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合集下载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吕建中;牛晓玲【期刊名称】《浙江林业》【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2页(P32-33)【作者】吕建中;牛晓玲【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杭州西郊,是杭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牢固生态屏障。

基本情况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江南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地处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35个优先保护区域中的“黄山—怀玉山区”,重点保护“局部存留古老珍贵动植物”。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野生植物类型为主的保护区,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主要保护对象为三个方面。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天目山是太湖和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北亚热带边缘,南北植物种群聚集之处,保护区植物温带、亚热带的东亚区系成分特征显著,拥有典型的、完好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还有柳杉为代表的古树群落,树龄最高达千年以上,具有极高的人文及科研价值。

生物多样性。

区内生物种类众多,分布有高等植物246科974属2160种、动物65目465科4716种。

其中,种子植物中属于我国特有属的有银杏属、金钱松属等25个,占我国特有属的7.8%,占浙江特有属总数的52.1%。

此外,仅分布于天目山的有天目铁木、天目朴等24个特有种。

濒危珍稀的动植物物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4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

保护成效自1975年被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紧紧抓住典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三大重点,正确处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关系,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水平,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本底清晰、持续发展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特色。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监测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监测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摘要内容]本文以山东济南市为研究调查对象,使用了2000年和2010年的两期Landsat 5 tm影像和2019年的Landsat 8 oli影像共三期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通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来获取济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且根据不同年份的数据互相比较来得出济南市在2000年到201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为济南市生态环境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济南市2000年、2010年、2019年的RSEI指数值分别为0.741、0.202、0.756,这说明济南市在2000年到2019年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年的RSEI指数比2019年的低,说明总体来看济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涨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逐渐获得了改善。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RSEI;主成分分析一、引言使用遥感技术对区域生态研究的文章有很多,例如李尧等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对哈尔滨市延寿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结果为延寿县RSEI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中间差、周围好的地域特征,其东北和东南部RSEI值较高,中部RSEI值较低。

王志超等在基于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的成都市锦江区生态质量评估一文中得出结论锦江区植被覆盖率呈先下降后略有回升的整体下降趋势;而遥感生态指数呈连续下降趋势。

何安良和周江文以长沙市为例,采用RSEI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长沙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了2004年、2013年、2019年遥感生态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生态等级差与较差的面积逐渐增加的结论。

李婷婷、马超等通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结合SRTM DEM数据等对贺兰山山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得出了贺兰山生态环境虽存在缓慢变好趋势,但整体生态质量仍极端脆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来监测和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前的一种有效途径。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是闻名遐迩的泉城,每年到这里旅游的人不计其数。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一、通报表扬集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3—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二、通报表扬个人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5—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6—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7—中心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8—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1—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现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一)自然保护区网络。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含省、市、县三级)。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

其中,广东鼎湖山等3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吉林向海等46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福建武夷山等35处自然保护区同时划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生态文明和环境科普方面的教育基地。

(二)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10多部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国务院1994年颁布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与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分级分区等管理制度。

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规章。

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布自然保护区管理地方法规,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专门管理规章。

(三)主要保护对象。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

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篇一标题: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环境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十年间,即2000年至2010年,北京经历了严重的空气重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在2000年至2010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PM10、PM2.5等颗粒物浓度超标,以及由此引发的雾霾天气频发。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大气重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企业进入北京地区,这些企业的排放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 交通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 建筑扬尘: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4. 气象因素: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风、逆温等,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四、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大气重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PM10和PM2.5等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其次,大气污染还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五、应对策略及效果分析为了应对大气重污染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结论在过去的十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对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和气象因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陕西草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陕西草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全省草地面积的 67.23%;人工草地面积 1.52 万 hm2 ,占全省
作者简介 高娅妮(1993—) ,女,陕西延川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
草地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9-30
图 1 陕西省草地资源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占等问题,使得草地面积锐减。 2000—2010 年随着《 陕西省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办法》 《 陕西省封山禁牧条
例》的颁布实施以及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陕西草原植
被面积增加 7.60%,整体呈上升趋势,陕西草原生态环境得
到有效改善。 从图 2 还发现,2020 年草地面积相较于 1984
地共分 3 类组 8 大类,分别为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类、
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暖性草丛类、热性
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 其中,草原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
占全省土地面积比例
Propor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全国合计
National
total∥万 hm2
属、针茅、艾草、冰草、花棒、苜蓿、节节草、牛筋草、狗尾草、胡
枝子、白羊草等;关中地区草地植被优势物种主要有木蓝、白
羊草、白莲蒿、苜蓿、牛筋草、灯芯草、羊胡子草、白茅、蒲公
英、胡枝子、铁杆蒿、狗尾草等;陕南地区草地植被优势物种
主要有知风草、野艾蒿、白茅草、鸭跖草、地肤、蕨类、青蒿、野
青茅、薹草等莎草科植物。
的自然变化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陕西草地资源的空
1984 to 2020
管,以畜牧利用为主,兼顾生态保护。 各级管理部门对草地

全国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法

全国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法
样点调整以接近原核查点位置、类型相当地块布设; 调整核查点数量控制在20%以内,超过部分想办法自行解决。
四、地面调查
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样点野外调查电子表格(.xls格式); 提交照片(JPEG图像格式);
咨询电话
土地覆盖类型定义、野外调查方法:张磊:64842376-1023、 64842375-1023
经度、纬度:在“全国土地覆盖核查点”矢量文件(shp格式) 中的属性表中“经度、纬度”读取,由于实际采集数据的略有 偏差,或者GPS的精度限制,所以到达目的地后,属性表中的坐 标与实际地块中心的坐标有差异,则选择合适的地点,重新采 集坐标。地类坐标采集时,手持GPS必须位于地类中央,距其它 类型距离大于30米以上。以度表示,小数点后要求精确到6位。
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自治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总计
项目总体组、遥感组
60
128
60
122
135
53
124
345
185
车载GPS系统导航,接近核查点。在Arcmap中确定核查点 、道路、起始点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行径方向,出发后 利用车载GPS导航,不断接近核查点,汽车行驶到达离核 查点最近的地方;
地面GPS导航,接近核查点。在道路达不到的地方,需要 步行达到核查点。将核查点输入到手持GPS中,打开手持 GPS、接收卫星信号。利用手持GPS中的目标导航,接近核 查点。
草丛:中生和旱生中生多年草本植物群落。属地 带性植被,分布于我国东部、南方地区;
稀疏植被:覆盖度在4-20%,分布西北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项目组织实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2013年1-6月
工作任务
1)完成国家、各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 2)编写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与图集; 3)完成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综合报告与图集;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建设。
2013年7月-12月
1)建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 2)完成全国、各省、典型区域调查和评估成果汇总、集成和发布; 3)形成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9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1 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2 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8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与综合分析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技术要求制定、培训与 质量控制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 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
➢专题会议及报告制度:要求专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求专题负 责人召集各课题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决 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形成会议纪要报送实施管理组。
1.2 项目组织实施
3、档案管理 ➢各专题、课题技术文档应按完整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整理编制;各专题、课 题应对技术文档、数据资料、档案材料等由专人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统一编号, 并报送项目实施管理组归档。 4、经费管理 ➢按照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经费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制定项目资 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各有关单位按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和支出计划,在批复预算范围 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 5、保密规定 ➢项目任务实施中涉及到的相关保密数据、资料、文档等按照相应相关保密规定执行 。
1)初步完成全国土地覆盖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提取工作,并分发; 2)开展全国和各省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 3)开展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系统设计。
1)初步完成全国和各省生态环境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十年变化分析与评 估工作, 2)进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 3)完成全国、省域、典型区数据获取、处理、分析。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 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 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
(4)分析评估——提取全国范围内的地表覆被信息8大类25小 类,定量反演多尺度、多时相的生态格局、质量、功能、问题、胁 迫所需要的近100个生态环境参数,针对近20个主题构建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提出全国和区域生态保护策略和建议。
(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 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 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1年11月,庄国泰司长主持召开司务会,审 议项目实施方案;侯代军副巡视员主持召开 司长项目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工作;卫星中 心组织召开环保部相关直属单位工作座谈会 ;
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 ,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 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2)遥感调查——2000-2010年期间县、市、省、全国的生态环 境背景数据资料;2000年至2010年逐旬的全国低分辫率的数据,2000、 2005、2010三年6个时相中分辨率数据;2010年重点地区高分辫率数 据。需要处理卫星遥感影像约13000多景,总数量量达20TB。数据量 约0.6TB。
1.2 项目组织实施
2、会议制度 ➢组织协调会议:项目组织协调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听取项目实施 管理组汇报,讨论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至项目实施管理组和 各相关承担单位,或上报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会议及报告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组每两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 求各专题负责人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 决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形成会议纪要,上 报组织协调组和领导小组。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0年10月,卫星中心联合中科院生态中心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编写; 2010年11月,周生贤部长在卫星中心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做好项目工作 ; 2010年12月,周生贤部长与路甬祥院长将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 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相关事宜联合函报李克强副总理; 2011年 1月,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将“启动《全国生 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 作之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3 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4
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 估
15 海岸带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6 华南地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7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系统平台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调查与评估项目
2012年4月24日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1. 项目背景 和工作任务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2 项目组织实施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1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2 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3 预期成果
1.遥感数据 2.生态背景数据 3.野外核查与调查 4.数据处理与分类 5.数据集成与分析 6.数据库建库 7.“一张图” 平台 8.项目图制作
12 3 4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组
实施管理组
领 导 小 组:负责项目重大决策、总体指导; 组织协调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调度,以及成果上
报、发布与应用等; 实施管理组:负责项目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技术把
关、进度监督调度、质量控制、资金管 理等。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 长:周生贤部长、白春礼院长 副组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 成 员:庄国泰、范蔚茗、翟青、 赵英民、朱建平、曲久辉、吴国增
组织协调组: 组 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 副组长:庄国泰、范蔚茗 成 员:侯代军、冯仁国、尤艳馨、刘志全、朱建平、孟伟、罗毅、 高吉喜、李远、洪亚雄、吴国增
实施时间为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工作计划为:
时间 2012年1月-3月 2012年3月-6月 2012年7-12月
工作任务
1)召开项目启动与动员会议,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2)组织各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和任务合同书,开展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和 任务合同书签定工作。 3)开展土地覆盖分类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提取工作; 4)进行野外调查和核查; 5)开展项目技术培训;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全国分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8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土地覆盖与地表参量遥感提取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 全国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整理与集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全国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4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服务功能、生态问题、胁迫十年变化 调查与综合评估
3. 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 4. 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00年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 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首次全面获 取了全国生态环境空间信息;
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发展速度远大于历史其它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 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建设突飞水猛进,开发规模空前;自然灾害 频发,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胁迫加大;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 建设力度加大,成就突出。 面对十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必要全面掌握生态环 境及其变化状况,以满足新时期生态监管工作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