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合集下载

百年习俗变迁

百年习俗变迁

缠足-现在人们的看法 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之前的妇女 缠足从美学和人性方面都进行了否定。更完善 的价值观使人们意识到其实顺应事物自身发展 规律的自然变化就是美的,健康的就是美的。 现在人们每当聊天聊起缠足对妇女的残害时总 是语气中带些怒气,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 给妇女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抹灭的影响,也 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缠足给人 们带来的伤害会更加使人们学会珍惜,也会学 会尊重。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 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 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 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 小。前者与风俗同,后 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 "风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具体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 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 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 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 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在颁布实施新法律法规的同时,“华夏共和国”政 府是“断发易服”。 发布了一系列“革除陋习”的政令,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 “查男子蓄发辫。现今世界各文明国皆无此 例,且发辫易藏污纳垢。头部患疾,极易为病菌感染, 多有因此而不治者,可为陋习。而三军将士尤易受其 害,前清时我海军即不在蓄发辫之列。古圣人有云: 上以风化下。今国家百业待兴,革故鼎新之际,当去 此陋习,使我民族以新面貌而立于世。” 关于“易服”这件事,国家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只 是要求“易清服,换汉服及西服均可,听任民间自 便。” 其实这个“断发易服”最开始是孙纲在“政务院”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从秦代开始逐渐走向统一,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家庭、婚姻、服饰和饮食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一、家庭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家庭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变。

在古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尊重长辈为核心价值观念。

在农业社会,家族制度占据主导地位,儿女们必须尊敬父母和祖先,并且按照家族的规矩和传统来行事。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家庭观念开始向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制度转变,儿子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女儿则在家庭中地位较低。

而到了宋代,家族制度逐渐减弱,家庭以世袭为基础的血缘关系逐渐走向破裂,逐渐发展成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小型家庭模式。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有着显著的变迁。

在古代社会,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合作关系,以维系家族的延续为目的。

女性在婚姻中通常是从属地位,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婚姻也开始注重双方的感情和个人选择。

尤其在近现代,婚姻观念逐渐从封建礼教转向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三、服饰的变迁中国古代的服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服饰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贵族阶层通常穿戴华丽、充满细节的服饰,而普通百姓则穿着朴素。

然而,从唐宋时期开始,服饰开始注重轻便、舒适,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风格和品味。

到了明清时代,封建礼教的影响渐渐淡化,民间的服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反映出了社会变迁和地区特色。

四、饮食习惯的变迁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古代,饮食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贵族阶层的饮食非常讲究,而普通人则以简单的粗粮为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日趋丰富多样,各地区的特色菜肴相继形成。

同时,饮食观念也转变为追求营养健康和兼顾口感和美观。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这些习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以展现这些习俗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古代礼仪习俗古代中国人重视礼仪,讲究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从古至今,尊长敬老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古代婚礼习俗中,严格遵守嫁娶礼仪,注重世交友好。

另外,祭祀也是古代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相信祭祀可以祈求神灵保佑,促进社会和谐。

这些古代礼仪习俗的变迁,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二、典故传说与文化习俗中国古代文化习俗中还存在着许多典故传说,它们以简洁生动的方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例如,《孝经》中的孝道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尊敬父母的传统理念。

此外,《封神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故事,也对后世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典故传说与文化习俗的变迁,既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新时代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节日庆典与民俗习惯中国的节日庆典与民俗习惯丰富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人们团结、庆祝和祈福的情感。

庆祝中秋节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团聚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风情。

这些节日庆典与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展示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多元化。

四、书法艺术与传统技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传统技艺是中国文化习俗中的瑰宝。

古代中国人崇尚文化,将书法视为一门高雅艺术。

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此外,中国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瓷器制作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法艺术和传统技艺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五、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菜系。

春节与传统民俗习俗变迁与当代意义的思考

春节与传统民俗习俗变迁与当代意义的思考

春节与传统民俗习俗变迁与当代意义的思考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民俗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春节与传统民俗习俗的变迁,并思考这些变迁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春节传统民俗习俗的变迁1.1 春节立春:古代中国将立春作为春节的开始,这是由于农历立春之后,正式进入了农历的春季。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立春的关注度逐渐降低,逐渐有人追求便利与效率,开始过年的时间提前。

1.2 春节祭神:在过去的春节,人们往往会祭祀神灵,希望能够获得平安与好运。

然而,随着宗教信仰的减弱,许多家庭不再进行祭神,而是更注重团圆与亲情。

1.3 放鞭炮:在古代,放鞭炮的习俗可追溯到古老的驱邪之风俗。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一些地方已经禁止或限制了燃放鞭炮。

1.4 亲友拜年:传统上,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拜访亲友,互相祝福。

然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平台来表达祝福。

二、春节传统民俗习俗变迁的当代意义2.1 弘扬传统文化:尽管春节的传统民俗习俗发生了变迁,但它们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习俗,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2 社会融合与亲情交流:春节作为中国人团圆的象征,无论在传统习俗中是否改变,其核心意义始终是家庭团聚、亲情交流。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让人们忽略了亲友间的交流,春节成为了重要的机会,通过团圆活动,增进亲情和友情。

2.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人们逐渐开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春节习俗。

例如,以外出旅游来代替传统乡村拜年,或通过互联网直播进行全球范围的春节晚会。

这些变化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保留了传统习俗的核心价值。

2.4 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春节传统民俗习俗的变迁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探寻新中国60年来服饰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日益丰富,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在住的方面,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到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在交通上,刚建国时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探求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人们的衣着服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

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经纬分明的态势。

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

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以及反映经济集中的政治。

由于建国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解放初期,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随着大军的南下西进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演变与传承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演变与传承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演变与传承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演变与传承。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演变和传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庆祝活动之一。

在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祭拜、祈福和娱乐活动。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

例如,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一餐,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增大,很多人选择将年夜饭外包或在餐馆就餐,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亲手准备和享用团圆饭。

此外,春节期间的放烟火、舞龙舞狮等活动,也因为城市化的进程,面临着各种限制和禁止。

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然而,虽然有些传统习俗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春节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依然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传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

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祭扫祖先和缅怀逝去的亲人。

在过去,人们会亲自前往墓地祭拜和照料坟墓,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人选择将祭扫过程简化或者改为线上祭扫,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祭奠亲人。

这种变化部分是受到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影响,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传统的祭扫。

此外,城市居住条件的限制也使得前往墓地祭拜变得困难。

然而,尽管形式发生了变化,清明节的核心价值——缅怀祖先和敬仰亲人的情感,依然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三、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过去,人们习惯于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

例如,赛龙舟的活动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但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繁忙,赛龙舟的比赛已经没有那么普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课题组长:廖明兴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指导教师:胡鸿敏一.开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

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中期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深宅大院普通民居传统饮食地方特色长袍马褂布衣鸦片战争以前近代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俗传统旧俗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裙子、长袍、粗布衫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的糖、烟、酒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朴素单调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陈设简单涤荡封建糟粕;制定《婚姻法》服饰多姿多彩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安居乐业、“安居工程”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西装革履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共和国建立后: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中国传统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传统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水立方香港艺术中心现代花园别墅现代建筑迫令放足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

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1)女子裹足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社会风俗(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

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3)婚姻风俗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一夫多妻制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交通工具的进步: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1.火车机车演变和谐号号动车组2.公路交通和汽车制造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场,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

4)、城市交通的发展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3水路交通:(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轮船招商局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4航空运输:(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在中国(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解放初期的电报2、电话在中国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20世纪初,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成就:1报纸1833年在广东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和“刊”不分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

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为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2.广播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3.电影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1926年)1、问世时间:20世纪30年代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4、电视的发展过程: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数字电视4.电视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3D动画片5.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3、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三.结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一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

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

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

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居住风俗也是如此。

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

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

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

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

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课题探究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