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四、诗风的差异
陶渊明的诗风可以概括为:
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从思想上来看,陶渊明熟悉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同。他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有个人的生活实践,这使他具有独特的视点。
二、不同的归隐心态
陶渊明自幼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正如他所写“少年罕人世,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年轻时屡隐屡仕,不断在出仕和隐居中进行痛苦的抉择。直到将近五十岁当了八个月的彭泽县令后,终于看破了政治的黑暗,彻底从痛苦的抉择中解脱了出来,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开始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彻头彻尾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的重复表现归返家园的快乐,有鱼归大海,鸟入山林的味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终于摆脱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的精神枷锁。在他的作品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农村纯朴的乡土气息,平淡、自然、纯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陶渊明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之比较

总之, 从田园诗发展到山水诗, 从陶渊明发展到谢灵运, 这绝对不是偶然。谢灵运和陶渊明共同继承了玄言诗, 以及 重寻自我之情思理蕴的特点。 而且谢灵运对诗歌境界在陶渊 明诗的基础上做出了拓展和创新, 成为了田园山水诗的开拓 者, 为后世田园山水诗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2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从其生平看来并非如此他不愿意出来做官一是时局动荡更主要的是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应当做皇帝的左右手而朝廷没给他一个足够大而有权的官所以他便潜和隐了而且他们归隐后的生活也很不一样从而他们的作诗心态与诗风也很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陶谢诗的差异性
文 学 评 论
陶渊明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之比较
◎彭亚萍பைடு நூலகம்
(重庆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注释: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五.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年 版, 908 页. 第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见王夫子等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63 年版, 862 页 第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 146 页.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年 5 月版.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11
文 学 评 论
(1) 谢诗突破了 “一诗止于一时事” 的局限。陶渊明的田 园诗由眼前一事一景而引发出内心无限无限感慨, 取景, 状 情, 明理皆以此为基础。 谢灵运的部分诗作亦有此特色, 但又 有部分作品, 尤其是后期诗作则超越了这一限制, 他善于描绘 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 将异时异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 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 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随游程之推进而 移步换形, 在千姿百态的山水景物描绘中兴情悟理。 《初去 如 郡》 溯溪终水涉, : “ 登岭始山行” 谢灵运在这两句诗中已经尽 , 述数天山行水路之程, 这种方式从本身来讲并没有突破一时 一事的局限, 但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谢灵运的后期部 分诗作才能在一首的诗中涵盖一段时间的游程, 而且寓象征 于写实中, 是诗歌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作于赴任临川途中 的 《入彭蠡湖口》 这首诗已经完全突破了古诗限于一时一事的 叙述模式。这样的方式优点在于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 创 造了浑融扩大的诗歌境界。 (2) 从以意写境到借境抒情。上文已经谈到陶诗重视写 意, 具有以意写境的特征, 陶诗中出现的田园风物并不是诗作 的主要表现对象, 而只是诗人生活背景或兴寄的载体, 他们往 往具有现实与想象的双重存在特征。 所以陶诗中出现的山川 景物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缺乏田园自然本身的客观形 态。谢诗中也有以意写境处, 但运用最多的却是借境抒情。 上文已述, 谢灵运的诗作中并非没有情感因素, 但是情感是通 过客观外物真实的描绘而传达出来。读谢诗, 最初接触感受 到的是一幅幅生机昂然的山水自然画面, 其次才是蕴涵其中 之情。因为谢诗本是以悟理为旨归, 在他的观念中只有维妙 维肖地再现山水景物才能呈现出其中的理蕴, 所以他在诗中 追求山水风物形似的表述, “情” 但 却在自觉不自觉中流露出 来。 (3) 诗歌题目从类型化到具象化。标题与诗歌内容之间 有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 题目为诗作提供理解阐释的背景, 具 有补充解释诗歌内容之作用。魏晋之前, 诗歌题目在诗歌中 并不重要。文人作品除沿用乐府旧题之外, 更多的使用一些 中便省略了这些叙述成分, 而直接表白自我之节操与心迹, 这 样诗歌在结构上显得紧凑精练。 三、 造成陶谢诗歌不同的原因 陶谢分别作为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开拓者, 平生经历有相 似之处, 造成他们诗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陶谢各 自的家庭背景和个性不同。他们的人生境界不同, 这种不同 导致了他们归隐的差异。 陶之所以隐, 并非是没有官做, 而是 因为 “饥冻虽切造已交病”, 不能忍受官场黑暗而退; 而我们 在看谢灵运, 表面上看他也是主动归隐饿, 皇上征召他去, 他 不愿意去, 但他是否也是因为讨厌官场黑暗而归隐?从其生 平看来并非如此, 他不愿意出来做官, 一是时局动荡, 更主要 的是他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 应当做皇帝的左右手, 而朝廷没 给他一个足够大而有权的官, 所以他便 “潜” “隐” 而且他 和 了, 们归隐后的生活也很不一样, 从而他们的作诗心态与诗风也 很不相同,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陶谢诗的差异性。陶渊明做诗 时, 处于一种 “忘天” 的混沌之中。 他不是有意识地创作, 是以 情驱笔。 他从现实中感觉到自然的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美妙,此中有真意, “ 欲辩以忘言” 是陶渊明的一种真实的心理 状态。 他笔下的意象以类型化居多, 很少个性化的意象, 这是 因为他表达的是对自然的一种感受, 而不是对某个物象的观 察。 陶渊明的诗在当时不受推崇。一方面, 他的诗中的意蕴 难以被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士所认同; 另一方面, 在穷力而追新 的创作风气里, 他的诗之美也不能被人欣赏, 自然, 他的诗也 并不能给他邀来诗名, 同时他在 《五柳先生传》 中也表明写诗 只是 “常著文章自娱, 以示己志” 。 再看谢灵运的诗, 他的很多山水诗都是写出游山水, 他的 诗对景色的描写是很细致精工, 这缘于他对美的高超的的感 受能力和杰出的文学表现能力。但是他不能与自然对话, 让 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自然地融于景色之中, 他只是以理性来指 导自己, 在诗中表明他对景色的爱好与对达生之理的领悟, 以 此来表明他不屑为官。 为了迎合时风, 他在诗中细细雕琢, 频
陶渊明与谢灵运之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之比较在诗歌文坛上,陶渊明和谢灵运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第一个将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在其后的谢灵运模山范水,其创作的山水诗,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他的影响之下,南朝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作。
因此,探索二者诗歌的异同与优劣很有必要。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之处首先,是思想情感方面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于归隐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于陶渊明来说,他是自发的想要隐居的,他的理想是要造福天下的百姓,可是在那样的一个尔虞我诈、黑暗腐败的官场之中,这样的抱负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最终如同久居樊笼里的小鸟回到自然一般,无比兴奋地重新又投身到了田园生活的怀抱之中。
他的诗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塑造出来的恬静欢快的田园生活,让人感受到的是他对弃官归隐发自内心的欣喜。
而反观谢灵运,他只是因为被贬,被迫寄情于山水。
他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是想要在官场一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志向却不能的愤懑。
而谢灵运不同于陶渊明的自发隐居,他的寄情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谢灵运身处世家大族,无法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无法真正地如陶渊明一般享受田园的生活,对于权位也充满着热衷与渴望,但是却在政治上失意,上升无望。
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目光转向山水之间,以此来掩饰他对权力求而不得的失落。
“薄霄愧云浮, 棲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佳。
”不过寥寥数语,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无奈、失意以及满腹牢骚。
其次是描写侧重点的不同。
袁行霈先生说过:“陶氏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
但谢氏则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也就是山,写水亦就是水。
”陶渊明更加侧重于展现自己农村的田园生活,在劳动耕作中的感悟,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片面地描述自然景观,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他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隐逸的山水田园——谢灵运与陶渊明、王孟的对比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 e y w o r d s (1)绪论 (1)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2)(一)谢灵运 (2)(二)山水诗 (2)二、谢灵运与陶渊明 (3)(一)陶渊明简介 (3)(二)陶谢诗文异同 (3)(三)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审美倾向性 (4)三、谢灵运与王孟 (5)(一)王孟 (5)(二)谢灵运与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性分析 (5)四、小结 (6)参考文献 (6)隐逸的山水田园———谢灵运与陶渊明、王孟的对比摘要:山水诗在晋宋时期得以蓬勃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晋宋时期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身上。
他所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不仅使山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更是确立的独特的山水诗规范,形成了新的诗歌范式,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在谢之前的山水田园诗句,还是发展到盛唐甚至更晚的山水田园诗,都与谢灵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没有谢灵运,就没有山水诗的独立,而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创立者,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谢灵运、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Pastoral landscapes of reclusion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iu JunfangTutor:Wang BinAbstract:Landscape poetry in the Jin Song period to flourish, there is a big part in jin song period of the outstanding landscape poet Xie Lingyun.H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scape poems,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landscape gradually into the public view, become a new kind of aesthetic object,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unique landscape poetry specification, formed a new paradigm of poetry,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oetr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Either before Xi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however, i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tang dynasty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r later, all connected with Xie Lingyun. We can say, without Xie Lingyun,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landscape poetry, and Xie Lingyun as founder of landscape po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oetry, played a role, which form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Key words:Xie Lingyun.Tao ndscape poetry.Wang Wei.Meng Haoran绪论谢灵运作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对山水诗的确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因之被称为“山水诗鼻祖”。
陶陶渊明谢灵运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展现整体的自然美;而与之相对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
两人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诗歌风格迥异,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陶”“谢”千古并行,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山水诗创作的缘故。
田园诗与山水诗往往并称,但是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是它的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诗人更注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观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谢灵运写的最多是山水诗,是继田园诗之后,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沈德潜在曾将谢诗与陶诗作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1从诗歌发展角度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乘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写意到摹象中国诗歌一直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摘要: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固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
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诗分别生活于东晋、南北朝、盛唐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山水田园诗,并且在各自的创作中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尽管田园诗和山水诗因都写景而往往并称,但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擅长写农村风景的田园诗,除了咏史诗和少数山水诗(如《游斜川》)外,他的诗歌主体是写隐居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而谢灵运、王维皆善于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写其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经常和行联系在一起。
下面我们对三家诗人的创作做一简要比较:1.从生活地位,个性来看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曾祖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极度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尽管做了几十天县令,但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要做官须投靠军阀刘裕),厌恶世俗,崇尚自然,要做上古民(又称羲皇上人),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亲自劳动,实践个人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他的田园诗是“小国寡民”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表露.有时也露出不能耀祖的无奈。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
陶渊明是第一位;谢灵运出身于名门望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因淝水之战有功,受封康乐公)之孙,谢安是其曾祖,谢混是其族叔。
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

目录1.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1)2.摘要 (1)3.关键字 (1)4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三种差异 (2)4.1动态与静态——不同的观景方式 (2)4.2局部景观之微妙与整体境界之和谐——不同的审美注重 (4)4.3不同的审美态度 (5)5参考文献 (7)6结论 (8)7致谢 (8)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胡华丽文学院对外汉语09级指导老师:严正道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两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由于两人观景方式,审美注重,和审美态度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各具特色。
陶渊明是田园之子,喜欢在静态关照中描绘田园风光,多以某一定点为中心作慢节奏的扫描或渐进式的推移,使得人与田园景物之间构成和谐、完整的境界。
而谢灵运始终以观赏者的身份对待山水,擅长在动态关照中吟咏山水,诗人的观赏视线和描写角度总是在山水俯仰间作快节奏,无定点的推移转换,更加注重局部景观之微妙。
关键字: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田园诗The Comparision of Tao Yuanming’s idyll and Xie Lingyun’sLandscape PoemsHu HualiLiteral Arts Colle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Grade NainInstructor:Yan ZhengdaoAbstract:Tao Yuanming , Xie Lingyun,Both of them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Because the two people’s view, aesthetic attention,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attitudedespite ,also two poet's Garden, landscape poem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Son of tao yuanming's pastoral, like in the static attention depicting pastoral scenery, more centered around a fixed point as slow scan or progressive,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between people and pastoral scenery, a complete boundary. And xie lingyun was treated as a viewer landscape, is good at in the dynamic attention intone landscape, the poet's view the line of sight and Angle is always described in landscape pitch intercropping fast rhythm, no conversion poi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landscape of subtle.Key words:Tao Yuanming;Xie Lingyun;Landscape Poems;idyll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下层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生活在上层的那些文人志士也常常与忧虑恐惧为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开始走向完善,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审美模式。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山水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后人将他们的诗歌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他们的诗风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中断,儒家学者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山水田园诗吸取了玄言诗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具有所突破。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并且广为流传。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他喜欢描写恬静的田园风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写入诗中;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一代诗风,他喜欢刻画奇山秀水,善于抓住细节,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描摹,注重展现大自然的形貌、声色和生动的气韵。
他们的诗歌均继承了玄言诗,均借田园山水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诗歌的创作又各具特色。
一首首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带领下逐渐出现,就像一曲曲家园里的歌声,让人陶醉,让人向往,带人抵达自然的最深处,抵达生命的最深处。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被世人称为“山水田园诗”呢?它们又具有哪些异同呢?一、田园诗和山水诗概述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的诗歌,内容包括农民、渔夫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景物以及作者在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等。
陶渊明是在东晋末年开始写田园诗的,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当时的文人学士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因此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于乡村纵情于山水,导致文学领域的玄言诗、山水诗均盛行于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感到仕途黑暗,于是选择放弃官场这条黑暗的道路选择归隐田园生活,自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一个没有尔虞我诈、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政治统治有了一定的距离,更接近广大劳苦人民。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的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中国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诗中不一定全是写山水,但都是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一种审美,常常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南朝诗人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反映。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诗中多引用自然界的美景,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在玄言诗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二、陶谢诗歌的共同点(一)陶谢诗创作背景相同陶渊明出生于衰落的士大夫家庭。
家道衰落所带来的失落感,使得陶渊明在成长过程中便充满了焦灼的情绪。
谢灵运在年少时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
他们均矜于祖辈的荣宠,但他们当时所生活的两个时期都是个社会动乱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动摇并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文人学士不再以儒家的经学作为唯一的追求,而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主,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
他们都想通过诗歌的描写来发泄对当时政治管理的不满和生活理想的追求。
(二)陶谢诗均继承玄言诗玄言诗在东晋占据着主体地位,注重谈玄言,忽略了诗歌的艺术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玄言诗的玄理成分过度膨胀,使诗歌向老庄思想注疏。
田园诗与山水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它们是“自然”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玄言诗的兴盛为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它们继承了玄言诗的精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的谈玄说理,而是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玄言诗的玄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玄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开拓了人们向自然回归的新境界。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景观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对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自然景观不再是以媒介的形式去谈理。
如“日人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傲啸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 《饮酒》其七) “试酌百情远 ,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战! 任真无所先。
”( 《连雨独酌》) 在这些诗中 ,我们很难找出哪句是理语 ,哪句是景语或情语。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大多数前半段是写景,后半段则谈玄。
如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既有“昏旦变气候, 山水含清晖”的美景佳句,末尾又冒出“虑淡物自轻 ,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的玄理。
在谢灵运的审美活动中 ,山水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是哲理的思想和玄理的证据。
三、陶谢诗歌的不同点(一)抒发的感情色彩不同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用一种赞美的语言来赞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农村生活平平淡淡却充满乐趣,人民和谐相处,使得作者将田园看成是自己的归隐之所。
他的诗歌将当时的政治面貌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流淌着清新空气的田野,想通过田园美好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的政治统治的不满,与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抒发对农民的苦难和艰辛深感同情,远离官场隐居田园,在他的田园诗中大多数记叙了他和农夫、渔夫等挚友的生活交往和生活乐趣。
他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隐居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更主要的是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状况,所以它既是诗,又是史。
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却不同,他所写的诗歌并没有带有主观色彩的,而是用一种游赏的方式来移步换景,模范山水,景物和“我”是分开的,诗句中几乎找不到“我”。
通过山水不同时期的动态美,将山水惟妙惟肖的特点一一展现出来,通过山水的描摹刻画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的内心的发泄,通过山水的描写来反映宋朝时期的那个特殊政治形势中种种矛盾和斗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现实的苦闷、个人的苦闷和忧伤,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全部寄托在动态的山水景物中。
(二)诗歌落笔侧重点不同1.诗歌的主观意象和客观摹象“陶渊明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不仅生活是诗化的,而且感情也是诗化的,只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着重写意”[1]。
他写诗时并不会故意去描写山水的动态美,更不在乎所写的景物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他所写的田园诗中的意象有月亮、炊烟、春燕、青松、秋菊等,这些意象并不是真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通过这些意象来把个人主观情感和个性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意象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名句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陶渊明写景的特点是把“意”驾驭在景物上,他的风景是很平凡的、常见的,生活化的,他的意和这些平凡的生活、景物是融为一体的、无法分离的。
谢灵运则不同,他特别注重山资水态的描写,追求为“极貌似以写物”和“尚巧似”[2]。
如《过白岸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这两句写沿途风物。
近处是一条溪涧,细细的溪水潺湲地流过密石;透过稀疏的林木,可以看见远方是高峻的山峰。
青翠的山岚弥漫空中,既可以看得到分辨得清,又好像很难触摸的到,造成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名称,才能让读者了解到隐藏在其中的妙趣。
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远近有致、疏密相间、色彩鲜丽的青山绿水图画。
“涓”“映”二字,锤炼尤工,写出了涧水在密密山石间蜿蜒穿行的细小莹澈之貌、缓缓流动之态。
“映”字则点明山是在疏木的空隙中映出的,富有层次感。
2.诗歌的启示性和写实性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的启事性。
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陶渊明在写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外的效果,通过语言的描写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带领他们去体会那些隐藏的信息。
他的诗很少用华丽的语言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手法,大多数用白描手法,在诗句中稍微添加点色彩,便将深远无涯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出来。
陶渊明体会到在作诗的时候体会到有很多道理通过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但他不会刻意的去辩解,而是用让读者自己去领会的这种方法来解决这种困难。
如《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首诗歌,全篇没有漂亮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经过精心的安排,而是把自己的心中所想的景通过诗句表现出来,这份闲适的情趣、悠然的生活使读者向往。
谢灵运的方法却不同,他的诗歌却是用真实的语言来描写,写鸟就是写鸟,写水就是写水,注重语言的写实性。
他喜欢游山玩水,在游玩的同时发现山水景物的客观美,细心观察山水景物的每一个细节、每个时期的动态美,通过景物的细节和形貌的描写,尽力把它们一一真实的再现出来。
当他面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时,他也会有像陶渊明一样语言表达的苦恼,但他依然注重语言的写实性,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新的表现方法、新的语汇和技巧去把它们描摹出来,语言的写实性也就在他的努力下发展起来。
如《过白岸亭》中写到“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远近有致、疏密相间、色彩鲜丽的青山绿水图画。
(三)诗歌艺术特色不同1.艺术风格不同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的,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日常生活的诗化。
陶渊明的诗歌的平淡自然是用一种朴素的外衣妆裹着丰美的姿容,看似枯槁无味而实际上内在丰腴。
如“日入室内睹,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这只不过是一束极其平常的照明的荆条,但是在诗人笔下写出来的却是邻居与邻居之间欢声笑语的生活气氛。
这种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宁愿归隐躬耕,远离政治,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通过“床席”两个字,就能具体地把他安贫守俭的生活描写出来,看起来似乎很平淡,但在平淡之中却包含着一种超然的洒脱。
而谢灵运的诗歌大多数是按游览顺序来写景的。
陶渊明虽然被称为田园诗的始祖,但他写景的句子并不多,而谢灵运是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将旅途中所看到的景物写入到诗歌中,并重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追求辞采美、色彩美和韵律美。
2.抒情方式不同陶渊明的诗歌往往情、景、理和谐交融,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和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