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论李鸿章之褒贬

论李鸿章之褒贬作为晚晴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对于他的评价,不管是生前还是逝世后,人们总是褒贬不一。
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这是贬的观点。
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这是褒的观点。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我们要以辩证的唯物观点去客观评价他。
19世纪是中西方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即将崩塌,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处在这一时期,作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在这缝隙中艰难生存,思想也充满矛盾。
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谈谈他的强国之路,与国内一些改革派组成洋务派集团,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众所周知,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魅力和争议的晚清重臣。
24 岁考中进士,后以他又在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也曾经参与过清朝末年的多次重大事件。
似乎对于李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
下面我将就我自己的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相关看法,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从个人才华评价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已经将这个个人完全和晚清的那段历史(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惨败)完全糅合到了一起,仿佛其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于是,当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在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上签下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个人本身品质才华的考察。
就李鸿章这个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才华和魅力的。
公21岁,中乡榜公24 岁,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差不多也是当时安徽最年的翰林。
其曾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出了他的文采之外,更多的或许还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
由此,李鸿章的才华可见一斑。
二、从兴办洋务成败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生命中的一件不可不提的大事就是兴办洋务。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为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等是也;二为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另外还有为军事服务的相关事宜,如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 年开始的30 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首位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在当时的清朝,能意识到西方武器,西方军事的优势,并采用西方技术,李鸿章不能否认是具有远见的。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过去,由于受他人的影响,我也这样认为。
但是,当我看完有关李鸿章的视频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懂得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李鸿章,相对来说我比较认同李鸿章了。
如果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李鸿章是大清国的一名忠臣。
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他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政治作为。
这些应该多论,这是他的作为,是他的贡献。
他还毕生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经济的研究有独特的心得和认识。
但是他与一般的研究经济宏观战略的经济学专家不同,因为他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他还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去把他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到企业管理之中。
可以说,他是一名企业家,一名经济学专家,但是加上他领导者和政治家的角度和身份,所以他的远见和卓识,他的才干和能力就远远超出和高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学者。
可以说,李鸿章是集众多才能于一身。
在晚清外交上,李鸿章担当了重要一职,而真是晚清外交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鸿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卖国贼”的称号也就出来了。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近代外交上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他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人,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后是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介绍李鸿章的一生,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人物评价正文:一、李鸿章简介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
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
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
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
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
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
不久,庐州也被收复。
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
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
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
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很难客观。
但是,不管是如何评价,理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去看待,不能从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
历史人物翻案有些有意义,但是哗众取宠居多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很多纬度。
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有很多角色,评价现实中的人不也有不同的视角吗?我们举个例子,马云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企业家。
对于他,大家认为怎么评价比较客观呢?A:马云其貌不扬B:马云太帅了,在达沃斯论坛上谈笑风生!截然相反的评价,但是,都是事实。
A侧重的外貌,B说的是个人能力和表现。
A:马云太聪明了,简直是商业天才B:马云读书不行,复读三年才考上杭师大,没什么天赋两个人说的都是事实。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马云,或者别的什么人,只要有故事,有历史的人,做出很多评价。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对马云的评价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很有商业头脑,而且是很有格局的一个人。
因为,马云之所以对整个社会比较重要,之所以被大家谈论,跟他的长相,高考成绩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创建了一家很成功的企业——阿里巴巴!评价一个人,有不同的纬度,不同的角度。
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我们需要抓住他作为公众人物的核心因素,而不能本末倒置,虽然说的可能是真话,但是,却是有误导性的。
假如我给一个外国人介绍马云,说他是一个复读三次才考上杭师大,数学很差,但是英语很棒,成功留在杭师大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并成为杭州最出色的英语老师之一,非常励志。
我说的话都是真的,但是,跟显然,这个描述对于一个不了解马云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英语老师。
而我们很多朋友给历史人物翻案,除去那些胡编瞎造的之外,通常就是抓错了重点。
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是好人。
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自己,管理能力不行。
魏忠贤做事很有手腕,是个能臣。
对不起,这种评价,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资料,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但是彻底推翻历史定论是不合适的。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内容摘要】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而我觉得李鸿章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义节孝”的世界观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
他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爱才而用。
【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爱才而用一、忠君爱国评价一位大臣看他是否忠君就要看他的上级是怎样评价他的,而作为李鸿章的上级,这位在专制体制中掌握最高权力者的慈禧,却很少干涉大权在握的李鸿章,对李鸿章十分信任和放心,当李鸿章面临多次的危机,他的公开对手和潜在对手曾多次罗列罪名,收集证据,要弹劾他甚至是要置他于死地的时候,都是慈禧在关键的时刻保护他。
但当慈禧觉察到恭亲王自以为功高过主得意洋洋是,她就毫不犹疑地收拾了她的第一个合作者,一个曾经亲密的盟友。
也从侧面反映出李鸿章的忠诚,并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付出。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假如李鸿章对清王朝取而代之,那他至少有三次机会面对这个问题。
第一次,1880年的清国与俄国关系危急,俄国以伊犁之战对清国进行威胁恫吓,有进一步扩大事端之势。
当李鸿章向曾经的洋枪队统领戈登询问对当时时局的看法时,戈登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今日的情形,终不可立于往后的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
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
”李鸿章听后沉默一会,说“那当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从未背叛过朝廷,另外,那不会成功的,我会掉脑袋的。
”第二次是孙文给李鸿章上书的时候。
当时正值1894年6月家甲午战争前夕,孙文写了《上李傅相书》,由王韬为之润色,郑观应为之引荐给李鸿章,在这份《上李傅相书》书中,孙文大胆地向李鸿章提出取而代之的建议。
而最终上书的结果是,李鸿章安排幕僚给孙文弄了一张护照,让他“先游历泰西各国,学习农务,艺成后返回中国”第三次是1901年,当义和团运动无法控、八国联军群起进攻北京市,西太后急召李鸿章北上议和。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如果把十九世纪世界人物做个排名,李鸿章一定能排上位置。
曾几何时,笔者读了一些晚清涉及到李鸿章的奏折、谕旨,我发现一个现象:李鸿章绝对是当时既认识到洋人的强大,也有手腕能力的人。
要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庚子国变这段时间里,大清国皇族、贵族以及重臣们对世界大事知之甚少,依旧迷恋在自己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不能自拔。
然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洋人的强大、武器的先进。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别认为这是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无比艰难。
问题是,李鸿章是看到了洋人强大以及自己的缺点,可是真正在革新方面的建树,还处于兴办工厂、购买武器装备,而不是革除满清弊端,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改革。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的从上而下的大规模有效改革,这点是李鸿章不敢想的。
李鸿章做的最多的是就把大清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修修补补,让它再撑上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鸿章把更多的智慧用在了攫取家族(个人)利益和自保上,实在有点遗憾。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就是大清最好的裱糊匠。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喊出上面几句话时,或许已经预料到了一些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做了一个“裱糊匠”。
李鸿章被骂得最多的是甲午战争惨败以及后来签订的《马关条约》。
不过,西方报纸却从另一方面给予李鸿章评价,“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的评价时常被提起,最出名的就是那句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还把李鸿章跟历史人物作了一番对比,在他看来,“(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字数:2831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这样认识和评价李鸿章,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李鸿章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1 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表层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利,所以洋务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
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其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2 李鸿章一生主要做了什么事情。
2.1 政治生涯,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又是忠君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他与清廷互相依存,荣辱与共。
他凭借清廷爬上权力顶峰,清廷则把他誉为华夏栋梁,声称“无鸿章无清朝”。
他的悲剧在于既看出清朝统治风雨飘摇,又在自己自立有余时还勤勤恳恳服侍皇室,决不另谋他途。
他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新政、推行“和戎”外交,无一不是为了挽救清朝沉没的命
运。
2.2 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客观上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但李鸿章毕竟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对内残酷剥削、对外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
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不可赦。
2.3 在经济上,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
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不仅在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而且代表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躯体,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
梁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
2.4 在文化上,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开阔了国人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2.5 在外交上,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蜜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
以至在当时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时人称“一生功过在和
戎”,外交的成败,自然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当否。
鉴于封建的中国综合国力远逊于列强,李鸿章主张以“羁縻”之策推行“和戎”外交。
这一外交政策从实际上看,有得有失,而失远大于得。
他指挥过以失败告终的甲午战争,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除了极少数平等条约外,其他诸如《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蜜约》、《辛丑条约》等均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对此,作为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的李鸿章绝对难辞其咎,因此说他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当然李鸿章本人由于“好以利禄驱众”等独特的性格特征,决定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也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贪污腐化的一面,并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
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
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漩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人物不能求全责备和有严重的脸谱化倾向,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以偏概全,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他的所作所为,从阶级分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