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浅谈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篇二《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鲁西南某校思想政治教育期末作业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

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

笔者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功劳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商人手中多收钱,而不是剥削农民。

这支军队在保卫上海,转战苏南,牵制太平军东线兵力,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的人才观

李鸿章的人才观

浅谈李鸿章的人才观河北省辛集市第二中学王冀迅摘要: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作为洋务派旗帜的李鸿章敏锐地感觉到时代呼唤新型人才,于是他力破陈规,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观。

他主张在育才上,改革科举,创设学堂,派遣留学,鼓励学习西学;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注重实用,注重西学,兼顾中体。

虽说他的人才观也有诸如没能注意引导人才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足,但毕竟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对社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开洋务进取一格唯才是举西学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学西学,办企业,建海军,设学堂,改革科举,派遣留学,开创了同光中兴的新气象,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而洋务派当中,李鸿章堪为领袖和旗帜,他的贡献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还在于他在思想等方面也颇多见地,尤其是其人才观,认识深刻,影响深远,研究它,对于现在我们推行人才强国战略,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人才,李鸿章曾说过“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我想这或许能概括其人才观的两个方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简析其人才观,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李鸿章在给同治的奏折中谈到了自己的认识“洋人入中国已三十余年,驻京已十余年,以兵胁我,殆无虚岁,而求练达兵略精通洋法者,互不数观”, “军务肃清以后,文武两途,仍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而以章句弓马施于洋务,隔膜太甚,…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而出?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有甚于今者。

以中国之大,而无自立自强之时,非唯可忧,抑亦可耻。

”⑴由此可看出,李鸿章认为洋人能够入中国“胁我”,原因就在于其“兵略洋法”之先进,其人才之优秀,而中国长久以来,以章句弓马即科举取士,已远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所用非所学”,当然就不能“练达兵略精通洋法”,也就不能克敌制胜了,所以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克敌制胜自立自强,不仅要“练达兵略精通洋法”,更要有精通于此的人才。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文档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文档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总的来说,李鸿章生错的了时代,处在新与旧的交际,也使他成为了一个矛盾,在世界享有巨大荣誉,与当时德国的禆斯麦,英国的格兰斯特并称为世界三杰,又有东方禆斯麦的美誉。

却在国内只有卖国贼的骂名,如果他生在更前点的朝代或更后点的现代一定都会是不错的改革家和外交家,但在那个时代,不得不说是他的悲哀,更是大清国的悲哀。

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中国李鸿章近代化说到近代化,就不得不提洋务运动,提到洋务运动,就不得不提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一生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辉煌无比,创建淮军,坐拥亚洲一流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身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数职,可谓出将入相无出其右,被誉为中兴名臣。

但晚年却是甚是凄凉,背负各种卖国条约签订者的骂名,辱其为卖国贼。

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不可磨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个人认为是有近代军队开始的,更细一步说就是在淮军在上海郊区操练西式军操开始的,而淮军恰恰是李鸿章一手创建,随后他带领的洋务运动更是大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军事方面,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淮军,并一举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扶大厦之讲倾,而这些将领也在日后在为走向共和的革命军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他在著名奏折《筹议海防论》中提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以超前的眼光看到大清有海无防的窘境,祸乱必从海上来,提议建立海军,并敏锐的提出中国沿用到现在的国防策略,防御之要点在两处,一在西北,而在海防。

随后朝廷采用建海军之议,李鸿章便亲自出访欧洲,学习考察,购置定远,镇远等重型战列舰,建立起亚洲一流的北洋水师,意一时腐朽的大清国好像又焕发了生机。

经济教育方面,李红华章在极力维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实现现代化,创办亚洲最大的制造局,又建立起一系列的近代化工业,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等,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虽然这些现代化企业无一例外的烙有封建体制的印记,但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突破整个社会,是什么时代就该做什么时代的事,李鸿章既是封建体制的受益人自然得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提出要打到帝制的现代思想。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近代外交上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他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人,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后是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介绍李鸿章的一生,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人物评价正文:一、李鸿章简介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

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

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

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

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

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

不久,庐州也被收复。

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

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

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

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浅谈近代历史人物之李鸿章

浅谈近代历史人物之李鸿章

时代的英才,历史的悲哀——浅析近代历史人物之李鸿章1864年之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西方列强的侵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错综交织;这又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腐朽的旧制度逐渐崩塌,新技术新思想的传入,不同阶级革命带来的新制度交替出现。

就是在这样的“三千一大变局”,在清政府面临自己即将终结的命运之时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许多人说他签署不平等条约,消极抵抗入侵,是彻彻底底的卖国贼;也有许多人说,他说杰出的外交家和实业家,为那个时代下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国富民强做出了贡献。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从李鸿章在经济、军事和国防、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综合阐述我的观点。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

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

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军事和国防领域,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 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 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
李鸿章主要历史活动
(一)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 (二)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三)李鸿章与签订的条约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内忧外患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举事。 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以摧枯拉 朽之势,扫荡湖南湖北,沿江向东进 击,在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分庭 抗礼的政权,太平天国。
李鸿章所造就的近代中国“第一”:
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军队; 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 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第一个语言和工程技术学校:广方言馆; 第一次公派留学生:1872年留美幼童; 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4年《中秘条约》;
轮船招商局
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 第一个电报局:1880年设立于天津的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北洋海军; 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面中国近代国旗; 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 第一个海军基地.....
祸不单行,那个靠鸦片发家的岛 国英吉利又卷土重来,它伙同另一“ 强盗”法兰西,自南向北,一路强行北上。
清廷不得不再次接受城下之盟,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一番割地赔款的妥协之后,中国成了西方人可以随意进出的后院,大清国库成 为他们的提款机,皇室和官僚系统变成他们的“看门人”,英法心满意足地撤军, 中外似乎暂时可以“相安无事”;可太平军却未曾消停,他们和北方的捻军联手,愈 战愈勇,全国14个省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禧的代 言人,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 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约有用吗? 他只是一个替罪羔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综上总结:
从签定卖国条约上看,李鸿章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但从“兴建洋务”“筹备海 军”“创办民用工业”上讲,李鸿章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李鸿章 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 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 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 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大多数人眼中的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 笠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避而不谈, 或语焉不详。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
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但李鸿章真的像大家这 样认为的吗???
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李鸿章回乡创建淮军, 镇压太平天国。
由于镇压有功,李鸿章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成为一个握 有军政实权的封疆大使。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鸿章聘请西洋军官训练士兵, 置办西洋兵器,使淮军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成为了晚清的重臣。
小结:
从李鸿章的出身和教育背景来看,他不可能在 当时背叛清庭而投靠另一个“清庭”。李鸿章 出身于官宦世家,李家是世受皇恩,因此李鸿 章要竭尽全力救清于危难之中,李鸿章镇压太 平军是他的“忠君”的表现,由其阶级立场决 定的。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 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改革内容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始终相关的人物,在其开展 的洋务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得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
李鸿章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 代第一批科技人才。
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
同年《中法新约》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
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谁之过?
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二.参与洋务运动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 法而不用其人。” ——李鸿章
历史背景
时间:19世纪60~80年代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 国内:清政府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国内农民
战争陷入低潮
改革内容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 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从签订《马关条约》来说,甲午战争时,恰逢慈禧 太后六旬大寿,这个抱定“宁亡外夷,不给家奴”的清 廷主宰者即主张从速和解了事,以免影响她的庆典。 事实表明,这种“议和”的主谋者是慈禧太后。同时, 还不应忽视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这次“议 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战败的情况下进行的。显而易见, 在敌人炮口下的“议和”,清政府无论派谁为“议和”代表, 都不可能改变战败受辱的地位。由此可见,《马关 条约》的最后签订,李鸿章虽有其不容推卸的责任, 但这笔烂账却不能笼统地算在他个人的头上。
评价: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 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 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因 此洋务运动以失败收场。
三、李鸿章与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 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辛丑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 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 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 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 白银,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李鸿章不为人知的一面
《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刚开始拒绝谈判,”清政府为 什么不派恭亲王奕诉或者我的老朋友李鸿章来呢?"。清政府慌乱了,恭亲王是皇室 贵族,自然不能去日本受战败议和之辱,于是,这个"丧权辱国"的任务就落在了李 鸿章的身上。刚开始谈判陷入僵局,双方都不愿退让,这时候--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发生了,李鸿章遭遇刺杀,子弹击中左颊骨,"入骨两寸有余"。而李鸿章醒来后却 兴奋不已,喊道,此血可报国!在发回国内的电报也只是简单写道:"伤处疼,弹难出。 "此后日本迫于压力,将三亿两白银减少为两亿两,辽东半岛也得以保存,李鸿章 则表示"要不再打我两枪?“
谢谢观看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即使是 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 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 等官场恶习。
走进李鸿章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 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历史人物讲解:李鸿章
一.李鸿章简介 二.李鸿章主要历史活动 三.他人对其评价 四.总结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1901), 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 堂,亦称李合肥,本命章桐。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 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 重臣,著《李文忠公全集》。
79岁高龄的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内外交煎,累月发烧吐血,卧 床不起。在他临咽气之前数小时,俄国公使还不放过他,来病榻前纠缠,逼其画押 把整个东北作为俄国的“保护地”。李鸿章这次再也不肯上当,抵死不签,继而引发 大吐血。
临终,他嘴里还在痛骂向慈禧力荐义和团的前任山东巡抚,“毓贤误国!”
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历史活动, 我们不禁问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 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 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 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 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甲午中日开战之前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 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比之西洋各国毫不逊色,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更是使清 朝的国防力量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中国的军队从大刀长矛的中世纪军队一变而为使用先进兵器的半近 代军队。
李鸿章也就成为了中国现代专门教育和军事现代化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