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7
18.药物治疗 1)改善脑功能的药物 脑多肽、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 等;
2)降低或改善肌张力的药物:安坦、肉毒 素;
3)合并癫痫时: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可编辑课件PPT
18
19.手术治疗
肌肉、肌腱切断术,肌腱移植术,选择性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可编辑课件PPT
19
20.特殊教育
可编辑课件PPT
40
谢谢
可编辑课件PPT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4
5.Vojta疗法: 1)反射性腹爬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反射性翻身
可编辑课件PPT
5
6.引导式教育疗法 1)2岁以上任何年龄组患儿; 2)采用运动和游戏与日常生活训练相结合; 3)小组训练 4)日课
可编辑课件PPT
6
7.上田疗法 1)颈部法 2)肩-骨盆法 3)肩胛带法 4)上肢法 5)下肢法
可编辑课件PPT
可编辑课件PPT
30
3.吞咽训练:
a.按摩齿龈; b.冰刺激;
可编辑课件PPT
31
(四)睡眠体位
1.痉挛型脑瘫患儿—侧卧位,降低肌张力, 促进动作的对称。
2.痉挛型屈曲患儿—俯卧位,胸下放一枕头 3.身体和四肢伸展的患儿—侧卧位,吊床内卧位。
可编辑课件PPT
32
(五)坐位体位
1.伸腿坐位—最佳体位:进行坐位平衡、 重心移位、体轴回旋训练。
可编辑课件PPT
34
(七)站立体位
1.扶物站立 1)肌张力低下患儿 2)痉挛性双瘫患儿 3)具有抓握能力的患儿 2.靠墙站立 3.独站:数数
脑性瘫痪康复评定PPT课件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二)发育评定
baly婴儿发育量表、DDST、 GESELL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包括3个分量 表:
①运动量表: 测查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②智力量表:测查婴儿视觉、听觉对刺激物的
反应、手眼协调能力、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以 及认知能力等; ③行为记录: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 合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 的广度等三部分。
4、肌张力异常
⑴、肌张力↓时肌肉松驰无力,易受重力影响而下垂,被动 活动时没有抵抗的感觉。
⑵、肌张力↑时肌肉发紧发硬,被动活动时有折刀样或齿轮 状抵抗感觉,肌张力↑时有明显姿势异常,如交叉腿即是双 下肢内收肌张力亢进所致 。
⑶、肌强直是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抽搐,是重 症CP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脑瘫的脑部影像学表现
1. 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头部CT异常率约在80%左右, MRI的异常率在90%左右。
2. CT和MRI常见有脑部发育畸形性病变: 3. 常见:各种畸形(如巨脑回)、脑灰质异位、透明隔
缺如及透明隔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4. 少见:新生儿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
炎等。 5.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 6.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一致,也发现少数病例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06)
1、痉挛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70%。 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
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后巴氏症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 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大腿 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 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用力, 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二)发育评定
baly婴儿发育量表、DDST、 GESELL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包括3个分量 表:
①运动量表: 测查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②智力量表:测查婴儿视觉、听觉对刺激物的
反应、手眼协调能力、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以 及认知能力等; ③行为记录: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 合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 的广度等三部分。
4、肌张力异常
⑴、肌张力↓时肌肉松驰无力,易受重力影响而下垂,被动 活动时没有抵抗的感觉。
⑵、肌张力↑时肌肉发紧发硬,被动活动时有折刀样或齿轮 状抵抗感觉,肌张力↑时有明显姿势异常,如交叉腿即是双 下肢内收肌张力亢进所致 。
⑶、肌强直是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抽搐,是重 症CP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脑瘫的脑部影像学表现
1. 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头部CT异常率约在80%左右, MRI的异常率在90%左右。
2. CT和MRI常见有脑部发育畸形性病变: 3. 常见:各种畸形(如巨脑回)、脑灰质异位、透明隔
缺如及透明隔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4. 少见:新生儿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
炎等。 5.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 6.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一致,也发现少数病例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06)
1、痉挛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70%。 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
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后巴氏症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 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大腿 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 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用力, 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康复医学课件第五章第三节小儿脑瘫康复

✓ 阳性支持反射 双手扶持婴儿腋下,使其呈直立位,向前行 走时如两腿内收、内旋、交叉等为痉挛性脑瘫。
三、康复评定
❖自动反应
✓ 体侧屈调整反应 双手托住婴儿腋下,背向自己,处于竖直 悬空位,慢慢将婴儿向侧面倾斜45°,6个月以上的婴儿 会不断调整头的位置,使头部直立。
✓ 俯卧位直立反应 婴儿俯卧位,4个月的婴儿很容易将头抬 起保持在中线位置。
• 意义:脑电改变对预测脑瘫是否已合并癫痫、能否发生癫痫 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二、主要功能障碍
❖ 神经诱发电位检查 给身体各种感受器以某种刺激后观察所产生大
脑电活动改变的一种新的客观的电生理学检查。由 于刺激的感受器不同而分为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 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些检查可选择性 地观察特异性传入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可用于各种 感觉的客观检查。
二、主要功能障碍
二、主要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头颅CT
• 表现:室旁白质软化 、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增深。 • 意义:痉挛型双瘫者,可见到对称性侧脑室扩大。痉挛型偏
瘫者,对侧侧脑室扩张及低密度影。四肢瘫表现为脑发育畸 形、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等。
❖脑电图检查
• 表现:广泛失律性慢波或快波、低电压、两侧不对称、睡眠 纺锤波异常及发作波等。脑电地形图表现为低波幅。
❖ 神经阻断 ✓ 用酚﹙phenol﹚或酒精注射到控制痉挛肌肉的运动
神经周围,从而降低神经的传导功能,来治疗痉挛。 ✓ 副作用:肌肉皮肤坏死、剧烈疼痛,不能选择个别
肌肉接受治疗, 同時作用于感觉神经导致感觉障碍 或丧失。
四、康复治疗措施
❖肉毒毒素A治疗(botulinum toxin A) ✓ 机制及适应证
一、概述
三、康复评定
❖自动反应
✓ 体侧屈调整反应 双手托住婴儿腋下,背向自己,处于竖直 悬空位,慢慢将婴儿向侧面倾斜45°,6个月以上的婴儿 会不断调整头的位置,使头部直立。
✓ 俯卧位直立反应 婴儿俯卧位,4个月的婴儿很容易将头抬 起保持在中线位置。
• 意义:脑电改变对预测脑瘫是否已合并癫痫、能否发生癫痫 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二、主要功能障碍
❖ 神经诱发电位检查 给身体各种感受器以某种刺激后观察所产生大
脑电活动改变的一种新的客观的电生理学检查。由 于刺激的感受器不同而分为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 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些检查可选择性 地观察特异性传入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可用于各种 感觉的客观检查。
二、主要功能障碍
二、主要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头颅CT
• 表现:室旁白质软化 、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增深。 • 意义:痉挛型双瘫者,可见到对称性侧脑室扩大。痉挛型偏
瘫者,对侧侧脑室扩张及低密度影。四肢瘫表现为脑发育畸 形、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等。
❖脑电图检查
• 表现:广泛失律性慢波或快波、低电压、两侧不对称、睡眠 纺锤波异常及发作波等。脑电地形图表现为低波幅。
❖ 神经阻断 ✓ 用酚﹙phenol﹚或酒精注射到控制痉挛肌肉的运动
神经周围,从而降低神经的传导功能,来治疗痉挛。 ✓ 副作用:肌肉皮肤坏死、剧烈疼痛,不能选择个别
肌肉接受治疗, 同時作用于感觉神经导致感觉障碍 或丧失。
四、康复治疗措施
❖肉毒毒素A治疗(botulinum toxin A) ✓ 机制及适应证
一、概述
脑瘫的康复ppt

多在翻正反射出现不久开始逐渐出现,6 月—1岁逐渐完善。
倾斜反应:俯卧位,抬高一侧检查台时, 小儿出现头直立,四肢伸展,呈支撑样的 伸展动作。
坐位平衡反应:小儿坐位,检查者向前后 左右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小儿头部 直立的同时,上肢出现保护性伸展以维持 平衡
立位平衡反应:立位,检查法与上相似, 小儿上肢伸展以维持平衡,下肢肌紧张避 免摔倒。
脑瘫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拇指内收 原始反射异常 腋下扶提起小儿时,两下肢交叉,步行
时呈剪刀步态 有不随意运动,精神紧张或有意识动作
时明显,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 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醉汉步态
……
脑瘫的评价
神经反射发育的评价 运动发育的评价(PDMS-2) 肌张力的评价 姿势异常的评价(GMFM) ADL能力的评价 智力评价(Gesell)
促进总体模式的分 离
用最适宜水平努力 避免诱发异常反射 活动
用抗抑制技术促进 正常运动模式的建 立
不随意运动型
治疗目标
增加头、肩胛带、 躯干和髋的稳定 性
鼓励保持不自主 运动最少的位置 上
促进分段运动
康复治疗方法(综合性)
运动疗法 作业治疗 言语功能训练 支具和辅助具治疗 药物阻滞 引导式教育 环境和用具的改造 教育和职业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作业治疗
脑瘫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会有重叠,都会涉及到坐 起、爬行、行走、平衡、反射等运动技术。
PT更多侧重于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主要涉及大肌群 如腿、躯干部位的肌群。
OT侧重于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主要涉及手、臂和 脸部的肌群,在训练中注意视、听、触等感觉输入。
作业治疗需解决的问题A
肌张力或运动质量(运动的僵硬)问题 基本的手技能
倾斜反应:俯卧位,抬高一侧检查台时, 小儿出现头直立,四肢伸展,呈支撑样的 伸展动作。
坐位平衡反应:小儿坐位,检查者向前后 左右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小儿头部 直立的同时,上肢出现保护性伸展以维持 平衡
立位平衡反应:立位,检查法与上相似, 小儿上肢伸展以维持平衡,下肢肌紧张避 免摔倒。
脑瘫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拇指内收 原始反射异常 腋下扶提起小儿时,两下肢交叉,步行
时呈剪刀步态 有不随意运动,精神紧张或有意识动作
时明显,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 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醉汉步态
……
脑瘫的评价
神经反射发育的评价 运动发育的评价(PDMS-2) 肌张力的评价 姿势异常的评价(GMFM) ADL能力的评价 智力评价(Gesell)
促进总体模式的分 离
用最适宜水平努力 避免诱发异常反射 活动
用抗抑制技术促进 正常运动模式的建 立
不随意运动型
治疗目标
增加头、肩胛带、 躯干和髋的稳定 性
鼓励保持不自主 运动最少的位置 上
促进分段运动
康复治疗方法(综合性)
运动疗法 作业治疗 言语功能训练 支具和辅助具治疗 药物阻滞 引导式教育 环境和用具的改造 教育和职业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作业治疗
脑瘫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会有重叠,都会涉及到坐 起、爬行、行走、平衡、反射等运动技术。
PT更多侧重于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主要涉及大肌群 如腿、躯干部位的肌群。
OT侧重于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主要涉及手、臂和 脸部的肌群,在训练中注意视、听、触等感觉输入。
作业治疗需解决的问题A
肌张力或运动质量(运动的僵硬)问题 基本的手技能
第五章脑瘫的康复.PPT课件

.
9
伴随症状
弱智,25%轻度,50%轻中度,25%重度
生长发育延缓 牙齿发育不良 癫痫 言语障碍 视力缺陷—斜视、同侧偏盲 听觉障碍
.
10
临床分型
类型
发病 率
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
痉挛型 最常 (高张力型) 见
锥体束
肌肉僵硬
手足徐动 型
共济失调 型
混合型
基底核
少见 小脑 椎体束
常见 锥体外系.
换困难、移动困难、用厕困难
.
21
• 七、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
正常儿童2岁以后,能对人和周围事物具
有一定的社会认识。而脑瘫患儿由于发
育障碍,与同龄儿童接触、游戏的机会
少,活动困难,不少事情依靠别人;或
因治疗的影响等而缺乏社会生活体验。
所以,绝大部分患儿存在人际关系不良
,自立、意志表达或传达意见的能力差
能自己驱动轮 由他人推动 椅 , 能 极 不 稳 轮椅
定地走或爬
受限
无有目的活动
智 商 >70
70~50
<50
言语 教育 工作
能说出完整句子
能进普通学校 能充分受雇
只能说短语、 无 可 听 认 的 言
单词
语
在 辅 助 下 能 进 特殊教育设施 普通学校
在 庇 护 、 支 持 不能受雇
下受雇.
24
肌张力评定
当时,不会进一步恶化
.
4
CP早期临床表现
小儿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损伤后必 然出现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等方面 的发育异常。
中枢神经的运动功能发育未成熟,出现比 同龄儿明显延迟的运动发育。
因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出现异常姿势 、异常反射等症状。
脑瘫的康复课件

3 、分 类
一、概述
3.根据程度分类: 轻度:可生活自理 中度:借助助具可生活自理 重度:不能生活自理,终身需照顾
Asymptomatic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on an ProDepression A Risk Factor for Infant Mental HealthMammography Benchmarks Angoff Process
返回
Asymptomatic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on an ProDepression A Risk Factor for Infant Mental HealthMammography Benchmarks Angoff Process
4 、临床表现– 分型表现 一、概述
(一)体格发育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 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 形,挛缩等请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后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后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岁以上 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Asymptomatic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on an ProDepression A Risk Factor for Infant Mental HealthMammography Benchmarks Angoff Process
4 、临床表现– 分型表现 一、概述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异常姿 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范围与分布、 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有否变形与挛缩等, 为设计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

Landan反应
降落伞反应 自动步行反应
正常:a 6个月,b 7个月,c 10个月
前:12个月,侧:18个月,后:24个月
反射异常 反射样式异常或原始反射继续存在、病理征阳性 Vojta姿势反射异常:牵拉反射、抬躯反射 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 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
侧立悬垂反射(Vojta reflex)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讲述内容
脑瘫的定义 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诊断及评价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 障碍及姿势异常。
ATNR
持续时间:顶峰在1-2个月,6个月整合. 脑瘫:不出现、不对称、持续时间延 长,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检查方法:仰卧位,视觉性刺激引导头 向一侧转,面朝向一侧的上肢伸展 ,枕 侧上肢屈曲.下肢反应同上肢,但不明 显 .6 岁以上儿童 , 取膝手位检查 , 被动 旋转头部 , 枕向侧上肢屈曲大于 30 度 为异常. 临床意义 : 持续存在占优势地位 , 姿势 不对称 , 双手不能够到正中 , 影响进食 穿衣服. 不能对称抬头 , 保持坐位 , 引起 脊柱侧弯,髋关节半脱位,脱位.
异常反应 (1)所有各相躯干与四肢的低紧张状态。 (2)所有各相的强直性握拳。 (3)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双下肢内收、 内旋、交叉,尖足 及奇异的手指状态。 (4)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反应,双下肢强直性伸 展。
拉起反射
㈠诱发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 检查者面对患儿,将两手拇 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小 儿的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 定小儿腕部,注意勿触碰小 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 发生手握持反射后紧紧地 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 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 与床面成45度时,观察小儿 头部与下肢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随意运增多、表 现为手足徐动、 舞蹈样动作、肌 张力不全、震颤 等
肌张力低下型
往往是其它类型的 过渡形式,表现为 肌肉张力下降
共济失调型
此类型较为少见,小 脑及其通道受累,表 现为平衡能力差,肢 体运动不协调,距离 感差,步态不稳
3、
瘫痪部位(2004年10月昆明)
脑瘫患儿的发育特征
四肢、躯干的左右差,呈非对称性
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
抗重力运动是困难的
做分离运动困难 发育不均衡(上肢、下肢、仰卧位、俯卧位、 左右)
肌张力不平衡(异常姿势的肌紧张,姿势变化 时张力升高、低下及动摇)
原始反射残存,6个月以上仍存在
正常感觉运动发育不足,异常感觉运动的存在 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
1988年
日本上田创立了上田法 --他认为是痉挛、过度紧张才导致异常姿势 的元凶 --解除痉挛、过度紧张是关键
国内
70年代:认为是不治之症
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佳木斯 88年9月全国脑瘫学术会议(在佳木斯召开) 第一届脑瘫会议确定:
- 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各种原因 - 非进行性、永久的、可变化的 - 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北京 (原名: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 行为异常
改善或恢复正常
1970年 1978年 1988年 Peto 创立集团治疗计划 Peto 在日本建立了脑性瘫痪育疗中心及研究所 匈牙利政府建立了国际性的引导式教育体系协会, 目前已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地
区应用
1966年
西德
著名 Vojta诱导疗法
提出早期诊断的Vojta七种姿势反射 ( 新生儿早期诊断 ) 提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 姿势性反射异常 ) 提出 Vojta诱导疗法 ( 两种移动运动—反射式腹爬与反射式翻身)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讲述内容
脑瘫的定义 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诊断及评价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 障碍及姿势异常。
二、脑瘫研究
1861年 英国Willian John Little博士首次描述此病 当时脑瘫又称Little’s disease,并认为CP 常常并发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1916年 日本 高木宪次博士 康复贡献即本病可以治疗的设想 1932年 美国 Phelps学者 利用矫形器训练 总结15种训练方法 1941年 Phelps 更命为脑瘫 指出脑瘫是大脑各部病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的总称
三、病因
主要病因: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
发病原因的研究 美国围生协会前瞻性的研究(发病率为4‰活婴):发现 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 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的病因研究也表明:仅<10%的患 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 有研究证明半数脑瘫发生在存活高危早产儿中
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
三要素:
发育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损) 非进行性(运动、姿势、反射异常) 永久性、可变性(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在脑)
诊断条件(2004年10月昆明)
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 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940年 英国Bobath夫妇
训练脑瘫
1965年 著名的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问世 --即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进行研究 --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和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就是Bobath认识脑瘫的两个基本观点
--抑制异常的姿势及异常姿势反射
1947年 匈牙利 Peto Andras 创立了国立CE研究所 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or education,CE) --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
下肢交叉反射
小儿侧卧,抬起一 侧下肢,正常可见 另一侧下肢髋膝关 节屈曲 脑瘫患儿可见另一 侧下肢随着一起抬 起
踏步反射
扶小儿腋下保持立 位,正常可见双下 肢稍开大,足底着 地站立 脑瘫患儿以足尖站 立,双下肢交叉, 像有意识地踏步
惊吓反射
持续时间:2-3个月反应 最强,5-6个月消失. 检查方法 : 头向后下落 30 度的方法最有效 . 上肢伸 展外展,然后交叉屈曲, 内收,下肢伸展. 临床意义 : 持续存在延迟 坐位,影响头的控制.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偏 单
瘫:半侧肢体受累。 瘫:单个肢体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按受累部 位分:
A 四肢瘫 B 双瘫 C 截瘫 D 偏瘫
E 双重性偏瘫
F 三肢瘫 G 单瘫
五、诊断
四种表现 :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肌张力异常 姿势异常 反射异常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正常:从出生到生后6个 月存在
抓握反射
从尺侧刺激小儿手掌 可引起握持反应 是大脑皮质功能障碍 的表现,反射过强或 持续存在见于痉挛型; 减弱或消失见于重度 脑损伤、高位脊髓损 伤和弛缓型脑瘫
踢蹬反射
小儿仰卧,以一手 掌按压膝关节,另 一侧下肢会作出踢 蹬动作为阳性
患病率
瑞典
1967~1970年 1979~1982年 1960年 1980年 1971~1972年 1977~1979年
1.4 ‰ 2.2 ‰ 1.9 ‰ 2.3 ‰ 2.5 ‰ 3.3 ‰
美国
苏联
1.92 ‰ 2.4‰ 2.4 ‰ 1996年 1.9 ‰ 1994~1996年 1.94 ‰ 1997年 农牧区3.5 ‰ 化工区2.4 ‰ 市区 1.3 ‰ 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儿童抽样调查表 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瘫 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新病人
异常反应 (1)所有各相躯干与四肢的低紧张状态。 (2)所有各相的强直性握拳。 (3)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双下肢内收、 内旋、交叉,尖足 及奇异的手指状态。 (4)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反应,双下肢强直性伸 展。
拉起反射
㈠诱发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 检查者面对患儿,将两手拇 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小 儿的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 定小儿腕部,注意勿触碰小 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 发生手握持反射后紧紧地 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 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 与床面成45度时,观察小儿 头部与下肢的变化.
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在的影
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中的两种因 素者占脑性瘫痪的65%。
临床常见因素有:
围产期前因素(约20%):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
宫内感染、放射线、有机汞、CO中毒 、母严重贫 血、胎盘异常等。 围产期因素(70%~80%):早产、缺氧、缺血、脐 带绕颈、呼吸障碍、惊厥、核黄疸、低血糖、颅内
我国黑龙江(1047327名) 佳木斯郊区 四川(西南地区) 宁夏银川地区 甘肃定西地区(509550名) 吉林
1997~1998年 1986年
脑性瘫痪特点
发生于生命早期 大脑损伤本身虽然是静态的,但躯体症状会逐 步加重 以运动障碍为主 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 康复效果与患儿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 年龄越小效果越佳,超过9岁则较差
Landan反应
降落伞反应 自动步行反应
正常:a 6个月,b 7个月,c 10个月
前:12个月,侧:18个月,后:24个月
反射异常 反射样式异常或原始反射继续存在、病理征阳性 Vojta姿势反射异常:牵拉反射、抬躯反射 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 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
侧立悬垂反射(Vojta reflex)
初发姿势:俯卧位。 诱发方法:两手握持小儿胸腹侧壁,将小儿垂直提起后倾斜至水 平位,左右两侧交替观察四肢情况。注意提起时使小儿手张开。 正常反应 I相:10周内小儿双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手指张开。上侧下 肢:髋、膝屈曲,足背屈内旋,足趾张开。下侧下肢:髋、膝伸 展,足背屈外展,足趾屈曲。 Iu相:ll~12周小儿表现为I相一Ⅱ相的过渡相,上肢呈拥抱样, 下肢屈曲,头颈部比工相有伸展,或双上肢弛缓伸展与多种下肢 姿势组合。 Ⅱ相:4~7个月小儿四肢与躯干非强直性、对称性屈曲,手张开。 Ⅱu相:7~9个月小儿双上肢轻度屈曲,两髋关节屈曲,膝关节 弛缓伸展。 Ⅲ相:8~13个月小儿上侧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头上举过 水平线。下侧上、下肢轻度屈曲。
出血、CNS感染等。
分娩后因素(15%~20%):CNS感染、外伤、呼吸障 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等。
四、分类
临床分类:(2004年10月昆明)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6-7%)
痉挛型
占60%~70%,锥体
系受损所致 临床表现为肌张力 增高、肌肉僵硬, 可以累及全身,或 下肢重于上肢,或 累及同侧上下肢, 导致身体姿势异常, 活动困难
小儿原始反射、姿势性反射和自动反应
原始反射
交叉性伸肌反射 躯干侧弯反射
时间
出生时~1-2个月 出生时~2个月
自动反应
放置反应 平衡反应
拥抱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