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ppt课件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ppt课件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
衣物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我国钝缘蜱的分布
28个省存在117个种的蜱,其中软蜱包括锐缘蜱属7个种,钝缘
蜱属2个种(特突钝缘蜱(O. tartakovskyi)和乳突钝缘蜱(O.

二、流行病学
特点一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
猪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一、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ASFV只有1个血清型,是唯一一种节肢动物——蜱作为传播媒介
的核酸为DNA病毒。
一、病原学
ASFV是一种在胞浆内复制的有囊膜的双股DNA病
毒,分类上属非洲猪瘟病毒科
(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
(Asfivirus)成员,而且是其中的唯一成员。
概述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中文名非洲猪瘟主要危害作物猪易感动物猪传播媒介软蜱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出血潜伏期4-19天目录1 发病情况2 病原3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传播媒介4 发病机理5 症状6 病理变化7 诊断▪临诊诊断▪实验室诊断8 防治一、发病情况2007年1月至今,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对猪类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病毒性疾病,曾在非洲及欧亚大陆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野生猪和软体动物传播,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传播速度快,对猪肉生产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需要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和应对。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对抗干燥环境的能力较差,但在感染猪体内却有较强的稳定性。

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病猪间的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

而通过叮咬,猪笼子、扇动携带病毒的苍蝇和螨虫均能传播病毒。

3. 敏感宿主:猪是非洲猪瘟的唯一敏感宿主,但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

4. 流行趋势: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持续时间很长,曾在欧洲、非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站立困难、呼吸急促、皮肤发绀、脸部皮肤充血、浑身出现瘀斑、肛门流血、黏膜出血等。

病猪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不安。

2. 慢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周期性波动,病程较长,贫血和食欲减退等。

临床上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但对慢性型病例的治疗可能性很小。

3. 子宫类型:母猪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性出血、胎儿死亡、早产、流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非洲猪瘟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协商制定统一的防治策略,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病毒。

2. 开展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猪场主和猪农的防控意识,对疫情应急预案有所了解,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其中 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高达100%, 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而疣猪、 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 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二、流行病学
特点一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
猪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发热、“红猪”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有些猪出现腹泻,但是此症状 并非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有些猪扎堆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慢性ASF皮肤坏死
坏死中心 区隆起的 红色区域
关节肿胀
耳后隆起 的红色区 域
四、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 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类型
——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流产:各种毒力的毒株均 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心 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

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
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 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 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 和关节炎。死亡率往往低于30% 。
病理诊断
脾 脏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报道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俄 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高热、消瘦、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皮肤出血、腹泻、呕吐等症状,患病猪只可在几天内死亡。

非洲猪瘟除了对猪产生严重的危害外,在部分国家也已经对猪肉产业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流行病学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病或病毒带原的猪、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人群交往等。

疫区的猪只如果未进行有效管控,极易引起猪间传播,从而造成疫情扩散。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潜伏期为3到5天,随着病毒在体内的繁殖,猪只会出现患病症状。

腹泻、呕吐、瘦弱、食欲不振是较为明显的症状,而高烧、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则较为严重。

在被感染后的48小时内,部分猪只会出现回翻眼珠、僵硬、瘫痪或鼻血等症状。

死于非洲猪瘟的猪只常常有皮肤出血、止血时间延长、肝脾肿大等症状。

防控措施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爆发,需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可行的防控措施:1.完善的卫生和消毒措施:饲料、运输工具等容易受到病毒污染的物品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病区内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也需要全面消毒和管理。

2.隔离猪只:在出现疫情后,需要对患病猪只实行隔离措施,以防止猪只之间的疾病传播。

3.强化防疫检查:在进出疫区的猪只和物品上增加管控,加强防疫检查,提高防疫意识,增强疾病防控的能力。

4.提高免疫力:由于非洲猪瘟没有特效药物,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避免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控制其传播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

只要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定期开展防疫检查,定期加强隔离和管理等措施,才能保障猪肉产业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让大量的猪只免于被感染和死亡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特迪瓦 1996
1.引进活猪;2. 非法贩运猪; 1. 扑杀;2. 隔离;3.消毒圈舍、污染 1150 万 美 元 。 1996 年扑 3. 饲喂泔水等受污染的下脚料; 场所;4.不免疫;5. 国内限制猪只流 动;6.监测。 灭
(a) (b)
病理变化
膀胱出血
实验室诊断
采 集 样 品 • • • • • • • • 血清 抗凝血(活动物) 淋巴结 脾脏 扁桃体 肺脏 肝脏 肾脏
标记
流行病学信息
不要冷冻 实质器官还要10%福尔马 林固定样品
实验室诊断方法
GB/T18648-2002:《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ASFV焦磷酸测序方法
流产:各种毒力的毒株均 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心 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

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
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 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 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 和关节炎。死亡率往往低于30% 。
病理诊断
脾 脏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传入风险分析 危害确认
我国生猪饲养规模大,野猪分布范围广,同 时部分地区存在传播媒介,因此从感染国家 或地区进口猪及猪产品存在将病原引入国内
并快速蔓延的风险。
非洲猪瘟传入的可能途径

非法进口猪肉和其他猪产品,包括药用或医用猪源性产品; 国际航班和轮船的泔水、垃圾; 非法进口公猪精液(家猪或野猪)、胚胎(卵) 非法进口活猪、野猪,或合法进口,但未经严格检疫 生物制剂,包括进口猪的疫苗、试剂; 运输工具携带的昆虫,包括蜱 野猪的迁徙
国家
古巴 马耳他
发生 时间
1980 1978
暴发原因
与相邻国家感染猪接触 散养猪接触港口残余剩饭
采取措施
染场所。 治疗。
损失
效果
1980 年 扑灭
1.扑杀;2. 不免疫;3. 消毒圈舍、污 940万美元
1.扑杀;2. 不免疫;3. 不对感染动物 500 万 英 镑 1979 年 ( 扑 杀 所 有 扑灭 猪)

中国所在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是当前世界上养猪和猪肉消 费最多的地区,ASF一旦被传人,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养猪数 量占全球的一半,猪肉的消费也在不断上涨。从国外进口猪 肉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内 的兽医卫生水平也尚不能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加强出入境 检验检疫工作,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域性 虫媒传染 流行形式多样化
—暴发 —地方性流行 —散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
ASF潜伏期通常为3~15d,也可长达28d。OIE《陆生动物法 典》规定ASF的潜伏期为15d,隔离时间为40d。
ASF潜伏期与病毒的感染量、毒株的毒力、病毒侵入的途径
、猪自身的耐受力、自然感染还是实验感染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 自然感染:潜伏期4~10d,也可延长到19d,个别长达28 d。 实验感染:人工接种ASFV强毒株的潜伏期为1~5d,接触感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非洲猪瘟诊断结果的判定
1.临床怀疑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临床表现,并且排除猪 瘟。
2.疑似病例
临床怀疑病例,且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病原学方法检测阳性。
五、防控
1. 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及其产 品。 2. 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 识。 3.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防 止疫情发生。
淋巴结:尤其胃、 肝、肾各部位淋 巴结肿大、 出 血
水肿:
肺、肝、膀胱 胆囊充盈 结肠肠系膜

出血
瘀点 瘀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胸腔积液;肺水肿, 间质明显增宽
肺出血,可见黄色胶冻 样渗出物和实变
慢性型
肺部局部肉芽肿,形成结节
纤维素性心包炎,并可见出血点
肺局部肉变,实变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tholozani或O. papilipes))。
特突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宿主为刺猬和大沙鼠。乳突 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和山西,主要寄生于狐、野兔、野 鼠、刺猬等野生动物,有时也在绵羊、犬等家畜体上发现,也
侵袭人。
拉合尔钝缘蜱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西藏 等地,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其他牲畜。
一、病原学
特点四:鸡胚卵黄囊培养繁殖,
PKl5、BHK—21、Vero传代细胞上 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和 红细胞吸附现象,这种吸附现象 可被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而猪 瘟病毒无此吸附作用,可以区别 。
病毒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含有直径70—100nm的核心,外周是直 径172—191nm二十面体的 衣壳和含类脂的囊膜 。 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对应有1892—2172个壳 粒 ,中心有一孔,呈六棱镜状,壳粒间的距离为 74—81 nm。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
衣物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我国钝缘蜱的分布
28个省存在117个种的蜱,其中软蜱包括锐缘蜱属7个种,钝缘
蜱属2个种(特突钝缘蜱(O. tartakovskyi)和乳突钝缘蜱(O.
非洲猪瘟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其中 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高达100%, 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而疣猪、 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 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报道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俄 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 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 、格鲁吉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 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 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 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 洲猪瘟 。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及防控技术规范
刘健鹏
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诊断技术
防控技术规范
非洲猪瘟
外来病
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 巴结和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 瘟在症状上与急性猪瘟相似。 目前,本病在我国还未见报道,由于其危 害严重,在引种时一定要严格检疫。
发热、“红猪”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有些猪出现腹泻,但是此症状 并非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有些猪扎堆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慢性ASF皮肤坏死
坏死中心 区隆起的 红色区域
关节肿胀
耳后隆起 的红色区 域
四、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 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9d。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率和致死率
发病率:通常100%
致死率:高毒力毒株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60%~70%
ASF自然感染引起家猪呈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最急性 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急性病例,突然死亡 慢性型ASF导致病猪消瘦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欧亚大陆的野猪(Sus scrofa)也对ASF高度易感。
—钝缘蜱是ASFV的自然宿主,钝缘蜱通过吸食感染 ASFV猪的血液将病毒吸入体内。
三、发病机理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 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 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 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 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 生有丝分裂。
8kb
24倍
一、病原学
特点二:基因多变
基因型多达22个,其中基因型1和型8在 ASF疫 情中作用重大。
一、病原学
特点之三:生存力强
温度:
60℃ 20分钟; 56℃ 70分钟 25-37 ℃ 数周 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破坏囊膜使其失活 4 ℃ >1年 冻肉 数年~数十年
pH:
4~11.5 无血清 4~13.4有血清 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
自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俄罗斯到
2012年底,俄罗斯共发生非洲猪瘟 426起,导致60万头猪死亡或被扑 杀,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在内的总体 经济损失估计达到300亿卢布,相 当于10亿美元。 信息来源:OIE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因此,俄罗斯的疫情也受到了中国 的高度关注。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新疆的北部地区与俄罗斯 接壤。俄罗斯与我国接壤地区目前尚未发生ASF疫情。但随着 俄罗斯国内ASF疫情的不断扩散,很难保证疫情不传到俄中边 境地区。
超急性型:强毒株感染引起,死亡率高达100% 。
急性型:典型症状为发烧、食欲减退或厌食、不愿 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 困难,也可发生流产。死亡率高,多数感染猪几天 内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