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版: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步步高)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简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张业遂(外交部党委书记)的一句话: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
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又最难驾驭的?新时期,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们采取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从中美关系的演变看当代中国的外交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引入“中美关系”的概念,揭示贯穿本课的主线是从中美关系看当代中国的外交。
通过设计问题,给学生置以悬念,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拳头对抗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处于严重的敌对冲突和隔绝状态,由于属于不同阵营,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
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与矛盾属于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伟光《结构性因素与中美关系的变迁》材料二:在美国反苏、反共反华的叫嚷下,在美国支持蒋介石失败后,要从美国获得建设国家的援助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只能从苏联方面得到。
—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导学问题链1】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深入历史细节,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导学问题链的设计主要立足于学情,依托教学主题,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沉浸历史课堂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
因此,导学问题链的设置以轻松、明快、简洁为主。
二、握手言交结合材料一及漫画,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走向“拳头对抗”的原因有哪些?说明在美国的孤立与不承认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些外交方针?三大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冷战之下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需要苏联援助;我们倒向苏联、三大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教师引导并讲述:确实如此,三大外交方针打破了美国在外交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我们顺利与十七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那么同学对于纲要的知识点还有印象吗?结合所学以及课本内容梳理以下表格:课堂任务1:阅读课本内容,梳理三条方针。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节选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给予中国的贷款,总数为三亿美元,年利百分之一。
——节选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四、外交成就
2、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简表 (1949~1953年)
1949年(10个)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是要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
外交的( )
A.继承性
B.开放性
C.包容性 D.革命性
课堂练习
2、刘少奇在1950年曾说:“我们已经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
袋子里,而不是如过去一样放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袋子里。从今以后,
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
二、外交抉择
4、最终抉择
1949年,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双方明确了关于新疆、东北等 几个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并商 谈了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的问 题。毛泽东关于苏联对新中国 将采取友好态度有了把握。
——摘编自曲星 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二、外交抉择 4、最终抉择
刘少奇访苏(1949.06~07)
中共的目的:寻求苏联帮助 6月27日晚提出: 贷款、专家、海军
——曲星 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二、外交抉择 2、中苏关系
从以上史实谈谈你对中苏关系的认识。
思考:中苏之间有矛盾是不是意味着中苏不能合作?
二、外交抉择 2、中苏关系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形势不利,斯大林亦担心毛泽东等中共领导
人的安全,想接毛泽东访苏……
——曲星 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思考:苏联为什么担心毛泽东安全?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友谊和信任,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特点
成就
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
的建交高潮
法国
1964年,中国与 _______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
突破
3.20世纪70年代。
特点 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
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一边倒
再请客”“ __________”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
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
子再请客”
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一边Leabharlann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当代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培
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 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 2.认识新时期我国自信、负责、友善、包容的
成就。
大国形象,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培
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亲、诚、惠、容
(2) 按 照 “ __________________”
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
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
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条外交方针并不
矛盾,前者保证了外交的自主地位,后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

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外交目标。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和国革国中命采 央和取人建友民设好政时态府期度可(的在19外平4国等9~政、19府互7,利8)中及华互人相民尊共重和领
2.外交政策
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当代中国外交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1.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②新中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③两极对峙,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掀开
了新的篇章。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
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
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出发,对国内外形势做出正确判断,确立了全面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
美国与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 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 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 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廖盖隆《毛泽东百科全书》
意义:标志着中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际关系 的基本准则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一边倒” 来,中民“也主国一不阵坚边意营定倒味一地”着边站既中在不国社意政会味府主着放义中弃和国独世政立界府自和绝主平不,使果权同无新、的美原中捍斗英则国卫争等地在和中资倒平,保本向以不障主苏及致人义联维处民国一护于革家边独孤命往。立立胜与地利主位成 但是带有浓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革命外交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第二次建交高潮 亚非国家)
概念解读:“求同存异”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 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
——欧内斯特·萨道义
目 录0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0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
03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
史的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在血与火的斗争 社会主义阵营 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
【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考点二
栏目索引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了“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政策,从解决的主
要问题看,这几项政策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
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因为( )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精品课件)高二历史优质实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当代外交
朝贡外交 屈辱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开 国 大 典
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 前提。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初到70年代)
材料一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
屋子再请客”
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 卖国条约。
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 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 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材料一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里讲的“一边倒” 着重是讲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初到70年代)
(三)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 立之初 外交奠基
①与苏联等一批国家建交 ②1954年6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1956年,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家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 办级外交关系
(2)50年代末 至60年代初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 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材料三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 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 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冻结 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学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docx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难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探学新知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1.背景(1)国际环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广大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国内环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2.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1.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的外资企业(资产的97.1%为英、美、法三国私人投资)陷入困境。
开创独立 新中国初 背景新中国成立;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威胁 自主的和 期的外交 方针
平外交
成就
20世纪
60—70年 改革开放 代的外交 后的外交
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都。曾从经解遭除受殖过民殖主民义主痛义苦的和侵灾略难中找共同基 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
意识形态 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维在护有民不族同独的立思、想发意展本识国和经社济会的制责度任的,但这并 不妨碍我们求同社和会团制结度。
成就
当代中国的外交
十八大以 来的中国 特色大国 外交
(1)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54年4月,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声誉。
(1)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54年4月,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4年6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
(1)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 (3)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1993年,中国和巴西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从此开始了建立"伙伴关系"的历程。1994 年,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 两年后,双方关系升格为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1996年,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两国 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素养聚焦 1.了解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归纳我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现代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1)背景: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环境。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三大方针①“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③“一边倒”是指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误区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原则,而恰恰是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4)成就时间外交成就及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和印度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1)成就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③自1970年起,中国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④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⑤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⑦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2)意义: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知识拓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1)国际形势上,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中美关系缓和。
(3)中国调整外交政策中的一些做法,采取务实的外交策略。
(4)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问题思考材料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上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
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提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1)调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成就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图解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2.世纪之交的外交(1)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①与哈、吉、塔三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②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③同印度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2)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例如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
(3)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4)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5)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问题思考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改革的深入进行了调整。
外交政策与理念的调整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两部分的动力因素。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历史,我们更要做到明确底线,坚守原则;塑造形象,担当责任;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与时俱进,务实调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更需要对过去的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加以把握,这对于外交战略的总体把握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沈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与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调整的核心是什么?影响调整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核心:外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指导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
2.外交成就(1)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①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②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③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中共十九大以来的外交成就①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③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④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知识拓展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主题一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具体策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直没有改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
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
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史料实证]史料一尼克松在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
因为,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刻不容缓地抓住中国。
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
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濒临失败。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关系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尴尬向往。
设问(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外政策做出的调整,并分析这种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①调整:谋求改善中美关系(或由遏制中国调整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②影响: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外交高潮的到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牵制了苏联的对华政策。
史料二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六个年头,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已然成为地区性大国。
然而一个国家如果是过于落后或者是超级强大,都不会面临太多的外部阻挠,只有处于相对强大并走向超强时才会被别国强力压制。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更加剧了各国竞争,因此我国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的外部环境。
如何处理好与各国特别是主要西方大国之间的关系,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就尤为重要和迫切。
——高旋《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展望》设问(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采取的外交举措。
提示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拓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创新合作机制,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历史解释]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对接高考(2016·全国卷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 B解析B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