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灵运和谢跳山水诗的异同

合集下载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谢灵运(385年-433年)和谢脁(459年-501年)是南朝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文化名流。

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文化造诣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他们对于李白山水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山水诗以豪放奔放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李白的山水诗多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为主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诗人内心世界的交融。

谢灵运和谢脁为李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将其发扬光大。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山水诗的创作家,他的山水诗以写景为主,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细腻之处,同时也融入了李白诗歌中的豪放和激情。

谢脁是南朝宋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成功借用李白山水诗的诗人。

谢脁与李白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李白山水诗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山水诗风格。

谢灵运和谢脁的诗歌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李白山水诗的借鉴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李白山水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总而言之,谢灵运和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将李白的创作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谢灵运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他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谢灵运是李白的好友,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艺术上的交流。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李白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各自独特,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首先,谢灵运的山水诗受到了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山水诗以豪放、奔放著称,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自己豪迈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热爱。

谢灵运在创作山水诗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的山水诗常常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自己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喜悦和自由。

这种风格与李白的山水诗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受到了李白的启发和影响。

其次,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与李白相似的个性特点。

李白是一个豪放、激情四溢的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自由的精神。

而谢灵运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谢灵运在与李白的交往中,受到了李白个性的影响,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这些特点与李白的山水诗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在李白的影响下,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最后,谢灵运与李白的交往对他的书法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李白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气韵生动、豪放自如而闻名。

谢灵运在与李白的交往中,不仅受到了他的诗词影响,还从李白的书法作品中汲取了灵感。

谢灵运的书法作品在笔法上追求自由奔放、气势磅礴,与李白的书法风格有着相似之处。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谢灵运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谢灵运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受到了李白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个性特点上,他与李白有着相似之处,也受到了李白的影响;而且在书法创作方面,谢灵运从李白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启示,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谢灵运与李白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不仅丰富了双方的艺术创作,也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简论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艺术特色异同

简论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艺术特色异同

简论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艺术特色异同摘要:谢灵运和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

在艺术特色方面,二人的山水诗具有相同之处,两人的山水诗都表现出精密工巧的诗艺,都具有精细淡雅的诗风。

这些都可以说是柳宗元对谢灵运山水诗表现手法的继承,同时还有发展,如在抒情写景方式、用字设色方面,柳诗发展了谢诗而表现出不同。

要研究山水诗,谢灵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真正开创者,后世的山水诗作家在创作诗歌的艺术特色中都或多或少对谢灵运有所继承。

柳宗元也不例外,他在永州、柳州创作的山水诗在艺术表现和精神实质上,都与谢灵运有密切关系。

二人山水诗艺术特色表现出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密工巧的诗艺就从创作艺术而言,谢灵运崇尚写实,在描写山水时注意深刻刻画山水之貌,极具写实之能。

而在写实的同时足可见其精密工巧的诗艺,例如他的名作《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这首诗具铺叙之能,也极具写实之能,他笔下的美景有:晓雾,鲜花,涧水,溪流。

在描写这些景物之时,谢灵运利用工整的对偶使本诗增色不少。

例如这一句“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对偶十分工整贴切,“岩下”对“花上”“云”对“露”“合”对“泫”。

不仅用词恰到好处,而且词性相同或相近,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思一目了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看出谢灵运精密工巧的诗艺。

柳宗元的山水诗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他的《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

这首诗为铺叙写景之作,且与谢诗相比,柳诗铺叙渲染的诗艺略胜于谢诗,柳宗元把界围岩水帘的色调、声色以及山川美景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水帘、青苔、绿草、新月这些美景在他笔下有了灵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而且在描绘的过程中工于对偶,如描写水帘的形象是“歊阳讶垂冰”,水帘的色彩是“的皪沉珠渊”,声音是“百日惊雷雨”背景是“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

这些诗句对偶十分工整,若没有精工细刻绝对达不到如此境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继承了谢灵运写诗技艺,他们二人的山水诗皆表现出精密工巧的诗艺。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比较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诗歌内容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谢灵运和山水诗

谢灵运和山水诗

3 、诗歌风格、技巧方面。
其诗风俊逸雄迈,华而不弱。杜甫《春日 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六朝人为清新易,为俊逸难。实由其为人 体气豪迈,多不平之气。《南齐书 · 文学 传》称其作品“发唱惊挺,持调险急,雕 藻浮艳,倾炫心魄。”追求奇险艳丽,惊 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三、鲍照的文与赋
3 、总体风格清新自然,但又讲究对偶与 辞藻,精于锤炼字句。其诗多有佳句。 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 彭蠡湖口诗)“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 涟。”(《过始宁墅》)“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岁暮》)“昏旦 变节候,山水含清晖”,“林壑敛暝色 ,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第十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兴起
《文心雕龙 · 明诗》:“宋初文咏,体有 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山水诗是继玄言诗之后出现的,但 它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特别是玄学的流行有 关。
当时的文人大都崇尚老庄,追求个人身 心的自由而鄙视事功,山林正是在社会 束缚之外而给人带来自由快乐的场所。 由追求闲适自由而厌弃官场,醉心山水 ,乃至希企隐逸,是山水题材进入文学 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嵇康、左思等人的 诗作,都与这种生活追求有关。
( 3 )描写边塞生活
《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 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 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 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 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 自飞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 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 为国殇。
又善于以画家的敏锐感受力去捕捉和表 现山水景物的审美特征,其山水景物具 有远近、明暗、疏密、浓淡、虚实的种 种对比关系,同时又和谐和一致。不仅 绘色,而且绘声,声色交织,从总体上 传达出山水给予人的主观印象,写出了 诗人眼中的自然,耳中的自然,心灵中 的自然。

略论谢灵运柳宗元山水诗之异同

略论谢灵运柳宗元山水诗之异同

第7卷 第6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 7N o 16 2008年11月Journa l o f Luohe V ocationa lT echno l ogy Co ll egeN ov 12008收稿日期:2008-03-12作者简介:侯发迅,男,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略论谢灵运柳宗元山水诗之异同侯发迅(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3)摘要:谢灵运和柳宗元作为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山水诗人,二人的山水诗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似中又蕴涵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就二者山水诗的同与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谢灵运;柳宗元;山水诗;孤独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8)06-0057-03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奠基者,柳宗元则是唐代山水诗四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诗数量虽然不能与谢灵运相提并论,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山水诗幽峭洁净,刻画入微,寄情深远,自成一家,代表了柳诗的主要艺术成就。

因为谢灵运和柳宗元有着相似的身世和仕途经历,所以二人在山水诗创作上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元好问5论诗绝句三十首6中曾有/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0的评论,指出了柳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渊源关系和共同表达出的/寂寞心0。

刘大杰先生的5中国文学发展史6中论及柳宗元时也指出:/柳宗元的山水之作,非出于陶,而颇近于大谢。

0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都具有山水景物的风容之美,同时也都在山水诗中郁结着浓厚的孤独寂寞之情,但是二人的的身世际遇和性格并不完全相同,导致他们的山水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对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两者山水诗的相同之处(一)寂寞情怀谢灵运和柳宗元都出身名门望族,谢灵运处于士庶权利更迭期间,谢灵运作为士族旧贵,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庶族地主的冲击下日益衰落,谢灵运历经抗争和努力,结果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连续被贬,不能在自己身上恢复家族往日的荣耀。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山水文化”是近年来“文化热”中重要的一支,以山水诗和山水画为主要的载体,尤以山水诗为胜。

因为山水诗将自然景色与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心态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

谢灵运和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形成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可以说是他们奠定了我国山水诗创作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孟浩然等人无一不是及其踵武、继其风范,从而形成了我国诗歌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一脉。

因而研究谢灵运、谢朓二人的山水诗创作意义深远。

通过对二人作品的差异比较,从中不仅可以总结出值得后世借鉴的创作手法与技巧,还能看出二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异,窥探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二、研究情况总结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

自梁代钟嵘起,历代都有学者对二人进行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准的评价。

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关于谢灵运、谢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就谢灵运而言,对于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谢灵运思想的研究,以叶瑛的《谢灵运文学论述》论述最为全面和深入。

该书从道家思想、佛学思想和儒家思想三方面的影响中分析了谢灵运思想的复杂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即“灵运本道家之达观主义,故求超脱之自我;本佛家之顿悟及缮性,故求理想之世界;本儒家之尚志不屈,故主适性。

合此三大思潮而造成一种超人之思想。

此思想骤难实现,教可近似现实之理想世界,惟山水而已。

”二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研究,集中于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及谢灵运山水诗创作艺术技巧和成就上。

在张我军的《山水诗与谢灵运》、许文雨的《谢灵运研究》、邓潭州的《论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等著作论文中对这两点均有详细论述。

三是对谢灵运山水诗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的研究,谢诗一开山水之风已成定论。

较之于历代对谢灵运的推崇,谢朓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钟嵘将谢灵运列为上品,而将谢朓列为中品,虽然后来得到了李白等人的推崇,但对其研究较之谢灵运要少许多。

谢灵运与谢脁山水诗之比较

谢灵运与谢脁山水诗之比较

谢灵运与谢脁山水诗之比较迟骋【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摘要】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Xie Lingyun and Xie Tiao's landscape poetry whatever the contents and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It is the time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creation of landscape poetry .While Xie Tiao studied the creation of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ms he also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poem writing .To replace Xie Lingyun ’ s literary quotation in the writing of landscape poetry , Xie Tiao wrote his poems with the natural and fresh style to express his personal feelings.%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创作,无论是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思想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这既是二谢不同个性特征在诗歌中的外现,也是二谢所处时代、生活经历不同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

同时谢朓一方面学习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如在诗歌中多抒发个人情感,而非谈玄悟理;以清新笔调抒情写景取代谢灵运的用典,显得自然而又清新。

【总页数】4页(P111-114)【作者】迟骋【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重道"与"重情"——从谢灵运到谢脁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嬗变 [J], 李艳敏2.论谢脁山水诗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 [J], 卞波3.论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兼论谢灵运、谢眺山水诗的继承关系 [J], 关玉林4.一生低首谢宣城——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的文学接受 [J], 曹巍5.论谢脁山水诗的意象美 [J], 王辉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正题):论谢灵运和谢眺山水诗的异同(副题):学院: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及其职称:撰写时间:2013年12月9日至2014年4月30日系主任批准日期论谢灵运和謝眺山水诗的异同[内容提要] 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山水诗的代表性的诗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这一流派,他是我国第一个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富丽精工、典雅凝重;谢眺的山水诗语言流转圆美,呈现一种自然平秀、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关键词] 谢灵运谢眺山水诗异同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灵运为元嘉之雄,谢朓为齐梁冠冕,他们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各有不同。

历代研究者都十分关注其诗风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求山水诗发展成熟的历程。

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深入确切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

一、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传统文人士大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风气,相对安定的环境,江南明媚美丽的山水风光和士族文人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都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南朝宋初的谢灵运由于政治的失意而优游山水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发泄其忧愤,于是山水诗终于独立于玄言诗进而发展为一个全新的诗歌领域,并最终取代了玄言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1],“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对这一演变作了精到的摡括。

谢灵运与谢朓的人生有着相似的悲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作为东晋士族谢氏的一员,以家世和才华投身政治,最终又都被政治的漩涡吞没。

谢灵运出世时的谢氏家族,还是当轴士族,华丽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谢灵运狂傲自负的性格,在朝中不得志,却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负隅顽抗,终究未能摆脱被“诛杀”的命运。

谢眺出身于没落时的谢氏家族,谢眺身陷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谢朓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进而想到全身远祸。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 沉浸在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缅中而不甘寂寞,希望以自己的才干获得高官厚禄,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

故而谢朓亦与谢灵运一样热衷仕途竞进,有很强的功名利禄心。

但谢朓性格比较软弱,处世态度苟且犹疑,惨烈的政治斗争、险恶莫测的政治环境使他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处处不得志,最终以悲剧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谢灵运和谢眺的人生都是和谢氏家族有关系的,一个是在家族繁荣昌盛的时候诞生了,一个生活在没落时的谢氏家族,整天为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而进行斗争!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两位伟大的山水诗诗人!二、同样对山水进行描写但创作技巧不同谢灵运一生纵情山水,诗以山水为主,他的诗大部分作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谢灵运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山水的景色,明丽优美,情调开朗,给人以清新之感。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势,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己微。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2]这首诗描写了谢灵运从始宁的石壁精舍归来时傍晚泛舟巫湖的景色。

前六句叙写自己一天之内的观览历程:山中气候早晚不同,山中景色清新明媚,五彩缤纷,谢灵运乐而忘返。

林峦山壑之中,开始敛聚着沉沉暮色,夜晚降临的时候,天边凝聚着淡云余霞;湖中的田田荷叶重叠掩映,密密的菖蒲稗草依偎交错;天色、湖光、荷花、水草,一切景物都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明暗交错,清辉娱人,谢灵运的心情自是愉快欢悦。

最后四句写游览以后悟出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结构紧密,次第井然,语言工巧,笔触细腻,特别是对巫湖晚景的细致刻画,清新自然。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是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的名篇,但不算佳篇,这个是因为谢灵运的山水诗通常采取“记游—写景—说理”三段式结构,单调而板滞,特别是谢灵运借山水以说玄理,更显得隔阂而迂拙。

谢灵运的代表作《登池上楼》反映了其山水诗的基本模式:潜蛟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阳。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先写仕途失意的郁闷,次写春天美景,最后写归隐的愿望,虽然力图追求情景理三者和谐,但全诗毕竟不那么自然,这种“为文而造情”创作模式,也反映谢灵运创作的特点!由于结构的单调,语言过于过分雕琢,谢灵运的山水诗难免有堆砌、冗长、晦涩的弊病,特别是诗歌最后的玄言的尾巴,更影响了其山水诗的艺术效果,也成为了和谢眺山水诗不同的地方之一!谢灵运以游记的形式去描写山水,取景幽奇,多绝壁、连嶂、稠岭、峭岩、幽谷、孤屿等,景物与读者相当陌生,难以产生心理共鸣。

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奇异景象,主要是想在探险猎奇的游览中聊以慰籍那孤独苦闷的心灵。

因为苦闷,他不断怀新寻异,发现山水奇境;因为孤独,取景意象陌生,远离世俗。

如“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的富春渚,“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的绿嶂山,“跻险筑山居,披云卧石门”的住所,即使是深受后人称道的《登池上楼》也使用了“潜虬、飞鸿”的神奇之景。

谢眺的山水诗把日常习见的景物,随时地予以诗化,取景更趋丰富多彩。

景物取自身边生活,消除了接受者和景物的隔膜,景之于人亲切平易近人,如写人们熟视的黄昏之景,谢眺品味出了不同的风味,既有“余霞散成绮”的明丽,又有“日隐轻霞暮”、“日暮有重城”的苍茫,而那首闲暇之作《冬日晚郡事隙》则使黄昏之景更显平易近人。

此外,《落日怅望》、《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都被诗人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

其《落日怅望》见下: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慕归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琊政,方憩洛阳社。

[一般的事物,被谢眺赋予新的审美内涵,给以人新的美。

这就是谢眺和谢灵运的在创作中对景色的取材不同的导致两人同为山水诗代表诗人在创作技巧上所形成的不同之处!谢灵运取材于游记所遇到的景色,谢眺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色而且还给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审美内涵。

三、同样对山水进行描写但手法不同谢灵运的诗注重形式美,富丽精工,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诗歌的声色之美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形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的风格,在炼字、对偶、声韵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谢灵运被后人奉为山水诗不桃之祖,在字词冶炼上,是有着代表性的。

谢灵运诗如人化境的炼字艺术,在动词的使用上有多方面的体现。

如《过始宁墅》诗“白云抱幽石,绿簇媚清涟”两句,“抱’、“媚’二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自然贴切、神韵独具,“自是古诗中句眼”((采获堂古诗选》)。

又例如《登池上楼》注重遣词造句,运用排偶,比兴典故。

其《登池上楼》见下: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谢朓的诗,体物精细,工整流丽,这与其诗作中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存在紧密联系,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采用了对比手法,一是色彩对比: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对比: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对偶的运用使谢朓的诗便于吟诵,富有音乐美;表意更为凝炼,抒情酣畅淋漓。

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见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四、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而谢眺发展了山水诗谢灵运所处于诗坛环境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3]表达了这种新变的追求,当时诗坛玄言诗仍旧占有统治地位,谢诗能从玄言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

当人们读厌了那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丽典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排章用句字字斟酌,经营安排,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的过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谢灵运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林隐逸总是与仕途对立的,在仕途失意后,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徜徉于山水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

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

谢灵运第一次真正把山水当做审美和描绘的对象,并对自然的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刻画,力求绘声绘色、形似逼真,对谢眺的永明体诗及后世的山水诗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是会受到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

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已被消除殆尽,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做到了情景交融,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这一审美观念,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

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沈约《伤谢眺》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4]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

谢眺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

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

谢眺被称为齐梁诗坛的“首杰”,他发展了山水诗,并且很好地实践了新体诗的创作,既吸收了谢灵运细致与逼真的长处,又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避免了谢灵运的晦涩和板滞的弊病,将精妙的景物描绘与诗人的主体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

谢眺的山水诗较少繁辞冗句,言语流转圆美,不同于谢灵运的富丽精工,而呈现一种自然平秀、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

如《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

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纵观山水诗的历史,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山水诗派创始人、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谢眺在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了山水诗,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永明体,给山水诗做出了贡献!谢灵运和谢眺前后继起,大力创作山水诗,为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