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的汉语方言研究类论文综述

合集下载

方言特征词研究成果综述

方言特征词研究成果综述
典》按 《 中 国 语 言 地 图集 》 把 全 国 方 言 分 为 十 八 区 ) 对 《 集韵》,所 以把它们认定为官话方言后起 的特征词。
照 ,确 定每个 区的方言 词。然后选取 九个方 言区的方言 词
《 中 国 语 言 地 图集 》 所 分 的 前 九 个 方 言 区 : 1 . 东北官话 ; 2 . 北京 官话 ;3 . 冀 鲁 官话 ;4 . 胶 辽官 话 ;5 . 中原 官话 ;
李如 龙 、吴 云 霞选 取 了官 话 区 1 8 个 点 和 非 官话 区 l 4 个 点
论 文 首 先依 据 苏新 春 统计 的 《 现 代汉 语 词 典 》 中的 来进 行查证 。凡是 官话 各点普遍 通行而 非官话 区少有 的, 广韵 》 2 3 3 1 条方 言词 和 《 汉 语方 言大 词 典》 (《 汉 语 方 言 大 词 就 是官话方 言的特征词 。因为这些特 征词未 见于 《
等方面取得 了可喜 的成果。 关键 词:方言 特征词 提取


官话方言特征词研 究
最多 ,占5 5 . 4 % ;其 次 是 传 承 词 , 占 3 1 . 4 % ; 最 少 的 是 变 异
官话 方 言在 历 史发 展 的过 程 中 形成 了许多 很 有特 色 词 , 占1 3 . 2 % 。在 传 承 词 和 变 异 词 中 ,来 源 于 近 代 汉 语 的成
方 言 特 征 词研 究 成 果 综 述
口赵 枫

要 :方 言在 历史发展 的过程 中形成 了许 多很有特 色的方言词 ,最 能表 现方言词 汇特征 的就是 方言特征词 。近年
来,学者们对 官话方言 、闽方言 、山东方言、赣 方言、客 家方言等特征词进行 了研 究,在特征词提取方法 、特征词的分级

《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范文

《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范文

《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语言资源丰富多样。

汉语作为中国的主要语言,对其他民族语言和方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族语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其与汉语的交流和互动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二、土族语及其方言概述土族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等地区。

土族语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土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交流工具。

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土族语也存在着方言差异。

三、汉语对土族语民的影响1. 语言接触与融合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汉语逐渐成为土族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土族语与汉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一些土族语的词汇、语法结构等受到了汉语的影响,逐渐融入了汉语的元素。

2. 语言使用与认同在语言使用方面,随着汉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土族人开始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汉语成为了主要的交流工具。

同时,土族人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四、汉语对土族方言的影响1. 语音与词汇的变化由于汉语的广泛使用和影响,土族方言的语音和词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土族方言中的词汇逐渐被汉语词汇所取代,同时也有一些新的词汇产生并融入了汉语中。

这些变化反映了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 语法与表达方式的变化除了语音和词汇的变化外,土族方言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交流中,土族人逐渐采用了更多的汉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其语言更加规范化、易于理解。

五、影响的原因和机制1. 历史因素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导致了汉族与土族的交流增多,进而使得汉语对土族语产生了影响。

同时,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土族人也开始接触和使用汉语。

2. 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语言的交流和融合。

在土族地区,随着汉化的进程,汉语逐渐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这也加速了土族语与汉语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范文

《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范文

《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多元文化中,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明显。

本篇论文将针对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这种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

二、土族语与方言背景土族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在中国青海省等地使用。

而方言则是指中国各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形成的语言差异。

土族语和方言都是中国多元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语对土族语民的影响1. 语言接触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与土族语的接触日益频繁。

这种接触使得土族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2. 词汇借入:在长期的交流中,汉语的词汇逐渐进入土族语,丰富了土族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日常用语、科技词汇等都被土族语所吸收。

3. 语言保持与传承:尽管汉语对土族语产生了影响,但许多土族人民仍尽力保持和传承自己的语言。

他们在家庭、社区等场合使用土族语,使其得以延续。

四、汉语对方言的影响1. 词汇和语法:汉语的普及使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方言词汇被汉语所吸收,同时也受到汉语语法的影响。

2. 语音和语调:汉语的语音和语调对方言有显著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交流中,方言的语音和语调逐渐向汉语靠拢。

3. 语言传播与普及:随着汉语的普及,方言的传播和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地区的方言由于与汉语的融合而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使用。

五、研究方法与发现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语言比较等方法,对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汉语与土族语及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双向的,既有土族语和方言对汉语的影响,也有汉语对土族语和方言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种影响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六、结论通过对汉语对土族语民和方言的影响研究,我们发现汉语作为一种强大的语言力量,在与其他语言的交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言 词 汇 差 异 和 方 言 特征 词理 论探 索 ; 方 言与 普 通 话 、 方言之 间、 古 今 和 新 老 比 较 研 究 。研 究 总 体 上 呈 现
出从 侧 重 事 实描 写 向 综 合 比 较 和 理论 探 索 的 转 变 。 同时 , 现 代 汉语 方 言 词 汇 研 究 也 有 一 些 方 面 亟 待 强 化 和 进 一 步展 开 , 诸 如 方 言词 } r - 搜 集和 整 理 参 差不 齐 ; 研 究理 论 和 方 法 有 待 进 一 步 完 善 和 深 化 ; 比 较 研
2 0 1 1年 度 教 育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徽 州 地 区方 言语 法 比较 研 究 ” ( 1 1 Y J C 7 4 O L O 2 ) 作者简介 : 顾劲松 , 男, 常 熟理 工 学 院人 文学 院 副 教 授 , 文学博士 , 主 要从 事 汉 语 方 言 研 究 。
第 3 1 卷 第 3期
2 0 1 4年 5月
苏 州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方言 注 》 对 扬雄 《 方言》 进 行 说 明 和 补充 , 常 借 助 当 时 方 言 跟 扬 雄 所 记 录 的汉 代 方 言 进 行 比
收 稿 日期 : 2 0 i 4 - 0 3 0 3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 2 0 1 1 年 度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江苏方言词汇地域差异 比较研究” ( 2 0 1 1 S J B 7 4 0 0 0 1 )

调查方言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调查方言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调查方言现状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方言是指一种地方特有的语言变体,通常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群体相关联。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国家,方言的存在至关重要。

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象征。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方言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择了50个城市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方言使用情况、方言传承、方言与现代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3. 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現代社会,使用方言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6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方言,而只有31%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每天都会使用方言。

其中,大部分方言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年长群体中,而在城市和年轻人群体中,方言的使用率较低。

造成方言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为了融入城市的社交圈子,使用普通话成为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全国性的流行文化,方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4. 方言传承方言传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说自己的家乡方言,仅有2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流利地使用家乡方言。

这一数据显示了方言传承面临的挑战。

方言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

受访者中有62%的人表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鼓励他们使用普通话,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而在学校教育方面,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学校并未将方言作为正式的课程内容,这导致了方言传承的断档。

5. 方言与现代社会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作用。

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是保持地方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此外,58%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在民间艺术、音乐和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市话词汇调查学号:90213039 班级:09外汉本一鲍会娜指导老师:邱斌(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343009)[摘要]本文以话为调查对象,详细列举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制作了话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

调查发现话词汇的一些特点:从音节数量看,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同义对应词语在音节数量上对应不整齐;从构词语素看,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中的同义对应词语的语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话;词汇;对比引言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市,交通便利,四周分别是县,县,睢县,市,离省会168公里。

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龙塘镇、北关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六镇、白云寺镇,花园乡、双塔乡、顺河乡、褚庙乡、野岗乡、老颜集乡、胡集回族乡、王桥乡、林七乡、伯党回族乡。

通行于的语言除程庄镇以外的各乡镇基本一样,其在语音某些方面方面区别于普通话,如:1.部分sh发f音——如“说”(fo),“水”(fei),主要流行于程庄镇与其方言辐射区。

2.部分词有“子”字的后缀,并发“dei”音——豆芽子(dei),面条子(dei),大嫂子(dei)。

3.与大部分河南地方方言一样的“的/得/地”发“lei”音——“好得(lei)很”,“热得(lei)很”。

4.部分“ao”和“ue”的音发为“uo”,有时甚至会引发声母的变化——如“脚”(jiuo),“雪”(suo),“药”(yuo),“略”(luo)。

5.阴平(一声)和上声(三声)的发音大约与普通话相反。

县地方方言部略有差异,表现为程庄镇的地方话颇有特色,在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孤岛,比如下面的这段话:“一个老汉,上会买了只小菊。

回家,小菊不欺席。

喂它玉吁吁,险噎,它还不欺。

锯锯,它还不欺。

”这是程庄镇地方话发音的谐音字组成的一个小笑话,其实他的普通话表达方式是:“一位老汉,上会买了头小猪。

回家,小猪不吃食。

喂它玉秫秫,嫌噎,它还不吃。

煮煮,它还不吃。

”用最为准确的国际音标标注的话,其中猪、吃食、秫秫、煮煮等字词的发音分别为[t揶y24]、[t揶‘i24][揶i42]、[揶y42·揶y]、[揶y55·揶y]。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文献综述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文献综述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丽娜·海奴拉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7期摘 ; ;要:本文总结前人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中的来源研究、地域研究、词汇与文化关系,描述其主要研究成果。

结合前人成就,探讨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中的不足。

结论是: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

关键词:新疆汉语方言 ; ;词汇研究 ; ;文献综述新疆汉语方言研究以1958年劉众升先生的著论《新疆汉语语音与北京音有什么区别?》(《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为开端,至今已有六十年[1]。

六十年来无论是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方面,无数专家学者为新疆汉语方言的研究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

其中词汇研究作为新疆汉语方言的研究重点,多年来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涌现了一大批著作、博士硕士论文及期刊论文等。

一、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取得的成果(一)词汇来源研究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不仅继承了某些古汉语词语,还借入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词语及其他方言区的基础词,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方言词汇系统。

多年来有关研究新疆汉语方言词汇来源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周呈武《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与语法特点》(《丝路学刊》1996年第1期);张洋《论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邢欣《新疆汉语方言外来词研究》(《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鲁文莉《新疆汉语方言词汇浅论》(《语言学刊》2011年11月);李志忠《新疆汉语方言词语拾遗》(《语言与翻译》2011年第1期),该文主要补充了专著《新疆汉语方言辞典》与《乌鲁木齐方言辞典》所遗漏的词汇。

曾缇、董印其《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语言与翻译》2015年第2期);王玲《新疆汉语方言熟语说略》(《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4期)等。

除期刊论文外,还有一批硕博论文,如冶峰《新疆杂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刘永华《新疆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郭玮《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结构特点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等都涉及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总第95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5,No.3 2014年9月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ep,2014基于统计的汉语方言研究类论文综述谢宏东(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近些年,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语言学.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方言,也作为许多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1956—2014年间以方言为主题的所有论文进行时间跨度、方言区域、方言本体和其他方面进行了分类汇总、统计和分析,指出目前方言研究的现状,为今后的该领域研究选题提供指导和参考.[关键词]汉语方言;时间跨度;方言本体;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102(2014)03-0018-060前言随着语言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只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还利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手段去研究语言的产生、形成机制.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态,它极具复杂性和地域性.而我国地域广阔,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因此如何认识各方言发音、词汇、语法内部结构及方言与其他学科交融等问题,对于我们了解、认识我国丰富的语言和形态,促进语言的交流沟通和抢救性保护濒临灭亡的方言等方面均具有极大的意义.目前的方言综述主要是针对某方言区或者是某一地区的方言进行综述,还很少有人从时间段和七大方言区进行综述性研究.本文主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中的方言研究类论文的数据,穷尽式地检索了从1956—2014年48年间关于方言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根据搜索结果,将这些论文分别进行时间段、方言区域等分类和分析.经过详细去重和整理,最终确定有效论文1780篇.其中,与方言本体研究紧密相关的有1365篇,与方言相关的为415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该领域近些年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找出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来帮助学者和在校博硕研究生们能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中能做出具有更好立意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提供参考.1时间跨度分析本次以方言研究为主题检索的有效论文总计有1790篇.时间跨度从1956年至2014年,间隔48年.按照5年为一个跨度时间段,共分出12个时间跨度段,并对每个跨度时间段内的方言研究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1956年至1985年30年间,很少有方言研究论文发表.从1986年至2000年15年间,方言研究论文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数量依然很少.从2001年至2014年14年间,方言研究的论文数量有了质的飞跃,数量上成倍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学者已经对语言的研[收稿日期]2014-08-20[作者简介]谢宏东(1984—),男,陕西绥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究有了较高的重视,特别是对方言的研究重视有着显著的提升.表11956—2014间不同时间段方言研究类论文数量变化时间段论文数量时间段论文数量1956—196021986—1990381961—196531991—1995531966—197001996—2000871971—197502001—20051751976—198052006—20105521981—1985102011—20148552按照方言区域统计分析从方言研究的各方言区来看,论文数量也有着较大差别.从检索到的1365篇与各方言区紧密关联的论文来看,其中北方方言的论文有892篇,占总数的65%;湘方言146篇,占总数的11%;吴方言100篇,占总数的7%;闽方言81篇,占总数的6%;粤方言59篇,占总数的4%;赣方言54篇,占总数的4%;客方言40篇,占总数的3%(见图1).图1七大方言区方言研究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图2北方方言内部论文数量比例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七大方言区方言研究论文中,北方方言的论文数量占据绝对的优势,其他六大方言数量还相对较少.而就六大方言内部而言,湘方言和吴方言又相对较多,而赣方言、闽方言、客方言、粤方言又相对较少,因此在各大方言区方言研究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笔者除了对七大方言区方言论文数量进行分析统计外,还对占比重最大的北方方言内部各区域的论文数量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北方汉语的98篇,占总数的11%;西北官话的245篇,占总数的27%;西南官话的242篇,占总数的27%;华北官话的228篇,占总数的26%;江淮官话的79篇,占总数的9%(见图2).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北方方言内部,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华北官话论文数量相差不多,也就是说对这三个区域的语言的研究基本上是并行的、均衡的.但江淮官话和纯汉语方言的论文数量比较少.3方言本体分类分析方言本体研究主要包括方言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以及语法、词汇、语音等各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检索的1780篇论文分类统计,本体研究的论文1365篇,占总数的77%.在1365篇方言本体研究中,综合研究论文为206篇,占总数的15%;语法研究114篇,占总数的10%;词汇研究462篇,占总数的34%;语音研究560篇,占总数的41%(见图3、图4).图3方言本体内部各研究论文数量统计图4方言本体内部各研究论文数量统计3.1综合研究主要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如论文《陕西渭南方言研究》(马毛朋2003)一文就通过田野调查,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渭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2].再如论文《临澧方言研究》(谢萌2012)一文通过共时横向比较与普通话的比较,较为全面地得出了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3].3.2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词汇单方面的研究或对某一类词的研究上.如论文《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章黎平2011)一文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为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4].针对某一类词的研究,如论文《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黄丽2006)一文在大量的文献检索及实用情况的分析对比后,考证整理出至今还活跃在永州方言口语中的144个古语方言词[5]. 3.3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语音研究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及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方面进行研究.如论文《常州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研究》(庄洲牮2010)一文从历时的角度,分别对常州方言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寻找其变化规律,并提出保护常州方言的必要性[6].论文《秦皇岛方言f、x混读及?、t、(?)混读现象研究》(杨萌2010)一文结合田野调查对秦皇岛方言的两个语音现象进行了方言与普通话、方言与方言、方言与中古音的对比分析[7].3.4方言语法的研究方言语法的研究集中在将方言语法同普通话语法相对比.如论文《曲阳话与普通话语法差异研究》(赵秀莉2006)一文从构词法、词类、句法及复句等方面,全面描写了曲阳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8].方言句法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各种句法的研究上.如论文《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研究》(吴青峰2006)一文就以古塘方言疑问句为研究对象,在开展方言调查,以共时描写的方式,对古塘方言疑问句进行描写和解释,得出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的特点和形成原因[9].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的方言研究方面,充分利用了田野调查,能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吸收了语域理论、标记理论、言语顺应理论等国外理论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研究进行指导.4其他方面方言研究分析其他方面方言的研究指的是除了方言本体之外的,与方言研究有关系的其他相关研究.这部分在方言研究中有415篇,占总数的23%.而在这部分方言研究论文中,笔者又根据方言与其他方面不同关系划分为18个小分类,包括方言书籍、方言的语言接触、方言与文艺作品、方言与其他学科、方言研究的技术手段、方言与民俗文化、方言与音乐、方言与文艺作品、方言与传媒、方言词考证、西方对我国方言研究、方言保护、方言与戏曲、方言翻译、方言史、方言与修辞、方言与医学等(见图5).图5其他方言研究方面论文数量统计由于此方面研究类别较为庞杂,笔者就研究论文数量较多的前五项进行简要概括分析,后13项不再作分析.4.1方言与方言书籍这部分方言研究论文有91篇,在方言其他研究中数量最多.这部分主要讨论的是方言研究专著对方言研究的价值、作用以及从某一方言著述中去研究某一方言.例如梁国均的“从《蜀语》看四川方言语汇的构成和来源”[10]、李恕豪的“扬雄《方言》中的秦晋方言”[11]、冯庆莉的“《广韵》和《集韵》方言词比较研究”[12]、吴子慧的“从《越谚》看绍兴方言词汇一百年来的变化”[13]等等就分别从方言著作中分析了四川方言、秦晋方言和绍兴方言.4.2方言与方言接触这部分方言研究论文有68篇,主要探讨的是方言区语言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接触、语言的负迁移现象、语言接触的语音变异以及语言接触对教学的影响等.如论文傅灵的《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以长沙、上海、武汉为背景》一文以长沙话、上海与武汉方言口音与普通话的接触为个案进行了考察[14]、李若男的《四川方言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外汉语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和定性定量统计等方法,分析论证了四川方言词汇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15].张平的《鲁西南方言对高中生英语语音的负向迁移》一文就从语音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迁移理论出发,运用对比分析及录音调查的方法探究鲁西南方言语音对高中生英语语音在音位层次的负向迁移[16].4.3方言与文学作品这部分方言研究论文有55篇,主要是从文学作品中去研究和某一方言.如群一的“《金瓶梅》与云南方言词汇”[17]、胡群昌的“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18]、王雷的“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吴方言研究”[19]等都从某一文学作品中找出与某一方言对应的词语进行了研究分析.4.4方言与研究理论、方法这部分主要有35篇,讨论的是方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例如林清书的“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深化客家方言研究”[20]、蔡燕华的“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21]、蔡麟的“方言分类的语言社会学研究———以客家话为例”[22]等等,他们从另一学科领域去研究方言,使方言研究突破了本体研究,而出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4.5方言研究的技术手段这部分方言研究论文数量有26篇.虽然篇目不多,却反映着目前方言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这部分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其他机器设备去研究方言.例如张洪蕾的“汉语九方言单韵母和鼻韵母声学实验研究”[23]、王红丽的“基于FDA的语音基频建模的研究”[24]、顾文涛、吉、藤崎博也的“基于F0曲线生成模型的几种吴语方言声调系统的分析”[25]等等.尽管这部分方言研究数量上还不是很多,但从方言研究的内容来看,方言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体的理论研究,还逐渐转向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由单一的语言研究手段转向现代技术的深层次研究.5讨论从1780篇方言研究论文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1)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的方言研究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后是从方言的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和普通话来进行对比研究.在以上三方面的个别领域,我们已经可以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去量化分析,也可以用一些先进的设备去做研究.如现在在语音学方面就可以通过先进的言语生理仪器和软件采集和提取人类发音时的生理动态过程中变化的参数,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地揭示言语产生的生理机制[24].2)从学科交叉性来看,论文中我们也看出有部分学者已经将方言研究与不同学科结合,但这方面的论文比例却很小.因此,在方言研究方面,可以将方言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去研究边缘性的学科,这样就会让传统的研究跳出原有的研究圈子,拥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3)从本次检索的论文也发现,近些年来对方言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此次研究在整理过程中,在个别数量上可以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上是准确的,也能反映出整个方言研究的现状.比如从研究的范围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北方方言居多;从研究的方言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方方言、湘方言和吴方言上,对于其他方言区的方言研究较少,从而导致方言研究的不平衡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适当向研究比较少的方言倾斜,而不去研究已经研究较多、较成熟的方言.方言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和复杂性的语言.尽管其具有复杂性,我们也要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将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实,我们研究语言的理论和方式方法也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生改变.因此,应该不断学习语言学研究的各项理论,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各项前沿科技,从而为方言与普通话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希望.参考文献:[1]中国知网首页http://www.cnki.net.[2]马毛朋.陕西渭南方言[D].陕西师范大学,2003.[3]谢萌.临澧方言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4]章黎平.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D].山东大学,2011.[5]黄丽.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6]庄洲牮.常州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7]杨萌.秦皇岛方言f、s混读及?、t、(?)混读现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8]赵秀莉.曲阳话与普通话语法差异研究[D].广西大学,2006.[9]吴青峰.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10]梁国均.从<蜀语>看四川方言语汇的构成和来源[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11]李恕豪.扬雄<方言>中的秦晋方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2]冯庆莉.<广韵>和<集韵>方言词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13]吴子慧.从<越谚>看绍兴方言词汇一百年来的变化[J].浙江学刊,2011.[14]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以长沙、上海、武汉为背景[D].苏州大学,2010.[15]李若男.四川方言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2.[16]张平.鲁西南方言对高中生英语语音的负向迁移[D].曲阜师范大学,2010.[17]群一.<金瓶梅>与云南方言词汇[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胡群昌.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19]王雷.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吴方言研究[Z].文教资料,2008.[20]林清书.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深化客家方言研究[J].龙岩师专学报,2002.[21]蔡燕华.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22]蔡麟.方言分类的语言社会学研究———以客家话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张洪蕾.汉语九方言单韵母和鼻韵母声学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24]王红丽.基于FDA的语音基频建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25]顾文涛、吉、藤崎博也.基于F0曲线生成模型的几种吴语方言声调系统的分析[Z].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2006.[26]李永宏,胡阿旭,吕士良.言语产生的生理研究方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上接第17页)[3]曹剑芬.汉语普通话节奏的声学语音学特性[C].第四届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4]冯勇强,初敏,贺琳等.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C].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6-69.[5]倪崇嘉,刘文举,徐波.汉语韵律短语的时长与音高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9,23(4):82-87.[6]王洪君.汉语的韵律词与韵律短语[J].中国语文,2000,6:525-536.[7]Kohno M.&Tsu Shima.Rhythmic phenomena in a child’s babbling and one-word sentence[J].The Phonetic Society of Japan,1989,Bulletin No.191:25-30.[8]Kohno M.&Tomoko Tanioka.The nature of timing control in language[C].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ICSLP),1990,1:1-4.[9]Nick Campbell.Automatic detection of prosodic boundaries in speech[J].Speech Communication,1993,13(3-4):343-354.[10]曹剑芬.音段延长的不同类型及其韵律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12(4):5-12.[11]仲晓波,王蓓,杨玉芳.普通话韵律词重音知觉[J].心理学报,2001,33(6):481-488.Study on the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of Tibetan Prosodic Words and PhrasesMA Ning,YU Hong-zhi,LI Yong-hong,HE Xiang-zhen (Institute of National Languag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730030,China)[Abstract]The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sodic words and prosodic phrases were studied on the bases of Tibetan simple sentences.The research separately determined the size of the prosodic words(4ʃ2syllables)and prosodic phrases(6ʃ3syllables).There we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general duration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rhythm units,but few differences in length of flexibility in different rhythm units.The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rhythm unit takes long-end style as main.It shows a feature at the rhythmic unit boundary which the pre-syllable extends while the post-syllable shortens.[Key words]Tibetan;Prosodic word;Prosodic phrase;Du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