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doc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作者:邵书峰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大学即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
大学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本点在于大学自身的完善,用一种新的观念来诠释、培育大学精神。
用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应当重视是要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发展准确定位,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还要重视大学形象设计,倡导行为文化。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核心竞争力[作者简介]邵书峰(1965- ),男,河南邓州人,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共党的建设理论研究。
(河南南阳 473061)[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65-03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伴随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高校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说,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力量,已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
大学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本点在于大学自身的完善,用一种新的观念来诠释、培育、塑造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笔者认为,大学文化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等同于耳熟能详的具体的高校校园文化。
它有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一个类的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
大学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指大学内的文化,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指某一大学个体的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
尊崇共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培养个性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
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 大学 以精神为最 上 , 有精
神, 自成气象 , 则 自有人才 , 精神文化 的构建应是大 学文化建设 的核心任务 。精 神文化对于一所 大 学的必要性体现在: 1精神文化是整合大学群体活动的客观需要 . 凡是存在群体活动的地方 , 客观上就需要 用精
有一种特有 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他们历经 岁月 , 永葆青春 。 3 精神文化为大学履行其社会使命提供精神动 .
力
神来对人们的思想与活动进行整合 。即便是高素质 的人参与的群体活动 , 同样也需要 由精神文化来整
合。整合是形成组织力量 , 实现组织 目标 的手段与
保证。
一 —— 一
力。
从人学管理的角度来谈精神文化。这种主观上的想 当然导致我们的大学建设在客观上缺乏应有的精神 文化支撑。而缺乏精神支撑的大学 , 一定是有其形 而无其神。这样的大学 , 不仅培养不 出富含时代精 神、 完善的心理 、 丰富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理论与技能 的专业人才, 而且大学培养人才的效益往往也是低 下的。面临社会竞争形势的挑战, 大学既要完成传 统的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任务 , 同时大学本 身也面临着在竞争环境中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在这
发展 , 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 需要有一套 完善 的思 想来指导、 范。在这 方 面, 育一 种与社会 环境和 大学 自身发展 目 相适 规 培 标 应 的大学精神 文化显得十分 必要与重要。
关键词 : 大学; 精神 文化 ; 建设
中图分类号 : 60 G 4 ̄ 文献标志码 : A
大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800字(8篇)

大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800字(8篇)关于大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化的头脑,可以从事自身职业;有丰富的知识,可以从事工业。
”在工作中,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有高标准,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大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范文):1“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化的头脑,可以从事自身职业;有丰富的知识,可以从事工业。
”在工作中,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有高标准,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工作中,要努力向老员工学习,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习中也应不断的去补充新的知识。
学习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因此,在以后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化的头脑,可以从事工作。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去补充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地提高。
大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范文):2人文素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历史、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的全部素质中的一种高层次综合能力。
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一条基本要求。
人文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通过提高人文素质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提升自身的素质,使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我们要在思想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促进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大学文化:大学发展的灵魂

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坚持 以人为本 , 从物化回归人化 ,
才 能彰 显生命 活力 的文 化创 造力量 。大学文 化 的创 造 活力 既是 其 自身 的禀 赋 , 来 源 于 高度 的大 学 文 更 化 自觉 、 文化 自信 与文 化 自强 。
1大学依托文化具有生命力。大学与文化具有 .
收稿 日期 :0 1一l —2 21 1 1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 2 1 0 1年度人文社 会科学 ( 面上 ) 目“ 项 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转型研究”( 编号 :2 12 6 ; 走 向交往实践的思想政 15 2 9 ) “ 治教育研究” 编号 :2 127) ( 15 29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宋 有, 黑龙江科技学院党委 书记 , 教授 ; 于成学 , 黑龙江科 技学 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 教授 。
的精神家园、 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 坚持尊重个 性差异, 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需要的教育。科
学为根 是 大学 存 在 的 核 心 价值 , 内涵 不 外 乎 “ 其 科 学精 神 ” 人文 精神 ” 科 学求 “ ” 人 文 求 “ ” 与“ , 真 , 善 , 科学 与人 文 的结 合 可 以创 造 “ ” 追 求 “ ” 2 美 , 美 是 l 世纪 大学 文化精 神 的最高体 现 。服务 为责 是对 大学
命 。大学 是传 承文 化 、 究 文 化 、 造 文化 、 研 创 发展 文
化 的学术 殿堂 , 学文 化 是 大 学 生存 与 发 展 的灵 魂 大
与 内在动 力 , 续激 励着 大学 人 向着 继承 文化 传统 、 持
吸纳时代风气的更高层次迈进 。先进的社会主义大
学文 化 , 是社会 主 义先进 文化 的应有 之义 , 一种 营 是
大学之道的演讲稿(3篇)

第1篇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学之道。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格的熔炉,是青年学子成长的摇篮。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探寻人生的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
那么,大学之道究竟在何处?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修身养性,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修身。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格、塑造品质的熔炉。
同学们,你们即将步入社会,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
1. 自律自强。
古人云:“自律者,方能自强。
”在大学期间,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律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到“无欲则刚”。
2. 勤学苦练。
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在大学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我们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慈善待人。
古人云:“仁者爱人。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同理心。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博学笃行,求索真理大学之道,在于博学。
博学,就是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同时,博学还要与笃行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求索真理。
1. 广泛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科学等,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实践锻炼。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根本。
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研究探索。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大的校风与精神

改革创新的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男女生同校的学校;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男女生同校的学校; 第一个演奏贝多芬交响曲; 第一个演奏贝多芬交响曲; 第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成立共产党北方支部; 第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成立共产党北方支部; 第一个制造出合成牛胰岛素; 第一个制造出合成牛胰岛素; 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 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 王选教授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 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全球的华文报业和 印刷出版业引起了一场革命。 印刷出版业引起了一场革命
在北大优良的校风中有五种精 神值得发扬光大
第一、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第一、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第二、科学民主的精神。 第二、科学民主的精神。 第三、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三、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 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 第五、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第五、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校园环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 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 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 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 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 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
校风 学风 师德 校园精神
良好校风的形成
校园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永恒的道德精神 敏锐的时代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大学之高深、之涵阔、 大学之高深、之涵阔、之 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 精神。 精神。
永恒的道德精神
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 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 , 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 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 , 能 够出污泥而不染, 并孜孜以求自己的理想。 够出污泥而不染 , 并孜孜以求自己的理想 。 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行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社会, 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 着社会 , 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 、 重塑道德的潮流中, 成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 重塑道德的潮流中 , 和提升者,领导着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 和提升者,领导着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 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 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 , 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 为彰显。 为彰显 。 大学人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行和理 性的一族, 正由于他们的存在, 性的一族 , 正由于他们的存在 , 才铸成了大 学精神。 学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及其培育

大学校园精神及其培育刘海燕 【摘 要】 高等学校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必须构建自己的精神支柱———大学校园精神,以彰显其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5)03-0095-02 【作者简介】 刘海燕,南京财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江苏 南京 210003 之所以提出“大学校园精神”,是为了与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的大学精神区别开来。
笔者论述的“大学校园精神”中的大学泛指一般高等学校。
目前,大学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
为了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大学也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精神支柱。
因此,对大学校园精神的探讨,有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有助于校园精神的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校园精神的涵义和作用大学校园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学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它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人自己构建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
大学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渗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导向作用。
大学校园精神本质上体现的是大学和大学人的价值观念。
因此,一旦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形成,必然会对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氛围,引导并规范着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所作所为,从而使生存于该校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特征,形成该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个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王志刚 马平川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马平川: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应该是指引社会的灯塔。依此说来,那么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灯塔。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是大学自己的“精神名片”。是展示大学形象、引领大学发展的内在力量。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立身于独特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风学风之中养成的文化个性。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几度岁月的风雨沧桑,数代人的敬业笃行,使大学精神在日渐沉淀中滋养、丰富而充盈着大学人的思想和个性,又在大学日新月异的创造中,主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王志刚: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大学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大学的硬实力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可以提高到较高水平。而属于软实力的办学理念、管理等文化精神层面的这些因素,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不懈奋斗。因而,软实力才真正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正相关影响因素。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当然,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大学综合实力发展中都不可或缺,有人指出现代大学的所谓“3S”即大师、大学精神、大楼,这也体现了软硬实力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在持续提升硬环境建设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优秀的大学文化,卓越的大学精神,敦厚的大学品性,对一所大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马平川:大学何以成其“大”?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也说过类似的话:“大学之大,乃求是“研究”之大。”虽然梅贻琦、竺可桢两位校长表述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学者要把学问做大,做强。一所大学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大学培养大师,大师成就大学。一流的大学呼唤一流的学术大家、教学名师。高水平师的资队伍是大学人才工作的核心,大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领军人才。大学要努力造就自己的大家、名师。
王志刚: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有“十年磨一剑”和甘于寂寞的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社会前途,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大师总是寥若辰星的,但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求实创新,崇尚真理的 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长的思想和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流的大学总是和一流的大学校长联系在一起。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十年时间中,塑造的北大精神,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造就了北大的一代辉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蔡元培、竺可桢、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著名大学校长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教育主张,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发展。
王志刚:大学是大学校长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实践地。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著名大学的校长都很重视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方针和办学目标。梅贻琦校长于1934年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紧迫的情形之下”,教育学生“从学问里研究拯救国家的方法’。1936年竺可帧先生在浙江大学阐明“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时,就过去历史和目前环境两方面来讨论中国和浙江省的地位,来证明本校“所负的历史的和时代的使命,”教导学生“致力学问”,以身许国”。从考察名校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大环境。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历史沉淀与现实的融合。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理念的孕育、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背后都必然有一个的文化支撑,体现了一种集体性思考,并以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大学同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环境之中,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滋养着大学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王志刚:“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立心立命、勇于担当”是宝文理的大学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文理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是宝文理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是师生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和提炼。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二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三是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四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要让每个师生真正从内心去领悟大学精神,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
马平川:大学是一个文化场,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作家老舍曾经说过,“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意识的、自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生活的根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活开启了通往真正意义上的求知的大门。大学精神能对培育健全的人格力量,树立卓越的人生目标具有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大学精神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团结一支队伍,坚定一种信念,凝聚一股力量。
王志刚: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时和后世知识分子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Space of NAU!R!M_t k a_n.}6U_m8}这四句话最能体现出儒者的境界与襟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知识分子操行的标准。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张载的“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所体现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神圣使命。其意义深远,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很大。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是张载开办书院讲学的地方,是关学思想发源地。宝鸡文理学院起源于在宝鸡,发展在宝鸡,崛起在宝鸡,张载的“四为句”作为我校独特的大学文化资源,对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非常重视,把“立心立命,勇于担当””作为是宝文理大学精神的的核心,励其志﹑明其行。把教师和学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培养教师和青年学生懂得感恩、乐于回报、胸怀天下、勇担责任的使命意识。
马平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也就是说大学发展到今天,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外,还有第四个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这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西部地区高校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如何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
王志刚:我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区位优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和关学思想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挖掘研究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校神圣的历史使命。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眉县横渠镇横渠书院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是关学的创始人和宋明理学奠基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总结和吸取了中国古代关于“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并详细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存在的学说。张载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关学,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已成立了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并且与眉县政府实行校地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马平川:恢复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新思路,为大学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这是对现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突破和有益补充。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独有的教育组织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宋朝时得到空前发展、在晚清开始衰落。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