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1)

合集下载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说和著作 。读完之后,他 突然悟 出一点东西 来,于 是他就写那么一两句,这种警句式的随笔就变成 了 他 的理论 ” 4 。【 】 像福柯所说 的:“ 我喜欢批评 能进发 出想象的火花 。它不应 该是穿着红袍 的君主 。它应 该挟着风暴和闪 电。 5“ ”【 好批评 家是这样一个人, 】
2 0年 第 1 01 期
重庆三峡掌院 掌报
No 12 1 . .0 0
第2 6卷 ( 2 13期 ) J U N LOF H NG I H E O G SU I E ST O R A O Q NGT R EG R E N V R IY C
V_ . 6No.2 o 2 1 13
好还是坏 ,但作品到底是怎么回事,作 品中有哪些是创新的 , 哪些是借鉴的,哪些是和古今中外不约而同,
很少有人说 。 这种看法或许只是他的一家之言 ,但是不能否认这样 的问题 确实存在 。王蒙对 《 ”Ⅲ 红楼梦》
的感受型批评不仅是对红学批评发展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也可 以给予我 国文艺理论建设以重要启示。
叙述他 的灵魂在杰 作之 间的奇遇 。 6 ”I J 我们 自 反观
地运用 “ 中国化 ”批评方法细读文本 ,以艺术鉴赏 眼光体会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思想 ,并将西 方批评理论渗透 自己的感受式批评 中,强化 了传统 评点的理论品质与时代感。这是他评点 的成就,而 这样的成就让人认识到 以中国传统批评方法来解读
思路和方式。 重视文学 感受在文学批评 中的重 要性对于塑造具有本 民族特 色 的文学批评 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和 意
义。那些备受推崇的西方批评大 家,也并不是只知道 纯理论 的推衍 ,或跟在某个理论家后面复制、转述现
收稿 日期:2 0— 9 0 0 9 0— 5 作者简介:车淑萍 ( 9 2 ,女 ,山东文登人 ,江苏宿迁学院助教 ,硕士。 1 8-)

王蒙的文学批评 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王蒙的文学批评 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第28卷第2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8No.22008年4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Apr.2008[收稿日期]2008-02-16[作者简介]本文为安徽省哲社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A HSK05-06D26[作者简介]方维保(1964-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王蒙的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方维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王蒙不但是个风格独到的作家,而且也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批评家。

他的批评具有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历史与审美相结合的批评标准和个性、幽默、直观的批评风格。

王蒙的文学批评很典型地体现了新时期这一后革命时代话语经验的特征。

【关键词】王蒙;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6873(2008)02-0001-06 王蒙是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大量的优秀的创作为当代文学尤其是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文学创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一般的纯粹的作家不同,王蒙在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之外,还写作了大量的创作谈和有关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文章。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蒙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和一个有思想的批评家的价值观念,也可发现他独特的批评风格。

同时,作为一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革命时代,走向顶峰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话语与那个时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

一 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八十年代是一个信仰交融的时代。

具有真诚和透明特点的五十年代的信仰在这个时代以历史的惯性在延续着,同时,改革开放时期又带来了相对宽容的价值观念,这两者在王蒙这样的具有“少共”情结的作家和批评家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缔结。

王蒙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是真诚的。

他说:“文学是真诚的,没有真诚就没有文学的动人。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饱含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生命的磨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王蒙一直活跃在文坛,并且多次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本文将通过文学批评视野,探讨王蒙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提纲:一、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1.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2.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3.注重反思社会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1.身临其境的经历2.深入到人性的所在3.对生命的思考三、文化记忆再现的主题1.历史上的“大事”和史诗2.文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困难3.人性共同的面向和认识四、王蒙小说的艺术性价值1.人物形象的塑造2.情感的表达和抒发3.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五、王蒙小说的意义和价值1.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历史评价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对文学发展的启示六、王蒙小说中的性别议题1.女性形象的刻画2.爱情与婚姻的探究3.女性生存状态的呈现七、王蒙小说的家国情怀1.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2.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注3.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表达八、中国文学的全球化1.王蒙小说在全球文学市场上的影响2.中西文化对话的跨越3.中文小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九、文学批评和王蒙小说的关系1.批评视野对王蒙小说的影响2.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批评视角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通过以上几个提纲点,本文将深入王蒙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会探究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提纲一探讨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和注重反思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王蒙小说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是深入探讨王蒙小说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提纲二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

王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生活和写作,他的作品深受这段历史经历的影响。

因此,“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理解和解析王蒙小说的重要环节。

文艺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一)

文艺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一)

《文艺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一)汕头电大张志强编2004-12-25按:以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和复习提纲进行学习。

文学批评论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的基本途径:1、论文(目前一般采取的文学批评模式):(1)《万家诉讼》的深度与力度(单个对象的批评)(改编为电影《秋菊打官司》)(2)人像展览:短篇小说的第三种结构(一类)(3)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纯理论方法)2、点评:金圣叹“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点评(2)《第六才子书王实甫西厢记》点评3、以诗论诗体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评初唐四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陶潜4、随笔:王蒙“欲读书结”:“欲读书者,处于未读书、不读书之狼狈处境而粉饰之谓也。

……不学而不甘无术,便把浅层次的感想见解写出来,求教于善读书多读书者。

”5、序跋;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序:“诗教观”《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社)6、评传体、书信体、对话体1)评传体:古今中外作家评传2)书信体:贺拉斯:《诗艺——给皮索父子的信》单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神曲》主题:“四义说”3)对话体: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王朝闻《雕塑谈》《透与隔》孔子与“诗可以兴”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恬动家。

关于诗歌的社会作用,孔子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但主旨是明确的,这就是: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情志,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与联想,可以使人体悟到某种难以言传的人生意蕴。

钟嵘与“滋味”说钟嵘(468一约518年),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家,有《诗品》传世。

勘破“故国八千里”,细数“风云三十年”——读王春林的《王蒙论》

勘破“故国八千里”,细数“风云三十年”——读王春林的《王蒙论》

勘破“故国八千里”,细数“风云三十年”———读王春林的《王蒙论》□张慧敏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论是从其研究著述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王春林都称得上是有其一席之位的批评家。

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勤奋的程度,他那一篇篇雪花飞似的评论文章以及等身的著作便是最好的证明。

贺绍俊称他为“一头认真的批评‘大象’”,孟繁华称他为“文学批评前线的战士”,然而这“战士”绝不仅骁勇,而且更善战。

他的当代文学评论,既有不断立足于现场、跟踪式的阅读和批评,如《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新世纪长篇小说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5—2016)》《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7—2018)》等皆如是,同时也有集中于某一地域、某一作家甚或某一作品的集中而深入的阐发,如他的山西现当代文学研究、《贾平凹〈古炉〉论》以及《王蒙论》等。

可以说,这两方面的研究无疑都为当代文学经典的确立以及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韦勒克所言:“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是难以想象的。

”面对如王春林这样的批评家,想要全面而系统地评述其研究实非易事。

好在对于其林林总总的文章和著作,王春林也有他偏爱的部分,例如,这部《王蒙论》(作家出版社,2018年6月),据称是被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可见其重视程度。

因此,欲了解王春林对当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及其批评理路,《王蒙论》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69读家有方“王牌对王牌”我以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固然最重要可能也最易引人争议的是其内在的批评标准和批评立场,但同时,选取和面对什么样的批评对象同样可见其批评的格局和眼光,它从另一面映射出批评主体的自我。

如前所言,在王春林的批评视野内,既有诸多处于成长中甚或边缘地带的作品和作家,也有在文坛甚至文学史中已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作品。

《王蒙论》就是如此。

对于王蒙来讲,他即便很难说是当代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但一定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当代文学如果少了王蒙的存在,毫无疑问地会失去很多光彩。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答: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

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

《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

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

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

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

倪吾诚形象。

《恋爱的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

所谓少女情怀。

《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

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奏。

《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

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生经历或国家形势。

《狂欢的季节》:文革叙事。

对文革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

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

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

3、气势之美。

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

4、幽默、反讽等。

《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文学批评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批评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批评的理解和认识文学批评是指用深入的分析和观点来评论文学作品的一项活动,这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审视性学术研究,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本身以及它们对文化周围的影响。

文学批评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审视,而且是一种活跃的和深刻的思考,他们会结合文学作品,历史,社会条件,文化风气,历史时期,审美观念和潮流等多重元素来辩证分析,以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并表达有关现实世界的新见解。

文学批评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像汤若望,裴捧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出了对文学的批评观点,试图检验文学作品的质量,正确评价作品的精神内涵。

17世纪,西方文学有了显著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革命引起了文学批评的兴起。

18世纪,德国传统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学派普及到全欧洲,消除了中古时期绝对主义的文学约束影响,从而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中国,学者们在清朝乾隆期间也把文学批评的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这个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朱元璋提出了以“真”、“实”、“和”为基础的批评原则,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纪元,张华尝、苏辙等继续发展这一思想,将批评从审美观点转向认识观点,以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

在近现代,王国维、陈独秀等人加强了文学的科学性,着重了文学的思想深度,在两千年来的文学批评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今,文学批评在发展中更加着重思辨和内容的准确性,思想的正确性,叙述的深远性和艺术的完美性。

文学批评围绕审美标准、行文技巧、人物形象和意义分析等内容,不同文学类型有不同的批评方向,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也要考虑不同文学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生活。

文学批评不仅是一种审视性学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深入探索文学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对时代文明,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因此,现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及时性,它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文化,分析社会问题,指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方向,也激发了公众的思想热情,推动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带动文学的发展,也是一种思辨活动,能够对文学作品、文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文学批评来深入了解文学本身,了解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文学发展规律和审美本质,以更好地认识世界,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第十五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学习重点:“朦胧诗潮”、王蒙、张辛欣、徐星、刘索拉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

2、学习目的:掌握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异同。

第一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因与外因1、外因:20世纪中国大陆有两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和文学再一次汇入世界性潮流之中。

和20世纪至20——40年代相比,文革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更加全面系统(鲁迅、李金发、戴望舒、海派文学中的新感觉派等作家作品)。

包括西方从19世纪中后期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

这必然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中诗、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创作,出现了含有现代主义因素、体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原则的作品。

2、内因: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现代意识只有当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和作家主体的内在表达需要相契合时,外来影响才可能促使本土作家相应地在创作中产生出世界性的因素,也就是既与世界文化现象相关或同步,又具有自身生存环境特点的文学意象。

这些意象不是对西方文学的简单借鉴与模仿,而是以民族自身的血肉经验加入世界格局下的文学,以此形成丰富、多元的世界性文学对话。

“文革”中知青潜在写作中出现的现代意识是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

食指与“白洋淀诗派”(以芒克、多多、根子为主要成员)他们有着从信仰的狂热——理想破灭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他们觉醒后看世界,觉察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到对立。

怀疑——觉醒——思考也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历程。

如食指的《命运》(P263)一诗。

诗中含有先知先觉者的多愁善感、恐惧与孤独以及落难英雄的狷傲不羁,对社会与自身命运的担忧与绝望(现代意识)。

食指等人的诗其实已经预示了中国的现代意识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之间的重大区分和它在日后的演变轨迹:如果说,西方现代派文化艺术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规范的质疑与绝望,那么这种被质疑的“现代化”却是中国当时社会中最敏感的知识分子积极向往的圣殿,食指等人把全部愤怒指向妨碍中国现代化的“文革”中的东方专制主义的政治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1) 论文摘要:王蒙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实践相兼相融,其书写视野和致思路径独特而新颖。

作为最为典型的作家批评者的王蒙,他将感受和对话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颠覆了苦大仇深似的学术陈见,彰显出一位优秀的小说理论家和出色的批评家双重角色的智慧和才情,确立了王蒙在中国当代批评史上特有的地位。

论文关键词:感受;批评:王蒙;文学批评;范式
在众语喧哗的文学批评界,由于20世纪以来一批精英和大师的崛起,个人风格和多元化批评方法的形成和运用,一个文学批评热闹而有序的批评格局早已形成。

如今,各路批评家的热情未减,他们以新锐的文思和珠玑般的文字,不断创造着这个世界的文学辉煌。

对批评规范的考量,让我们追问诸如什么样的品头评足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批评话语这样的问题,这最终落实到对于批评形态的把握。

当代学者徐岱将文学批评分为三大类六种形态:作为专家批评的“思潮/个案批评”、作为作家批评的“大师/巧匠批评”、作为行家批评的“传札记批评”。

他从确证批评家的身份出发,将文学思潮和批评文本的六种形态对应于三类批评家身份,从而为文学批评到底怎样进行才异彩纷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他们并不热衷于理论的制造与体系的构筑,而是通过知识积累与研究琢磨而对文学艺术现象有了真正全面深人
的掌握。

”…挪在定位文学批评行业中的专家后,当代学者徐岱对作家批评的理解为我们拓开了视野,与专家批评比肩而立的作家批评则是文学批评的另一道风景。

作家批评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作家以其对世事的洞明与人情的练达,对生活的亲近与对人性的洞察构建了人文艺术。

那些似乎带有些许“客串”和“玩票”意味的作家,之所以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肯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深人细致地体察生活,在深切感悟生活、创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赤子情怀,守护着新鲜的生命感受。

一位批评家的批评观是其文学观的体现,一位优秀的小说理论家同时也必然是一位出色的批评家。

从王蒙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我们可以认识其文学观,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展开了对王蒙批评观的探讨。

曾几何时,王蒙别开生面地道出了曹雪芹红楼故事的“后四十回”没有写出的原因是这篇作品的主题过于沉重、反映的生活过于庞大,小说的叙述原本就难以继续,他将贾宝玉的悲剧归咎于他的生活理想就是“闲散人生”,他对《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念”和“兴衰”作出了独特的理解,他对“躲避崇高、解构神圣”的王朔小说公开叫好,等等。

从他对文学的理解中,我们看到,作为最为典型的作家批评者的王蒙成为批评界的主角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艺术家,当他谈体裁时,一般都是谈他自己。

”蒂勃
代的这番话向我们道出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总是从自我经验出发来品评艺术作品,或者换句话说,以自我经验为参照来看待艺术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狄德罗认为:“一个作品的最严格的评者应该是作者自己”,这样看来,创作经验和人生体验是作家水到渠成地进入批评苑地的通途。

“他怎么找到这样一个好的、我要说的是非凡的题目?你羡慕得眼珠子都快燃烧起来了。

……在看完《北方的河》以后,我想完啦,您他妈的再也别想写河流啦,至少30年,您写不过他啦。

”王蒙这段对张承志《北方的河》的“描写”可入当代批评史上的经典之列。

批评家阅读作品的那种欣喜若狂、那种抑制不住的激赏、那种不加掩饰的“嫉妒”或艳羡,活灵活现,如在目前,而“非凡的题目”、“这样的气魄”、“这样的心胸”、“何等的胆量”、“何等的匠心”等语句又不时冒出,“这哪里是一个知名作家在评一个青年作家的作品,分明是一个贪杯者喝醉了茅台;哪里是在批评,简直是在‘燃烧”引,有论者这样说道。

在批评家的主观感受里,作品的特色、价值、意义尽在其中,“它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心、用血和泪写的。

它不是写在书斋案头,而是诞生在北大荒的一望无际的暴风雪之中。

……它比一切文人雅作都更粗犷、更浓烈、更震撼人心。

所以我说它庄严,而在庄严的真实面前,我肃然起敬。

”王蒙进一步评论道。

在这里,“肃然起敬”是批评家
或读者的主观感受,也正是一种“最佳的感觉”,“理智的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眼看透”,透过浅层的表象看到潜伏在深处的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为了“觑住”、“捉住”与艺术品交流中的“最高境界”,王蒙不仅动用自己的思维、学问,更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智慧、情感、灵魂,全身心地投入、沉浸。

这最能体现王蒙式的感受式批评特色,作者与文本相契合相交融,也正如柏格森所说“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

”这与当代学者徐岱的说法如出一辙:“作为一种‘接受’活动的文学批评本身也有一个‘接受’问题:它所面对的是对文学有兴趣的读者,这样的读者所期待的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诲,而是对一种审美体验的分享”。

“不要一写评论文章就摆出那么一副规范化的架式。

评而论之,大而化之,褒之贬之,真实之倾向之固然可以是评论,思而念之,悲而叹之,谐而谑之,联而想之,或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或别出心裁,别有高见,又何尝不是评论?”王蒙的这番话使我们认识到:正因为批评不一定要摆出那么一副规范的架式,批评才显得如此轻松自如,如此自由灵活。

它不一定要穷究某种学理,也不一定要做出某种判断,它更突出的是批评家自己的直觉、体验与感悟,更着重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因而,论题的选择,对象的确定,方法的采用,
角度的选取,都是不拘一格的灵活多变的。

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表达,什么都行,怎样都行。

王蒙从不以思想权威、理论权威、学术权威的面目出现,他的批评文章很少使用“评”、“论”之类的大词,而使用:‘话说”、“漫谈”、“断想”等自由活泼、亲切可人的小词,他不拘泥于规范的学术名词、概念,也不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用鲜活、通俗、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体悟、感受和观念,使读者在文字的愉悦中消除“学问之累”。

然而,仔细考察起来,我们发现,真实自然和理想精神是王蒙的相对稳固的艺术批评标准。

王蒙特别注重生活的真实自然,强调作家要“倾听生活的声息”。

在他眼里,“倾听生活的声息”不仅是为了再现生活的真实,而且是进行艺术形式创新的需要,更是作家心灵造就的需要。

“如果不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世界的声音、时代的声音、生活的声音,难道任何新的形式的探索是可能的么”;“生活是心灵观照的对象,又是造就心灵的土壤,……心灵只有在生活化后才能形成与成熟,也只有在生活化后才能被认识,被感受”…卯。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王蒙对梁晓声、铁凝、王安忆早期创作的“生活含量”较高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众所周知,“痞子作家”王朔的创作是“假、大、空”伪理想时代的空谷足音,充满了生活气息,王蒙为其辩护的言辞激烈而沉稳:“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恰恰因为它反映了却又实现了对现实的某
种超越。

这种超越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

可以比现实更理想、更美好、更升华、更生动、更迷人。

也可以比现实更沉重、更刺激、更疯狂、更难以忍受。

可以更细腻、更玄妙、更精微、更神经末稍化。

也可以更广博、更悠远、更抽象、更大而无当。

当然,也就可以比现实生活更空灵、更超脱、更非功利、更悠然飘然。

”王蒙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出了王蒙“理想”的真谛:对真实自然生活的某种超越,对人生、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曾几何时,王蒙对信念、激情、青春、崇高、神圣等带有理想精神的词,对那些既不回避生活矛盾又充满理想信念的作品情有独钟。

他肯定阿城的《棋王》,是因为它超越了题材的局限,写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表现了一种新的强力”,所以“这是一幅画,也是一种境界,是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他赞扬梁晓声笔下“知青”身上的“动乱年代与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称赞其“作品浓如烈酒,充满了悲壮豪迈感”。

青春、激情、理想、信念乃至信仰是张承志艺术世界里永不褪色的旗帜,正因为如此,王蒙对张承志的作品才一往情深。

“然而张承志并没有随波逐流,不论一些作品怎样用不下于炼狱的惨状的暴露代替了当年的慷慨激越的‘理想之歌’,张承志在严峻的真实里仍然肯定着上山下乡当中,与劳动人民结合当中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一切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


王蒙在评《绿夜》时说这样说道。

而《北方的河》则是对于祖国大地、对于艰难而奇妙的生活,对于质朴的人民,“以及对于永远年轻的理想和热情的刻骨铭心,始终不渝的情歌,而且是一首刚强而滚烫的歌”。

这样的批评文字总让我们激情满怀,它不是对文本的条分缕析、恶意分割,而是兴之所致,娓娓道来,似乎是接着作者在说。

“我的‘评论’是打引号的,因为他缺乏理论的严谨性,而更多的是随感的性质。

我追求把评论当散文或者杂文来写。


王蒙追求的批评风格被与王蒙对话的王干概括为“把自己的感想与别人的作品融合起来谈”。

这只是王蒙批评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将自己的创作体会同理论问题相融合,这就形成了他的独特批评方式:感受批评。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