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通过农业生产、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体系。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手工业和贸易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中国的农业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和多样化。
在农业生产中,中国古代人民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他们发展了多种耕作方式,如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并利用河流的水来灌溉农田。
他们还发明了各种农具和耕作工具,比如犁、耒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的繁荣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
二、手工业除了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的丝绸产业是世界闻名的。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还远销世界各地。
丝绸的生产需要经过精细的工序,包括养蚕、缫丝、织造等。
这些工序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瓷业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手工业之一。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非常先进,代表作品如青铜器和瓷器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陶瓷制作需要经过矿石开采、瓷土的精选和烧制等工序,这些工序的发展推动了陶瓷产业的繁荣。
铁器制作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古代中国的铁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如铁剑、铁锤、铁锅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铁器制作的发展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贸易古代中国的贸易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贸易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贸易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和内地贸易。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悠久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自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逐渐形成的农耕社会,再到商业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还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2. 农耕社会时期: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进入了农耕社会时期。
人们逐渐学会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粮需求,还逐渐形成了农产品的交换。
3. 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贸易的大规模举行。
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商人开始崭露头角,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4.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
宋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人口增加和农民的生产技术提高,使得农业产出大幅增加。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元代是一个商业繁荣的时期,由于元朝政权的统一和安定,商人的活动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元代商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繁荣起来,商业中心如开封、杭州、福州等地形成。
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明代的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加上广泛开发的矿产资源和手工业的兴盛,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清代的经济繁荣主要得益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使得中国的商品能够顺利输出到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传入中国的外来商品也刺激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和消费。
5. 近代改革和开放: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剧变的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政治和社会结构,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经济的发展都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导。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提升,农民的生产力不断增长。
同时,商业贸易也逐渐兴起,商人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帝国时期的经济繁荣在中国的帝国时期,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统一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统一的货币制度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了贸易的便利,贸易额迅速增长,整个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近代中国的经济挣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困扰。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产业被迫转移到外国,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
同时,内部政治和社会的混乱也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4. 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个政策解放了生产力,鼓励民间投资和市场的发展。
随着对外贸易的推进,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5. 新时代下的经济挑战与机遇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挑战和机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正在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也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导者。
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历史与现代、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古代的农业经济到近代的挣扎,再到改革开放的崛起,中国经济经历了许多转变。
当前,中国正努力应对经济挑战,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新的发展时代。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宋元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唐宋元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涵盖了近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这五个朝代在经济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经济特点、变革和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唐朝的经济。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唐朝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为商品交流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唐朝还通过开拓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使得华夏文明与外部世界融合,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市场经济的朝代之一。
宋朝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大核心因素:官府推行的均田制和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
均田制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减轻了贫富差距,增加了生产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业与手工业迅速兴起,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在宋朝,有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如长安、开封等,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随后是元朝的经济。
元朝在经济上强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许多对外贸易。
尤其是元朝与西亚、中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元朝的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经济阶级矛盾激化和行商活动受到一些政策限制等。
这些问题在元朝的后期逐渐积累,对元朝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进入明朝,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明朝实行了屯田制和奖励移民政策,大量移民到边疆地区开垦草原,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明朝的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制瓷业、染织业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制造中心。
明朝还积极扶持海外贸易,发展太平洋贸易,开展与东南亚、西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些措施促进了明朝经济的繁荣。
最后是清朝的经济。
清朝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商业方面。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与经济繁荣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与经济繁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货币发展与经济繁荣的历程同样丰富多彩。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贝壳、布币到后来的金银铜币,每一种货币都承载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轨迹。
古代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贝壳。
贝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成为最早的货币媒介。
贝壳的使用不仅方便,而且在那个时代的海岸线较为广阔,贝壳的采集也相对容易。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贝壳作为货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不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布币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货币形式。
布币的出现打破了贝壳的局限性,使得交易更加便利。
布币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布币的使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为主要交换媒介。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银铜币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货币形式。
金银铜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金银铜币的使用不仅方便,而且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满足更多高价值交易的需求。
金银铜币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转变,金银铜币的使用也成为商业交易的主要手段。
在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过程中,货币的流通与经济的繁荣相互促进。
货币的流通使得交易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交换。
而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推动了货币的发展,为货币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动力。
可以说,货币发展与经济繁荣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然而,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与经济繁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货币的稀缺性和流通性问题。
古代中国的货币供应相对有限,尤其是金银等贵金属的供应受到限制。
这导致了货币的稀缺性,使得货币的价值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货币的流通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些问题制约了古代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与经济繁荣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程。
中国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唐宋时期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发展,大城市逐渐兴起,商业贸易风生水起。
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地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
一、政治因素唐宋时期,国家的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时期,玄宗带来的大规模经济改革为唐代的繁荣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而宋朝时期,局势相对平稳,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保障,如宝元贷款制度等政策的推行,都为宋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地理环境因素唐宋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发展得到了提升。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山清水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战国时期已建立的运河贯穿长江、黄河流域,方便商品的运输。
三、农业因素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取得很大进步,大量生产和储备使得经济发展具有了稳定基础。
唐朝时期实行均田制度,疏浚长堤、修建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发展渔业养殖业,使得农业生产大大提高;而宋朝时期,提倡选择优良农具,用牛代替人工劳动,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四、手工业因素唐宋时期,手工业生产不断发展。
通过改进制作工艺及各种机器的运用,物资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不断推进。
瓷器、丝绸、紫砂壶、镇纸等成为了当时的名片,更是对传统手工艺品不断升级。
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唐宋时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五、商业因素维护货币稳定和扩展通商,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唐朝时期对外开放,开辟了茶马互通、海上丝绸之路等,使得中国商品与外洋失去了贸易上的隔阂,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方便。
而宋朝时期,则推行大秦铜钱、宝元钞券等货币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发展。
总之,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日中天,商业和手工业都在不断的推进,交通运输越来越便利,商品市场更加繁荣。
这一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隋朝
措施: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市制和度量街制度
结果: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唐朝
农业: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长安
两宋
农业:“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商业: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
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清朝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等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形成商业网;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人口:人口快速增长。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成就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成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成就曾经为整个世界所瞩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并着重阐述这些特点与成就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国家主导。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常常是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活动有着广泛的干涉和调控。
国家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例如,在农业领域,国家通过推行耕地制度、发展灌溉工程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商业领域,国家实行控制商品流通和价格的行政手段,维持市场稳定。
这种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特点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生产是绝大多数人的主要职业。
农业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耕地利用率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也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种植稻谷的造田技术、水利灌溉系统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良等,都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以手工业为主导。
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发展起了繁荣的手工业,这使得商品的生产和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涉及纺织、陶瓷、铁器、造船等多个领域。
工匠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传承,改进了工艺和产品质量。
手工业的繁荣成就了多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城市,如长安、洛阳、杭州等,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了多元化的货币制度、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发达的内外贸易。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特征。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与成就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上,如今依然对中国现代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农业依然是中国基础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中外文化简史
学号:121030117
姓名:曹梦辉
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发展老师:姜雯莉
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发展经济, 繁荣社会, 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 但探究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 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了解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变化变迁,认识人类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经济史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字:农业经济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
一、不断进步的古代农业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以及类型
( 1)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
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比较艰苦; 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和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2)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发展历程。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
春秋时期出现了贵族个体占有私田的现象,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从此以后,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往后长达2000年的封建土地所以制上,有个朝代进行过各种变革,但封建土地制度从没有过实质上的变动。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分为三种,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本质上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历代王朝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如:屯田制、均田制、更名田等。
屯田制:汉代开创,曹魏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历代都有沿用。
这是士兵、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制度,即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
一般分军屯、民屯和商屯。
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多为军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
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此为民屯,民屯每50人为1屯,屯设司马,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
军屯以士兵为主,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屯田制为曹魏势力的发展以及西晋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
础。
元明清各代一般仍称屯田。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
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发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2从经营方式来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从土地所有制来看: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
○4从生产技术来看: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享誉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 1) 生产部门日益增多。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出新的部门。
例如,奴隶社会就有了青铜铸造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制瓷、棉纺织业等部门。
又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又有棉纺织业,后来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
( 2) 经营形态多种多样。
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厂手工业出现; 经济重心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呈相应的变化趋势;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和赞誉。
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不同点
三、艰难发展的古代商业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崛起,秦汉时期中外贸易发展,隋唐时期长安繁荣和柜坊、飞钱出现,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和草市更加普遍、纸币产生,元代中外贸易兴盛,在沿海城市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例如:泉州,广州等。
明清时期商帮出现,例如:晋商、徽商、西商等。
纵观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虽然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内贸易日益兴盛,商业城市不断增多;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积极对外交往到闭关锁国,最终导致对外贸易由繁荣走向衰落。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商业活动的形式有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等;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3.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以前: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宋: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时间、
地点限制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等。
○2市坊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市场发展,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详细可见下表
四、日益保守的古代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 1)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沿袭该政策。
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成了主要方面,它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
( 2)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该
政策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
它导致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束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受阻,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思想封建保守的主要根源。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1) 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沉重,农民贫困并被固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劳动力及市场。
( 2) 政治方面: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3) 思想观念方面: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观念,使商人、地主将钱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以下是对我国和西方国家在17-18世纪的对比
从表中可以清晰的反应出我国古代在封建晚期的时候走向了衰落。
至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2]朱林等著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