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黄昏》读后感

《黄昏》读后感

《黄昏》读后感《黄昏》读后感1《黄昏》这一文是季羡林先生早期的作品,写于他大学毕业前夕的1934年1月14日,本文是以作者独特眼光来审观生活中的黄昏的匆匆流逝以及作者对黄昏的来和去提出了提问。

窗外红彤彤的落日染红了天际,燃烧的激烈,却又带上几分美艳。

此情此景,恍若画卷,却又更胜一筹。

只是,这绯红撩人的黄昏,又有谁真的有所在意?众人都只是在对的时间干错误的事情,然后又在错误的时间,在艳红转而黯淡之后,才会无比叹惋,摇头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季羡林的《黄昏》是绝美中带着窒人的叹息。

在温馨美丽惬意的黄昏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却又也是那么的可悲。

我们不曾有过欣赏黄昏的经历,却也不曾珍视过这些机会。

这些排山倒海般向我们袭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应接不暇。

总有人爱推迟,总会满不在乎地说:“这事等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月月,岁岁年年。

明明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殊不知我们自己口中的明日,就足以将你我推入地狱!曾经有过这么一道益智题:“什么一直在到来却从来也未曾到达?”我一度为想出答案而伤透脑筋。

然而,答案出来却让我啼笑皆非——明天。

是啊,我们是否对黄昏就如同对待明天一样。

知道它会到来,却从没重视过它的到达。

有人说,不要只看重结果,重在过程。

可是,没有希望没有目的的等待难道不是一种摧残吗?一天的黄昏有一天的美丽。

夏日里看墙角渐暗,看四周的白墙也布上一层阴影,一直看到暗灰的天空里嵌上闪着眼的小星。

在冬季,黄昏来得早了,是寒风吹走了它的光和热吗?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颤抖,渐渐地它的身影也模糊了。

黄昏真美丽,可他不能久留。

当日子悠悠流走,你是否留够时间体会人生的美好,别被太多的梦牵绊,别让这关在门外。

《黄昏》读后感2何其芳的《黄昏》,尽管有着细致的场面感,通篇却是一种暗淡的色彩,宛如一部灰色调的电影。

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作者似乎什么也没有说,除了某些情绪。

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幼稚的伤感,年轻时候的孤独(抑或寂寞),莫名的伤感,看不清前路的茫然。

季羡林《知足知不足》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知足知不足》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知足知缺乏》练习及答案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那么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曾见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缺乏,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缺乏,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那么有差异。

这里所谓“缺乏”,指的是“缺乏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那么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长进。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那么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读《中国精神》心得

读《中国精神》心得

学习《中国精神中国人》心得体会学习季羡林《中国精神中国人》,感慨很多。

羡慕其面对人生从容不迫,淡泊名利的心态。

希望自己也能像季老一样,闲看花开花落,漫看云卷云舒。

也曾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安稳的过一生。

虽然高中已经读过季老的作品,但现在再读季老的《中国精神中国人》,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爱生命,珍惜当下。

季羡林治学处事三态:质朴豁达严谨质朴。

从季先生的文章里,我感受到了一个学者朴实无华的秉性。

他谈每一个问题都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大学问家的位臵,没有“授人以渔”的姿态,而是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平等的地位,畅谈自己的感受,有时语言率直得像个儿童,但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绝不受身份和地位的羁绊。

谈到道德问题时,他说“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无仅有的”;“根据我的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把别人当傻瓜的人,归根到底,会自食其果”;“我平时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可见在季先生是有鲜明个性,敢于直抒胸臆,也敢于直面自己。

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而真实、质朴不正是人生的基本态度吗?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特质,为身外之物奔波、为虚名浮利所累,岂不是很没有价值很没有意义吗?豁达。

每一个成功者都要经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季先生也是如此。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站起来。

“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遭受到极其残酷的折磨。

雨过天晴以后,他没有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他的人,更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

在走运和倒霉的问题上,他则认为“不倒霉就走不了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

这样豁达开朗的心态是当下一些心态浮躁、目光肤浅的人无法理解的。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一、季羡林篇:(一)个人成就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三)人物评价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

”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1、忘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知足知不足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及答案

知足知不足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及答案

知足知不足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及答案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

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

[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

[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原文】人生的不足和知足冯小燕①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有所不足,有所不能,有所不及。

2013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写作导练

2013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写作导练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写作导练作文导写“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这也成为谢家教育后代的家训。

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写作此题,我们先要分析此联的内容。

(1)知足、知不足“足”是何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足”为“长处、优点”之意,“不足”即“缺点”,知足知不足,即正确认识自我。

二、“足”是“足够、充足”之意。

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就是不满足。

知足知不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何者该知足,何者该知不足。

知足,抑制自己的非分欲求,在尘世生活面前超然淡泊,可心安,可常乐,可不辱;知不足,不甘人后,锐意进取,方可上进,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

(2)有为、有不为“为”,是“做”之意。

“有为”指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指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有为”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有不为”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底线(道德、良知等),如刘备有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徐特立也有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为有不为,即正确处理事情。

然后,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立意。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幅对联可分为几个角度?可分为两个: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样容易体现辩证性。

也可以分为四个: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样好写,但是易于肤浅。

也可以看成一个: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样写作难度大,但易于出彩。

精美例文一“知足”与“知不足”江西南康中学林荟我们常常被告诫:做人要“知足”。

同时,我们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不能满足于现状,否则就会一无所成!“知足知不足”——谢子修老先生这样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同时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这样才能学会做人。

人要“知足”,确实应该学会满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阅读练习及答案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①日前,一位老同志对换届提拔的干部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走上新的岗位,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到底,记住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②这番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它提醒得及时,说得实在,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为官、为人和为业很有启发。

③做官知足,这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

现在有一些干部热衷于做官、满足于做官、陶醉于做官,“官瘾”十足。

有的精心设计自己的当官路线图,步步为营、“小步快跑”;有的看到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提拔了,就眼红心热、坐立不安;还有的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就急于“走人”,甚至伸手“跑官要官”,人们为其画像: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

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

④做官要知足,就应端正“官念”、淡化“官欲”、克服官本位。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的“官”更多意味着一份责任和奉献,意味着一种风险和挑战。

做官绝不是做老爷,更不可以谋一己私利。

“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只有看淡名利,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一个人民公仆应尽的本分。

⑤做人知不足,这既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觉。

人生在世,说到底得凭做人而安身立命。

一些干部总是自我感觉很好,常常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有的盲目自大,有的盲目自我,还有的盲目自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敢面对,是不是“改得了”、能战胜。

⑥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做人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

人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做人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美好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

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

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

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

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

(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②要了解你自己!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3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

(共4分。

“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2.②(共2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

(共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