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鲍计国(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大学文化其核心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同时也包含大学的物质环境和大学的文化活动。

文章分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四层面探讨了大学文化的含义及层次关系。

据此,文章提出大学应该在精神理念、制度、学生活动和物质环境中融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内容,并且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实现大学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制度;物质:活动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3—0063—02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等角度来研究如何构建大学文化。

在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在研究中,有的学者注重大学行为的研究,有的学者注重大学价值理念的研究。

进入2l世纪后,学者在大学理念和大学职能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精神理念、制度设计以及大学文化的职能和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从大学文化的角度看,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和载体形式,同时还具有自身的关注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要求大学既要从“大学人”的角度在知识整理、传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同时又要注重与社会保持联系,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本研究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两个维度探讨如何建设大学文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层面有大学就有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反过来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环境层面和校园行为层面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四个层面形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

浅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集体主义、 国主义 、 爱 社会主义 , 以高 尚的道 德观念 、 价值观念 、 价
值标准和人格意识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 围, 引导 师生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德、 体 、 智、 美全 面发展 的具有创新精神 员工特别是青年学 生树立远大 的政治理想 、 正确 的道德 观、 价值 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的任务 , 同时也 承担着传播 、 创造和发 观 , 成 良好 的行为 习惯 。 养 将学科学与学做人应该统一起来 , 努力 展社会主义文化 ,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的使命 。高校是弘扬社会主 塑造德才双馨的全人。 义先 进文化 的重要阵地 , 园文化是社会 主义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校 分, 是社 会主义文 化在高校的体现 和延伸 , 是社 会主义文化与校 园精 神相结合 , 在社 会文化 中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 。校园精 神是 校园文化的灵魂 , 是校园文化建设 的核 心 内容 , 是赋予学校
生命力 、 活力并反 映学校历史传统、 校园意志 、 特征面貌 的一种精 神文 化形 态 , 是师 生员 工的共同理想 、 同信念 、 同追求 、 同 共 共 共 意志 和风格 、 职业理想 、 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反 映 , 具有 十分强烈 的导 向功能、 凝聚功能 、 塑造功能 、 激励功能 。校 园 文化 和校 园精 神建设要求  ̄x 4 平理 论和 “ g,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创新 的程度与水平 , 而且也是事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 文化成分 , 倡导 先进 的文化价值取 向, 应是大学校 园文 化建 设的 摇的大事 。“ 培养什么人 , 如何培养人” 是社会 主义高等学校办学 题中之要义 。为此 , 要不 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的新途径 、 新方法 , 方向的核心 问题 。教育只有坚 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 才能 形成 具有 时代特色 和高校特点的文化 , 以优 秀的校 园文化促进人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 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 , 才能为提 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和学校事业的稳步发展 。 正确把握校 园文化 的 升整个社会精 神文 明的水准 , 保持经济 、 社会可持续 发展做出应 先进导向 , 要坚持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弘扬时代主旋 律 , 倡导 有贡献。

浅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整体特点

浅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整体特点

浅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整体特点作者:李鹏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该群体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理清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以解决如何积极引导优良的伦理观为主要问题,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观校园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81我国正处飞速发展时期,变革的宏观语境中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渐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

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他们如今已步入大学校园,并作为国家的栋梁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

关注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现状,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一直热议的话题。

1 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形成的关键因素1.1 主流文化中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飞速发展,大学的办学规模迅速膨胀。

大学生背负着家庭的厚望、社会的重托,高教教育改革扩招之后使得更多青年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进一步提升自我。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一方面受到社会大环境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受到传统道德观的塑型。

“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言行一直受到社会舆论的格外关注。

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形成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中多元化的价值观。

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大学生容易成为道德陷阱的受害者。

纯粹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时会被骗,受害者便不再坚守曾经的理想,转向接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原则。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深受社会大环境下这种种事件的影响,有时难免会迷惘彷徨。

因此,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既要保护好学生,又应该以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使其成为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一代。

1.2 校园中精英文化的鞭笞大学生在校园里身处相对单纯的环境,以接受学术知识为主。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时光荏苒,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历者和创造者,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着独特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

一、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大学生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可以通过关注国学经典、学习书法绘画、参与戏曲表演等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开阔自己的思维,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价值。

二、具备创新精神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具备积极的创新精神。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应该有勇于创新的心态,投身到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中去。

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志愿者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使命。

与往日相比,新时代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许多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作为具备知识和才华的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建立公益团队、参与志愿活动、推动社会创新等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四、培养自身素质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有培养自身素质的使命。

大学期间承载着学习的任务,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可以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社团组织以及实践实习等,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担当。

他们要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具备创新精神,肩负社会责任,培养自身素质。

只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篇)

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篇)

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篇)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那么,作为新一代中国青年——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其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习知识,更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历练自己,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自己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这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过硬专业知识,还要有一个友善的心灵坐标和一个诚信的道德标准,更要有一个敬业的责任意识,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不变的爱国信念。

当然,站在自由、民主、开放、新锐的思想浪头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背几段文字、喊几句口号就能落到实处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玄而又玄、不可触及的空洞理论。

它不在天上,也不在云里,它就在我们身边。

去年暑假,xx跟随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xx同学和他的志愿者团队,走进了甘肃岷县灾区,为那里的老人和孩子们义务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

在团队组建了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就这样拿着一个简单的卡片相机,利用节假日走进乡村,用短短三秒钟按下快门,将瞬间化为永恒,为贫困山区的老人留下珍贵的画面,为偏远乡村的孩子记下快乐的童年。

两年多来,他们的“快门三秒”公益行动,走进山村,走进社会,也走进了CCTV演播厅;他们的“快门三秒”公益行动,感动了校园,感动了社会,也感动了整个中国!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定格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大学精神文化浅论

大学精神文化浅论
的反 映 。在 这 里 不 可 能 全 面 诠 释 大学 空 间 。只 是倾 向 阐述 一下 大 学 空 间的 社会 文 化含 义 。
向往 的 地方 ,就 在 于其 蕴 含 的文 化精 神 魅 力 。 每 所 大学 各 具 风 采 的文 化 形 态 中 ,都 渗 透 着浓 浓 的 文 化 精 神 。大 学 人 文 精 神 是 大学 的灵 魂 , 是 大 学 精 神 文 化 的 本 质 。 大 学 的 人 文 精 神 渗 透 于 大 学 文 化 的 “ 件”与 “ 硬 软件 ”之 中 ,又体 现 在 大 学 文 化 的各 个 层 面 :大 学 观 念 文 化 层 面 ,如 文 化精 神 ;心理 层 面 ,如 大 学 人 的 自我 超 越 意 识 ;制 度 文化 层 面 ,如 大 学 民 主 精 神 ; 日常 生 活层 面 ,如 大 学里 所 折 射 出 的 民族 精 神 ; 物质 层 面 ,如 大 学人 文 理 念 和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中 的精 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活 行 为 、理 想 信 念 、价 值 取 向的 追 求 ,反 映 了一 所
大学 的精 神 风 貌 。
大学 精 神 文 化 有 其 内 在 的 逻 辑 结 构 。有 的学 者认
为 ,它 包 括 观念 文 化 、知 识 文化 和 艺术 文 化 ;也 有 的
重 建 。 在我 国 ,大学 是 政 治 秩 序 的 载 体 ,大 学 的形 式
如果 事 先 有机 会 去 考察 一下 某 某 大 学 的外 在 形 态 的话 , 人 们 心 里 就 会 有 所 比较 ,有 所 选 择 ,甚 至 会 产 生 “ 以
貌 取 校 ”的 心理 。 另 外 , 身在 大 学 里 的 大 学 人 ,会 对 大 学 形 态 结 构 进 行 有 目的 的改 造 。 这 在一 定 意 义 上 是 对 大 学 形 态 的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第40卷 第12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44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边笑非(中国药科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98)摘 要: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繁荣于明清,消逝于清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书院文化,其本质是儒家思想,其内涵是人才培养,其发展动力在于学术研究。

现代大学从我国古代书院文化中可以得到关于学生精神教育、学院管理和大学办学格局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文化;现代大学;大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99-02书院教育是古代知识分子为满足自身文化修养需求,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并结合宗教教育的长处,创造完善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其主要功能不仅包含藏书、教学、答问、辩论,还有定期会讲、褒贬政治、学术交流等功能,它的办学形式更为活泼、教育内容更倾向于对“人”的研究。

一、书院发展概述书院从唐代产生到清末结束约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集教育、研究、教学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书院历经千年发展,形成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是指在书院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书院师生整体意识折射出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书院多在风景秀美之地,环境清幽,有诗为证,如唐诗《题玉真观李沁书院》记载:“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瑤坛知几重。

”《题宇文裔山寺读书院》记载:“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

”[1]3唐代的书院多由官宦建立,具备藏书、研究、教学的功能,如东佳书院为陈氏创建于公元890年,“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另有“年少今白头,删诗到几篇”“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2]11,正是书院藏书、教学、研究功能的真实写照。

浅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浅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浅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原因;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及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了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关键词] 高校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之一;她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即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创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传家法宝。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奋斗目标实现的接班人与主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行为品质,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状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做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是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为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

这种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艰苦奋斗的本质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它并非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

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价值。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为:第一,在政治思想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学习上勤奋、刻苦精神不足,一些大学生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三,工作追求安逸和享受,缺乏吃苦奉献精神,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凡事讲报酬,讲得失;第四,生活上铺张浪费,贪图安逸,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第五,心理上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第六,择业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 。因此 , 研究 学校文化 , 还应 该从 认识 组织 文化
这种个性是 由大 学本身 的特质 与使命所决定 的。 大学文化是大学本质属性 的体现 , 目前 , 对于大学 文 化 尚没有形 成统 一 的定 义 , 对其 内涵和外 延 的界
定 也不是 十分 明确 。李元 元在 《 对加 强我 国大学 文 化 建设 的几点 思考 》 文 中 , 对各 种 观 点进 行 比 一 在 较综 合后 , 将大 学文 化 的内涵概 括为 :大学文 化是 “ 以大学为载 体 , 过 一 代 又 一代 大 学 人 对 文 明进 通 行传 承 、 整理 、 流 、 交 和创 新 , 积 累 和形 成 的精 神 所 成 果 以及蕴 含这 种 精 神 成果 的物 质 成果 的总 和 。 ” 根 据文化 最根 本 的 规定 性 , “ 即 文化 是 历 史地 凝 结 成的, 在特 定 时代 、 特定地 域 、 特定 民族 或特定 人群 中 占主导 地位 的 生存 方 式 ” 杨 家 福 在 《 学 的使 , 大 命与 文化 内涵》 文 中 , 大学 文 化 的 内涵 做 了五 一 对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切文化研究 的元命题, 广
属性 。
收稿 日期 :02— 2 1 5—1 0
作者简 介 : 曾鹿平(90 , 1 一)湖南新 宁人 , 6 延安大学党委 宣传部 副部长、 校史办主任 、 主要从事马列理论教 学研 究工作。
浅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无论什么类别、 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是一个社会
组合……” 。美国佛蒙特大学教授哈维认为 :文化 “ 不是可见的行为, 而是人们用 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 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仰” 。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
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 , ” 大学文化建设就应该
是大学 的核 心建 设 。


文化 、 织 文化 与 大 学 文 化 组
论》 中也明确指 出文化是 “ 作为观念形态的” 。本文 对文化概念的理念, 从本质上讲 , 也是倾 向文化的这

要: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 当下学术界的热 门话题, 本文从分析文化、 组织文化与大学
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入手 , 通过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已有成果的梳理 , 从文化个性是现 代大学的本质特征 ,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
础, 符合逻 辑地 论 证 了大 学呈现 的是 一种 “ 有组 织的无政 府状 态” 。 关 键词 : 学文化 ; 学精 神 ; 化个 性 ; 织状 态 大 大 文 组 中图分 类号 : 0 C A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4— 85一(02 0 0 0 17 28 2 1 )2— 6— 4
大学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 的存在 , 它具 有传承、 固守和创新 文化 的天职。大 学是研究 学
问、 传承 文 明、 求真理 的地方 , 学在 研 究 与教 学 探 大 之外 , 应 有 “ 造 性 的文 化 生 活 ” 还 创 。世 界 各 国 第

义而言之, 文化可 以包容人类有史 以来所创造的全 部的文明成果 , 既包括精 神文明成果 , 也包含物质
的时间长河里有意无意培育一种独特的文化。从 中古的大学 如勃 隆那、 萨里诺 , 到现在 的牛津、 剑
桥 、 佛 、 鲁 、 德 堡 、 京 帝 大 , 及 过 去 的 北 哈 耶 海 东 以
大, 西南联大 , 延安 时期 的陕公 、 延大等 , 就是一盏 盏千古不灭 的学灯 , 俨 然为一方教 化之重” “ 。其 无不在知性生活之外 , 有着其丰富的文化生活。文 化生活决定着一所 大学的风格 , 一所大学的精神 , 也影响该大学学生的气质品质。而且“ 大学教育不 止对个体的人的心灵智慧 的开发 , 性情的陶冶, 人 格和个性的培养 , 独立 自由精神的养成举 足轻 重, 同时对一 个 国家 文 明 之性 格 、 民族 之 精 神 的形 成 、 民族文化的发展、 形塑、 改造和推动社会发展上也
个方 面的描 述 。他 指 出 : 大学 文 化 不仅 仅是 客 观 “
开始 。如 同“ 文化 ” 一样 , 给“ 织文 化 ” 行 比较 要 组 进 准确的界定也不是 一件容 易 的事 。诸 多学 者不是 通 过“ 是什 么” 的方式 , 而是通 过描述组 织文化应该 “ 包 括什 么 ” 体 内容 或要 素来 界 定 组织 文 化 。在 这 一 具 系列众 多的描述 中 , 因 ( cenE ・ ・) 《 织 沙 Sni, H 在 组
文明成 果 。 由于人 类 生 活 与人 类 历 史 的复 杂 性 和 广 泛性 , 因此 , 化 概 念 的 内涵 与外 延 都 是 及 其 丰 文
流的大学 , 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 , 无不在漫长
富的, 以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一元命题 , 所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 同的确定涵义。而对于文化 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 是为了准确而科学地认识文化 的性质与特征 。徐行 言在他 主编 的《 中西文化 比 较》 将纷繁复杂的中外学者有关文化 的阐述归 中, 纳为七 种思 路 , 我 们 比较 认 同 的是 第 二 种 思 路 , 而 即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主张从精神现象或思想史 的角度解释文化。如人类
学家太洛尔的阐述: 所谓全体的文化 , “ 意即一个人
生 下来 由学 习得 到 的或 由创造 得到 的一 切心灵 建构
或观念。‘ 观念 ’ 一词包含这些范畴, 如态度、 例 意
义、 情操 、 感 、 情 价值 、 目的 、 趣 、 识 、 仰 、 系 、 兴 知 信 关
第 2期
21 0 2年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J u n lo h a x u h Vo ain lColg o r a fS a n iY 2
2 2 01
【 高职教育教学】
浅论大 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曾鹿 平
( 延安大学 , 陕西 延安 76 0 )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