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对李鸿章的浅析

李鸿章一、简介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晋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李鸿章科举出身,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因战功显赫,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从次年起在大沽筹设新式炮台,极力主张加强海防,购买外国军舰,建立北洋海军,在旅顺、威海等地建设军港,又设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培养近代军事人材,仿照欧式练兵。
还积极筹办轮船、铁路、电报等企业,以为近代国防基础。
在对外反侵略战争中力主和议,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于1901年病逝于北京。
二、名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在李鸿章仅逝去两个月之后,梁启超便出版其大作《李鸿章传》,为人们呈现一个生动的李鸿章的巨大的画像。
梁启超毫不留情面的揭露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也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感慨其“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也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对李鸿章的评价之作,不可否定的是,其必定会多多少少地对以后人们对李鸿章的看法和评价有一定的影响。
在其之后,其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有孙中山的‘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袁世凯的‘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毛泽东的‘水浅而舟大也’。
三、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大多数人都承认李鸿章配得上‘国之大器,百年不遇’,但对其否定的看法也不少,不少人会把李鸿章视为卖国贼,但如果我们把李鸿章放在那样一个遥远的封建时代,我们的评价还是否还会一成不变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人评价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首先,他是最早认只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臣之一。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
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
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
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
此时形势极为严峻。
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
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
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
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
”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
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
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
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
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众所周知,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魅力和争议的晚清重臣。
24 岁考中进士,后以他又在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也曾经参与过清朝末年的多次重大事件。
似乎对于李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
下面我将就我自己的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相关看法,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从个人才华评价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已经将这个个人完全和晚清的那段历史(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惨败)完全糅合到了一起,仿佛其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于是,当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在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上签下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个人本身品质才华的考察。
就李鸿章这个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才华和魅力的。
公21岁,中乡榜公24 岁,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差不多也是当时安徽最年的翰林。
其曾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出了他的文采之外,更多的或许还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
由此,李鸿章的才华可见一斑。
二、从兴办洋务成败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生命中的一件不可不提的大事就是兴办洋务。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为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等是也;二为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另外还有为军事服务的相关事宜,如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 年开始的30 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首位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在当时的清朝,能意识到西方武器,西方军事的优势,并采用西方技术,李鸿章不能否认是具有远见的。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大学近现代史 历史人物评论--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的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
太平天国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鹯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
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
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
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李鸿章∙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此事对清朝的最大影响是,让朝廷和百姓都以为李鸿章有外交之才,可能李鸿章本人也信以为真了。
至于为李鸿章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也是最多骂声的,就是他外交家的身份。
世人常常骂李鸿章卖国贼,然而在马关条约面前,李鸿章又能做什么呢?“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
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或者以和议之速成为李鸿章功,固非也,虽无鸿章,日本亦未有不和者也,而或者因是而丛垢于李之一身,以为是秦侩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
要之李之此役,无功焉,亦无罪焉。
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
”
李鸿章晚年可谓可怜可叹,他一次次被清廷用完就扔,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被万众唾骂,又一次次被清廷临时启用救场。
李鸿章明知自己螳臂当车,却依然尽自己所能,用外交手段试图在虎视眈眈的帝国之间周旋,为自己的国家——腐朽、濒临灭亡的国家——呕心沥血争取哪怕一点点的喘息之机。
他难道不知道清廷已然走向末路?
三、答美记者问
离开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后,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
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美国记者对李鸿章提出了许多中国的问题,而李鸿章的回答显示出他对中国国情客观的认识,和隐隐的无奈。
节选其中三个问答: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
(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
)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得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
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
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
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
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
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李鸿章在问答之中显示出了他对中国教育平等、男女平等、新闻自由、引用外资等问题的超前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四、评价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如同日本幕末维新的英杰人物,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一身痛感苦恼之人。
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
李鸿章保持了 25 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
诸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
不仅仅是李鸿章,晚清事实上有如此多的有识之士,然而清朝依旧像腐朽的大楼,谁又能挽大厦之将倾?
这其中的无奈和辛酸,岂为外人道哉?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
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
亦坐此四字而已。
”他在传记里批评李鸿章不识政治本原,不知国民大体,不懂得当时的世界大局。
可是李公一生为国为满皆尽心尽力,马关条约之时与伊藤博文角力讨价如百姓与小贩一般,直至遇刺面部中弹方得小利,不可谓不义。
辛丑条约,已淡出满清政治中心的李鸿章以七十八高龄受命从广东赴京谈判不可谓不忠,唯有在平发之战中杀太平天国降军乃其一生污点。
李鸿章最大的可悲恐怕就是生不逢时,并且站错了队伍。
对于清廷而言,李鸿章再强大不过让它苟延残喘,尚且不如干脆毁灭重生。
就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坚持毫无意义,一生的挣扎不过是罐子里的蛐蛐在与罐子斗,又何尝斗得过呢?
我们看李鸿章,觉得他做了很多愚蠢的决定,然而任谁到他的境地里去,又能做出多好的抉择呢?“李固可责,而彼辈又岂能责李之人哉?”他不是卖国贼,也不是圣人;他眼光有局限,能力有边缘,没能完全看透政治,也没完全看透时代;他是外国记者口中的“东方俾斯麦”,也是梁启超笔下的“不学无术”。
也只能用那一句话来概括他了。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
叹只叹,水浅舟大,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