐在这里用了两个技巧:一是行为诱惑法,即做了一个跳进水塘里的举动,令人不解,孔子一发问,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孔子的一问引出了项橐众多的反问,最终把孔子问得理屈词穷。 二是反向类比法。 项橐抓住孔子话中的关键词,巧妙地运用自然界中的现象,针锋相对地反问孔子,孔子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回答的份儿,没有还击的机会,而他的每次回答都会被对方抓住破绽,在看似委婉的反问中被击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