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丙烷爆炸压力实验报告
环氧丙烷特性及安全措施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全文)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12〕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决定,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安全监管总局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附件: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直接从事煤炭生产、非煤矿山开采、建设工程施工、危险品生产与储存、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生产、冶金、机械制造、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试验(含民用航空及核燃料)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企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费用(以下简称安全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或者项目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
安全费用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煤炭生产是指煤炭资源开采作业有关活动。
非煤矿山开采是指石油和天然气、煤层气(地面开采)、金属矿、非金属矿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作业和生产、选矿、闭坑及尾矿库运行、闭库等有关活动。
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井巷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以及矿山建设。
化学爆炸操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爆炸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化学爆炸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3. 分析化学爆炸实验的结果,加深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化学爆炸是指化学反应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量和气体,产生高温高压的爆炸现象。
本实验采用2,4-二硝基苯甲醚(DAN)与铝粉的混合物进行爆炸实验,利用DAN的氧化性和铝粉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形成爆炸。
三、实验用品1. 2,4-二硝基苯甲醚(DAN);2. 铝粉;3. 玻璃管;4. 玻璃片;5. 秒表;6. 水浴锅;7. 烧杯;8. 量筒;9. 研钵;10. 研杵;11. 酒精灯;12. 火柴;13. 实验记录本;14. 安全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实验服、手套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 称取0.1g DAN和0.5g铝粉,置于研钵中。
3. 使用研杵将DAN和铝粉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4. 将混合物倒入玻璃管中,加入5mL无水乙醇作为溶剂。
5. 将玻璃管固定在支架上,用玻璃片盖住管口。
6. 将装有混合物的玻璃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50℃。
7. 观察玻璃管内混合物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8. 当观察到明显爆炸现象时,立即关闭热源,记录爆炸发生的时间。
9. 清理实验现场,回收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编号:1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实验人员:XXX实验条件:室温25℃,相对湿度50%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玻璃管内混合物颜色逐渐变深,体积膨胀,产生气泡。
加热至50℃时,突然发生爆炸,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玻璃管破裂,混合物喷溅。
爆炸时间:X秒实验编号:2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实验人员:XXX实验条件:室温25℃,相对湿度50%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玻璃管内混合物颜色逐渐变深,体积膨胀,产生气泡。
加热至60℃时,突然发生爆炸,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玻璃管破裂,混合物喷溅。
爆炸技术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爆炸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爆炸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爆炸技术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爆炸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爆炸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爆炸性能;4. 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爆炸原理:通过实验,了解爆炸过程中化学反应、能量释放、热量传递等基本原理;2. 爆炸物制备:学习不同类型爆炸物的制备方法,如硝化甘油、TNT等;3. 爆炸实验:进行不同爆炸物的爆炸实验,观察爆炸现象,分析爆炸性能;4. 爆炸安全:了解爆炸事故原因,掌握爆炸安全操作规程。
四、实验步骤1. 爆炸原理验证实验:a.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反应容器、温度计、压力计等;b. 按照实验要求,加入反应物,调整实验条件;c. 观察反应过程,记录温度、压力等数据;d.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爆炸原理。
2. 爆炸物制备实验:a.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反应物;b. 进行混合、搅拌等操作,制备爆炸物;c. 检查爆炸物质量,确保符合实验要求。
3. 爆炸实验:a.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爆炸容器、传感器等;b. 将制备好的爆炸物放入容器中;c. 点燃爆炸物,观察爆炸现象,记录实验数据;d.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爆炸性能。
4. 爆炸安全实验:a. 学习爆炸事故原因,了解爆炸安全知识;b. 观看爆炸事故案例,提高安全意识;c. 实施爆炸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爆炸原理验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等数据符合爆炸原理,验证了实验理论。
2. 爆炸物制备实验:制备的爆炸物质量合格,符合实验要求。
3. 爆炸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爆炸物的爆炸性能存在差异,爆炸威力、爆炸速度等数据符合预期。
4. 爆炸安全实验:通过学习爆炸事故原因和安全知识,提高了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了实验安全。
环氧丙烷气体爆炸极限

环氧丙烷气体爆炸极限引言自然界存在许多能引发爆炸的气体,其中环氧丙烷是一种常见的可燃气体。
了解环氧丙烷气体的爆炸极限对于确保工业生产和实验室操作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环氧丙烷气体爆炸极限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环氧丙烷?环氧丙烷,化学式C3H6O,也被称为丙烷氧化物。
它是无色、无臭的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环氧丙烷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于制造乙醇胺、丙烯醇、丙烯醇胺等有机合成化合物,也可作为溶剂使用。
爆炸极限的定义爆炸极限是指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混合时,能够引发爆炸的最小和最大浓度范围。
爆炸极限由两个参数确定:下限爆炸浓度(LEL)和上限爆炸浓度(UEL)。
LEL是指能够引发爆炸的最低气体浓度,而UEL是指能够引发爆炸的最高气体浓度。
环氧丙烷的爆炸极限环氧丙烷的爆炸极限范围通常在2.6%至36.0%之间。
当气体浓度低于2.6%时,环氧丙烷与空气混合物无法引发爆炸。
当气体浓度高于36.0%时,由于氧气不足,环氧丙烷也无法引发爆炸。
爆炸极限的实验测定通常使用爆炸球或爆炸瓶等设备进行。
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过程中,准确测定环氧丙烷的爆炸极限非常重要。
只有在安全的浓度范围内使用环氧丙烷,才能保证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影响环氧丙烷爆炸极限的因素环氧丙烷的爆炸极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 氧气浓度环氧丙烷爆炸只会在空气中存在足够的氧气时发生。
当氧气浓度低于最低爆炸极限时,即使环氧丙烷浓度足够高,也无法引发爆炸。
2. 温度温度对环氧丙烷爆炸极限的影响也很大。
较高的温度能够增加环氧丙烷与空气混合物的易燃性,从而影响爆炸极限。
每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爆炸极限都是不同的。
3. 压力气体的压力也会影响爆炸极限。
当压力增加时,气体的容纳量增加,浓度变化也会引起爆炸极限的变化。
4. 混合气体的惰性成分混合气体中的惰性成分(如氩气和氮气)能够降低环氧丙烷与空气混合物的易燃性,从而影响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意义和应用准确了解环氧丙烷的爆炸极限对于安全操作至关重要。
环氧丙烷装车车辆检查和装车过程分析

环氧丙烷装车车辆检查和装车过程分析摘要:环氧丙烷车辆装卸作业司乘人员流动性大,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在装卸车过程容易发生车辆配套设施不规范、不遵守安全规定等问题,给危化品装卸车埋下隐患。
近年来多次发现环氧丙烷槽车带压作弊事件,以压力罐带较大压力的方式较为多见,司机易在车辆阀门、压力表处做手脚,查验过程较为困难。
基于此,本文针对环氧丙烷装车车辆检查和装车过程流程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装车具体程序和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氧丙烷车辆;车辆检查;装车过程;前言:之前车辆进入鹤位接上鹤管后通过现场气相管线压力表查车内压力,如果车内带压必须拆下鹤管到厂区外泄压,到地磅复磅后再回到罐区鹤位接上鹤管后通过现场气相管线压力表查车内压力,合格后给予装车。
这样反复拆管接管,以及反复在罐区装卸车现场倒车行驶,大大影响了装车速度。
环氧丙烷介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2.1—37%(体积),槽车私自带压,不仅仅是作弊,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当前严峻的环保形势下,此问题亟待解决。
一、环氧丙烷的特性分子式:C3H6O,结构式:CH3 - CH - CH2,分子量58,无色液体,有醚的气味,密度0.859×103kg/m3,熔点-112.1℃,沸点33.9℃,闪点-37℃,自燃温度449℃,最小点火能0.19mJ,最大爆炸压力0.804MPa,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0.5%(体积),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2.1%~37%(体积)。
PO的化学性质相似于环氧乙烷,但其反应活性较低,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替代环氧乙烷,与水作用生成丙二醇,在磷酸锂催化下异构化成丙烯醇。
主要用于制备丙二醇和泡沫塑料,还可以用于制备甘油、破乳剂、润滑剂、乳化剂及洗涤剂等,PO本身及其水解产物丙二醇毒性较小,可由丙烯与异丁烯或乙苯共氧化或氯丙醇与Ca(OH)2作用制得。
危险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环氧丙烷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环氧丙烷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特别警示可疑人类致癌物。
极易燃液体。
理化特性无色透明的易挥发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溶于水以及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58.08,熔点-112.1℃,沸点34.2℃,相对密度(水=1)0.83,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临界温度209.1℃(临界压力4.92MPa),饱和蒸气压75.86kPa(20℃),折射率1.3664,闪点-37℃,爆炸极限2.3%~36.0%(体积比),自燃温度449℃,最小点火能0.19mJ,最大爆炸压力0.804MPa。
主要用途:主要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用于润滑剂合成、表面活性剂、去垢剂及制造杀虫剂等。
危害【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信息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
【活性反应】与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铁、铝的过氧化物以及碱金属氢氧化物等催化剂的活性表面接触能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遇氨水、氯磺酸、氟化氢、硝酸、硫酸、发烟硫酸猛烈反应,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接触高浓度蒸气,会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
重者可见有烦躁不安、多语、谵妄,甚至昏迷。
少数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以及心、肝、肾损害。
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5(敏)。
IARC:可疑人类致癌物。
安全【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措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防止泄漏,全面通风。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操作人员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防静电工作服,戴耐油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环氧丙烷储罐压力控制方案及排气处理方式的探讨

环氧丙烷储罐压力控制方案及排气处理方式的探讨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环氧丙烷的市场背景和主要生产工艺路线。
并结合具体工程设计案例,浅析了环氧丙烷的储存的安全性和其储罐选型原则。
同时,对环氧丙烷储罐的压力控制方案及储罐排气的几种处理方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环氧丙烷;储罐;压力控制;排气处理1 前言环氧丙烷(Propylene Oxide)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无色、透明、具有醚类气味的有毒液体,熔点-112.13℃,沸点34.24℃,闪点(开杯)-37℃,极度易燃。
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开环聚合,与水、氨、醇、二氧化碳等反应,主要被使用于聚醚多元醇、丙二醇以及各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其中聚醚多元醇是生产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弹性体、胶粘剂和涂料等的重要原料,也是第四代洗涤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田破乳剂、农药乳化剂等的主要原料,在石油、化工、纺织、农药、日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1]。
目前在国内乃至全球的丙烯衍生物生产消耗对比中,环氧丙烷的产能及应用已经超过了丙烯腈,仅次于聚丙烯[2]。
环氧丙烷的生产工艺有很多种,目前国内主要的生产工艺为氯醇法、共氧化法(联产法、间接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HPPO),都涉及到环氧丙烷的储存和运输安全问题。
2 PO储罐的选型目前国内的环氧丙烷储罐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常压储罐和压力储罐。
以前使用常压储罐较多,但近年来压力储罐的使用逐渐增加,其原因基于以下几方面:2.1可能含有轻烃杂质对于PO储罐,由于其介质可能含有丙烯等轻烃(如粗PO罐或非正常工况下的PO产品罐),而常压罐的设计压力很低,接近于常压,很容易超压,所以采用压力储罐。
2.2毒性和标准的限制根据《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SH/T 3007-2014)中第4.2.10条:“储存I、II级毒性的甲B、乙A类液体储罐不应大于10000m3,且应设置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密封保护系统。
环氧丙烷_特性及安全措施

环氧丙烷特性及安全措施特别警示极易燃液体,有毒气体。
理化特性无色透明的易挥发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溶于水以及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58.08,熔点-112.1℃,沸点34.2℃,相对密度(水=1)0.83,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临界温度209.1℃(临界压力4.92MPa),饱和蒸气压75.86kPa(20℃),折射率1.3664,闪点-37℃,爆炸极限2.3%~36.0%(体积比),自燃温度449℃,最小点火能0.19mJ,最大爆炸压力0.804MPa。
主要用途:主要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用于润滑剂合成、表面活性剂、去垢剂及制造杀虫剂等。
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
【活性反应】与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铁、铝的过氧化物以及碱金属氢氧化物等催化剂的活性表面接触能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遇氨水、氯磺酸、氟化氢、硝酸、硫酸、发烟硫酸猛烈反应,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接触高浓度蒸气,会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
重者可见有烦躁不安、多语、谵妄,甚至昏迷。
少数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以及心、肝、肾损害。
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5(敏)。
IARC:可疑人类致癌物。
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防止泄漏,全面通风。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操作人员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防静电工作服,戴耐油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氧丙烷蒸汽爆炸压力及其上升速率的研究
姓名:李鹏亮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特性和过程,我们采用5L的爆炸罐进行实验,利用传感器与示波器直接将爆炸过程反映到计算机屏幕上,可以直截了当地得到可燃性气体的爆炸压力与爆炸压力上升速率。
本次实验以环氧丙烷为研究对象,测试其爆炸过程中的最大爆炸压力以及爆炸压力上升速率。
【关键词】:环氧丙烷;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
1、引言:可燃性气体爆炸是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爆炸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
〔1〕1857 年英国发生城市煤气管道爆炸以来,许多学者就开始了对气体爆炸的研究工作。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化工和煤炭行业的蓬勃发展,大批贮气设施的建设和各大煤矿的开采,气、油罐和瓦斯爆炸事故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由于各国对气体爆炸的研究日益重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得爆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步增加,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
` 〔3〕测试系统由5L的圆柱状爆炸罐、配气系统(在此次实验中是用手直接将液态环氧丙烷倒入爆炸罐中)、控制系统(包括温度、压力和点火控制)和爆炸参数测定系统(本次实验用的是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组成。
2、试验条件
实验温度:41.5~44.4℃;实验室空气湿度:77 %;实验压强:常压。
3、实验步骤
1.准备
检查各管线是否完好,打开检测仪表、数据采集及点火控制系统,查看是否出于正常工作状态。
2.装点火头
打开爆炸反应容器上盖,在点火电极上装一只点火头,调整点火头到最佳位置,盖上容器上盖,拧紧螺栓。
3.查漏
〔2〕打开与精密数字压力计相连的阀门,其他阀门均关闭,将爆炸反应罐抽真空不大于668Pa 的真空度,然后关闭真空泵及阀门。
经5 min 后,压力计下降不大于267Pa,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否则进一步查漏并除漏,直到确认气密性符合上述要求为止。
4.排空
打开与空气压缩机相连的阀和排气阀门,关闭其他阀门,启动空气压缩机将爆炸反应罐内气体置换为清洁空气。
5.配气
这个过程需两个同学配合进行。
由于环氧丙烷在常温常压下极易挥发,所以这个过程中必须用玻璃片盖着装环氧丙烷的试管,待一个同学将1.7mL环氧丙烷液体倒入爆炸罐后,另一个同学迅速将阀门拧上,然后加热3分钟左右,是爆炸罐内的温度达到环氧丙烷的沸点35度以上,使其完全挥发成气体。
6.静置气体的形成
关闭爆炸反应罐内所有接口阀门和配气钢瓶阀门,待气体静置5 分钟,此时,爆炸反应罐内气体为静置气体。
7.点火及数据采集
待气体混合均匀后接好电极,按下开关点火,同时压力传感器采集爆炸过程
中的压力数据。
这些数据经采集,在计算机上输出压力图形,显示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并可记录压力上升时间。
8.清理反应罐
爆炸结束后,打开排气阀门,然后打开空气压缩机及相应阀门,用空气将爆炸产物置换掉,然后打开爆炸罐,将点火后的点火头取下。
9.记录数据
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表中。
再次重复1~5的操作。
3、实验结果
实验所得P-t曲线:
1-1第一次实验所得a处P-t曲线
1-2第一次实验所得b处P-t曲线
2-1第二次实验所得a处P-t曲线
2-2第二次所得b处P-t曲线
3-1第三次所得a处P-t曲线
3-2第三次所得b处P-t曲线
显然第三次实验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打开爆炸罐后冒出大量的黑烟,原因可能是没有密封完全,导致没有完全爆炸。
计算可得l.6mL的液体环氧丙烷在5L的爆炸罐内完全挥发后的浓度为16.7%,从上面的P-t曲线可得到16.7%的环氧丙烷最大爆炸压力为0.358Mpa,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为40Mpa/s。
4、结论
为研究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特性,本实验采用5L圆柱型气体爆炸反应系统开展实验工作,选取了重要的可燃性气体环氧丙烷,对其爆炸特性进行了实验测定,本实验数据均在外界条件(点火能、容器扩展性、点火位置、容器避免性质等)相对固定、常温常压的5L圆柱型气体爆炸反应器中获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可燃性气体、蒸汽的爆炸是一个非常剧烈的过程,并且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在爆炸罐的不同部位受到的冲击差异也比较大。
在以后实验的过程中,对蒸汽类爆炸物一定要做到完全挥发,混合均匀。
5、参考文献
1.沈正祥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特性及其抑制研究[学位论文]2008
2.谭迎新. 可燃气体爆炸特性试验装置的电气控制设计与制作[ D] . 太原: 华
北工学院, 1987
3.赵衡阳. 气体和粉尘爆炸原理[M]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