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军事理论提纲

军事理论提纲

军事理论提纲一、名词解释:1.国防的概念:国防,即指国家的防务。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包围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低于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

二是战争的广泛性。

凡是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战争都可称作人民战争。

而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较之一般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群众性更广泛,革命性更彻底,组织性更严密。

3.多级格局也叫均势格局,是指在某一国际体系中多个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在国际事务中各自对立,大体相等,相互间不存在结盟或存在这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5.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航天技术主要包括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三大类。

6.所谓非接触作战,是指充分利用速度、隐身、情报、远程打击等优势,采取集中火力而不是集中兵力的办法,在远离敌人即不与对手直接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远程的连续火力突击打败对手。

7.海军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主要由潜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组成。

8.预警机:它是航空侦察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的作用,由载机和电子系统组成。

二、填空题:1.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家的内部和外部事务的权力。

2.中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历经4000多年、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3.《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鸡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复习习题及答案

军事理论复习习题及答案

军事理论复习习题及答案军事理论复习习题及答案《军事理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军事理论:分为军事基础理论和军事应用理论,军事基础理论就称为军事思想。

2.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础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4.周边安全环境: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周边性外部因素总和。

5.专属经济区: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6.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

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架的概念包含两层有关联而不同的含义: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7.高技术:所谓高技术,就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基础上,并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8.军事高技术:所谓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9.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0.国防体制: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

11.军队编成:军队单位人员武器装备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编制序列。

12.奇正相兼:以正面迎击敌人,在侧面攻击敌人,推而广之就是不落俗套,出奇制胜。

13.现役军人:指在军队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现役的军官和士兵。

14.巡航导弹:是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稠密的大气层中飞行的导弹。

15.领土:是位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和上空。

16.战术:指战争中用以指导和进行战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军事理论提纲

军事理论提纲

军事理论提纲军事理论提纲一、名词解释:1.国防的概念:国防,即指国家的防务。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包围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低于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

二是战争的广泛性。

凡是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战争都可称作人民战争。

而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较之一般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群众性更广泛,革命性更彻底,组织性更严密。

3.多级格局也叫均势格局,是指在某一国际体系中多个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在国际事务中各自对立,大体相等,相互间不存在结盟或存在这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5.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航天技术主要包括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三大类。

6.所谓非接触作战,是指充分利用速度、隐身、情报、远程打击等优势,采取集中火力而不是集中兵力的办法,在远离敌人即不与对手直接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远程的连续火力突击打败对手。

7.海军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主要由潜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组成。

8.预警机:它是航空侦察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的作用,由载机和电子系统组成。

二、填空题:1.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家的内部和外部事务的权力。

2.中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历经4000多年、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3.《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鸡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一,名词解释国防: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军事理论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

以武装力量为最后保障手段军事高技术:军事高技术是指诸多高技术为了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能够产生新武器系统、作战指挥系统与作战方法而发展起来的那部分新技术群。

又称军用高技术总参谋部: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国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指挥的最高军事统率机关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是指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的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

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式,是由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电五维战略空间进行的,以信息和信息化技术为主要作战力量的,附带杀伤破坏减至最低限度的战争。

二,选择1,我国国防属于以下哪种基本类型:自卫型国防2,(克劳……)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诊断3,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哪一年( 1967年6月17日)4,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包括(武警)5,中国的海洋国土有(300万)平方公里6,国防的目的包括(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7,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显著的实践性)等鲜明的特征8,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的重要战略力量除了美国外,还包括()9,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包括(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2、军队的结构将不断优化3、作战指挥系统将“扁平网络化”;4、军队人员结构和素质将大幅改善。

)10,以下哪些属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海湾战争2.科索沃战争3.阿富汗战争4.伊拉克战争)11,中国历史上号称兵圣的是哪一位(孙武)三,简答题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产生。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

1、国防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国防动员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简称动员。

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

4、国防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支持国防的巩固与强大、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安全的民族意识和心理素质。

5、国防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基本准则。

6、国防后备力量是指经过动员可以直接为战争所用,战时能迅速转化为直接或间接参战的军事力量。

中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就是指民兵和预备役部队。

7、积极防御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或“决战防御”。

是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进攻之敌的防御。

目的是为辅助进攻,或为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

8、战斗敌对双方兵团、部队、分队(单机、单舰)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冲突。

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主要手段。

9、爱国主义精神P810、国防意识(观念)是人们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采取防务措施的思想观点的统称,是维护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的重要精神因素。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居安思危的观念。

爱军习武的观念。

11、民族尚武精神P812、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13、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814、枪械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丸,口径小于20毫米(大于20毫米定义为"火炮")的身管射击武器。

以发射枪弹,打击无防护或弱防护的有生目标为主。

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也是其他兵种的辅助武器。

15、战役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国防动员:国防动员是指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属于人民战争性质的战争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属性:第一,正义性;第二,群众性;第三,组织性。

中国周边境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

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隐身技术:隐身技术是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各种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人和武器的关系:首先,相对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来说,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其次,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最后,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武器的结合。

1、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包括哪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由解放军四总部、军区和中央军委直属的其他单位组成。

2、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我国的武装力量一直坚持“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3、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主要任务:(1)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2)震慑分裂分子,确保祖国统一;(3)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4、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组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装警察内卫部队、武装警察消防部队、武装警察森林部队以及水电、交通、黄金武装警察部队组成。

主要任务:(1)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2)维护社会治安。

军事理论名解

军事理论名解
8、两极格局:指两大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局面。
9、两个和谐: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成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思想。
10、隐身: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国家利益,达成国家防务目的而进行的动员。
2、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3、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4、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总称。
5、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高精度探测,控制及制导技术,能够有效地从复杂背景中探测、识别及跟踪目标,并能从多个目标中选择攻击对象且高精度命中其要害部位,最终摧毁目标的武器装备。
6、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的战争。
7、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军事理论总复习

军事理论总复习

军事理论第一章军事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 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2.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3. 军事学术:是关于战争指导和武装力量建设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各学科的总称,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答题一、军事科学的任务。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战争的性质主要指他的社会政治性质,战争规律是战争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要对上述因素和它们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可以找出战争的内在规律。

二、军事科学的性质1. 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

一方面,军事科学以战争为研究对象,而战争有自己的内涵和规律,所以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独立的科学。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敌我双方力量的总比较,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有关知识,还需要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所以军事科学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 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首先,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战争,而战争又是特殊社会活动形态,所以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其次,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人们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也不同,所以军事科学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国家的军事科学有一受本国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三、军事科学的功能1. 为国家制定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军事科学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世界军事战略态势和军事战略格局等方面因素作出判断和预测,提出报告作为国家和武装力量决策时的参考。

2. 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军事科学要根据国家的战略方针,针对敌对国家武装力量和武器装备发展趋势,结合战争历史经验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和预测,提出建设理论和原则,指导武装力量建设,促使武装力量正确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国防:是指国家为捍卫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简单说,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

2、社会国防:社会国防又叫现代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

社会国防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它是一项社会性防务活动,是全体国民为保卫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与颠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3、国防动员: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亦称战争动员。

4、国防教育:它是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领空、领海、领水)的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慧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5、国防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支持国防的巩固与强大,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民族意识和心理素质。

民族尚武精神:是指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关心国防,崇尚武事,热爱武装,尊重、拥护和支持军队,学习军事知识,努力掌握一至几门军事技术,为随时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作好准备的意识品质。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勇于向艰难困苦作斗争的思想行为,是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觉悟的集中反映,是为自己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惜牺牲一切的忘我精神。

6、国防意识(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国家防务所形成的意识和潜意识。

7、综合国力是军事、经济、精神、政治及科学潜力的总和。

8、国防法规: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9、兵制:即军事制度,简称军制。

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10、后备力量:是指经过动员可以直接为战争所用,战时能迅速转化为直接和间接参战的军事力量。

11、军种:就是指军队的种类。

具体讲(军语)指军队在其组成上,按照军队主要武器装备的性能、作战活动空间的环境以及任务的不同,对军队组成所作的基本区分。

12、武装力量: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执行对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

13、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或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14、兵种:是军种的组成部分。

按照军队中武器装备的种类、作战任务以及专业等的不同,对军队建制单位所作的基本区分。

15、、陆军:陆地上作战的军种。

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现代陆军已成为一个多兵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合成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诞生于1927年。

现已发展成诸兵种合成军种。

海军: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战场执行作战任务的军种。

它具有在水面、水下和空中作战的能力,既能独立地在海上作战,有能协同陆、空军和第二炮兵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于1949年4月23日。

空军:是以航空兵为主体、空防合一、以航空空间为主战场的军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

第二炮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执行积极防御战略任务的重要核反击力量,是60年代中期新成立的独立的兵种,由中央军事委员直接指挥,于1966年7月1日成立。

它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和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构成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16、枪械:以火药燃气发射弹头,并且赋予弹头飞行方向和杀伤能力,口径小于20毫米的身管武器。

火炮:以火药燃气发射弹头,并且赋予弹头飞行方向和杀伤能力,口径大于20毫米的身管武器。

17、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等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18、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同新时期中国军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20、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指南。

21、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2、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人民战争:是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23、战争规律:是战争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自然诸方面因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一般战争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战争之中的内在本质的联系。

24、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政治、军事和安全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25、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26、威慑:是指国家和政治集团,通过显示武力或表示准备用武力的决心,以期迫使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不敢采取敌对行动或行动升级的军事行动。

27、战略威慑:是在战略全局上进行威慑的战略行为。

28、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周边国家(集团)直接、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29、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全面发展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并能在一定历史时期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军事高技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30、高技术战争:是在核威慑条件下,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相应的作战理论和方法所进行的战争。

31、制导技术:是一种按照特定规律选择飞行路线,引导和控制武器系统对目标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其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

32、精确制导武器:是指……………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制导武器。

33、34、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

35、电子对抗:是指敌对双方利用电子设备、武器、器材所进行的电磁斗争。

一般包括电子进攻、电子防御和电子战支援三个部分。

36、隐身技术:又称隐性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37、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也称空间技术。

38、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在军事指挥体系中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与指挥人员相结合、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逐渐形成了集和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于一体,具有“战场感知”(监视、侦察)能力的C4ISR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侦察系统。

39、高技术局部战争:是指大量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作战方式进行的有限目的和有限规模的战争。

40、战略:一般是指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战役:指作战时间较长,规模较大,师以上部队的作战。

战术:指作战的技术和方法。

战斗:指作战时间短、规模小,师以下部队的作战。

41、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是一种主要的战略资源。

42、信息化战争:交战双方或一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所进行的战争。

主要是在信息化作战理论指导下,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一体化联合作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通过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展开的对抗和较量。

43、数字化部队:是以数字化电子信息装备和智能化主战武器装备为主体,实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和电子对抗一体化,以适应未来信息战要求的新一代作战部队。

44、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指提高信息能力为目的,以系统集成为主要途径,把军队建设成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适合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的过程。

45、国家信息化:在国家统一和组织规划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信息化过程。

主要包括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等。

46、军队信息化:在军队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整个作战能力的军队转型与发展的过程。

主要由军队信息化理论、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支撑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要素构成。

分为陆军、海军、空军、二炮和武装警察部队信息化。

47、信息化军队: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以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体,适应信息化作战的军队。

主要标志是具有先进的信息化军事理论、高效的指挥信息系统、智能的武器装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科学的体制编制、强有力的作战保障机制等。

主要特点是指挥扁平化、网络一体化、武器智能化、部队模块化、作战多样化、训练模拟化、保障精确化。

48、信息化战场: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流主导物质流与能量流的作战活动空间或环境。

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环境为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战场信息网络系统为支撑,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实时交换,支持各作战要素和作战单元信息主导下的作战活动。

分为信息化陆、海、空、太空战场以及数字化、电磁、网络战场等。

具有广延性、多维性、非线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