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_第十七章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_2013年版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目录药物制剂新技术 (2)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 (2)一、概述 (2)二、固体分散技术应用特点 (2)三、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 (3)四、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4)五、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4)六、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 (7)七、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7)第二节包合技术 (7)一、概述 (7)二、包合材料 (8)三、包合物的特点 (9)四、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9)五、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9)六、包合物的验证 (11)第三节微囊化技术 (12)一、概述 (12)二、微囊的特点 (13)三、微囊的制备 (14)学习指导 (17)药物制剂新技术教学与学习要求1、掌握微囊化技术、包合技术与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

2、掌握微囊、包合物、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应用、常用材料及释药原理。

3、熟悉物理化学法制备微囊的原理。

4、熟悉影响包合作用的因素。

5、了解固体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6、了解包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法。

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一、概述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

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可为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所形成的固体分散体系。

二、固体分散技术应用特点1、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或控制药物于小肠释放。

3、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4、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5、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

固体分散体的主要缺点是药物的分散状态稳定性不高,久贮易产生老化现象。

三、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载体材料的特性。

载体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无毒、无致癌性、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变化、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不影响药物的疗效与含量检测、能使药物得到最佳分散状态或缓释效果、价廉易得。

常用的载体材料可分为水溶性、难溶性和畅溶性三大类。

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中药药剂学: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答案解析)

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中药药剂学: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答案解析)

(精)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 -中药药剂学: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答案解析)一、最佳选择题1、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为相应的普通制剂的A. 80%〜120%B. 100%C. 80%^ 100%D. 100* 120%E. 90%〜110%2、下列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囊材是A. 聚维酮B. 明胶C. 甲基纤维素D. 乙基纤维素E. 聚酯类3、适合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有A. 药效剧烈、溶解度小的药物B. 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C. 需长期给药的药物D. 单服剂量大于1g的药物E. 生物半衰期小于1h的药物4、下列关于微囊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可加速药物释放,制成速效制剂B. 可使液态药物制成固体制剂C. 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D. 可改善药物的可压性和流动性E. 控制微囊大小可起靶向定位作用5、有关固体分散体的制法叙述不正确的是A. 熔融法适合于对热稳定的药物B. 溶剂法又称共沉淀法,适合于对热不稳定或易挥发的药物C. 溶剂一熔融法液体的容纳量为5吟10%(g/g),而且不影响载体的固体性质,故可用液体药物D. 溶剂一熔融法可用于大剂量的药物E. 固体分散体在贮藏过程中会出现硬度变大、析出结晶或结晶变粗等现象6、下列关于固体分散技术叙述错误的是A. 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基质中,增加了比表面积B. 药物溶出速率加快C. 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D. 液体药物制成稳定固体,便于长期贮存E. 宜应用于剂量小的药物7、有关主动靶向制剂叙述不正确的是A. 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与前体药物B. 脂质体经表面修饰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C. 前体药物可在任何条件下产生靶向性D. 修饰的免疫微球可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E. 通过前体药物产生靶向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8、有关缓释制剂缓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通过减小药物溶出速率和扩散速度而达到缓释目的B.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C. 将药物制成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D. 将药物薄膜包衣、微囊化,制成膜控型缓释制剂E. 制成O/W型乳剂可达到缓释目的9、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硫酸钠的目的是A. 作凝聚剂B. 作固化剂C. 增加胶体的溶解度D. 调节pH值E. 降低微囊的黏性二、配伍选择题1、A.胃驻留控释制剂B. 前体药物制剂C. 包合物D. 膜控释制剂E. 固体分散体<1>、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空穴结构内具有独特形式的复合物是<2>、水溶性药物及辅料包封于具有透性的、生物惰性的高分子膜中而制成的给药体系是<3>、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是<4>、服用后亲水胶体吸水膨胀而漂浮于胃内容物上面,逐渐释放药物的一类控释制剂是2、A.纳米囊B. 磁性制剂C. 控释制剂D. 靶向给药乳剂E. 前体药物制剂<1>、药物可恒速释药8〜10小时的制剂是<2>、固态胶体微粒粒径10〜100nm的制剂是<3>、渗透泵型片剂属于<4>、以乳剂为载体,传递药物定位于靶部位的微粒分散系统为三、多项选择题1、关于靶向制剂的叙述正确的为A. 能增强药物对靶组织的特异性B. 靶区内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C. 靶向作用机理包括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D. 能提高药物的疗效E. 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2、脂质体的作用特点有A. 细胞亲和性B. 组织相容性C. 长效作用D. 靶向性E. 降低药物毒性3、前体药物制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 可制成靶向制剂B. 降低副作用与毒性C. 改善药物吸收,提高血药浓度D. 延长作用时间E.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4、固体分散体的制法有A. 熔融法B. 溶剂法C. 溶剂熔融法D. 乳化技术E. 脂质体包封5、以6-环糊精包合药物的优点是A.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B.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C. 液体药物粉末化D. 减少刺激性,降低毒性,掩盖不适气味E. 调节释药速度6、减少药物的溶出速率方法有A. 增加难溶性药物粒径B. 将难溶性盐类药物混悬于植物油中制成油溶液型注射剂C. 将药物包藏于骨架材料中制成缓释制剂D. 增加药物用量E. 将药物包藏在亲水胶体物质中7、缓释制剂的类型有A. 骨架分散型B. 缓释膜剂C. 缓释乳剂D. 缓释微囊E. 膜控包衣型8、延缓药物释放的措施有A.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B. 药物微囊化后再制剂C. 将药物包裹在多聚物的薄膜隔室内D. 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E. 减小药物扩散速度9、制备渗透泵片的关键是A. 膜的厚度B. 漂浮室的大小C. 膜的孔径、孔率D. 片心的处方E. 释药小孔的直径10、控释制剂有哪些类型A. 渗透泵式B. 骨架分散型C. 膜控释型D. 胃驻留控释型E. 乳剂型答案部分一、最佳选择题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统计分析时,先将AU^n Cmax数据进行对数转换,然后进行方差分析与双侧t检验处理,若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AUS何均值比的90%勺置信区在80吮125滩围内,且CmaxJL何均值比的90曜信区在75吩133滩围内,则判定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初级药师-药剂学-制剂新技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40页)

初级药师-药剂学-制剂新技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40页)

药剂学第八节制剂新技术一、A11、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制成的载体制剂是A、微囊B、超微囊C、毫微囊D、脂质体E、磁性微球2、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B、可选择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C、pH和浓度均是成囊的主要因素D、单凝聚法属于相分离法的范畴E、如果囊材是明胶,制备中可加入甲醛为固化剂3、以下属于微囊的制备方法的是A、注入法B、热熔法C、薄膜分散法D、液中干燥法E、逆相蒸发法4、制备微囊的过程中需加入凝聚剂的制备方法是A、单凝聚法B、液中干燥法C、界面缩聚法D、喷雾干燥法E、辐射交联法5、微囊的概念是A、将药物溶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B、将药物包裹在环糊精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C、将药物分散在环糊精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D、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E、将药物包裹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6、以下哪项可作为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材料A、阿拉伯胶-明胶B、西黄芪胶-果胶C、阿拉伯胶-琼脂D、西黄芪胶-阿拉伯胶E、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7、脂质体的膜材主要为A、磷脂,胆固醇B、磷脂,吐温80C、司盘80,磷脂D、司盘80,胆固醇E、吐温80,胆固醇8、不能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是A、复凝聚法B、超声波分散法C、逆相蒸发法D、注入法E、薄膜分散法9、属于物理化学靶向给药系统的是A、纳米粒B、微囊C、前体药物D、热敏脂质体E、脂质体10、靶向制剂的载体应具备的质量要求是A、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B、无毒、无热原、无过敏性物质、无降解物质C、定位蓄积、控制释药D、定位蓄积、无毒可生物降解E、药物突释效应低,物降解物质11、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不包括A、注入法B、薄膜分散法C、逆相蒸发法D、冷冻干燥法E、新生皂法12、关于微型胶囊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A、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微小囊状物的技术,称为微型胶囊B、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微小囊状物的过程,称为微型胶囊C、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型胶囊D、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环糊精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型胶囊E、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环糊精材料中而形成微小囊状物的过程,称为微型胶囊13、关于微型胶囊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微囊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B、制成微囊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微囊能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D、微囊能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E、微囊可提高药物溶出速率14、关于肠溶片的叙述,错误的是A、胃内不稳定的药物可包肠溶衣B、强烈刺激胃的药物可包肠溶衣C、在胃内不崩解,而在肠中必须崩解D、肠溶衣片服用时不宜嚼碎E、必要时也可将肠溶片粉碎服用15、HPMC的全称是A、聚维酮B、羟丙甲纤维素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D、羧甲基纤维素E、羟丙基纤维素16、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基本原理是A、减小溶出B、减慢扩散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D、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17、制备口服缓控释制剂,不可选用A、制成渗透泵片B、用蜡类为基质做成溶蚀性骨架片C、用PEG类作基质制备固体分散体D、用不溶性材料作骨架制备片剂E、用EC包衣制成微丸,装入胶囊18、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设计的理化因素的是A、排泄B、代谢C、油/水分配系数D、生物半衰期E、吸收19、口服缓释制剂可采用的制备方法是A、增大水溶性药物的粒径B、包糖衣C、制成舌下片D、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E、制成分散片20、以下哪项不是以减小扩散速度为主要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A、不溶性骨架片B、微囊C、控制颗粒大小E、植入剂21、下列适合作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是A、抗生素B、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C、药效剧烈的药物D、吸收很差的药物E、氯化钾22、关于控释片说法正确的是A、释药速度主要受胃肠蠕动影响B、释药速度主要受胃肠pH影响C、释药速度主要受胃肠排空时间影响D、释药速度主要受剂型控制E、临床上吞咽困难的患者,可将片剂掰开服用23、关于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正确的叙述为A、渗透泵型片剂与包衣片剂很相似,只是在包衣片剂的一端用激光开一细孔,药物由细孔流出B、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度受pH影响C、半渗透膜的厚度、渗透性、片芯的处方、释药小孔的直径是制备渗透泵的关键D、渗透泵型片剂以一级释药,为控释制剂E、渗透泵型片剂工艺简单24、测定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时,第一个取样点控制释放量在A、5%以下B、10%以下C、20%以下D、30%以下E、50%以下25、测定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时,至少应测定的取样点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26、可用于溶蚀性骨架片的材料为A、羟丙甲纤维素B、卡波姆C、聚乙烯D、蜡类E、乙基纤维素27、以下哪类药物不适合做成缓释、控释制剂A、降压药C、抗哮喘药D、解热镇痛药E、抗心律失常药28、不溶性骨架片的材料有A、卡波姆B、脂肪类C、单棕榈酸甘油酯D、聚氯乙烯E、甲基纤维素29、属于利用溶出原理达到缓释作用的方法的是A、制成乳剂B、制成微囊C、控制颗粒大小D、制成包衣小丸E、制成不溶性骨架片30、属于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的是A、制成微囊B、控制粒子大小C、制成溶解度小的盐D、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E、用蜡类为基质做成溶蚀性骨架片31、渗透泵片控释的原理是A、减慢扩散B、减少溶出C、片外有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D、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E、片内渗透压大于片外,将药物从细孔中压出32、以下关于缓释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药浓度平稳B、可减少用药次数C、不适宜于作用剧烈的药物D、处方组成中一般只有缓释药物E、不适宜于半衰期很短的药物33、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不包括A、包衣B、制成微囊C、制成植入剂D、制成药树脂E、不溶性骨架片34、溶蚀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不包括A、单硬脂酸甘油酯B、硬脂醇C、蜂蜡D、动物脂肪E、聚硅氧烷35、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半衰期为A、<1小时B、2~8小时C、>12小时D、24小时E、48小时36、缓释、控释制剂常用的阻滞剂有A、羟丙基纤维素B、脱乙酰壳酯糖C、羟丙甲纤维素D、聚乙烯醇E、单硬脂酸甘油酯37、常用作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的是A、硅橡胶B、蜡类C、HPMCD、氯乙烯E、脂肪类38、下列不作为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的是A、天然胶B、蜡类和脂肪类C、纤维素衍生物D、高分子聚合物E、非纤维素多糖类39、生物等效性是A、是确定半衰期的依据B、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C、它可反映整个体外释放曲线与整个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D、一种药物的同一制剂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明显差异E、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可用于不溶性骨架片的材料为A、单棕榈酸甘油酯B、卡波姆C、脂肪类D、甲基纤维素E、乙基纤维素41、可用于溶蚀性骨架片的材料为A、单硬脂酸甘油酯B、卡波姆C、无毒聚氯乙烯D、甲基纤维素E、乙基纤维素42、若药物主要在胃和小肠吸收,设计成口服缓控释制剂,宜设计成给药间隔是A、6小时B、12小时C、18小时D、24小时E、36小时43、可用于亲水性凝胶骨架片的材料为A、硅橡胶B、蜡类C、海藻酸钠D、聚乙烯E、脂肪酸44、缓控释制剂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生物等效,即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A、80%~100%B、100%~120%C、90%~110%D、100%E、80%~120%45、下列是天然高分子成膜材料的是A、明胶、壳聚糖、阿拉伯胶B、聚乙烯醇、阿拉伯胶C、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D、明胶、虫胶、聚乙烯醇E、聚乙烯醇、淀粉、明胶46、不属于靶向制剂的为A、纳米囊B、脂质体C、环糊精包合物D、微球E、药物-抗体结合物47、以下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A、免疫脂质体B、W/O/W型乳剂C、磁性微球D、肠溶胶囊E、纳米囊48、不是脂质体的特点的是A、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B、表面性质可改变C、与细胞膜结构相似D、延长药效E、毒性大,使用受限制49、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A、饱和水溶液法B、逆相蒸发法C、复凝聚法D、研磨法E、单凝聚法50、属于脂质体的特性的是A、增加溶解度B、速释性C、升高药物毒性D、放置很稳定E、靶向性51、下列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A、pH敏感脂质体B、长循环脂质体C、免疫脂质体D、普通脂质体E、热敏脂质体52、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有A、糖基修饰脂质体B、聚乳酸微球C、静脉注射乳剂D、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囊E、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53、下列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A、普通脂质体B、靶向乳剂C、磁性微球D、纳米球E、免疫脂质体54、普通脂质体属于A、主动靶向制剂B、被动靶向制剂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D、热敏感靶向制剂E、pH敏感靶向制剂55、下列关于靶向制剂的概念正确的描述是A、靶向制剂又叫自然靶向制剂B、靶向制剂是指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至肝、脾等器官的剂型C、靶向制剂是将微粒表面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浓集于预期的靶向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D、靶向制剂是通过载体使药物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E、靶向制剂是利用某种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制剂56、属于被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A、DNA-柔红霉素结合物B、药物-抗体结合物C、氨苄西林毫微粒D、抗体-药物载体复合物E、磁性微球57、微球属于A、主动靶向制剂B、被动靶向制剂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D、热敏感靶向制剂E、磁性靶向制剂58、影响药物在靶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肝脏的代谢速度B、肾排泄速度C、药物与受体的结合D、给药剂量E、给药方法59、哪种指标是评价脂质体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A、灭菌F0值B、pHC、包封率D、显微镜检粒度大小E、溶出率60、微囊质量的评定包括A、熔点B、硬度C、包封率D、崩解度E、含量均匀度61、微囊的制备方法中属于物理机械法的是A、乳化交联法B、液中干燥法C、界面缩聚法D、喷雾干燥法E、溶剂-非溶剂法62、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A、饱和水溶液法B、薄膜分散法C、复凝聚法D、研磨法E、单凝聚法63、微囊的制备方法中属于化学法的是A、界面缩聚法B、液中干燥法C、溶剂-非溶剂法D、凝聚法E、喷雾冷凝法64、属于微囊的制备方法中相分离法的是A、喷雾干燥法B、液中干燥法C、界面缩聚法D、多孔离心法E、乳化交联法65、可用于制备缓控释制剂的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的是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B、单硬脂酸甘油酯C、大豆磷脂D、聚氯乙烯E、乙基纤维素66、既可作增稠剂又可作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的是A、聚维酮B、乙基纤维素C、甲基纤维素D、羟乙基纤维素E、醋酸纤维素67、下列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理化因素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解度B、油水分配系数C、生物半衰期D、剂量大小E、药物稳定性68、关于纳米粒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固态胶体粒子B、粒径多在10~1000nmC、具有缓释性D、具有靶向性E、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69、测定纳米级的粒子大小的常用方法是A、激光散射法B、Stoles沉降法C、吸附法D、光学显微镜发E、算数均值法70、可用作注射用包合材料的是A、γ-环糊精B、α-环糊精C、β-环糊精D、葡糖基-β-环糊精E、乙基化-β-环糊精71、β-环糊精与挥发油制成的固体粉末为A、共沉淀物B、化合物C、物理混合物D、微粒E、包合物72、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的目的是A、防止药物挥发B、掩盖药物不良嗅味C、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D、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区E、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刺激性73、关于β-CD包合物的优点,错误的是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D、使药物具靶向性E、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74、关于药物经包合后的描述,错误的是A、溶解度增大B、稳定性提高C、固体药物可液化D、可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E、降低药物的刺激性75、包合物的验证方法有A、HPLC法B、热分析法C、透析法D、离心法E、容量分析法76、下列可作为固体分散体难溶性载体材料的是A、PEG类B、ECC、聚维酮D、甘露醇E、泊洛沙姆77、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分子态>无定形>微晶态B、无定形>微晶态>分子态C、分子态>微晶态>无定形D、微晶态>分子态>无定形E、微晶态>无定形>分子态78、固体分散体难溶性载体材料是A、PVPB、泊洛沙姆188C、PEGD、ECE、木糖醇79、以下哪项是固体分散体肠溶性的载体材料A、ECB、PVPC、CAPD、HPMCE、poloxamerl 8880、固体分散体肠溶性载体材料是A、PVPB、HPMCPC、PEGD、ECE、胆固醇81、制备固体分散体方法不包括A、溶剂法B、熔融法C、复凝聚法D、双螺旋挤压法E、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82、下列可用于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方法是A、饱和水溶液法B、熔融法C、复凝聚法D、热分析法E、注入法83、以下缩写中表示临界胶束浓度的是A、HLBB、CMPC、CMCD、MCE、CMS-Na84、下列透皮治疗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胃肠道pH等影响B、有首过作用C、不受角质层屏障干扰D、释药平稳E、使用不方便85、透皮制剂中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B、促进药物的吸收C、起分散作用D、起致孔剂的作用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86、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A、多储库型、骨架型、有限速膜型、无限速膜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黏胶分散型、复合膜型C、膜控释型、微储库型、微孔骨架型、多储库型D、微孔骨架型、多储库型、黏胶分散型、复合膜型E、黏胶分散型、膜控释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87、下列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的是A、皮肤的部位B、角质层的厚度C、药物的脂溶性D、皮肤的水合作用E、皮肤的温度88、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的材料是A、EVAB、聚丙烯C、压敏胶D、ECE、Carbomer89、下列关于经皮吸收制剂错误的叙述是A、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角质层,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B、能保持血药水平较长时间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C、能避免胃肠道及肝的首过作用D、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E、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90、下述制剂中不属于速释制剂的有A、气雾剂B、舌下片C、经皮吸收制剂D、鼻黏膜给药E、静脉滴注给药91、对透皮吸收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水合作用B、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C、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D、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E、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92、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产生微孔B、增加塑性C、起分散作用D、促进主药吸收E、增加主药的稳定性93、一般不用作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A、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聚碳酸酯C、月桂氮酮及其同系物D、薄荷醇E、醋酸乙酯94、关于影响皮肤吸收的生理因素,正确的是A、角质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B、药物不能经汗腺吸收C、药物不能经毛囊吸收D、药物的分子大小及脂溶性可影响皮肤吸收E、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不影响皮肤吸收95、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不包括A、角质层的厚度B、药物脂溶性C、药物的浓度D、皮肤的水合作用E、药物的低共熔点96、不属于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是A、微贮库型B、渗透泵型C、膜控释型D、黏胶分散型E、骨架扩散型97、TDDS代表A、药物释放系统B、透皮给药系统C、多剂量给药系统D、注射剂E、控释制剂98、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黏附层E、保护层99、铝箔在经皮给药系统中为A、背衬材料B、压敏胶C、防黏材料D、药库材料E、骨架材料100、关于TDDS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B、可减少给药次数C、可以维持恒定的给药次数D、使用方便,但不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E、减少肠道给药的副作用二、B1、A.明胶B.丙烯酸树脂RL型C.β-环糊精D.聚维酮E.明胶-阿拉伯胶<1> 、某难溶性药物若要提高溶出速率可选择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的是A B C D E<2> 、单凝聚法制备微囊可用囊材为A B C D E<3> 、复凝聚法制备微囊可用囊材为A B C D E2、A.溶剂法B.交联剂固化法C.胶束聚合法D.注入法E.饱和水溶液法<1> 、脂质体最适宜的制备方法是A B C D E<2> 、β-环糊精包合物最适宜的制备方法是A B C D E<3> 、固体分散体最适宜的制备方法是A B C D E3、A.乳剂B.微丸C.栓塞靶向制剂D.免疫纳米球E.固体分散体<1> 、被动靶向制剂A B C D E<2> 、主动靶向制剂A B C D E<3>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A B C D E4、A.热敏靶向制剂B.微球C.免疫纳米球D.固体分散体E.微丸<1> 、被动靶向制剂A B C D E<2> 、主动靶向制剂A B C D E<3>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A B C D E5、A.大豆磷脂B.乙基纤维素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D.单硬脂酸甘油酯E.微晶纤维素<1> 、属于溶蚀性骨架材料的是A B C D E<2> 、属于不溶性骨架材料的是A B C D E<3> 、属于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的是A B C D E6、A.不溶性骨架片B.亲水性凝胶骨架片C.阴道环D.溶蚀性骨架片E.渗透泵<1> 、用脂肪或蜡类物质为骨架制成的片剂是A B C D E<2> 、用海藻酸钠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骨架的片剂是A B C D E<3> 、用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包衣的片剂,片面用激光打一个孔是A B C D E7、A.微丸B.微球C.滴丸D.分子胶囊E.脂质体<1>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是A B C D E<2> 、一种分子包嵌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中而形成的包合体是A B C D E8、A.微粉硅胶B.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羧甲基淀粉钠D.氮(艹卓)酮E.糖浆<1> 、下列物质中,肠溶性载体材料A B C D E<2> 、下列物质中,用作黏合剂的是A B C D E<3> 、下列物质中,用作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A B C D E<4> 、下列物质中,用作崩解剂的是A B C D E<5> 、下列物质中,用作润滑剂的是A B C D E9、A.PVPB.ECC.HPMCPD.MCCE.CMC-Na<1> 、水溶性固体分散物载体材料为A B C D E<2> 、肠溶性固体分散物载体材料为A B C D E<3> 、难溶性固体分散物载体材料为A B C D E10、A.海藻酸盐B.β-环糊精C. 西黄蓍胶D. 乙二醇E. 聚山梨酯以上属于纳米乳和亚微乳的载体材料<1> 、助乳化剂的是A B C D E<2> 、天然乳化剂的是A B C D E<3> 、合成乳化剂的是A B C D E11、A.固体分散体B.包合物C.缓释、控释制剂D.靶向制剂E.透皮给药制剂<1> 、具有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特点的制剂是A B C D E<2> 、药物能选择性浓集定位于目标位置的制剂是A B C D E<3> 、包括主分子和客分子的制剂是A B C D E12、A.匀浆流涎法B.滚转包衣法C.注入法D.溶剂-熔融法E.滴制法<1> 、固体分散体最适宜的制备方法是A B C D E<2> 、脂质体最适宜的制备方法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微囊的常用的囊材有天然高分子囊材、半合成高分子囊材、合成高分子囊材三类。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80(理论54:实验26)总学分数:4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制剂技术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它是以物理、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要求,用现代化制剂的手段,将药物制成符合医疗需要的剂型,再将其安全、有效、稳定的用于临床。

中药制剂技术在药物研究和新药成果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新药成果快速转化、促进药物基础研究至关重要,已成为药物基础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之间的联系人和指导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药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同时兼顾国家执业中药师考试、兼顾用人单位招聘考试以及初、中级卫生技术职称考试等相关考试。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各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4.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上述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药研究开发奠定一定基础,同时适当兼顾国家执业中药师考试、兼顾用人单位招聘考试以及初、中级卫生技术职称考试等相关考试。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以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数,构建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互渗透体、互为一体的课程设计。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

05
新型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高新型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
新型给药系统应具备低毒、无刺激、无免疫反应等特点,确保药物在体内安全有效传递。
有效性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给药剂量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开发新型的给药系统材料和制剂
材料
研究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出度和释放性能。
新型给药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基因 传递到目标细胞中,提高基因的 表达效率和安全性。
新型给药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 用,为许多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 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
04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80%
靶向给药系统
利用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传递至 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 副作用。
100%
智能给药系统
利用药物释放动力学原理,实现 药物的定时、定量、定位释放。
80%
纳米给药系统
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 载体中,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 控释。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挑战与展望
挑战
如何提高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降低副作用和耐药性,以及优化药 物制剂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给药系统 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 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 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CONTENCT

• 新型给药系统概述 • 新型给药系统种类 • 新型给药系统的应用 •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新型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新型给药系统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型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 位或靶器官,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制剂。

执业中药师基础精讲班:专业知识一16-第6章-第1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执业中药师基础精讲班:专业知识一16-第6章-第1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主讲老师:姜雅基础精讲班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A B C X总第1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0第2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112第3节散剂11第4节浸出制剂1113第5节液体制剂11第6节注射剂112第7节眼用制剂134第8节外用膏剂145第9节栓剂0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续表A B C X总第10节胶囊剂314第11节丸剂11第12节颗粒剂0第13节片剂11第14节气雾剂与喷雾剂145第15节胶剂、膜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0剂型第16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1214第17节药物体内过程1110164333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比较15-18年各小节分值15161718第1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1120第2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1132第3节散剂3011第4节浸出制剂0143第5节液体制剂1001第6节注射剂6132第7节眼用制剂214第8节外用膏剂325第9节栓剂1020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比较15-18年各小节分值15161718第10节胶囊剂434第11节丸剂5431第12节颗粒剂0010第13节片剂421第14节气雾剂与喷雾剂415第15节胶剂、膜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剂型210第16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1434第17节药物体内过程114129293033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2019年学习策略1:以理解为起点各个击破2:习题结合3:口诀/总结/图表/→强化记忆→秒杀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前言几个概念1:中药药剂学2:剂型3:中成药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中药药剂学系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1.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制剂一般指某一个具体品种,有时也可以是各种剂型、各具体制剂的总称,如中药制剂、化药制剂或生物制剂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2.剂型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同一种药物可以有不同的剂型,如:复方丹参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作用速度:滴丸>胶囊>片剂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天花粉注射剂:引产药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剂型的重要性: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2018)3.中成药以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可以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定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等的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制剂与剂型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制剂与剂型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制剂与剂型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多选下列关于中药糖浆剂的叙述,正确的有OA.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 (g∕ml)B.糖浆剂是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C.为防止微生物的(江南博哥)污染,糖浆剂常加防腐剂D.可分为矫味糖浆和药用糖浆E.矫味糖浆可分为单糖浆和芳香糖浆正确答案:A, B, C, D5 E2、单选以凡工林片油质的软膏剂中常加入羊毛脂是为了()A .调节黏度B.改善吸水性C.增强涂展性D.降低基质熔点E.促进药物的吸收正确答案:B3、单选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辅料的用量不宜超过稠膏量的OA 9倍B.8倍C.7倍D.6倍E.5倍正确答案:E4、单选防止药物水解的方法是OA.避光B ,驱逐氧气C.加入抗氧剂D.加入表面活性剂E.制成干燥的固体正确答案:E5、多选下列有关颗粒剂的叙述,正确的有OA.按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颗粒剂可分为可溶颗粒剂、混悬颗粒剂和泡腾颗粒剂B.挤出制粒法、快速搅拌制粒法、流化喷雾制粒法和干法制粒法等是颗粒剂制备常用的制剂方法C.颗粒剂制备时,辅料的总用量一般不宜超过清膏量的5倍D.酒溶颗粒剂制备时,原料药的提取应以一定浓度的乙醇为溶剂E.混悬颗粒剂制备时,通常将含热敏性、挥发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药材以及贵重细料药等粉碎成细粉备用正确答案:A, B, C, D5 E6、多选膜剂理想的成膜材料应()A.无刺激性、无致畸、无致癌等B.在体内能被代谢或排泄C.与药物不起作用D.成膜性、脱膜性较好E.在体温下易软化、熔融或溶解正确答案:A, B, C, D7、单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点是OA.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阳离子B.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C.在水中不解离D.只可作为外用E.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正确答案:C8、单选明胶浆OA.包粉衣层B.包隔离层C ,打光D.包糖衣层E.片衣着色下列片剂包衣物料的主要用途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组题考查片剂包糖衣的物料。

(完整word版)中药药剂学题库

(完整word版)中药药剂学题库

第一章绪论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称为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工业药剂学2.研究中药方剂调配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称为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D.中药药剂学 E.中药方剂学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A.GMP B.GSP C.GAP D.GLP E.GCP4.非处方药的简称是A.WTO B.OTC C.GAP D.GLP E.GCP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版是A.1949年版 B.1950年版 C.1951年版 D.1952年版 E.1953年版6.中国现行药典是A.1977年版 B.1990年版 C.1995年版 D.2000年版E.2005年版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A.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集B.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集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E.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的药品集8.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A.《佛洛伦斯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9.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及使用的主要依据是A.药品管理法 B.药典 C.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D.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E.调剂和制剂知识10.药材在进行提取或用于直接入药前所进行的挑选、洗涤、蒸、炒、焖、煅、炙、烘干和粉碎等过程,称为A.中药制剂 B.中药制药 C.中药净化 D.中药纯化 E.中药前处理11.我国最早的制药技术专著《汤液经》的作者是A.后汉张仲景 B.晋代葛洪 C.商代伊尹 D.金代李杲 E.明代李时珍12.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中药成方配本是A.《神农本草经》 B.《五十二病方》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本草纲目13.将液体药剂分为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液和乳浊液,属于A.按照分散系统分类 B.按照给药途径分类C.按照制备方法分类 D.按照物态分类 E.按照性状分类14.根据《局颁药品标准》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制品,称为A.调剂 B.药剂 C.制剂 D.方剂 E.剂型15.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态的成品,称为A.成药 B.中成药 C.制剂 D.药品 E.剂型16.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大量生产的药品称为A.成药 B.中成药 C.制剂 D.药品 E.药物17.对我国药品生产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是A.《美国药典》 B.《英国药典》 C.《日本药局方》D.《中国药典》 E.《国际药典》1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A.中草药 B.化学药品 C.生化药品 D.生物制品E.中药1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中药药剂学任务的是A.吸收现代药剂学及相关学科中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B.完善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C.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D.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E.合成新的药品20.最早实施GMP的国家是A.法国,1965年 B.美国,1963年 C.英国,1964年D.加拿大,1961年 E.德国,1960年【B型题】[21~24]A.1988年3月 B.659年 C.1820年 D.1498年E.1985年7月1日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颁布中国的第一部GMP是在2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23.《美国药典》第一版颁布于24.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药典-—《新修本草》在中国颁布施行的年代是[25~28]A.处方 B.新药 C.药物 D.中成药 E.制剂25.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26.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或其他规定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药品称为2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28.医疗和药剂配制的书面文件称[29~32]A.《美国药典》 B.《英国药典》 C.《日本药局方》D.《国际药典》 E.《中国药典》29.B.P.是30.J.P.是31.U.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常用于微型包囊的方法是( ):
A:熔融法
B:饱和水溶液法
C:单凝聚法
D:热分析法
E:X 射线衍射法
答案:C
2、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37%甲醛溶液作为
A:增稠剂
B:固化剂
C:分散剂
D:稀释剂
E:凝聚剂
答案:B
3、下列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囊,叙述错误的有
A: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囊材
B:以明胶-阿拉伯胶作囊材时,二者可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络合物
C:凝聚囊最终需固化,使之较长久地保持囊形
D:凝聚过程是可逆的,利用可逆性可使凝聚过程多次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E: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
答案: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