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基本状况
白银市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措施

白银 市 20~ 09 05 20 年各年 废水 中主要 污染物 排放情 况见 表 2 。 20 —0 9 , 白银 市 工业 废水 中 C D和氨 氮 的年 均排 放量 分别 05 20 年 O 为 3 2 . 吨 、28. 62 1 3 17 5吨 ;城 镇 生 活 污 水 中 C D和 氨 氮 的年 均 4 O 排 放 量分 别 为 76. 、l6. 82 5吨 10 2吨 ;石 油类 排 放 量 呈 现逐 年 减 0 少 的趋 势 ,由 20 年 的 2.1 09 7 6吨减 少 到 20 0 09年 的 5 6 吨 ,减 .1 5 少 了 7 . %;近 两 年 砷 、铅 排 放 保持 相 对 稳 定 ,年均 排 放 量 分 92 4
4. %:汞 年均 排 放 量为 0 5 吨 ;镉 排放 量 逐年 减 少 ,由 20 23 9 .8 2 05 年 的 1.1 减少到 20 年 的 3 7 ,减少 7 . %;近 四年六价 91 吨 09 . 吨 8 97 5 铬排 放 相 比 20 年 明 显减 少 ,并 于 20 05 09年实 现 零 排放 。C D O 、 氨氮 和石 油类 的排放 区域 主要 为白银 区和平川 区 ,砷 、铅 、汞 、 镉和 六价 铬排 放 区域 主要 集 中在 白银 区的 东大 沟 。重 金属 污 染物 排放 以有 色金 属 冶炼业 为 主 ,其 他 污染 物排 放 主要集 中在 有 色金 属冶炼 、电力 、化工 行业 。
据 此 ,本文 通 过 对 白银 市环 境 保护 现 状进 行 分析 ,并 针 对 主要 环
表 1 2 0 — 0 9年全市 废水 排放情 况 0 520
Fi. at trds h r ei ii n2 0 -2 0 g 1W sewae ic a g nBayni 0 5 0 9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白银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接带 ,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 ,环境变化剧烈。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
关键词:白银;干旱;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综合防治一、主要问题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北临腾格里沙漠,南接陇西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全市境内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干旱问题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北部紧靠腾格里沙漠,气候属温带干旱荒漠及干旱气候带。
降水稀少,降水量157~432.7mm,由北向南逐步增加。
蒸发量则相反,北部的景泰县年蒸发量为3038mm,是降水量的16倍之多,干旱度达3.53,属极干旱地区,而南部的会宁县年蒸发量为1736.4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4倍,干燥度为1.6,为半干旱地区。
全市年降水量400mm以下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面积占90%以上。
据记载,自1960年至201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就达35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发生一次。
2013年在全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持续近5个月时间未形成一次有效降雨,造成全市大部分干旱山区夏粮因无法下种而受灾,以致大部分灾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给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危胁。
(二)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区主要由黄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构成。
黄河流经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和景泰县,全长214km,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全境和靖远5个乡,全长150km。
根据白银市水土保持区划,白银市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
除景泰西北部降雨稀少,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外,其它地区均以水蚀为主,全年降水的60%~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 112万吨,土壤侵蚀模数达3174.09t/km2。
仅祖厉河流域年侵蚀总量就达4316.0万吨,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量的70.60%。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2006-11-27 09:16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印证和记载着这里的古老和丰饶。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
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
目前,已形成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格局,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00万吨,享有“铜城”盛誉。
白银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明清时代,沿岸人民开渠引水,开创了灌溉农业的先河,发展自流灌区20多万亩。
依托黄河水资源,近几十年来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地面积达到132万亩,高扬程提灌工程蜚声海内外。
沿黄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
农业、水电、航运、旅游开发全面展开,黄河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银是正在崛起的西部高科技新城。
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引进建设项目40多项,投资20多亿元,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一颗闪耀的明珠。
同时,白银被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中国革命由此实现重大转折。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红色圣地”美誉名扬四方,成为全国重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市概况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固原二市接壤,东南依平凉市,南邻定西市,西与兰州、武威二市交界,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总面积20099平方千米。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据志书记在,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
明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1956年设市时定名为白银市。
因白银是全国著名的铜工业基地,又被誉为“铜城”。
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有20个镇、47个乡、1个民族乡、10个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驻地白银区。
总人口174.55万人,有汉、回、满、壮、蒙古等民族。
白银位于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75—3321米。
北部为沙漠平川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最北部呈流动沙丘。
中部为祁连山余脉山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部分川、塬、墚、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白银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于日照强。
年均气温6.6℃。
年均降水量110—352毫米,但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变率较大。
年均蒸发量1595—2147毫米。
日照时数2635—2805小时。
全年无霜期160—220天。
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对全市农业威胁最大。
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
黄河横贯境内两县两区达258千米,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县,经靖远县汇入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不能灌溉和饮用,故称苦水河。
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扬程店里引黄灌溉为主,机灌、库灌、自流灌为辅的农业水利网络。
主要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靖远县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以及靖远县刘川、白银区工农渠等高扬程电力引黄提灌工程等。
白银是省内以提灌为主导的黄河灌溉农业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现有耕地29.8万公顷、草场133.3万公顷、森林8.6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以蔬菜、养羊、小杂粮、啤酒大麦、食用菌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白银经济转型

序较好,交通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 理 面临的首要 问题 。全市道路 基础建设 员不 足 、经 费短缺等 问题 的影 响 ,农村
管理科 技应 用覆 盖 面不 断扩大 。但从 投资每年接近 60亿元,但市区道路面 地区的交通管理仍处在非常艰难的时
长 远 发 展 的角 度 及 现 代 城 市 发 展 的 积 率 不 到 8% ,路 网密 度 为 1.58KM/ 期。
度缺乏 ,占道经 营 ,车 辆乱停乱 放堵 塞 导 以及守点式 的控 制等问题 ,交通管理 左右 ,警力 严重不 足 ,大多依靠 聘用协
交通 的问题难 以根治 ,防护设施 缺失 , 科技 应用 范围小 、结构 单一 ,各业 务领 勤人员来 弥补警力不足 。
2008年第 11期 ,总第 217期
道 109线 、312线 、309线 横贯 全 市 ,5 出入 口,过往车辆 出入不 便 ,城 区东西
四是广 大农村地 区管理力量薄弱 ,
条省道 ,44条县 、乡道路 、5条专用道 连接不 畅 ,对支路 规划不 足 ,市区 未能 安全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白银市辖两区 和 96条 城 市 街 道 组 成 了 发 达 的 路 规划有效的停车场 ,在 国道城 区过境段 三县 ,70%以上 的交 通参与者来 自农村
l1AZHAN·sHlDlAN
视
点
一 、 白银市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与评 一 些路 口设计不合理 ,人行道和非机动 域不能 实现 良好 的协调 衔接与道 路资
价
车道 时宽 时窄 ,不够通 畅 ,使这些 路段 源共享。已建成的代 表交通管理最新成
甘肃省 白银市交通 发 达 ,道 路管 交通压力大 、秩序混乱。城区道路 网结 果 的监控 中心 、城管 中心作 用发 挥不 辖 里程 达 3000余 公 里 。其 中三 条 国 构欠发达 ,在省道 217线 南北各有一个 够 ,控制力度较小。
白银市简介

白银市基本情况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5万人。
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市,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
白银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境内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化工基地。
白银是黄河上游大型电力提灌农业区。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先后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集中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兴修“三田”、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
黄河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光荣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瞻仰了会师旧址,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并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50个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会宁县是全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白银是甘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白银地处兰白核心经济区,不仅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也是兰州、河西通向华北的重要通道,西气东输管道过境。
交通比较便利,包兰、甘武两条干线铁路和靖远矿区铁路支线通过白银,京藏、青兰高速公路穿越四个县区,中心城区距离兰州中川机场90多公里。
白银市农村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

益 , 展 根 资 重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7期 20 0 6年 7 月
甘肃科 技
Ga u Sc e e a d Te h l gy ns inc n c no o
 ̄D 。2 No。 ,f 2 7
J l. 20 uy 0 6
白银 市农 村 经济 现 状 分 析及 发 展探 讨
陈永 莲
( 白银 市 技 术 开 发 服 务 中心 , 肃 白银 7 0 0 ) 甘 3 90
摘 要 : 白银 市农村 经济 的发展状 况展 开探 讨 , 出存在 问题 , 出发展措 施 , 对 指 提 以寻 求促 进农村 经
济发展 的更好道路 , 使农 村 经济得 以更好 地 向前推 动 。
商 品经济 的 发达程 度 和市 场 经 济 的 发展 动 向 , 可 也
以反映 出农 民的经济 收入 和富裕 程度 。大凡农 村 经
济 发达 的地 区 , 农产 品 的商 品化 程度 就 比较 高 , 品 商
经 济发 展迅 速 , 民的 收入 和 积累也 比较 多 , 之则 农 反 大 相径 庭 。所 以重 视 农 村 经济 发 展 问题 , 取 相 应 采 对 策 和措 施 , 断促 进农 村经 济发展 , 不 既是确 保农 业 发展 和农 民增收 的需 要 , 是 推动 社 会 进步 和 确保 也
远三 县 和 白银 、 川两 个 区。其 中市 政府 所 在 地 白 平 银 是全 国有名 的有 色金属基 地 , 盛产 铜 、 、 、 及 铝 铅 锌
金 、 等 贵 重金 属 ; 川 区 是 甘 肃 省 重 要 的能 源 基 银 平 地, 煤矿 资源 丰富 ; 远县 由于 黄河 的养育具 有 比较 靖 发 达 的农 业 , 县城 商 贸流 通 历 史悠 久 , 兴旺 发 达 ; 会 宁 县是红 军会 师圣地 , 具有 独特 的政 治优 势 , 并且 耕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1956年11月设市,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撤销,1985年8月恢复建市。
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白银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一时“日出斗金,积销金城”。
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白银市由此在一片戈壁荒滩上迅速崛起。
白银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白银既有丰富的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藏,又有大量的煤炭、石膏、芒硝、石灰石等非金属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45种,有23种矿产储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其中煤炭量16亿吨,凹凸棒储量居世界第一。
白银既有丰富传统能源,又是国家风电、光伏发电重点区域,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450万千瓦,是正在崛起的西部复合能源基地。
白银基础雄厚,跨越发展。
“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在白银布局。
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素有中国“铜城”之美誉。
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68万吨,黄金10吨、白银217吨、稀土3万吨,原煤生产能力1300万吨。
以TDI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白银先后被确定为甘肃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白银产业集群,前景广阔。
以白银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六个工业园在内,总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是国家设立的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
白银是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着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链”和“四个百亿元产业”的产业链(“3+4产业链”),先后引进项目534个,中信、中铝、中材、统一、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已成为西部最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东延余脉与腾格里沙漠三大区域过渡地带。大体上是南北高,中间低,海拔在1275-3321米之间,高差2046米。从地形特征来看,可分为祁连支脉构造中山、北部山前冲洪积平川、中部低山丘陵、南部黄土梁峁残塬四个区域,穿越全市中心地带的黄河谷地为全市地势最低一级,最高点为祁连山余脉老虎山。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东经103°3′-105°34′和北纬35°33′-37°38′之间。南北相距380多公里,东西相距140多公里,区域面积21158平方公里,形似一片巨大的桃叶。周边与甘肃、宁夏、内蒙古7个市盟和13个县旗接壤。距省会兰州69公里,地处西宁、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中心位置,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积
白银地处祖国腹地,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地带,东邻宁夏,南连定西,西界兰州并接河西走廊,北靠内蒙。东西宽174.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
河流水系
黄河干流流经白银258km,占流经甘肃总长的52%,过境河道呈S形,流域面积14710km2。多年平均过境流量1048.25m3/s,最大瞬时流量为6100m3/s,最小流量为300m3/s。径流量328亿m3。境内河道坡降大、峡谷多,不仅为发展灌溉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水源,也为建设梯级电站提供了有利条件。黄河支流有祖厉河、渭河、清水河三大水系。北部内陆河流域面积仅800多平方公里。
平川区 面积2106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30913。
靖远县 面积5809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30600。县人民政府驻乌兰镇。
会宁县 面积6439平方千米,人口58万。邮政编码730700。县人民政府驻会师镇。
景泰县 面积548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730400。县人民政府驻一条山镇。
气候特征
白银属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全市太阳年均辐射总量130—1404卡/cm2,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0-10℃,并且冬夏温差较大。通常情况下,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为19-20℃,年平均最低出现在一月份,为-8--7.7℃,年际温差在30℃左右,年均日温差在12.4-13.6℃之间。无霜期169-220天。正常年景年降水量176-498mm之间,分布不均匀,呈北低南高。
白银基本状况
行政区划
白银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即会宁、靖远、景泰3县和白银、平川2区。
白银市 面积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5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白银区,邮编:730900。代码:620400。电话区号:0943。拼音:Baiyin Shi
白银区 面积1372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7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