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

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2、“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这原是针对春秋战国策士谋臣在政治外交场合往往断章取义,截《诗》以托己意的现象而发的,但又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这与西方接受美学中伊塞尔所谓作品“空白点”,“召唤结构”有相似之处。

3、刘勰——风骨说: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说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其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风骨说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风骨”论:是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的,因而也就体现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它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指诗歌表现出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表现。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最好的手段。

1.文艺与思想道德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以仁为中心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2.文艺与外交活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能灵活引申运用诗的意义,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就无法听懂别人的意图,也无法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善于熟练运用“赋诗”的方法,则能比较顺利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

3.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河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5.文学内容与形式《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言有物,言有序。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复习内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
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
语出《论语》。

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

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

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
语出《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

“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

“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孟子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庄子——得意忘言
语出《庄子》。

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

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它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韩愈——不平则鸣
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

受社会现实影响,当作家的思想感情波澜不平时,就会诉诸作品。

“不平则鸣”是作家遭到不平后,对现实的积极干预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

韩愈所说的“不平”是广义的,既包括遭受压抑、排挤、打击、迫害等的不平,也包括“道”之不
行,“意”之不通的不平。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宋以后的许多文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刘勰——风骨说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说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其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风骨说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故物皆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

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其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

实际上绝对的“无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无我”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感情浓淡的程度不同。

境界说是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7、梁启超——诗界革命
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提倡“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

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