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危害。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危害;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荒漠化的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等。
3. 荒漠化的危害: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下降等。
4.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综合规划、分区施策、重点治理。
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危害。
3.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原则和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
5.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6. 总结归纳: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学生应承担的责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荒漠化概念、成因、类型、危害的掌握程度;荒漠化防治措施和方法的理解;案例分析的能力;环保意识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对荒漠化防治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2. 调整策略: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强化重点知识点,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拓展话题:全球荒漠化现状及我国的政策措施。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2.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1.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实践应用。
2.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荒漠化防治案例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荒漠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效果。
4. 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荒漠化防治案例,讨论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讨论的荒漠化防治方法,设计一个荒漠化防治方案。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案修改完善根据教学实践和评价结果,教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4. 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5. 个人和集体的荒漠化防治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如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评价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实际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荒漠化地区、防治措施等相关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
3. 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4. 环保活动记录: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照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前后对比图片,引发学生直观感受。
2.播放荒漠化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一个实际背景,创设荒漠化防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4.设计虚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提出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总结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梳理知识体系。
3.教师总结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我国荒漠化防治措施,强调重点。
4.强调学生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章节。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植被破坏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主要分布地区。
(2)学生能够分析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学生能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防治措施。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荒漠化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如沙漠化的土地、沙尘暴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的景象。
(2)提问学生对荒漠化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2、知识讲解(1)荒漠化的概念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强调土地退化的本质,包括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多种类型。
(2)荒漠化的类型①土地沙漠化:以风力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
③盐渍化:由于不合理灌溉等原因,导致土壤盐分积聚。
(3)荒漠化的分布展示世界和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地图,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在全球和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导入:观察一组图片,说出图片反映什么问题?导出荒漠化。
活动2【活动】[板书]一、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现状
读书P16,说出荒漠化发生地区、本质、成因、表现及类型、现状。
活动3【讲授】教师讲授
区别荒漠和荒漠化:荒漠是一种景观。
荒漠化是演化成荒漠景观的过程。
区别沙漠化和荒漠化: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简单地说,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而沙漠化是指单纯在干旱地区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区别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红色荒漠化
活动4【活动】[板书]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以下问题,并请同学小组讨论,找代表回答。
(1)西北地区的位置有何特征?包括哪些省区?
(2)西北地区有哪些地形区?以什么地形为主?
(3)从位置和地形上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活动5【讲授】教师总结
1.位置和范围
位置特点:深居内陆。
从行政区划看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从地形区看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2.地形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位置、地形的影响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影响到其他环境特征。
活动6【讲授】[板书](一)西北地区区域地理特征──干旱特征下的地理环境
[过渡]干旱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强烈、风力强盛。
②河流:多内流河、河流稀少、发育差。
③地貌:风蚀和风积地貌广布。
④植被:草原、荒漠为主,东西差异明显。
⑤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少,贫瘠。
活动7【活动】分析图形
读图“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据图分析:
(1)西北地区的突出景观特色?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自然地域分异的什么规律?
(2)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活动8【讲授】教师总结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从海洋带来的水汽越来越少,降水越来越少。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2)该区东部年降水量在200 毫米以上,天然降水基本能满足牧草的生长,所以农业生产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西部降水量在200 毫米以下,甚至是50 毫米以下,只能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发展绿洲农牧业。
⑥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
活动9【讲授】[板书](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基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过渡)自然原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人类活动加速加剧这一过程,对现在荒漠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读框图,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2.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学习了解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干旱的自然环境为荒漠化创造条件,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等行为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速加剧荒漠化过程。
人类活动影响荒漠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活动10【活动】小组讨论
读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1)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人们在干旱区过度樵采的原因是什么?
(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为什么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活动3【讲授】教师总结
(1)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3)过度放牧或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地弃耕,废弃耕地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而变成流沙地。
活动11【讲授】教师
同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加上不合理灌溉,还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活动12【活动】[板书](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书,说出荒漠化危害、防治内容、原则及防治重点
活动13【讲授】学生活动,教师总结
1.荒漠化危害:
2.防治内容、原则、防治重点:
3.荒漠化防治措施──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活动14【活动】防治措施
读图“植物固沙”图“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1)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2)防治荒漠化为什么优先选择梭梭、柠条、沙拐枣等固沙植物?
(3)草方格沙障为何能阻挡荒漠化的推进?
活动15【活动】学生活动,教书总结
1)恢复自然植被。
(2)这些固沙植物属于灌木丛,贴近地面,有利于降低风速,固定表层沙丘;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表深层的地下水,易于成活,且能固定沙丘。
(3)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活动16【讲授】其他方面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