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三大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文化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亲身参与了三大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从中收获颇丰。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对三大文化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三大文化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1. 强化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三大文化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
2. 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个学科,实现跨学科融合。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讲述中华民族的英雄故事、历史人物等。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 强化师资培训师资力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二、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三大文化教育中,弘扬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参观学习、主题班会、红色电影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革命精神。
2. 加强革命文化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将革命文化融入各个学科,如历史、政治、地理等。
通过讲述革命故事、解读革命文献,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关键。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的集散地和创造源。大学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大学文化 和先进文化都是面 向现代化 、 面向世 界、 面向未来 的 民族 的科 学 的文 化 。二者 是紧密相 联 的。先进文化被用来培育优秀的人才 , 大学在源源不断 地培养能够传承、 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和丰富的学术 成 果的同时 , 将大学所蕴含 的极具特色 的丰富文化和 民 族精神 、 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逐步地扩 高 散至社会 , 不仅传承了先进文化 , 更极大创新了先进文化 的内容 , 这些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 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
化, 这种文化个性 , 即文化特色 , 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影响
下 而形 成 的 , 含大 学 比较 固定 的有 特色 的办学 理念 、 包 价
种 心 理归 属 感 和认 同感 , 而 形成 巨大 的 向心 力 和凝 从
聚力 , 提高学校在社会乃至 国际上的知名度 , 从而增强了
收 稿 日期 :0 9 0— 0 20 — 9 1
摘要 : 特 色大 学文化 , 建设 对大学 自 身发展 , 国先进 文化 的发展 以及培 养优 秀人 才都 有重要 意义。特 色大 我 学建设的策略是确立富有特 色的办学育人理念 ; 以培育个性为重点 , 追求大学文化特 色; 在社会文化发展 中, 丰富
大学文化特 色。 关键词 : 色大学文化 ; 特 意义 世界上各个 国家也把创
新放在了首位, 而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 然被赋予 自 艰巨的使命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成 了 大学之间的竞争 , 因此 , 必须建设 富有竞 争力 的一 流大 学, 而大学发展的竞争力源于大学文化特色。大学一旦
业、 教学与生活环境等方面。
二、 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文化重要意义 人类 精神的发展与社会 的进步离不开文化 的推动 力, 而作为最高层次教育机构 的大学文化 , 其文化熟悉 、
加强优秀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大 学 品牌 建设 , 提升大 学文化 内涵 , 这 是 目前 众 多高校孜孜不倦 的追求 。 通过对 大学文化细致的截面 剖析 , 能够很好地揭示 出在 大学 文化建设 中各方 面的弊 病, 有利 于对 大学文化 进行更 深层 的了解 和探 讨 , 从 而 在 实践 中有所侧重 , 对症下 药 。但 同时 , 不可忽视 的是 , 大学 文化属于文化 的一部 分 ,它具有文化 的一般 属性 , 适用 于文化 的规律理论 , 也 同样适 用于大学文化 的建设 实践 。 文化有 先进和落后文化之分 , 大学文化呢? 是否也 有优 秀积极 的文化和差劲 消极 的文化之分 ?如果 有 , 如 何加 强优秀大学文化建设 ?为弄清这些 问题 , 我 们需要 追本 溯源 , 从文化的属性谈起 。
一
技术 , 达到文化的 自我更新 。[ 大学作为文化 的集 散地 , 对知识信息的变化有着天然 的敏感性 , 常 常会第 一时间 接触 到各 种鱼龙 混杂 的观点 ;同时大学本身 的知识 积 累 ,学者们 的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带来学术 观点 的更新 ,
这一切使 大学成 为一个百 家争鸣 、 百花齐放 、 文化 生命
文化选 择理论 有其 内在的必然性 , 但它也暴 露出文 化取舍过程 中的一 种不合 理性 , 即所谓 的文化选择 实际 上是有导 向性 的 , 它在选 择的过程 中反映 了人们 的兴趣 爱好及对待 文化 的态度。文化的淘汰实 际上是有 目的 、 有选 择的淘汰 , 是 由人们 的主观愿望及整个舆论大环境 决定 的。人类具有趋利避 害的本 性 , 文化也就有积极 和
存和 发展 的要求 , 有 目的地 对文 化进行 吸收 、 撷 取或者
拒绝 、 排斥 的抉择 , 从而维 护原有 文化 的稳定及 实现文 化的进化 。这种选择在 双 向层面上进行 : 一是与 自然 的 关系 , 即通过 吸收新 的文化 特质 , 实现文化 与 自然的 同 步; 二 是在 同其他文 化 的交 流碰撞 中, 引进新 的观念和
关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的思考

[ 摘
要 ] 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 是追寻人类文明的灯塔.大学文化是我国
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形成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文化精神, 才 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 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 , 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 以完成培育大学精神 , 铸造大学之魂的使命. [ 关键词 ] 大学文化; 大学制度; 大学精神 [ 中图分类号 ] G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002 (2 009 ) 04-001 6-02
由于我们相当一部分大学是应社会主义建设的 需要而建,大学文化普遍呈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 征,这与大学在社会中引领文化潮流的地位不相称, 更与实现 " 世界一流大学 " 的目标相差甚远. 面对目前 大学良好的发展机遇, 如何培育适应时代需求, 具有 本校特征的大学文化,使之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成为大学面临的新使命. " 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 因此, 它天然地反对功利, 与社会即时的功利的需要 保持一定的距离 . " 大学还需要负载价值, 守望社会精 神文明, 给人类以终极关怀. 在社会商业价值甚嚣尘 上时, 大学千万不可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样才能 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 二,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连大学党委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学校兴旺 发达的基础, 并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 "没有先进的大 学文化, 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 也不能完成大学对 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 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氛围和发展环境的综合体现, 大 学的教育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 , 有计划的 文化过程. 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精神, 构成了学校文化 最核心的内容, 是大学的文化精髓 , 价值追求 , 发展根 基与灵魂.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的历 史积淀, 继承和再造, 是历代师生的业绩 , 品格和精神 的结晶, 对当今校园内师生员工的思想境界 , 思维和 " 只有大楼, 不是大学; 有了大师才是大学, 有了 大爱和优秀的大学文化才是优秀的大学 . " 因此, 建设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动力。
大学精神的凝聚功能、文化引领和传承功能、净化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大学的决策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和观念文化中充分体现出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应在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生精神成长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对策研究摘要:当前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就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展开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进行思考,就如何推进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1-0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地概括为四个方面基本内容一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文化工作者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动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上的共通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深刻内在价值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共同理想信念,促进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深入发展;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蕴含了对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现状:主流信念坚定,少数认识模糊为正确认识当前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状况,笔者于2011年初对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宜宾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含研究生)进行了相关的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信仰状况,对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对“十二五”规划的了解和认同,对“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意义的认识,对非洲、中东地区动荡局势的认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认识等方面。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
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
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
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对文化自信的理解500字

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和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青年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强国一代人的责任。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三全育人”理念,注重以文育人,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立足学生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挖掘文化内涵,领悟智慧力量,让文化育人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财富,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效。
2.颂扬先进形象,强化辐射带动,让文化育人聚人气;
3.把握重要节点,铸就特色品牌,让文化育人有朝气;
4.打造有效载体,创新教育形式,让文化育人有生气;
5.躬身社会实践,注重知行合一,让文化育人接地气;
文化自信需要发扬,用国际的广泛交流凝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共识。
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以文会友增进国际友好关系,到“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展映,中国美食文化以多元化的菜系满足世界美食家的蕾……在碰撞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汇中增信释疑,加强合作。
文化自信不在于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让文化的进程走入文明独隘的死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师范学院10级(1)班8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论文题目: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论文小组组长 闵 雄 学号 10120129 论文小组成员 杨 凤 学号 10120145 刘 林 学号 10120127 饶名祯 学号 10120133 余英明 学号 10120151 张泽奇 学号 10120155 周 平 学号 10120159
院别、班级 生命科学学院10级(1)班 指导 教师 贾凌昌 2013年 6 月4日 上饶师范学院10级(1)班8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第2页(共6页)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内容摘要: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自由”,就是大学的内在超越,就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关键词:大学 大学生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先进文化 社会 引言
一言以蔽之,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的方向。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融进先进文化,即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
方向,全面应时代要求,在各方面与时俱进,大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要养成先进的思想道德,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种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相辅相成,这种大学精神成为大学里人人都有的精神,共同创造先进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共同建设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正文: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上饶师范学院10级(1)班8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 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引领社会前进。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 我们习惯于用“校园文化”这个说法,而今天,专家、学者、媒体和官方文件,都逐渐用“大学文化”这个说法去取代它了。一般而言,大学文化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大学文化主要指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办学的理念。广义的大学文化包括制度、行为、环境等。这里所说的大学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三个领域。大学精神文化,即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大学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师生的行为规范等;大学环境主要体现为物质层面的校容校貌、建筑风格、纪念性标志等。在人与人之间,大学文化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教风。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文化陶冶人地情操、愉悦人的心情,使大学人获得精神的满足、思想上的升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发展,就等于没有精神的家园。同样的,一个大学没有大学文化,也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有了大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大学人”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钻研,做学术,举办各色各样的活动,竞赛,发展,创新,长久下来形成了一种理念和价值追求,这就是无形之中的大学精神内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大学理 念的延伸和深化。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2、大学需要自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信念,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根基,这一根基是大学的生命之源。而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自由”,就是大学的内在超越,就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觉的学术精神。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人才,培养出一些有骨气、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地方。科研在大学生活中占据着越上饶师范学院10级(1)班8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来越重要的地位,崇高的学术声望已成为知名大学的“通行证”。大学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也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生不应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第二,永恒的道德精神。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孜孜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大学的道德精神源于大学人总体的道德精神,第三,敏锐的时代精神。伟大的大学是在历史上伟大政治实体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作为时代的智者,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使社会潮流之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者。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 3、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托。它们是在大学里形成的,有其独特的性质与特点,但与我们社会的文化、精神联系紧密,甚至各方面体现社会的文化、精神。一者大学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二者大学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然其文化与精神不能与社会脱离。因此,当我们的社会文化在不断进步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也在与时俱进。先进文化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文化。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的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体讲,就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先进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有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的优秀的大众文化和其他区积极的文化成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我国占统治地位的先进文化,由他规定和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具体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也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他们构成了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对社会成员起引导和制约作用。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可以借鉴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构成了我国在小康社会中必须加以继承上饶师范学院10级(1)班8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和发扬光大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成为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能为全体人民认同和接受的先进文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风斗的不竭动力。先进文化必然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只有以开放性的胸怀和世界性的前瞻眼光广采博纳一切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才能保持自己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同步性,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先进性。先进文化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群众性和人民性上,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先进文化就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不断概况、提炼和总结,体现和展示人民群众智慧的文化。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着一定的联系。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何为大学文化,首先说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而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第一,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第二,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而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包括三个视角即哲学,历史与文化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