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第三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第三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东非大裂谷、 红海
科迪勒拉山系
阿尔卑斯山 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边缘的地球伤疤( 11034米)
地中海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 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多火山、地震。
火山形成的地貌
火山口
堰塞湖
火山锥
火山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第三章第三 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0/8/27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江南丘陵
内蒙古高原
承德双塔山
珠穆朗玛峰
鱼骨化石 海洋生物化石---菊石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 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垒构造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
华 山 西 峰
庐 山
泰 山
峨 眉 山 万 佛 顶
2.地堑常形成许多典型的盆地或谷底,如
渭 河 谷 地
吐 鲁 番 盆 地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 边界 运动 类型
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消亡 形成山脉和高原
边界
挤压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
碰撞
块挤压碰拉雅山、青藏 高原、阿尔卑斯山
马里亚纳海沟、亚 洲东部的岛弧(如 日本群岛)、美洲 西岸的落基山脉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20张PPT)教育精品.ppt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20张PPT)教育精品.ppt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11.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
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12.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
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回归教材(P77-78页)
(2017•全国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
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
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
堆积体。右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
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完成7--9题。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5•新课标I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 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 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3--14题。
13. 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 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15.(2015•上海卷节选)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 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 问题。(12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 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 针对性的措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知识要求: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0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设计问题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要想有效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就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即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有效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好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设计那些必须能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做尽可能多的脑力劳动,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达到所需要的理解力。

只有这样,学生既动脑筋,又不感到难,没有伤失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设计问题简单,学生张口就答,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以设计好让学生多动脑筋的问题,就能够进行有效教学,得到好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实现教育目标。

在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南美洲与非洲两幅图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合在一起,看一看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请思考为什么?而展开内容的。

这节课为了有效地掌握板块理论,我还精心设计了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扎实有效,多鼓励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记住了所学的内容。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一、精心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板块示意图”和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假和板块构造学说,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说-----得出结论-----寻找证据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运用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2)-精选文档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2)-精选文档

大陆在漂移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玛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大陆在漂移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录像2来自录像1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断定海底扩张说的证据是什么? 因为海底岩石的年龄都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
侏罗纪 以前? 140-65
65-38
26-7
7-0
26-7
海沟
三.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的板块漂浮 7 。若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 。若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 5。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 1 。什么是板块?全球分为几个板块? 和大陆漂移说的有何不同? 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 块的内部和板块的交界处的地壳活动分别是怎样 2。哪一板块几乎为海洋所覆盖?

《主题3 地球的演化过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_2024-2025学年

《主题3 地球的演化过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_2024-2025学年

《主题3 地球的演化过程》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地球演化过程中地质年代的描述,正确的是:A、元古宙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约开始于38亿年前。

B、中生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约开始于2.5亿年前。

C、古生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约开始于5.4亿年前。

D、新生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约开始于6.6亿年前。

2、下列关于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地壳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的。

B、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内部地壳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的。

C、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幔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的。

D、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的。

3、地球在遥远的过去曾经历过的地质时期是()A、全新世B、石炭纪C、更新世D、神秘期末4、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中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板块张裂作用B、板块碰撞作用C、地壳下沉作用D、海底扩张作用5、题干:地球表面的沉积岩层中,能够反映地质时期海陆变迁的证据是:A. 化石B. 矿石C. 地层层的厚度D. 地层层的倾斜角度6、题干: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造成地球表面地貌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的是:A. 地壳运动B. 流水作用C. 冰川侵蚀D. 生物活动7、下列关于地球早期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形成后,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大气成分稳定B. 地球早期的大气中,氧气含量较高,有利于生命的产生C. 地球早期,地壳运动活跃,形成了许多山脉和高原D. 地球早期,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较小8、下列关于地质年代的划分,不正确的是()A. 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 太古代、元古代属于地质年代的前寒武纪C.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属于地质年代的显生宙D. 地质年代划分依据是地球上生物演化、地壳变动等地质事件9、地球早期大气层中含有大量的哪种气体,对地球生命的出现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甲烷 10、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全球主要的造山带多出现在板块边缘的哪种类型断层上?A、逆冲断层B、走滑断层C、正断层D、平移断层11、题干:下列关于地球早期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刚形成时就是现在的状态B、地球早期的大陆是由火山岩构成的C、地球早期的海洋主要由硫酸盐、硫化物等物质组成D、地球的形成与太阳系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联12、题干:以下哪个时间尺度是与地球增生阶段相对应的()A、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B、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C、几千万年到几亿年D、几亿年到几十亿年13、下列哪个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海侵时期?A. 奥陶纪B. 志留纪C. 泥盆纪D. 石炭纪14、下列哪个地质现象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无关?A. 火山喷发B. 地震C. 大陆漂移D. 矿产资源分布15、下列关于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运动只会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
造学说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2. 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填空)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部海岸与南美()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

这一
偶然发现,促使(
)提出了()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板块等的交界地带。

4、六大板块的名称是
(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澳大利亚位于的板块是()
二、课堂助学
1、引导学生观察图2.14 和2.15 大陆的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2、学生完成活动1 和活动 2。

(39页)
3、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的精神。

4、观察图2.19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地震
带的分布。

5、完成活动1(42页)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的海洋和裂谷。

活动2(43页)
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的山脉和海洋的消失。

6、引导学生看图2.23和2.24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达标训练】
1、下列实例中,证明了地球上海陆发生过变迁的是()
A 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 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C 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D 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2、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A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B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C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D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3、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一块整体
B 全球各大板块都处于相对的稳定之中
C 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
D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A 板块内部
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 大陆内部
D 地壳比较稳定地带
6、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这是由于()
A 板块运动的结果
B 海风吹拂的结果
C 海水侵蚀的结果
D 海洋中砂砾磨蚀的结果
7、海牛和驼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

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

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原因是()
A 两大陆上的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
B 两大陆之们的海洋干涸或大洋海水变浅时,它们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
C 在地质时期,两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D 两大陆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在偶然的机会中,它们在两大陆之间来回活动
8、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D 北冰洋
9、本初子午线穿过的的板块是()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10、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D、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3、下列现象,是由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是()
A、地中海正在缩小B、阿尔卑斯山的隆起
C、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D红海的形成
14、下列不属于六大板块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15、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二、综合题
1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A B C
D E F
(2)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3)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的是[ ]板块。

(4)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B
5、B
6、A
7、C
8、B
9、A 10、C
11、D 12、B 13、D 14、B 15、B
二、(1)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版块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内部交界火山、地震
(3)太平洋板块
(4)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