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给我们的启示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周晓琳(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南充 637002)摘要:谢灵运自我主观意识十分强烈,性格特征非常鲜明,人格缺陷也很明显,他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创作心态均体现了这一点。
政治上的挫折感、失意感与主观意识中的优越感、表现欲望构成了谢灵运内心世界的矛盾两极,在苦闷与不平的心态支配下,他在山水诗中竭力张扬自我,追求另一种成功;反复阐发玄佛之理,以消解心中的不平之气。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心理学 ;心态;主观意识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云: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相遇。
通乃朝庭来,穷即江湖去。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指出了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感情基调。
郁 ,指意蕴结在胸而不申,使人感到忧闷压抑,心情不舒畅,这无疑属于心理学上的负性情感体验。
谢灵运由于深感不为世所用,在失意、苦闷心态的支配下走向山林密野,当其登山临水、寻新赏异之际,强烈而持久的抑郁心态导致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审美效果。
本文拟在社会政治学分析的基础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谢灵运的创作心态与创作特色。
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都不会仅仅产生单一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多种情绪激发的产物,但是在他们人生的特定阶段或在创作某一具体的作品时,无疑又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心态。
就谢灵运而言,他在浓厚的游兴驱谴下登山临水,对江南的风光有着独特的赏悟,形诸于诗,愉悦、欣喜、自负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与世不相遇”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多数山水诗是在“郁不用”的心态中完成的。
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解读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页目录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3)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4)三、谢灵运的思想 (9)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0页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赵丽云摘要: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
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
1.观山水之清丽秀美,以心观物永初三年(公元422),谢灵运受到京城徐羡之的挤排,由京师贬到永嘉(今浙江温州)当太守,他无心仕途,买舟南下。
从建康到永嘉,恰要路过位于始宁的祖宅。
途经始宁故园时,引起了谢灵运的思绪。
祖上的丰功伟业与自己目前处于政治上的低谷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先祖的功业,激起了他自傲自重的情怀,一向高傲的他于此更觉愤懑不平。
而先祖们肥遁避祸的睿智,又好像在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径。
《过始宁墅》表面上是写退隐以遂素志,但实际上也是影射他对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的傲视。
从《过始宁墅》中的四句可以看出谢灵运对山水的寄情。
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一山一水,凸现诗人跳跃性的观物思维。
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泛着涟漪,这又是一上一下的以心观物,波动的眼光和审美观照,让读者心随其动。
水的旁边有倾斜着的竹子,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将她们碧绿而修长的身姿倒映在水中,仿佛少女的顾影自怜,照镜自媚。
这里展现了一幅清丽秀美的景象:首先是色彩缤纷的色彩美,白、绿、清三色交杂。
其次是全方位的空间挪移美,高、中、低远近结合。
展现出一个空旷、静谧、恬淡、闲适的境界。
“抱”与“媚”两个字不但把自然的景物拟人化了,而且也写出了自然生命之间相互嬉戏的情态。
“抱”字显示诗人一种博大的胸怀,“媚”字,也体现一种娇柔的情趣。
诗人以心观物,物皆显示着作者心境的色彩,山中的景物都被赋予了生动的拟人性。
那挺立于云间的幽石,正象征着谢灵运的孤傲自矜,宁折不弯。
而石头的宁静又反衬了诗人心理的不安分。
那湖水中倒映的绿筱,也有着和诗人一样喜欢孤芳自赏的个性,一样的竹子,一样的石头,有着相似的孤傲性格的两个物体,竟然就能抛开世俗,相互嬉戏,好像忘记了世俗的不公,仕途的不顺。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自然观及生态启示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自然观及生态启示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首诗歌中,为后人完整地留下了四十首左右的山水诗,从而开辟或是丰富了一个中国诗歌新的审美方向以及创作经验,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谢灵运不是第一个描写山水的诗人,若是追溯中国山水诗的源头,最早可以在《诗经》找到诸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1]的句子,《楚辞》的《九歌》、《涉江》等篇,亦有对于山水景物的描写,曹操的《观沧海》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一首山水诗,此后,还有王羲之的《兰亭诗》、孙绰的《秋日诗》等,都有对山水景物的描摹。
但他们的创作都不像谢灵运,完全地将山水作为诗歌的一个关键载体,且极尽书写山水景物的状貌,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词藻富丽精琢,还夹杂佛理和玄理。
本文将试图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自然观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寻出一些能够给予今人的部分生态启示。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自然生态一、谢灵运山水诗的自然书写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所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我国古代文人诗自古诗十九首以来,先后经历了建安一代、正始一代、太康一代诗人的不断耕耘和探索,诗歌在藻饰和内涵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诗歌发展到了东晋后,随着玄学的大肆兴盛,也由于太康艳丽诗风的腐化,导致这一时期近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诗歌变得板滞和生硬,充满了说教意味。
而直到谢灵运的出现,才使得这种诗坛“沉沦”的局面得以遏制。
谢灵运的山水诗里,往往用很大的篇幅,在书写自然山水的景物,例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里,作者总共描写出了傍晚落日散射的晖光、森林野壑、天际的云霞、幽谷、荷花、缥缈的岚烟等自然的景物,读来倍觉清丽。
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 标题

:《隐逸情怀:从谢灵运山水诗看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一、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1.1 隐逸的精神内涵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体现在其对“山水”意境的深刻思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观察。
这种隐逸并非退隐山林,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超脱和超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境界。
1.2 山水与诗意的融合谢灵运以山水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对山水意境的描绘,既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又从中折射出自己的心灵追求和生活态度。
1.3 隐逸情怀与人文关怀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融合了对人文关怀的情感追求,他以隐逸之心感怀世间沧桑,体现了对人世间百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抒发。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2.1 深邃的山水意境谢灵运山水诗在审美意义上展现了对山水景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文风情的细腻观察,具有深远的审美意义。
2.2 表达情感与人生哲理谢灵运山水诗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价值。
2.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谢灵运山水诗在追求情感表达的也凝聚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对于山水诗的传统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使命。
三、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3.1 隐逸情怀的当代意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对当代社会中功利化、浮躁化的精神状态的反思,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3.2 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引导人们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对内心深处的回归和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态度有所启示。
3.3 当代人生境遇与隐逸情怀的呼应通过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导当代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怀,重拾隐逸情怀的追求,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纯粹。
结语: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对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创新。
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更是当代人心灵追求的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在当下社会的喧嚣中重新加以关注和体味。
体现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诗人,他的诗作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让人感叹不已的诗句,对于探讨他的诗歌风格和意境,我们应该从简单的表达开始,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1. 丰富的意象谢灵运的诗句中,常常出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
他写到:“羽扇纶巾下,半坡青梅半焙新。
”这句诗表现了青梅翠绿的山水画面,给人以一种鲜明清新的感受;再“千竿风雨荼靡霁,一溪云水暗冥同。
”这句诗描绘了风雨中的荼靡景象,暗示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这些丰富的意象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丰富内涵。
2. 精工的笔触进一步,谢灵运的诗句中展现出了精工的笔触。
他的诗句工整精巧,表现出诗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
“千山竞出画图来,一水风流皆入诗。
”这句诗展示了谢灵运对于山水的描绘功力,展现了诗人精工细雕的笔触。
在他的每一句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以达到精美绝伦的效果。
3. 鲜丽的意境谢灵运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了鲜丽绚烂的意境。
“山巅翠影波涌绿,水面红霞夕照明。
”这句诗描绘了山水交融的鲜艳景色,给人以美好的愉悦之感。
再“桥前水倒千层鹭,烟里山藏万点梅。
”这句诗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鲜明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4. 清新的情感谢灵运的诗句中蕴含着清新的情感。
他的诗歌在描绘绚丽山水的常常透露出一种清新纯洁的情感。
“蓝衣蒙蒙青水上,白鹭翩翩丽影同。
”这句诗句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清新的感受,和谐愉悦。
谢灵运用清新的情感来诠释山水之美,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他的诗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精工细雕的笔触,鲜丽绚烂的意境,以及清新纯洁的情感。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独特魅力。
以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为主题,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通过对其诗句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营造的山水世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山水论读后感

山水论读后感《山水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谢灵运所著。
在这部著作中,谢灵运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和赏析,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意境表达和情感抒发,以及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读完《山水论》,我深受启发,对文学创作和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谢灵运在《山水论》中对山水的描写和赏析,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他以山水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谢灵运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我看来,这种超脱尘世的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应用,也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其次,谢灵运在《山水论》中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的意境表达和情感抒发。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种对意境和情感的强调,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力求让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时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谢灵运在《山水论》中还探讨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融合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
这种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成为作品的灵魂,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艺术价值。
总之,《山水论》是一部富有启发性和深刻内涵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文学创作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同时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谢灵运的《山水论》将成为我人生和写作中的重要启示,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文学创作。
谢灵运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孤独意象分析谢灵运作为首位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山水诗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的诗歌体裁。
钟嵘在《诗品》中称赞道:“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与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的鲍照有言:“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诗人对具体自然山水的生动描摹是开创性的,但深入到每一篇独立的诗作中,联系其复杂矛盾的政治理想则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谢灵运从山水中流露的孤独心境。
这其中包括着感叹有限生命在无尽山水间消耗的虚无感、政治上的失意无助、还有缺乏“赏心”人的坦白表达。
谢灵运出生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布衣出身的刘裕夺取政权后,清醒地认识到东晋门阀大族对政权的威胁,也意味着这绝非是一次简单的改朝换代,其中隐藏着一场深痛的政治革新。
谢灵运出身自魏晋名门的“谢家”,自祖父一代就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
但家族权势的江河日下已让谢灵运的叔辈谢瞻、谢方明、谢弘微调整了对待政治功名的态度,采取了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方式维系着家族的名望。
他们知道积极地求取朝廷的重用对家族而言只能招来更大的灾难。
但深受祖父谢玄喜爱的谢灵运则读不懂这样的处世哲学,仍旧对重振家族势力充满乐观的幻想,殊不知刘裕给他的卑微的官职不过是为了向世人彰显尊贤爱士的姿态,绝不会委以重任,久而久之他发现这些清闲的小职位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诉求。
在毫无作为的官场消耗着自己的生命不禁使诗人流露了人生苦短的孤独情绪“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晚暮悲独坐,鸣鶗歇春兰。
”都写于岁暮之际,“明月”二句历来受到称颂,在宁静的深夜里感叹时光流逝,也只有有此心境的人才能看到这般哀伤的景致。
在《读书斋》一诗中有云:“残红被径坠,初绿杂浅深”,落花覆盖了小路,新生的小草已经长成了气候,预示着春景残破,夏天来临,感叹时光流逝更是反映内心的失落寂寥。
诗人的命运不仅仅是身居微职不得重用那样冷淡无奇,才高气盛的谢灵运初涉政坛即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两次被贬使得头顶家族光环的谢灵运承受着比一般士人更加痛苦的煎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给我们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上,谢灵运的山水诗占有一席之地,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谢灵运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谢玄为当时宰相,祖父死后他世袭为康乐公,优越的家庭政治条件以及丰厚的家产使得他养成了游山玩水的好习性。
《宋书》本传记载,谢灵运经常:“寻山涉岭,必选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
”她把游历的经过,用诗来记述下来。
谢灵运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以迎合贵族趣味的语言风格、新颖的内容,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表现在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上:
一是生动地描绘山水景物的声、色、光。
我们写东西,感到没啥写,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多角度去写,在谢灵运诗中,他描绘山水,离不开声、色、光,自然写得好于常人,甚至一般名家。
如《入彭蠡湖口》中,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色彩搭配也是让人称绝,“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他的描写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是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出物我交融的状态。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情景交融的诗篇较多,给人以物我两忘美感享受,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虽是写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像“清晖”、“林壑”、“蒲稗”等,这些自然景物皆写得脉脉含情,似有人性,与诗人灵犀相通:而诗人一腔“愉悦”之情,亦洋溢跳荡在这些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
正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
”(《古诗评选》)结尾议论,正是“愉悦”之情的理性升华,仿佛水到渠成,势所必然。
前人赞其“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黄子云《野鸿诗的》)信非溢美。
全诗充满了明朗奔放的喜悦情调,确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敖陶孙诗评》)难怪连大诗人李白也喜欢引用此诗佳句:“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瞑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即此亦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三是运用古代文学大师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诗作。
谢灵运的山水诗,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
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
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语言厚重、朴实,无淫靡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就表现为,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
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我们所得的第一个启示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第二个启示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这一点对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白云抱幽石,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清水涟漪,竹影掩映,山石清幽,白云缭绕。
用一个“抱”字、一个“媚”字把人引入宁静明瑟的美的境界,而且表现出诗人在这个境界中的感觉情思;大自然这清幽明净的美,是如此和谐一体,水云竹石,仿佛有生命跃动,两情依依。
这就完全排除了功利与理性的判断,进入了审美的层次。
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成就表现为形式上注重雕琢,极其工丽,并且重视音调,但他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并使山水诗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进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社会,人性扭曲,物欲横流,各种不道德行为随时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多读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助于我们净化心灵,提升道德风范,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少做损人利己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