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

目
CONTENCT
录
• 气候概述与分类 •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 降水与水文循环 • 植被、土壤与地理环境关系 •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及应对措施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气候概述与分类
气候定义及影响因素
气候定义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等 要素的平均状况和变化特征。
水文循环过程与意义
水文循环过程
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等环节。
意义
水文循环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平衡 ,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同时, 水文循环也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 生态环境。
河流、湖泊等水域对气候影响
对气温的影响
水域对气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使周围地区的气温变化较为 和缓。
对降水的影响
采取适应性措施
在农业、水资源、城市规划等领 域采取适应性措施,降低全球变 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 应对全球变暖挑战,推动全球 气候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如亚马逊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如撒哈拉沙漠。
工业
某些工业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如制 糖工业。
交通
气候条件影响交通方式和线路的选择 。
练习题讲解和答题技巧分享
02
01
03
选择题答题技巧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逐一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练习题讲解和答题技巧分享
对于不确定的选项,可以采用排除法。 简答题答题技巧
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中国气候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国气候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多种气候类型。
气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长期观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范围内气候要素变化的总和,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气候类型众多,主要有寒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其中,以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等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具代表性。
中国气候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纬度差异大,由亚热带到寒温带气候一应俱全,纵向气候差异极大;二是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之间的经度差异大,从而形成了横向气候分带的特征。
因此,中国气候形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气候类型多样的中国,气候变化也变得多种多样。
由于各种自然要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候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比较典型的有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中国北方和南方降水和温度,中国季风格局带来的气温和降水分配差异,地形起伏带来的山地气候和平原气候等。
同时还有干湿差异,风向和风力差异等多种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温、降水、湿度、风力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影响了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等领域的生产和生活。
而急剧的气候变化,则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和环境保护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本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确保气候变化问题得到有效的应对和管理。
总的来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变化复杂。
了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地理学、气候学和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I.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南北纬度差异、地形气候差异、季风气候特征、热岛效应等方面进行介绍。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一、气候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 定义: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多个组成部分。
2. 重要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规律,有助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气候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通过地面气象站、卫星、雷达等手段收集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
2. 模式模拟: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气候重建:通过地质、生物等手段,恢复过去气候状况,了解气候演变历史。
4. 气候情景预测:基于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和变化趋势。
三、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1. 大气圈:地球外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冰雪等,参与水循环,影响气候。
3. 冰冻圈:地球上的冰雪资源,包括冰川、冰盖、冻土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陆地表面:地球表面的陆地,包括山地、平原、沙漠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5. 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体系,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参与碳循环、水循环等,影响气候。
四、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 太阳辐射: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包括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2. 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向外辐射能量,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 能量传输:大气圈、水圈等通过热量传递、水汽输送等过程,实现能量的传输和分配。
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气候波动。
2. 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现象。
4. 应对策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适应性措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2024年中考地理复习课件:世界的气候

高原
变化显著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位置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高纬度 地区气温低
-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
__高____,海洋气温低,冬季 __多____,__内_陆____地区降
相反
水少
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阳坡气 温高, 阴坡气温低
【解析】(1) 根据突尼斯的气候资料图判断,该地7月份气 温高, 降水少,1月份气温低,降水多,据此判断突尼斯属于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 结合材料, 油橄榄耐旱、喜光、怕涝,适于在沙壤上生 长。 突尼斯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照 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养分积累。因此,与意大利相比 , 突尼斯纬度更低, 热量条件较好; 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小, 冻害少; 昼夜温差较大, 营养物质的积累多。
3.图中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幅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与该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相符合( A )
亚热带季 风和
亚热带湿 润气候
亚热带的大陆___东___岸
气候特点
一年内风向随季节变 化明显,最冷月平均 温度在 0℃ 以上, 四季分明,夏季高温 __多____雨(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 候
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 全年降水少, 相对干
___西___岸,_地__中__海___周边地区最 旱, 夏季炎热干燥、
气温年较差 大 ,降水 地区差异__大____
4 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气候类型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分布地区
八年级世界气候知识点填空

八年级世界气候知识点填空天气和气候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关注的话题。
了解气候对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概述八年级世界气候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气候。
一、气候与区域气候是一定区域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降水、气温、湿度等。
气候分区是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性划分地球表面上的气候区域。
全球的气候带分为热带、温带、寒带三大类。
热带气候分布在赤道地区、温带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寒带气候分布在极地地区。
二、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是指空气中的温度,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地理位置:地球表面的不同地方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会影响气温。
2.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海洋辐射热量效应比陆地缓和,影响温度。
3.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在不同季节影响空气温度不同。
三、降水和水循环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经过凝结而沉降到地表的过程。
水循环是降水、蒸发和植被所形成的一个循环。
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雨水很充沛,有的地方却非常干旱。
四、自然灾害与气候自然灾害与气候密不可分,不仅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还会对环境带来破坏。
比如,严寒和暴雪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和道路封锁,干旱可能导致作物歉收和荒漠化,海啸和龙卷风则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球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
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全球安全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掌握这些八年级世界气候知识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减少排放,降低污染,为减少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应采取科学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自然资源,确保气候稳定和高质量的生活。
现代气候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现代气候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下列哪个参数决定天文辐射的日变化()
答案:
时角
2.下列哪个参数决定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
答案:
太阳赤纬
3.长波辐射传输方程中,描述Z高度向上长波辐射的两个角度,天顶距和方
位角的变化范围分别是()
答案:
0°~90°和0°~360°
4.北纬40°处,春分和夏至在中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
答案:
50°和73.45°
5.下列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减小的是()
答案:
大气质量数
6.大气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大气顶到地表整个大气柱的光学厚度如何变化?
()
答案:
增加
7.全球大气柱向下的大气逆辐射与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是()
答案:
后者小于前者
8.大气柱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柱的净辐射和地-气系统净辐射的直接效
应是()
答案:
前者减小,后者增加
9.以下四个因素:(1)日地距离,(2)太阳高度角,(3)经度,(4)日照时间中,
不是影响瞬时天文辐射的因素有()
答案:
(3)(4)
10.下列因子:(1)日地距离;(2)太阳高度角;(3)大气透明度;(4)
大气质量数中,哪些对太阳直接辐射日变化有影响()
答案:
(2)(4)。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典例讲解
(2022年山东卷)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 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 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标解读(详细分析,明确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
综合思维:
①结合碳循环示意图,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
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②结合环境安全临界值示意图,认识环境安全及环境安全问题。
效应原理,分析碳
区域认知: ①结合实例,认知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8题详解】 碳交易市场为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发达可以可以进行碳交易,A错误;产业转移 并不能减少碳排放,B错误;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因全球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C正确;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量 移民不现实,D错误。故选C。
典例讲解
(2023年湖北卷)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表示2006~2015 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
呼吸
化石Βιβλιοθήκη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1993-2009年,因海平面上升,图瓦卢陆地国 土面积缩小了2%
预计到2050年左右,图瓦卢60%以上的陆地 国土将被海水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气候学基础考试试题

气候学基础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以下哪个因素对气候的形成影响最大?a) 地形和海洋因素b) 磁场和太阳辐射c) 能量平衡和大气循环d) 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a) 温室气体排放b) 长期的天气模式c)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d) 大陆漂移3. 哪个气候带通常位于赤道附近?a) 热带气候带b) 温带气候带c) 极地气候带d) 高山气候带4. 现代气候学研究中,以下哪个参数被广泛用于解释寒冷气候的特点?a) 降雨量b) 大气压力c) 风速d) 温度5. 季风是指:a)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b) 周期性变化的风向和风力c)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d) 大气中的臭氧层消耗第二部分:填空题1. 气候系统的核心是地球的____。
2. 极地气候带中,____积雪覆盖地面的时间较长。
3. 气候变化是因为____作用的结果。
4. ______是指一天之内温度的最高和最低点之间的差异。
5. 气候学中用来衡量空气湿度的单位是____。
第三部分:简答题1. 什么是气候系统?列举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
2. 解释温室效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为什么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请用至少两个因素进行解释。
4. 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南亚地区的表现。
第四部分:论述题请就以下主题进行论述,注意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主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请根据以上试题,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完成作答,并保证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天气的平均状态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4)气候的定义:气候是一定地点或一定地区上大气的长年状况,用各种气候要素的统计值表示;气候是一地区天气的平均状态和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5)现代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把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作为气候标准时段。
6)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现代气候学: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7)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1.研究气候系统的一般特性;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生物圈等的组成物质的微观性质(包括物质组成、密度、范围和结构等)、宏观性质(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等);2.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中各种能量的源汇、性质、转换和输送等;3.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各种时空尺度上变化;4.预报未来各种时空尺度上气候系统的状态;5.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6.研究人类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气候系统7)现代气候学的分支:1.按研究尺度可分为:大气候学、中气候学和小气候学;2.按研究所用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天气气候学、物理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卫星气候学、统计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学、历史时期气候学和现代气候学。
8)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4.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5.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6.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这5个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功能各不相同,这5个组成虽相互作用,但又长期独立存在。
大气+水 = 气候的内系统(大气、海洋、冰雪等)全部陆地+地球外的宇宙 = 气候的外系统2)气候系统的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外强迫因子: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结构作用3)大气圈地球大气圈是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薄薄的一层(地球半径的0.5%厚)气体混合物。
*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
大气圈对于施加在其上的变化的响应时间比气候系统中任何其它分量短得多。
*大气和气候系统其他成员间的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是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过程:4)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5)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6)水圈:水圈由分布在地球上的所有液态水构成。
它包括海洋、内海、湖泊、河流及地下水。
对于气候研究,海洋是水圈中最重要的,它们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
海洋的响应时间变化大,在混合层内为数周到几个月7)冰雪圈*组成及结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
*热力性质:反射率大*变化的时间尺度:陆地雪盖:季节~年际变化;海冰:季节~几十年际变化;大陆冰原和高山冰川:几百年~几百万年.*对气候的影响:冰雪面-大气相互作用8)岩石圈(陆地圈)*组成及结构:地球表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组成。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热力性质: 热容量小,热惯性小.*变化的时间尺度:山脉形成:105~108年;大陆漂移: 106~109年;陆块位置和高度变化:109年以上.*对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动力作用、地表的热力作用、陆面水循环。
通过质量、角动量、感热的输送以及通过大气边界层的摩擦对动能的耗散,岩石圈与大气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9)生物圈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
包括人类本身。
*生物圈对大气圈的气候变化是敏感的。
10)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等*较规则的周期性变化:准双周振荡、准两年振荡等*不规则的变化:百年增暖、大气环流的突变11)气候系统的性质:1.开放的非孤立系统2.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3.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12)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3)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第三章 气候系统能量平衡1.辐射基本知识2.辐射基本定律3.1)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2071367-±=WM I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3)赤纬角:太阳赤纬又称赤纬角,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4)时角的计算公式:)(t ω1215-⨯=5.天文辐射: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吸收:瑞丽散射,米散射7.大气窗区:8.大气质量数:第四章 气候系统的水循环1.气候系统中的水:海洋水:海洋是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水的最大源地。
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97%。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
2.气候系统水的更新速度3.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以及大气运动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外循环(大循环):水分由海洋输送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内循环(小循环):由海洋(陆地)通过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 到海洋(陆地)的循环。
水分循环的尺度:(1)、全球水分循环: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大循环,循环的过程慢,水汽运行的路程长.(2)、区域水分循环:海洋或陆地内的水分循环— 小循环的过程快,水汽运行的路程短。
(开放式循环系统)(3)、水-土-植系统水分循环:土壤、植物和水分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水分循环是由空间尺度几米到几千米、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个月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复杂过程4.蒸发:水分从物体表面既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称为蒸发蒸发率:单位时间从蒸发面单位面积上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为正值时)称为蒸发率(或地面水汽输送通量) 计算公式:LE H /=βH 感热通量 LE 潜热通量L 为蒸发潜热系数5.大气中水含量(大气中水汽输送的计算)的计算 ⎰∞=z a dz z a W 0)(⎰∞-=p p a dp p q g W 0)(1a(z)为高度z 处的空气绝对湿度 6.径流形成过程:由降水到水流汇集至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1.降水过程;2.流域的蓄渗过程:植物截留、下渗、洼地蓄水等过程;3.坡面漫流过程;4.河网汇流阶段.7.水量平衡概念:水分循环的数量表示,即任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差等于该区域在该时段内的水量变化,长期意义下,任一区域水量保持收支平衡.8.地面水量平衡方程第五章大气系统的平均状态1.平均温度结构:第六章海气相互作用1.海洋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1)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量供应源(2)海洋是大气水分的主要供应地(3)海洋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海洋的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大(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海洋对大气中的CO2有吸收作用( CO2的汇),减缓了全球增暖的速率。
2.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3.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1)海陆面积的差异1.海洋表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2.南北半球以及各纬度海陆分布不同2)海陆便面辐射特性差异1.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海水表面平均为5-6%,陆面均为10-30%,海面辐射差额大于陆面;2.海水对辐射的透射作用,使海水吸收、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
海洋透射可以到100m,陆面不到1mm3)海陆向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3.全球平均感热输送陆地大于海洋;4.各纬度海洋潜热大于陆地,全球平均海洋蒸发耗热比陆地大3倍以上.4)海陆向下热量输送的差异5.海水的热容(是空气的3100倍)大于土壤1-2倍;6.海水有铅直混合作用:涡动、对流和分子垂直运动;7.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5)海、陆表面的摩擦阻力的差异海面平滑、粗糙度小、平均风速大于陆面4.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1)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对西风扰动的影响,使平直气流产生了槽脊波动2.海陆分布对季风的影响2)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3.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相反;4.海面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于陆面.3)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2.对雾的影响:海洋、陆地哪个多平流雾、哪个多辐射雾?3.对降水的影响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
地形雨:陆地上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5.海洋环流:海水及海水中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循环于世界大洋的一种自然现象,简称海流,分为风生环流,热盐环流。
6.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海洋环流的热量输送:经向输送:约占总经向输送的33%纬向和垂直方向输送2)海洋环流的水份输送3)海洋环流对气温的影响: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4)海洋环流对降水的影响:暖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8.大洋环流的成因9.温盐环流的重要性10.ENSO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