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传记选读提升案:第一单元 1 在哈金森工厂

合集下载

在哈金森工厂 (粤教版高二选修人物传记教学设计)

在哈金森工厂 (粤教版高二选修人物传记教学设计)

在哈金森工厂 (粤教版高二选修人物传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单元目标:1、掌握自传的文体特征,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丰富的心灵世界。

2、学习作者如何真实生动地体现传主生活,如何表达细微丰饶的内心情感,并通过细节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3、学会写自传。

1、在哈金森工厂教学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

他1904年8月22日(农历是七月十二日)出生在中国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

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

邓文明(小平的父亲)的祖先从华南移居四川。

他们本是客家人。

邓小平的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

当邓文明确定第一个妻子张氏不能生育时娶了淡氏。

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孩子,邓小平排行第二,也是三个儿子中最大的一个。

邓小平的父亲以后又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三个妻子萧氏为他生了第四个儿子。

第四个妻子(夏伯根以前结过婚,她是带着一个女儿嫁到邓文明家来的)为他生了两个女儿。

因此,邓小平总共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弟弟、两个同父异母妹妹、还有一个异父异母妹妹。

因为他十六岁就离开了家,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他直到四十多岁,才见到了这几位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姐妹。

但他却永远也见不到他那位同父异母小妹妹了。

在邓小平的童年时代,主要的政治事件是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陈旧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自1644年以来一直占据皇位的清王朝。

1920年9月,邓和他的叔叔以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轮船从重庆启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时也就开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今朝风流01在哈金森工厂落实提升训练粤教版选修传记蚜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今朝风流01在哈金森工厂落实提升训练粤教版选修传记蚜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今朝风流01在哈金森工厂落实提升训练粤教版选修传记蚜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00190000】A.当地时间2015年8月6日,第16届国际泳联世锦赛游泳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中国选手宁泽涛夺得冠军,不仅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眼球,也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

B.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1 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总数的34.9%。

C.目前京津冀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都在加速推进,作为基础设施、公路和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

D.中国文化如果要走出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国际文化市场需求和国内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问题。

【解析】A项,语序不当。

“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眼球”应与“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互换。

C项,“基础设施、公路和轨道交通”并列失当,不合逻辑,前者包括后两者。

D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导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

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前面,应改为“如果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国际文化市场需求和国内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问题”。

【答案】 B2.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00190001】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D.它射下几条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整个森林【解析】首先要考虑,紧跟后面一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太阳或它的复指代词,这样前后语意更连贯;其次注意语境中“清新”“刚”“露”“甜美的倦意”等词或短语对选项的制约。

【答案】 B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019000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粤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件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1 在哈金森工厂

粤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件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1 在哈金森工厂

探索与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这段是对邓小平在
点拨
哈金森工厂思想变化的一个总结,也揭示了文
章的主旨,指出邓小平思想上的成楼房”至“有时 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剖析:这一段写出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赴法勤 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平时的吃住条件。用“水 泄不通”“人满为患”来形容失学又失工的留 学生之多,并且说明他们住的条件差且拥挤。 用“每日只能吃两餐饭,而
探索与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点拨
且只能是自来水加面包,连粗巧克力也省了”这些来
说明饮食差,从而说明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在
这样“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在这样“毫
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中,有所建树和信仰是
很难得的。这样就为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工作提供了
一个社会背景,注意到点面的结合,为突出邓小平的
剖析:这一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 内容上起到总括下文的作用。“稳定的做工生活”主 要体现在较稳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工作条件、良好 的饮食生活、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氛。“他生命中的一 个巨大的转折点”是说,1922年年初父亲进入哈金森 工厂时,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 在1923年3月他离开哈金森工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1 在哈金森工厂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指引
1.字音
救济.金(jì)
千里迢.迢(tiáo) 给.予(jǐ)
间.或(jiàn) 功勋.(xūn)
登记簿.(bù)
记载.(zǎi)
着.落(zhuó)
济jì jǐ
救济 济济一堂
间jiān jiàn
田间 间隔
给jǐ ɡěi

高中语文 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高中语文 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哈金森工厂(一)传记文学常识(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性质: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2、文学性、艺术性。

功能:1、社会功能;2、教育认识;3、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

(二)人物介绍: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三)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在下边的方框中填表入事件内容。

(7分)时间事件1921年4月23日1921年10月22日1922年2月14日1922年6月1922年10月17日1923年2月2日1923年3月7日(四)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1、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2、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6分)答:①②③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答:。

(2分)(五)课文研读。

1.作为传记作者,能否在所写的传记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4分)答:2.读了全文之后,你认为这篇传记表现邓小平同志哪些性格特点?(6分)答:[课堂同步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藏cáng 收藏宝藏藏污纳垢藏龙卧虎B、间jiàn 间或间断间隙间不容发C、给jǐ给以供给给予自给自足D、着zhuó着落着重不着边际着意刻画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问题。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教案: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教案:

1 在哈金森工厂教学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位矮个子青年,年仅16岁,就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寻求国家富强的道路;有一位设计师,他在南中国画了一个圈,古老的民族便打开了瞭望世界的窗口;有一位老人,他用卓绝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让流浪了一百年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但在他有生之年却没能踏上香港的土地,老人带着永远的遗憾和些许欣慰,离开了他挚爱着的人民。

他就是世纪伟人,邓小平。

今天我们就追寻伟人的足迹,去探寻伟人漂泊异域的心路历程,来了解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打工的生活。

二、基础知识1. 读准字音记载.(zǎi) 间.或(jiàn) 什.物(shí) 拆.掉(chāi)2. 辨析字形奈 nài 奈何帐 zhànɡ帐篷荼tú如火如荼账 zhànɡ账目茶chá茶叶胀 zhànɡ膨胀拆 chāi 拆除棚 pénɡ木棚坼 chè干坼绷 bēnɡ绷带忻 xīn 忻州硼 pénɡ硼酸3. 词语释义①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②水泄不通:连水都流不出去。

形容非常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泄:排出。

③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迢迢:遥远。

④间或:偶尔。

⑤什物:各种物品器具。

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三、整体感知(一)传记文学1. 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 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 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和他传。

4. 传记文学的性质①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②文学性、艺术性5. 传记文学的功能①社会功能②教育认识③审美作用6. 传记的形式①文学性传记②评论性传记③考据性传记④回忆录⑤日记(二)知人论世1. 关于邓小平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

语文11《在哈金森工厂》教案(粤教版选修

语文11《在哈金森工厂》教案(粤教版选修
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追求。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坚 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THANKS
感谢观看
本单元选取的小说《在哈金森工厂》以真实的工厂生活为背 景,揭示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 色。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如 何把握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自然主义文学特点。
教学策略
采用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 把握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
作者背景
厄普顿·辛克莱的生平及其社会改革思 想。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 形象;理解自然主义文学 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细读和讨论,培 养学生的阅读和批判思维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 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特点
文章主题
《在哈金森工厂》以独特的视角揭示 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冲击与异化,表 达了对底层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注。
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展现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现 象,引导读者思考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 社会问题,如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工业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等。
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
人物形象
本文塑造了哈金森工厂中的劳动者群像,他们勤劳、朴实,但 在工厂的压迫下逐渐失去自我,成为机器的附庸。
尝试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 力。

2019-2020学年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在哈金森工厂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在哈金森工厂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1一、基础与运用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 完满主义者” ,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 。

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诚然难得,但成效常常欠佳,一些学生的“ 优异作文” 看上去十全十美,读起来却极易疲备,难以产生“ 读下去” 的激烈欲念。

其实,“完满也可能令人无聊” 。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到的存在。

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满,要成为千字如一的“ 馆阁体” 书家,可至多成为“ 挑不出缺点” 的文徵明,永久达不到王羲之的妙境。

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满时,卫夫人却给予笔划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

这样看来,两者的高低之别,可能与见解、胸怀、心胸有关,而两者的创建性及艺术表现力,亦。

同理,写作教课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解,宽阔学生的胸怀随和度,而不是要求他们故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构造的精巧。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愈来愈像“ 馆阁体” ?自然跟与自然隔绝,与社会脱节,与缺少对人生的思虑密切有关( ),“ 气绝”“断魂”也在所不免。

让学生有时机和自然、社会、人生亲近接触,知道了全局才不会只求小局部;有了的“ 大气象” ,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的“小蒸腾”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改正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些学生的“优异作文”看上去十全十美,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备,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念。

B.学生的一些“优异作文”看上去十全十美,读起来却极易疲备,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念。

C.一些“优异作文”看上去十全十美,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备,难以令人产生“读下去”的欲念。

D.一些学生的“优异作文”看上去十全十美,读起来却极易疲备,难以令人产生“读下去”的欲念。

【答案】 C【分析】画线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 一些学生的‘ 优异作文’” 有歧义,清除A、D项;二是中间偷换主语,据此清除 A 、B 、D 项。

语文:1.1《在哈金森工厂》课件(1)(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语文:1.1《在哈金森工厂》课件(1)(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 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 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 7、普通人物传。

人物简介

邓小平(1904~1997) 原名邓先圣, 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 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课外拓展
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 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 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 地介绍他们的事迹。
; http;/// 果博娱乐手机版; http;/// 果博娱乐手机版; http;/// 果博娱乐手机 版; http;/// 果博娱乐手机版 jch81kcf
整体把握邓小平同志 1921— 1923年的 年谱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 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 人物性格 。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3、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传记文学常识
什么是传记文学 ?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 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 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救济./掎.角之势着.落/着.魔法.郎/珐.琅B.解.数/解.甲归田档.案/勾当.日积月累./果实累.累C.垂髫./千里迢.迢间.或/渐.染堆.满/椎.骨D.智.慧/卷帙.浩繁给.予/给.以铺.位/曝.晒解析:选A。

A项,jì/jǐ,zhuó/zháo,fǎ/fà;B项,xiè/jiě,dànɡ,lěi/léi;C项,tiáo,jiàn/jiān,duī/zhuī;D项,zhì,jǐ/ɡěi,pù。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帐目记载夙愿人满为患B.枯燥什物跋涉举世闻名C.功勋糊口帐篷波斓壮阔D.简陋解雇熟练水泻不通解析:选B。

A项,“帐”应为“账”;C项,“斓”应为“澜”;D项,“泻”应为“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本年度中国反腐舆情进入官方主导模式,曾经风起云涌的网络反腐出现“断崖式”降温。

B.民航局正在研究制定对航班上不文明“任性”乘客的惩处措施,考虑将这些乘客纳入信用不良记录,其日后乘机将受到影响。

C.在俄政府接连出台救市举措的同时,国际油价出现小幅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卢布,目前美元对卢布汇率正逐步返回1比50的安全线。

D.由于强冷空气,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雨雪、霜冻等天气,导致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

解析:选B。

A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C项,成分残缺,应在“推升了卢布”后补出宾语“汇率”;D项,成分残缺,可在“强冷空气”后加“的影响”。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月14日,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工号为5370。

在这里,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制作防雨用的套鞋。

他们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做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时。

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

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合心灵手巧的人干。

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

我去采访他时,他对我讲,他一天只能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

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

1988年我去法国进行一个项目考察时,曾到蒙达尼去了一下,在工厂人员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哈金森工厂。

这个工厂今天仍旧是橡胶制品企业,拥有九千多名职工,在宽敞的庭院右边,父亲当年做工的厂房仍然完好无缺。

现在这里楼上作为仓库,楼下也堆满了什物,已不再作为车间使用。

这个厂房高大明亮,可想而知比克鲁梭的施奈德钢厂的工作条件要好得多。

工厂的陪同人员告诉我,这个工厂一百年前曾经失火,后来由法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了这个厂房。

就像埃菲尔设计的举世闻名的巴黎铁塔一样,这个厂房也是由钢铁结构建造而成,据说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金属结构的厂房。

回国后我问过父亲,你当年做工的厂房是埃菲尔设计的,你知道吗?父亲还真的不曾知晓。

据当时和父亲在一起做工的郑超麟回忆,在离工厂五分钟路程的一个小树林中,工厂拨出一个木棚,内有四十多个铺位,专门为中国勤工俭学学生居住。

我去法国的时候,工厂的人告诉我,这个木棚早已拆掉了,但我可以想像得出它当年那种简陋的样子。

当时住在这里的学生们搭伙做饭,推举两个人做厨师,大家照工厂计时制给他们支付工资,伙食账目公开,每人每日伙食费约三个法郎。

早晨咖啡面包,午、晚两餐都有肉吃。

房子不需付租金,因而算起来,像郑超麟这样的计时工,每月可剩余一百多法郎。

而像父亲他们那样的计件工,便可以剩余大约二百多个法郎。

当时在木棚中一同居住的,有郑超麟、汪泽楷、李慰农、尹宽等人,最多的是安徽人。

1922年6月9日以后,王若飞和他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来到蒙达尼的哈金森工厂做工,也住到了这个木棚里,他和父亲从此相识。

此后,他和父亲相交甚深,战争年代还曾互赠照片作为留念。

他送父亲的照片,一直存放在我们的家庭影集之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没收后遗失。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

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

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

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

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

”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

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4.作者描述道:“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你是怎样理解“转折点”这一词语的含义的?答: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到此句在选段中的地位。

此句揭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答案★★应在下面找。

“转折点”要看变化,一是认识了王若飞等革命者,他们对邓小平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保持终生的“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的形成。

据此可整合出★★答案★★。

★★答案★★:作者认为,传主在哈金森工厂不仅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而且认识了很多对他一辈子影响很深的革命者,如王若飞等;性格逐渐开朗,能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所以是其“巨大的转折点”。

5.在节选的文段中,作者描述了传主工作、生活方面哪些内容?请分条陈述。

答: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文中筛选信息,然后加以概括。

★★答案★★:①在工厂每天工作的时间;②传主每天能做二十双鞋,值十五六个法郎;③居住条件和传主每月的工资;④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乐观的精神。

6.结合上述文段,请你说说传记创作应注意哪些具体环节。

答:解析:传记的生命是真实,在本文中体现得很明显。

“真实”,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有直接的、间接的。

其次是传记语言的真实,不追求新奇。

再就是具体信息的真实可靠。

★★答案★★:作者描写传主的生活、工作等情况,首先,注重材料的真实性。

她眼见、采访当事人和其朋友,并用“工号”等具体实事来印证自己文章的可信度;其次,用语要朴实,以平实的语言来打动读者,不能带有主观性;第三,时间、地点、数据、人物都应真实可靠,如5370的工号、2月14日、1922年6月9日等数字都一清二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苏福忠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里说:“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然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其二,当时中英某些机构内定了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这种行为恐怕深深刺激了默默无闻的朱生豪。

以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成另一种美丽的文字,只能说得源于朱生豪的悟性,或者就是他与莎翁之间的一种默契。

朱生豪英年早逝,但从人生能有几多运道的角度看,他可算应中国汉语发展的运道而生。

中国白话文堂而皇之进入文学领域,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生于一九一二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

他的家庭出身促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写过诗,写过杂文,对白话文的议论领悟远远高出一般人。

这些都为他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不少人把翻译莎剧当作典雅的译事来做,把莎士比亚的语言当作优美的文体,以为只有用诗体译才能接近莎士比亚,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朱生豪没有这样做。

他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作中用了近三万个单词的词汇量(一般作家充其量五六千),而且为了更富于表达力,他独创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形式。

面对富有创造精神的莎士比亚,任何所谓亦步亦趋的翻译,都会让他的剧作大打折扣。

莎士比亚一生都在寻求突破,有些剧本全用散文体写作(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有的剧本几乎全用无韵诗写作(如《裘力斯·恺撒》),而有的剧本段落又会使用古老的经典韵律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用一个什么刻板的尺寸来翻译他的作品,因为这是违反莎士比亚创作精神的。

许多赞赏朱译莎剧的人都认为他的译文典雅优美,才华横溢,而我在研读他的译文时却每每被他译文的口语化程度深深折服。

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莎剧的汉语文体。

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的戏剧是说。

既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

因此,他译出了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

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出的十分极端的话,同样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至今想象不出那是五十多年前的译文。

要知道,能够熟练地富于创造性地驾驭口语,是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

朱译莎剧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被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白话文更加大众化(即口语化)的趋势。

每读朱译莎剧,我都会想到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因缘“实在不浅”。

他能把莎剧翻译得通俗易懂且文采四溢,实在是因为他完全理解、吃透并消化了莎剧。

我认为朱译本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特别之处:朱生豪提炼出来的口语化译文,是其最大特色,也与莎剧的文字风格最合拍,剧中各类人物的语言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身份;朱译本中大量的诗体译文,十分珍贵,是译者用改革的旧体诗翻译莎剧中的散文诗的可贵尝试;译本对剧中部分人物用有含义的汉语名字,例如“试金石”“快嘴桂嫂”等,颇具文学味道;据我对其他译本的粗略统计,较之别的译本,朱译莎剧的词汇量是最大的,这与莎剧中独一无二的大词汇量十分吻合。

最重要的是,他启发了后来者如何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尽管到目前为止出了几种不同的莎剧版本,但是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的水平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理由,前面已经谈到很多,而我始终看重的另一个原因是: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段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这是任何译家也比不了的。

相关链接:①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