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内涵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其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二是中国当时救亡图存历史任务的需要;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它在发展中的具体形态,只能是具体化了的具体理论。
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来说,这种理论形态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既不同于欧美各国,也不同于俄国。
因此,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如何在中国具体运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迫切任务。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关于某一理论而言,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掌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党的思想路线?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及原因?答: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依照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依照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
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依照地就丧失了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从此它成为了无数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九十多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失误。
时至今日,我们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何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入手,继而从四个角度论证了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必然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人类迈入了新阶段,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武器。
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从此它成为了无数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
28年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能否走好下面的路全在于我们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号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要想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就必须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化。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具体来说就是两个部分,一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另一个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共产党诞生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所取得成就无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等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首先,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其次,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功以受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维新派的革命领袖康有为将经济领域的学习转向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有,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直接参照欧美的经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
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原因何在?仅仅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先进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由于当时主要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没有与中国实际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是怎样一步步地结合的?它具有哪些深刻的内涵呢?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又有何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2)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3)1938年,《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源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正面: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前进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传播、接受、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结论、前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自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最早是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将其带回中国。
随着中国亲历近代化进程的磨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三民主义”思想,但是他很快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建立了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不断加深。
不仅是在学术领域,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理论素养,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等议题。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意义,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最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源泉。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入与发展、对接、革命实践、改革开放、历史过程、意义、道路、持续传承、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社会危机等严重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其中不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他们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逐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深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内国际两个”至少在”相互促进的重大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的理论体系,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我国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实现强国富民的基础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