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李志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哲学做什么
• 理性精神——理性有限,应该在必要的 地方充分运用 • 哲学主要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保持 一种学习与思考的姿态,因为我们面对 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实在太无知 • 我们应该敢想、要避免任何的教条,保 持思想和认识的一种开放性 • 哲学教会我们一种宽容,一种敬畏,一 种豁达
哲学是什么
• 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 园。———(德)诺瓦利斯 •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德)海德格尔 •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唐)李白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德)马克思
哲学是什么?
• 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 胡适先生所认为的哲学要解决的六个“人生切要 问题”:(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2)知识、思想的范 围、作用及方法;(3)人生在世应如何行为;(4)怎样 才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5)社会国家应 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 • 哲学家冯友兰也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 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 使人成其为人。”
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 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即官僚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德]哈贝马斯
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 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 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 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在马克思的时代, 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 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 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 [美]约翰· 卡西迪,1997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马克思《博士论文》学习提示《博士论文》全名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
1841年5月,耶拿大学根据这篇论文授予马克思博士学位。
当时德国特别重要的理论背景是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一方面是政治上和宗教上都较为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马尔海内克、霍托、甘斯、格舍尔、欣里希斯);另一方面是更加激进的左翼黑格尔派或青年黑格尔派。
1838年春,马克思开始同博士俱乐部(柏林青年黑格尔派中心)的成员交往,从而为他开辟了通往黑格尔哲学的道路。
青年黑格尔运动肇始于施特劳斯的《耶稣传》。
这部著作的基本观点是:福音书是不足信的,而其中关于耶稣事迹的说法,也都未必可靠;因此,有必要对圣经故事进行历史的批判。
施特劳斯的批判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福音故事乃是神话创作,是民族的或大教区的无意识的集体创作,而早期教团的无意识创作和不着边际的幻想不同,它不是有意识的伪造。
因此,基督教不简单地是一个骗局,历史的批判就是要求从中找出历史真实性的内核。
施特劳斯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体现着“类”的原则,体现着黑格尔关于民族之精神实体的学说。
施特劳斯的观点发表之后,不仅受到正统派的猛烈攻击,而且立即遭到来自另一方向的批判。
博士俱乐部的精神领袖布鲁诺.鲍威尔试图彻底扫除施特劳斯为基督教保留下来的一切东西,他以公开的无神论姿态对福音书实施进一步的批判。
按照他的看法,整个福音书就像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一样,没有任何历史的真实性:其故事的内容完全是有意识的伪造,是作者故意杜撰的。
因此,基督教不具有任何属神的内容,它不过是普遍自我意识的一种暂时的形式,而现在的任务就是摆脱基督教的桎梏,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
鲍威尔的观点在哲学上体现着“主体”的原则,体现着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之活动的学说。
双方的争论于是从福音书批判转向哲学。
在鲍威尔看来,施特劳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让精神上升为自我意识,而唯独个别的自我意识才赋予思想作品以形式,以内容的规定性。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一)提出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政治变革的前导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以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处于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前夜,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谋取政治统治的要求,起到了为未来政治变革作意识形态准备的先导作用。
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用又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其哲学革命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十分隐蔽、曲折的形式。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落后的德国开始自己的资本主义发展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已经在法国和英国中暴露出来;当德国资产阶级起来反对自己的老敌人——封建势力时,其背后已经站立着自己的新敌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
因此,与英法资产阶级不同,德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面性。
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暴力行动更是吓坏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性。
(二)分析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提出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其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哲学的真实意义。
即“绝不是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的也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只有那些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才具有现实性,否则即使是现存的东西也不能说是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的”。
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随着发展,现存的事物都会因其丧失其必然性而变成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东西并逐渐衰亡辖区;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即使现在还不存在,也一定会代替正在衰亡的东西而成为现实的东西。
这就是新生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所以,这个命题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引言概述:《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是一本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籍,涵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
本书通过梳理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本文将分为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详细阐述这本书的内容。
正文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理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形成的基本经历。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概念。
2.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2.1 《共产党宣言》: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历史地位和基本原则。
2.2 《资本论》:详细阐述《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3. 《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3.1 《哥达纲领批判》:介绍《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建设。
3.2 《反杜林论》:详细阐述《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4.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原理》4.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4.2 《共产主义原理》:详细阐述《共产主义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
5. 《反杜林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5.1 《反杜林论》:介绍《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5.2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细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总结:综上所述,《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通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语句分析1.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
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
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
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答: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正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早已抛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关心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
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往哲学形式,批判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唯物主义不是立足在哲学层面的哲学而是现实意义的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早已经脱离了以往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从现实世界出发。
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
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如何认识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14.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用语。指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 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
9.杜林
(1)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 (2)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敌视马克思主义。
2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3)在哲学上,把庸俗唯物主义、康德的形而上学、孔德的实证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拼凑成自相矛 盾的庞杂体系,企图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 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宣扬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鼓吹发现了新的“社会主义”体系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4)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杜林理 论给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肃清影响,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 杜林主义进行了批判。
12.平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先想说的话:⏹在当代,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思想家的著作有马克思的著作这么难读。
⏹这主要问题并非马克思本身的著作的写作方式、概念使用状况和理论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决定的。
⏹而主要是,世界上没有哪部著作象马克思的著作这样被如此复杂地解释也允许被解释。
也没有那个人的思想被如此直接又如此误解地被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并变成现实。
⏹也因此,在马克思的名字下,产生的众多解释的思想里,真理和谬误、阳光与迷雾、伟大与卑贱、真诚与欺骗、特殊与普遍、新颖与陈旧。
都或者以真理的名义或者以谬误的名义并存着。
⏹他的理论,既是弱者的解放的武器,也是强者压迫的工具(苏联曾经的极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是被压迫者真心向往的“乌托邦”,也是统治者虚幻诱惑人民的“宗教”。
抵抗与批判的马克思与建设的马克思,被双方各取所需地理解着,却又似乎并不矛盾。
⏹以马克思命名的理论研究领域,也许还有一个历史上绝无的状况:伟大崇高的人和卑鄙无耻的小人、伟大的心智与渺小的心思、绝顶聪明富有才华的人和绝对愚蠢的人。
他们并存着,并奇怪地都被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需要着。
⏹我们是如此地知道以马克思命名的思想,我们又如此地不知道马克思的思想。
我们如此地不知道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却又如此地不想去知道马克思的思想。
⏹以上所有的情况,恕我直言,它们全都可能发生在我们大学教师的讲课与研究和学生的学习中间。
导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镜头之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1999年12月,千年交替之际))1,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第一名卡尔。
马克思,第二名爱因斯坦,第三名牛顿,第四名达尔文。
评注:马克思(1818-1883)1848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迄今已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1867出版《资本论》。
马克思的伟大学说成了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并影响了其后世众多的思想的诞生。
⏹镜头之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2003,9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马克思列第三。
二战后西德第一位总理阿登纳第一名。
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马丁。
路德第二名。
(330万人参加,候选人1300到100再到10人)评注: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
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镜头之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2005,6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月14日公布结果显示:马克思27。
93/100得票率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第二休谟(12。
6/100),第三维特根斯坦(6。
8/100)。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票数很低,康德低票,黑格尔没有进入20名。
⏹提示:BBC评选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人名单上拉下来,希望读者选休谟。
他们认为,马克思过时了,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镜头之四: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1995年9月-2004年9月,在巴黎召开了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
大会每3年一次,每次都有几百到上千人参加。
国际媒体报道用到这样的语言:“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生”。
历届会议主题:⏹第一届(1995,9,27-9,30)纪念恩格斯诞生100周年为契机,会议主题:“马克思主义100年—回顾与探索”(历史,现在,未来)⏹第二届(1998,9,30-10,3)会议主题:“资本主义、批判、斗争、抉择”。
⏹第三届(2001,9,26-9,30)会议主题:“资本与人类”。
⏹第四届(2004,9,29-10,2)会议主题:“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战争”(其中设立了“中国论坛”)如何对待马克思的各种口号:⏹告别马克思:苏联极权主义的失败;当今资本主义变化;“马克思主义者”造成危机。
⏹重读马克思:文本有价值,但需要改变“以往片面阅读”,重新解读和“再认识”,发现马克思的当代价值。
⏹超越马克思:马克思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在不同时代应有不同的主题和形态。
马克思不会“现存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武器。
⏹“不能没有”马克思: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虚无主义时代;修正和发展马克思;马克思的弥塞亚未来)⏹“没有过时”的马克思:萨特“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的时代”;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重建马克思:苏联解体,教条、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终结,作为“一元思想大厦而被摧毁,也许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各个片段却都是大有思想前途的”;“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的和政治的源泉”。
——主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赖特“重建马克思主义”口号。
⏹回到马克思: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伍德《回到马克思》一文说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候”;《纽约时报》发表《回到马克思》一文引用纽约证卷交易所负责人的话:“我长期呆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
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国内学者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哲学话语》(1999年9月出版)引起至今的国内马克思哲学理解的转折期。
(文本学阅读方法)各种主张的问题意识⏹各种“重读马克思”口号中问题意识: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主要是苏东以后,西方维护马克思的学者观点如2002年英国的德塞出版《马克思的复仇》:马克思的学说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苏的失败不是马克思的失败,而是,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此,这个事件是马克思本人对由他那些被误解了的思想所导致的社会后果的一种“复仇”。
又如托马斯。
芒格1999年出版《共产主义的死亡与原本马克思主义的重生》:“共产主义的死亡”没有埋藏马克思,相反,被正统马克思主义遮蔽的“原本的马克思”思想将获得新生。
因此,应选择“回到马克思”来“拯救马克思主义”策略。
再如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现在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地基,然后通过阅读马克思来确定马克思的思想。
“为了使他的著作代表他自己来讲话,首要任务是要分清马克思和那些自称以他的名义讲话的人之间在本质上的区别。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主张:把“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开来。
国内“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划界一般是作为学科上的技术性处理的,无实质的对立观点出现。
国外《马克思的哲学》一书不承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日本的今村仁司《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一个共同的主张:一是,马克思的哲学不是西方经典自我理解的那个“哲学”(超越哲学神话的马克思)二是,由此,不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三是,由此,马克思本人的哲学与属于这个派别的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毛泽东哲学,包括西方、苏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质的区别。
四是,马克思思想的可能性,不是一个特定的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批判与抵抗的精神”的马克思、“指示功能”(提示现实的负面)的马克思、未来学的马克思(今村仁司)五是,现代性问题是马克思的中心线索。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观点是,“在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终结之后还原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在这部书中将这样来描述马克思:他不仅开始思考时,而且后来一直保持在德国哲学传统之中。
”⏹“重读马克思”包含的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种路向:⏹一是,马克思研究必须具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即“马克思文本研究”口号是“呈现马克思思想的真实面貌和原初状态”困境是解释学困境。
⏹二是,突出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
困境是过度解释和话语霸权(意识形态)困境。
(如马克思主义的苏东失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
口号是“马克思如何走向当代”二者本不矛盾,从解释学上看阅读本就是二者的结合。
但在特殊的语境和问题意识下,二者会极端对立起来,这个对立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上对立观点上。
依赖源与流关系的正确处理。
国外马克思主义⏹1、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社会批判。
2、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探索不同于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后马克思主义等)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人革命运动低潮的产物,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西方社会自觉的或被迫的自我调适、自我变革,西方各国大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身处这种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和社会变革家,他们认为,再去发展一种经济危机及其爆发的理论,再去制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策略,既无紧迫性,也无实际意义。
但是,现代化社会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从马克思的原始出发点——即人的解放,消除异化,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看,现代发达社会中的人一方面得到了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却在人性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迷失了、甚至丧失了自我。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道路,并以他们的深刻和执着,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作为一种(在否定的辩证法这种意义上的)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病理诊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基本精神是相契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来源:黑格尔,马克思,韦伯,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资本主义物化批判。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
⏹阿多诺: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文化与人的异化批判,消费主义批判。
⏹弗罗姆:《占有或存在》,人的非存在性(异化)批判。
⏹哈贝马斯: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批判。
⏹后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差异革命。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50年代前半期开始,随苏联局势变化而在东欧一些国家出现的一种自由化思潮和政治力量。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1956年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推动下,东欧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非斯大林化运动。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由于思想政治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别,以及国度的不同,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
它作为一种非正统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各国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如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波兰的“哲学人文主义学派”、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人类学派”等。
这些学派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否定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成一种人本主义的“实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