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

合集下载

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案例

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案例

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案例
1、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唯物史观的说法。

2、唯物史观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人物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人物的动机和立场。

3、拿岳飞举例分析下,岳飞被某些人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千古罪人,这就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当年根本没民族大团结这一说法,和来破坏民族团结一说。

如果岳飞是破坏民族团结了,辽国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对抗国家统一呢!
岳飞是南宋军队将领,本身占有大量土地——也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他是地主阶级。

因此,他坚决抗金,保卫国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迹,符合当时南宋社会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也积极镇压钟相、杨幺的起义。

4、元朝建立后更是绝好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例子。

说起来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当时穷苦的蒙古人一样是社会下层,有权有钱有土地的南人一样是社会上层,即使是蒙古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

元朝初期山东有个起义军女头领叫杨妙真,就是汉人,而且是女性,后来封侯。

《元史》里记载了很多当官的汉人,甚至留下了专门的传记,还有很多为了对抗朱元璋而被杀。

当然,汉人是副职居多。

所以,元朝真是阶级分析的好例子,穷人、农民就是被剥削阶级,不会因为
你的民族而改变你的社会地位。

历史与名师对话1-2-4

历史与名师对话1-2-4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解析: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而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B、D均正确。

答案:C2.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王朝统治为“知有民族”,建立的政权仍具有封建色彩为“知有君主”,但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权、民主等问题,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评价是客观的。

答案:B3.(2011·南通模拟)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解析:逐项分析,银价上涨,说明白银大量外流,这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大量倾销商品有着因果关系,故选A。

B项错在“开始”两个字,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时就开始了。

C、D两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4.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四项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太湖流域湖丝出口欧洲情况B.1679~1833年间中国湖丝出口逐增主要得益于上海港的便利C.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湖丝出口猛增得益于五口通商的刺激D.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洲扩大了对中国湖丝的需求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包括上海,B项中时间不符,A、C、D三项分析均正确。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摘要:本文以李鸿章的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和评价标准不同而引发的对李鸿章的不同看法的这一个例,引出对历史人物评价普遍性法则的探讨,最终得出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应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这一普遍原则。

关键字:历史人物人物评价思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的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

这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以理性来思考历史人物的伟大,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面广泛,不仅由于史家立场所限、视野所限,而且因政治运动,如“文革”中的儒法斗争史的评价等导致的混乱,所以评价难以公正客观。

那么,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呢?笔者在这里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来谈谈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

关于李鸿章,古今中外的人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历史功过的认定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对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有人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有人是设身处地, 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

上述的评价角度,到底哪种是合适的呢?要恰当的评价李鸿章,我们又要考虑那些因素呢?一、评价李鸿章外交行为的情感与义理因素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损害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其外交行为既丧权辱国又赔款割地,被认定为卖国贼。

其评价标准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李鸿章作为条约的签订人,其行为无疑被国人认定为卖国贼。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一、全面分析法“全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它是建立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将这一观点引入史学领域以分析历史问题,就是要联系到影响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

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结果为例,第一、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会有交战双方(有时是多方),因此就不能只分析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第二、从交战的任何一方考虑,导致战争爆发和导致战争结局的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的结果。

这里的多方面我们常常可以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作为参照(涉及古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上,一般可以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五个方面作为参照)。

这样,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结果时,可以在心目中形成以下表格:中国(大清帝国)英国政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腐败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封闭的自然经济开放的商品经济军事处于冷兵器时代,且装备不整,训练不勤,军纪松弛跨入火器时代,船坚炮利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对华觊觎已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完成文网严密,“万马齐喑”,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考证学风盛行以上表格并不是参考答案,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它提醒我们从交战双方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透彻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欲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主要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才能分析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处于上升时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不禁烟,英国也能达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战争的手段自然也可以不予采用,这等于未战已先降。

除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以外,在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问题时,还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各种教材在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就都采用这一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一、全面分析法“全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它是建立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将这一观点引入史学领域以分析历史问题,就是要联系到影响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

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结果为例,第一、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会有交战双方(有时是多方),因此就不能只分析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第二、从交战的任何一方考虑,导致战争爆发和导致战争结局的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的结果。

这里的多方面我们常常可以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作为参照(涉及古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上,一般可以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五个方面作为参照)。

这样,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结果时,可以在心目中形成以下表格:中国(大清帝国)英国政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腐败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封闭的自然经济开放的商品经济军事处于冷兵器时代,且装备不整,训练不勤,军纪松弛跨入火器时代,船坚炮利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对华觊觎已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完成文网严密,“万马齐喑”,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考证学风盛行以上表格并不是参考答案,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它提醒我们从交战双方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透彻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欲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主要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才能分析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处于上升时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不禁烟,英国也能达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战争的手段自然也可以不予采用,这等于未战已先降。

除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以外,在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问题时,还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各种教材在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就都采用这一方法。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高中历史影响意义评价类型的题型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分数,所以我们要学好这一部分,那么有哪些技巧呢?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2021年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专题九——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2021年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专题九——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 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 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 变法的阻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 绪帝的作用。(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 此文的时代背景。(4分)
(3)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道 路;“实业救国”思潮下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 展。(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 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 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武则天首创“殿试”、“武 举”,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她 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 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 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武则天在位 期间,还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 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 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 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 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 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 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 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 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忠臣?罪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忠臣?罪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忠臣?罪臣?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关键人物。

他见识超群,较早地意识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积极推行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让他名声扫地。

有人曾用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不可否认,李鸿章为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他是最早认识到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臣之一。

1865年他便指出:“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因为心系祖国前途命运,他以推行洋务运动为己任,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军用、民用工业,遣送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建立了我国第一支海军,兴办了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电报局和第一家外文翻译馆,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仅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还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然而,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李鸿章主张推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对西方的学习只停留在器物革新的表层,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

正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因而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也就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大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在1863年制造了苏州杀降惨案。

在外交上,他主张推行“和戎”外交,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这些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化沉沦。

对此,作为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李鸿章难辞其咎。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不可能取得平等的发言权。

他背后更深刻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是清朝走向腐败和没落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
一阶级分析法
1.阶级的经济地位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代表着由封建主义过渡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关键人物。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

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

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军事和国防领域,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

2 政治立场
在政治和外交上,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

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李鸿章本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有客观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这使得他不可能看到封建主义根本的弊病而去推翻封建王朝,而真正去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是清政府,并非着眼于李鸿章这个人,李鸿章只是封建利益集团的附庸。

错不在于他,是历史的责任,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承担的,也是他承担不起的。

我们必须承认洋务运动和李鸿章个人对于历史发展推动的作用,对于富国强民的探索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及对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3.意识形态
维护封建统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

但是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

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也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他行事开放,不墨守成规,却始终对新鲜事物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走不出封建士大夫“忠君”
的思想圈子。

再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悲剧是必然。

二历史分析法
谈到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1 首先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2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

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

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

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

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

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

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

以恭亲王奕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

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

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

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

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李鸿章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抛开清王朝的情况去评价他是不公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