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合集下载

赏析西洲曲

赏析西洲曲

影响
一,它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与表现,拓展了 审美对象的领域,对妇女形象、心理的刻划, 不但对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具有一定意义,而 且对后代文学题材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就艺术形式而言,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 的艺术形式, 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 趋格律化。
谢谢!
同:
※语言清新、细腻。 ※有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善于 溶裁警句
异:
1 、从内容方面,谢朓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朓所生 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 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谢灵运相比, 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2 、谢朓继承了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这一优点,又避免了 玄言诗的尾巴,语言显得艰涩、呆板等不足,呈现出清新秀丽的特 征。 3 、谢灵运的诗往往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朓的 山水诗则往往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捕捉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 部分,精心剪裁安排,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 4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以情入理,谢朓的山水诗常常以情观景, 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
起源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梁代大通年间, 其名起于简文帝萧纲 ,由永明体演 变而来。
代表诗人: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 梁元帝萧绎、徐摛、徐陵父子、庾肩 吾、庾信父子。陈后主陈叔宝等
内容
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主 题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轻 艳,风格柔靡。
特点
※题材处理上具有娱乐性质。 ※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注重词藻、对偶、声律、用 典,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
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 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 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 忆念。 (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 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 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 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 万流归大海一样。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比较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诗歌内容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建安文学是文人五言诗的腾跃时代,被认为是中国五言古体诗的第一座高峰,而六朝时期却被视为诗歌的低谷。

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社会最紊乱的动乱的时代,却也出现了许多惊才绝艳的诗人。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东晋时山水诗鼻祖“大谢”——谢灵运和永明文学的领袖“小谢”——谢朓二人诗风的异同。

一、大小谢为人之异同谢灵运与谢朓二人常常被并提为“大小谢”,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同属于谢氏家族且经历相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都以山水诗而闻名。

但二人所处时代且个人性格不同,因而诗风有异有同。

谢灵运出生于谢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

公元384年10月,谢氏一门受封四公,一跃成为甲族之冠。

同年,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且他本人也热爱四处游历,但是谢灵运的一生中却从未踏上太康的土地,其中或有什么原因,终究不为后人所知。

由于父亲天赋平庸且早早逝去,实际上对幼年时期的谢灵运影响最大的人是祖父谢玄,他于谢灵运四岁时逝世,死前叮嘱家人把谢灵运送到故交钱塘杜明师处学习。

青年时期,谢灵运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在这里他结识了族叔谢混。

正是这三位充当了他人生中“似师似父”角色的杰出人物的影响与教导,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山水诗人的基础。

其实,谢灵运的一生虽结局悲惨,可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极其潇洒恣意的。

李绍文先生的观点与我截然相反,他认为“谢灵运的一生尽管有过荣耀、有过高官,但痛苦失意和孤独始终伴随着他,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李绍文《谢灵运》第一辑谢灵运生平论述)。

但是在我看来,谢灵运少有“乌衣之游”,入仕后虽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始终有所庇佑,两次政治立场的严重错误,也只是让他或被外放或被贬官,过上了四处游历、快意山水的生活,并无性命之忧。

这与他的家族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谢氏仍旧拥有着令帝王忌惮的权力。

论谢灵运和谢跳山水诗的异同

论谢灵运和谢跳山水诗的异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正题):论谢灵运和谢眺山水诗的异同(副题):撰写时间:2013年12月9日至2014年4月30日论谢灵运和謝眺山水诗的异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311中文3班梁建艺[内容提要] 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山水诗的代表性的诗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这一流派,他是我国第一个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富丽精工、典雅凝重;谢眺的山水诗语言流转圆美,呈现一种自然平秀、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关键词] 谢灵运谢眺山水诗异同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灵运为元嘉之雄,谢朓为齐梁冠冕,他们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各有不同。

历代研究者都十分关注其诗风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求山水诗发展成熟的历程。

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深入确切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

一、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传统文人士大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风气,相对安定的环境,江南明媚美丽的山水风光和士族文人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都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南朝宋初的谢灵运由于政治的失意而优游山水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发泄其忧愤,于是山水诗终于独立于玄言诗进而发展为一个全新的诗歌领域,并最终取代了玄言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1],“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对这一演变作了精到的摡括。

谢灵运与谢朓的人生有着相似的悲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作为东晋士族谢氏的一员,以家世和才华投身政治,最终又都被政治的漩涡吞没。

谢灵运出世时的谢氏家族,还是当轴士族,华丽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谢灵运狂傲自负的性格,在朝中不得志,却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负隅顽抗,终究未能摆脱被“诛杀”的命运。

谢眺出身于没落时的谢氏家族,谢眺身陷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谢朓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进而想到全身远祸。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 沉浸在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缅中而不甘寂寞,希望以自己的才干获得高官厚禄,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都对山水诗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合成'二谢'。

二谢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与发展,使山水诗从出现变得逐渐成熟。

二谢均作为山水诗发展道路上的璀璨星光,在对山水诗的创作上的相同和不同主要体现在诗词的写作对象、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上。

一、同在写作对象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由谢灵运开创,主要描写山水风景。

其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以山水风景为创作对象,描写自然美景,力图呈现出王国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达到一种读者与山水美景对话的和谐审美。

如谢灵运在《过始宁墅》中写道'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意在通过描写洁白的云怀抱幽俏的岩石,翠绿的藤蔓在清浅的水边婀娜多姿,这一山水风景图悠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自在娴静,令人神往。

如谢眺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个'散'和一个'静'均凸显出诗人在登山时的所见所闻,写晚霞的美,写江水的静,均属自然风景,却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二、异在思想内容谢灵运对玄言诗有感,改变了东晋以来玄言诗的风格特征,用山水诗的恬静代替了玄言诗的空寂,并使得诗词变得异常清新明丽,但难以免却脱胎于玄言诗的老庄思想,故显得'止乎七篇'、'酷不入情'。

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是取材于《易经》的'遁世无闷',《过始宁墅》中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也透露出谢灵运想'退隐以遂素志。

'而谢眺的山水诗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洗净了老庄思想的阴霾,更多的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常以景显情,以情涂景,用心体味自然,用山水表现自我。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山水文化”是近年来“文化热”中重要的一支,以山水诗和山水画为主要的载体,尤以山水诗为胜。

因为山水诗将自然景色与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心态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

谢灵运和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形成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可以说是他们奠定了我国山水诗创作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孟浩然等人无一不是及其踵武、继其风范,从而形成了我国诗歌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一脉。

因而研究谢灵运、谢朓二人的山水诗创作意义深远。

通过对二人作品的差异比较,从中不仅可以总结出值得后世借鉴的创作手法与技巧,还能看出二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异,窥探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二、研究情况总结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

自梁代钟嵘起,历代都有学者对二人进行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准的评价。

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关于谢灵运、谢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就谢灵运而言,对于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谢灵运思想的研究,以叶瑛的《谢灵运文学论述》论述最为全面和深入。

该书从道家思想、佛学思想和儒家思想三方面的影响中分析了谢灵运思想的复杂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即“灵运本道家之达观主义,故求超脱之自我;本佛家之顿悟及缮性,故求理想之世界;本儒家之尚志不屈,故主适性。

合此三大思潮而造成一种超人之思想。

此思想骤难实现,教可近似现实之理想世界,惟山水而已。

”二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研究,集中于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及谢灵运山水诗创作艺术技巧和成就上。

在张我军的《山水诗与谢灵运》、许文雨的《谢灵运研究》、邓潭州的《论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等著作论文中对这两点均有详细论述。

三是对谢灵运山水诗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的研究,谢诗一开山水之风已成定论。

较之于历代对谢灵运的推崇,谢朓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钟嵘将谢灵运列为上品,而将谢朓列为中品,虽然后来得到了李白等人的推崇,但对其研究较之谢灵运要少许多。

浅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浅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浅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作者:苏刚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8期摘要:山水诗派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大艺术流派。

“二谢”为其开创性人物。

山水诗从谢灵运的奇险、幽峭发展到谢朓的平秀、清发之态显示了由初创渐趋成熟的轨迹。

就“二谢”诗歌在与玄言诗的关系、景物描写的不同以及诗歌的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作简单比较。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六朝山水诗创作,肇始且繁盛于陈郡谢氏一门。

其中谢灵运,史称大谢,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朓,史称小谢,他以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把山水诗推向了成熟与完善,诗坛以“二谢”并称。

“二谢”的山水诗成就代表了中国山水诗歌产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与玄言诗的关系不同作为一名优秀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灵运的山水诗由于脱胎于玄言诗,故在其山水诗创作中不免会带有玄言诗的影子。

对此沈德潜在评论谢灵运诗歌创作时就有“山水闲运,时曷理趣”之说。

同样的,黄子云在评论谢灵运诗歌时也有“抒情缘景,畅达理旨”之句。

他们同时都指出“理趣”“理旨”也就是玄言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

对此在读谢灵运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古今”就义取于《易经》的“遁世无闷”。

还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更是出自玄言佛理的敷陈。

所以说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玄言的尾巴。

众所周知,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诗人。

同谢灵运一样,谢朓的文学成就也主要表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

从现存谢朓的诗歌看,谢朓的山水诗歌创作有受谢灵运诗歌影响的痕迹,但更多表现的是对幽旷、清欣的景观,闲雅、寂寥的心情的描写。

二、对待景物的态度不同谢灵运与谢朓虽同为东晋谢氏家族的后裔,但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出生时的家境以及所处的生活状况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性格和行事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进而在对待山水景观时也持不同态度。

谢灵运与谢脁山水诗之比较

谢灵运与谢脁山水诗之比较

谢灵运与谢脁山水诗之比较迟骋【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摘要】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Xie Lingyun and Xie Tiao's landscape poetry whatever the contents and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It is the time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creation of landscape poetry .While Xie Tiao studied the creation of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ms he also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poem writing .To replace Xie Lingyun ’ s literary quotation in the writing of landscape poetry , Xie Tiao wrote his poems with the natural and fresh style to express his personal feelings.%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创作,无论是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思想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这既是二谢不同个性特征在诗歌中的外现,也是二谢所处时代、生活经历不同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

同时谢朓一方面学习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如在诗歌中多抒发个人情感,而非谈玄悟理;以清新笔调抒情写景取代谢灵运的用典,显得自然而又清新。

【总页数】4页(P111-114)【作者】迟骋【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重道"与"重情"——从谢灵运到谢脁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嬗变 [J], 李艳敏2.论谢脁山水诗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 [J], 卞波3.论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兼论谢灵运、谢眺山水诗的继承关系 [J], 关玉林4.一生低首谢宣城——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的文学接受 [J], 曹巍5.论谢脁山水诗的意象美 [J], 王辉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比较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诗歌内容上看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 谢眺的山水诗则往往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捕捉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精心剪裁安排,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

谢眺继承了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这一优点,又避免了玄言诗的缺陷,语言得艰涩,呆板等不足,呈现出清新秀丽的特征。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以情入理,谢眺的山水诗常常以情观景,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

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在思想感情方面言
谢眺因为感情单纯,所以悲喜之情,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从深。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非感慨深沉。

这首诗是谢眺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日归来的思绪。

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展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

谢眺在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语言流畅明白,、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在他的山水诗的后半部分,总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时时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固然是世族大地主颓废人生观的反映,但也是诗人对自己境遇不平的发泄。

谢眺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

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写山画水的同时,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却常是忧郁的,甚至是消极出世的。

如“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登上戍石鼓》),“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郡东山望溟海诗》)。

“羁苦孰云慰,观海借朝风”(《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等,都表明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压抑在心头的苦闷。

正因为这种忧郁的心情难以在游览山水中消除,于是也只能发出“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的感叹了。

谢朓山水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别致,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

但被后人传诵的名句“其源出于谢混”,指深受谢灵运的影响,尚未跳出“模玄仿照”的圈子。

这些并不影响他成为南朝山水诗最有成就者。

谢灵运的一生,除了始宁别墅的那段隐居生活外,他始终生活在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之中.畅游山水、从事山水诗的创作,是他获取心理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
谢灵运与谢脁作为早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诗风又因为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谢灵运“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且“兴多才高, 寓目辄书”, 又“尚巧似”, 诗风以繁富典丽为主, 又有清新明丽的特色。

谢朓于旧识中见新情, 倡导“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诗境, 诗风以清丽高华为主, 又有细密幽寒之一面。

二人面目不同而有相近之处, 成为山水诗的双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