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三字经》 - 海宁教师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喝彩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译文及注释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译文及注释《三字经》[ 宋朝 ] 王应麟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宋【王应麟】三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王应麟】三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三字经》宋朝·王应麟

《三字经》宋朝·王应麟❖原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大化不言晨鸡自勉之千古蒙学经典《三字经》(下部)

大化不言晨鸡自勉之千古蒙学经典《三字经》(下部)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三字经》(王应麟约公元1276年--公元1296年)(接上文)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
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
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
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
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
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
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
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王应麟三字经全文

王应麟三字经全文
王应麟三字经全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不足则,学武。
凡事须,尽心力。
何事遽,走他辙。
三年学,十年树。
树成后,方可求。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若悔改,前非己。
则勉力,自励也。
拓展:
王应麟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教育学家,他的《三字经》是一本流传广泛的启蒙读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字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伦理、道德、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除了《三字经》,王应麟还写过很多重要的著作,如《困学纪闻》、《论孟精义》等。
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获奖科研报告

论“教之道,贵以专”的现实意义获奖科研报告摘要:《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系宋代王应麟所作,内容大多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
它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中的“教之道,贵以专”是讲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他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课业的选择要以精专为主。
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教之道,贵以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之道贵以专专业化精专现实意义《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系宋代王应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
它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广博,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一些民间传说。
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著名学者刘宏毅说:“《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糅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①作为一本优秀的古典文化书籍,《三字经》里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任何一部经典都有着现实意义。
《三字经》中说“教之道,贵以专”是讲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他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课业的选择要以精专为主。
那么,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教之道,贵以专”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一、专业化的教师是正确实施教育方法的前提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教师的专业化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与十九世纪科学发展的产物。
二战之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②。
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真正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专”字:首先,持之以恒地学习是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宋】王应麟《三字经》(译文)

【宋】王应麟《三字经》(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应麟《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课本,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宋末元初的大学者王应麟。
夏之翰在为王应麟所著《小学绀珠》作的序中说:“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按指《三字经》),不知谁氏作,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按指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赅也。
”夏之翰为清初雍正时人,这是关于王为《三字经》作者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末人屈大均则有不同说法。
他在《广东新语》中说:“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
《三字经》为隐居后作。
”清代也有人提出《三字经》的作者不该是王应麟。
有的是根据《三字经》里有“魏蜀吴,争汉鼎”的话,同王应麟所著《困学纪闻》中尊蜀抑魏立场不符。
也有人根据《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几处错误,少数地方行文不严密,同王应麟博学而严谨的情形不合。
这样,《三字经》的作者就发生了问题,一说王应麟作,一说区适子作,还有明人黎贞作之说等。
然而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坚持王作之说,坊间出版的《三字经》也都署名王应麟著。
或称王应麟为大学者,知名度高,因此后人传说王为《三字经》作者。
其实,我国有大学者为儿童写作蒙学教材的好传统。
李斯撰有《苍颉》,司马相如著《凡将篇》,扬雄、班固作《训纂篇》及其续篇,蔡邕作《劝学》,周兴嗣次韵《千宇文》,朱熹编《小学》,可谓代不乏人。
考察王应麟著作,可知他对蒙学教材的注释和研究是下过大功夫的,著有《蒙训》70卷,《小学讽詠》4卷,为《急就篇》作过补注。
他还亲自编写了《姓氏急就篇》、《小学绀珠》等蒙学教材。
在他编的著名类书《玉海》中,也辑有蒙学方面的内容。
王应麟字伯厚,举进士后发愤读书,誓为通儒,又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官至吏部尚书兼给事中。
然而生于南宋末年,朝政混乱,受贾似道排挤,政治上难有建树,学术方面却有很高成就。
王应麟曾担任过扬州教授、沂靖惠王府教授和皇帝侍讲,有过教书经历。
这或许同他热心蒙学教材的研究及著述有关。
总之,王著《三字经》是有可能的。
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认为《三字经》为王所著;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只是《宋史》王应麟传所列王的众多著作中,未见有《三宇经》;也没有更多材料,排除区适子作之说。
或许区著有另一本《三字经》未能传世,亦未可知。
又近人发现南宋人陈淳用三言写成的《启蒙初诵》,开头是:“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
”以下还有“性相近,君臣义,父子亲,长幼序”等语,很象是《三字经》的先河。
或许《启蒙初诵》后来经王应麟改订,从此用《三字经》之名流传开来。
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三字经》著作的时间,必为南宋灭亡。
元朝统治初期,当无疑问。
这就排除了明人作《三字经》之说。
《三字经》中有“小学终,至四书”句。
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始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则《三字经》不会成书于淳熙之前。
又,《三字经》叙历史世系云:“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宋自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至南宋帝昺终于崖州,恰为十八传。
元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方使“南北混”中国重新统一。
然而言“南北混”而只字不提元朝,由些可以推知《三字经》为元初宋遗民所作,他们不愿奉元称号。
王应麟卒于元开国后二十年(公元1269年),区适子入元也抗节不仕。
王或区著《三字经》当在宋亡以后。
南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提到《三字训》一书:“大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
”项为宋孝宗淳熙时进士。
根据以上所论,《三字经》编于元初,则项氏提及的《三字训》并非《三字经》。
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纯属推测。
因为《三字训》今已不传。
但是我们可以说、《三字经》确实继承了历史上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集中了从《急就篇》、《千字文》到《三字训》的所有优点,因此一经编出,即盛行起来,历元、明、清三代,久盛不衰。
不但成为蒙学集中识字的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旧时评论《三字经》,都指出它在广见闻,向儿童普及各种知识方面的优点。
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清人紫巢氏称《三字经》为“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于民国时重订《三字经》,其“题辞”也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
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最基本的蒙学识字教材,也是一部初等的百科全书。
全书1100余字,除有重复外、生字大约800余,大致包含五部分内容。
开篇为“人之初,性本善”,然后说教和学的重要性。
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孟子以来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逻辑。
它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中,包含着大量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经验。
《三字经》里有些话说得十分深刻,确实能打动人心,因而成了广泛传诵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第二部分,介绍儿童须知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基本的数目和名物知识。
这是根据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要求(《三字经》作者将其概括为“首孝悌,次见闻”),对儿童进行德智两方面的启蒙教育。
在德育方面,主要讲封建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今日儿童教育自不可取。
但是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司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话,今天仍有批判继承的意义。
如果我们不拘泥子“温席”、“让梨”的具体情节,也抛弃旧时礼仪的等级内容,而是吸收其中积极的意义,加强对儿童的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及亲爱他人的教育,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在智育方面,这部分里介绍了一、十、百、千、万数目,及“三才”、“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各方面知识。
第二部分内容很杂,但作者能分门别类,以数字概括出某一方面的内容,极便于儿童记忆背诵。
而且内容浅近,文字通俗,切合儿童启蒙需要,适应初入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
如: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流行于汉魏南北朝的蒙学教材《急就篇》在介绍名物时往往不惜大量罗列,未能顾及儿童学习能力;后来流行的《千字文》避免了大量罗列的毛病,又出现了介绍名物不够完整、集中的问题。
例如关于家畜只说到“驴骡犊特,骇跃超骧”,文字优美,内容却显不足。
而《三字经》则把”马牛羊,鸡犬豕”概括为“六畜”介绍给儿童,比《千字文》实在,也便于儿童掌握。
第三部分,提出蒙学教学内容和要求,介绍“四书”、“六经”、“五子”。
这部分内容,其他的蒙学教材是没有的。
它提出分阶段读书的目标和要求,起着动员儿童努力读书学习的作用。
它介绍古代学者及其著作,对于普及文化典籍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讲述历史,主要介绍历史上的朝代兴替和帝王世系。
这部分内容约占《三字经》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的刊本又几次补进了近现代内容。
我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学习历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按照古代学校课程安排,读史是大学的任务,在蒙学阶段(小学),根据儿童接受能力,不要求学生去读史、汉、纲鉴等历史著作;但不是说蒙学里就不要向儿童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了。
相反,从《三字经》的内容看,儿童初入学就在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历史教育了。
《三字经》也起过向社会上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这一教育的经验和传统,很值得我们吸取。
最后的部分,讲了历史上一连串的奋发勤学、取得成就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为的人。
虽然其指导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光前裕后”一套封建主义的人生哲学;可是所讲的故事多是有启发性的,不无鼓舞儿童奋发向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披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从以上五个部分的内容看,《三字经》既是蒙学里集中识字的课本,又担负了向儿童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从知识和思想教育来说,知识教学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思想教育内容,除了进行儒家一般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的宣传外,主要是进行勤勉读书、学习做人的教育,同本书识字和知识教育的任务结合紧密,适合初入蒙学儿童的特点。
宋代理学盛行,南宋理宗以后,理学被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朱熹被捧了出来。
纵观《三字经》全书,无一语搀入理学性命天理,主敬灭欲的说教,显得比较亲切,这是难能可贵的。
把识字教育同知识、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我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
《三字经》将三者揉合得更为紧密,比较切合儿童程度,胜过以前的《急就篇》和《千字文》。
从语言方面说,古代蒙书里,《弟子职》是四言,《急就篇》有一部分是三言、四言,主体部分是七言,《千字文》、《蒙求》等都是四言。
《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这可以说是一个创造。
它继承了古代蒙学教材应用整齐韵语的传统,又有所突破和创造,是很不简单的。
因为只用三言,又要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很容易露出牵强硬凑的痕迹,或者写的艰深难读,或者贫乏呆板。
《三字经》基本上避免了这些很可能产生的缺陷。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的多;除了个别的句子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
从句法上来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
举例来说,有些是三个字成句的,……有些是六个字成句的,……也有些是十二字成句的,……从词语的组织来看,几种基本结构,如动宾、偏正、联合,都多次用到;基本的虚词,如‘之’‘乎’‘者’‘以’‘而’‘则’‘于’‘且’‘虽’‘既’‘苟’‘所’都反复出现。
”总之,无论就内容论,或就语言论,《三字经》的编写都是十分高明的。
它继承传统,又后来居上,成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因此,这本《三字经》一编写出来,很快就流行开来,从元明到清末民初,一直广泛流传,有各种注释本,有配以图画印刷精美的版本,还有供兄弟民族儿童使用的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
《三字经》的写法也被移植到其他领域,于是有各类《三字经》出版,如《时务三字经》、《历史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