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提要: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

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本文研究的新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到1954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

以往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描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总画面和影响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种种内外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一直未能进一步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

如果没有这种探讨,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至少是不完整的,而且肯定无法深入理解后来中国外交的发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弥补这一不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新中国外交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含义。

一、"一边倒"与新中国外交的革命性对新中国外交制定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对中共与苏联、美国的关系分别进行的深入探讨,丰富和加深了对新中国外交起源的解释。

有关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大致从1948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

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后来被简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

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在1949年1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领导人讨论了与对外政策有关的问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定。

1、背景(1)、国内形势:中国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解决国内问题。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国际环境:特点:社会主义阵营pk资本主义阵营○1西方发达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

○2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帮助新中国。

○3亚非拉新兴国家:客观上和新中国相互配合。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部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事务。

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世界和平的目标。

这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过渡]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3、基本方针:]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 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中国。

(2)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幅度之大,在世界各国外交史上是罕见的。

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演变是中共领导人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的应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阶段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特点: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原因:1947年2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后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等,相应地,苏联也在东欧针锋相对地建立起了对应的组织和订立了计划,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在此种情况下,中国也面临着外交方向的选择问题。

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且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中美关系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美国企图利用军事威胁、政治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以图挽回在内战中的失败。

因此,中国外交最紧要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需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二是加强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三是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同时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

针对于大的目标,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也进行重新审定。

“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就是不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肃清,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上同其建立外交关系。

高二历史必修1上册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1上册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知识点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1)国内:①新中国的成立;②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2)国际:①两大阵营对峙;②新中国面临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③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

2、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1)首先与苏联建交,与多国建交。

(2)1954年6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求异”方针。

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外交(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两个拳头出击)①背景: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②成就: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

(2)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5、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自1970年起,与多个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6、意义:(1)结束旧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2)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与合作二、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成就1、背景:①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政策做出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国际:a.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b.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

2、成就(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是和平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需要战争,决不会去发动战争,也决不能够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具体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期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2.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在50年代提出并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美国
苏联
资本 主义
对峙
社会 主义
外交 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2.“一边倒”
基本原则: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 “另起炉灶”交关系,而在新的 民地的地位,在国 基础上另建新的平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等外交关系 先消除帝国主义 “打扫干净 在华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考虑与 屋子再请客”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经济:加强国际 交流与合作
政治;维护世界 和平 促进共同 发展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APEC) (4)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历史性的握手
周恩来:“总统 先生,你把手伸过 了世界最辽阔的海 洋和我握手,25年 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 到很荣幸,终于来 到了你们伟大的国 家。”
3、中日建交
原因
过程 1972.9.田中角荣访华,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4、意义及影响:
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世界局势变化,双方共同要求 ①1971年,乒乓外交 过 程 ②1972年,尼克松访 《联合公报》 华,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③1978.12 发表《建交公报》 ④1979.1.1 正式建交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 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一节新中国初期外交

一节新中国初期外交
(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 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 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
要在于
()
A.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它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学生获 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时,中 苏关系尚未恶化,A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B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更谈不上 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C项错误;“必须走出去”意 为参加国家间的活动,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 项正确。
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原则:
各国主权平等;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会员国不得侵犯它国的领土完 整或政治独立;
不得干涉它国内政;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非会 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 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 项,但这项规定不应妨碍 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以 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国际形势
国家性质
国家利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 “学习思考”
②“一边倒”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出访苏联
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领导层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与资本主义国家对抗。

这种外交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与国际形势有关当时国际政治形势的主要特征是冷战格局的形成。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冲突,形成了一种新的对抗性极强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美国推行的“遏制苏联”政策,使新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安全困境。

为了争取安全的空间和立足点,新中国选择与社会主义阵营结盟,以对抗西方国家,确保自身独立自主地发展。

二、与国内政治形势有关三、与国家发展需要有关新中国初期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繁重。

国家需要大量的外援和合作来加强国内建设。

在这个背景下,选择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得到它们的技术、经济和军事援助,对新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与意识形态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坚定地将自己的制度和道路定为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框架下,中国革命者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认同。

他们认为只有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才能推进世界革命,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

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成为中国革命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坚定选择。

五、与历史记忆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为了实现独立和自由,长期以来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

这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抵制情绪非常强烈。

新中国成立后,希望通过与社会主义阵营结盟,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尊严。

这种选择被看作是对历史上几百年来受到侵略的国家的一种必然反应。

总之,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多种原因。

这种政策在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支持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的建立后,面临着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国际地位提升等重大任务。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寻求国家发展自主性,中国必须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探索和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新的特点和特征。

本文将从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这两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和大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依靠与其他国家的联盟来保护国家安全。

同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也有望得到改善。

因此,中国在其初期的外交政策中采取了以苏联为主导的共产主义国家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两线政策,并追求建立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关系。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面临着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国内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因此国际地位和国象形成普遍的负面影响。

1971年,中国终于回到联合国,并开始
寻求逐渐开放对外市场的方式。

之后,中国逐渐缓和了对国际主流的抵抗和敌对情绪,开始成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进一步发展,包括中国主
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在全球双边和多边交流中的更积极的参与。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1.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寻求与其他共产
主义国家的合作,并积极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个五项原则的宪章包括,尊重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稳定性,互相尊重,共同非暴力、不干涉内政、平等和和平合作。

五项原则不仅在国内普及,更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被认为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基础原则。

2. 长期追求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在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主张全球和平与安定,并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项目。

中国的这一做法主要依靠资助、援助贷款、技术与货物等项目,以帮助当时的贫穷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此举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并使之成为第三世界地区的比较重要的友好国家。

3. 不断升级与发展的外交政策中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家的需求,不断发展和升级其外交政策和战略。

自1971年在联合国登记以来,中国形成了国际上积极、多角化和灵活的外交立场,成为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重要选手。

同时,在21世纪以来,中国加强了与其他政治和经济大国的交往,不断实现了国家的最大利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在与其他国家交往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

同时,中国的主权独立和维护国际合作关系的做法,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社会的共通问题,帮助维护亚洲和全球的稳定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