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利益失衡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投资收益率问题研究

我国投资收益率问题研究

我国投资收益率问题研究投资是现代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投资收益率则是评估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我国,投资收益率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我国投资收益率普遍偏低虽然我国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但是我国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国投资市场发展较晚,政府在引导外资进入时过于注重了引进资本的数量而忽略了投资项目的质量。

过多的重资产投资导致投资回报周期长、资产负债表不稳定等问题,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

其次,我国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研发投入,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下。

再者,我国的市场环境与国际接轨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比如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不完整的市场信息等,这些问题也影响着投资的收益率。

二、政策支持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政策支持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历史上看,政府的大力扶持对很多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并提高投资的收益率。

同时,政府也可以制定出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提高市场规范性,改善市场环境,让企业进行更加稳妥、高效的投资。

政策支持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投资的收益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新人才培养也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关键与政策支持同等重要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差距,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情况仍然较为突出。

这些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投资收益率不高。

因此,提高我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全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四、规范市场秩序也有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规范市场秩序也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关键。

在我国的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着投资的收益率。

比如在 B 股市场上,很多外资企业通过低价吸取中国股民的资产,导致了国内股市的恶性循环。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前,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投资者
风险意识不强,部分投资者对基金产品了解不足,容易被误导;二是产品创新存在局限性,大部分基金产品仍以股票型、债券型为主,而并没有更多元化的产品供投资者选择;三是
管理费用高,相对而言,管理费用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存在购买门槛过高的问题。

而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者需求旺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
对于投资收益的需求也在升高,证券投资基金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二是政策环境优越,
政府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政策环境也较为优越;三是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市场空间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对策:一是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
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了解;二是加强产品创新,推出更
多元化的产品,以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三是合理降低管理费用,实现规模效益,降
低基金产品的购买门槛;四是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投资者权益,减少不良机构和产品的影响,提高行业的整体信誉。

总的来说,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但是也存在一系列
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降低管理费用,加强投资者教育,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证券的发展历史1990年我国在上海、深圳创建证券交易所,时至今日已有30年。

伴随着30余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发展(王国刚,20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持续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强势的经济力量成功占据了国际市场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显著扩大(王年咏,2005)。

主要表现为境外投资者转移资金到中国,并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资金投资(王叙华,2006)。

另外国内不少大型企业同样也在国外设立了投资机构(皮六一,2013),特别是我国已执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不少企业试图进一步扩大海外投资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宋承国,2010)。

以港股为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港股累计成交25.06万亿港元;2018年平均日成交1,014.3亿港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上升27%(郭田勇,2018)。

香港市场上市公司共2315家,总市值299,094 亿港元(巴曙松,2014);主板标的1947只,总市值297,232.17亿港元,创业板391只,总市值1861.83亿港元(赵新江,2014)。

中资股1146只,占上市公司数量49.5%,占港股总市值67.5%。

H 股267 只,总市值59,420.1亿港元;红筹股164 只,总市值53,772.2 亿港元;中资民营股715只。

中资股总市值占比约为67.5%,中资股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金额的79.1%(李蒲贤,2007)。

截止目前,港股总市值位列全球第六,国际化程度高交易品种多样,中资股占比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董毅,2004)。

恒生指数于1964年由恒生银行创制,该指数通过前一个收盘指数经流通市值加权后得到,反应了香港股市重要行情(BM Ho,2001)。

该年指数设100点为基点,并选出33 家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成分股。

1985年,恒生指数以板块进行划分统计,衍生出恒生金融、恒生公用事业、恒生地产、以及恒生工商业指数。

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基金监管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基金监管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监管主体不统一、监管手段滞后、监管法规不完善等。

本文将就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1.监管主体不统一当前,我国基金监管主要由中国证监会、基金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等机构共同承担,但各监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导致监管工作不够顺畅高效。

监管主体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加强对基金市场的监管。

2.监管手段滞后基金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监管手段却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监管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监管领域,难以有效识别和防范新型违规行为。

监管机构应及时了解市场新动态,提升监管手段,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识别风险,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市场稳定。

3.监管法规不完善现行基金监管法规存在漏洞和缺陷,对一些新兴业务和新型产品缺乏明确的规定,无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为此,我们需要完善法治环境,加强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增加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4.信息披露不透明基金运作过程中,信息披露不透明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部分基金公司存在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基金公司的运作情况不了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三、对策分析1.加强监管主体合作在基金监管中,应建立监管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确保各方共同为市场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并加大对协会监管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行业自律功能。

2.完善监管手段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提升监管手段的科技含量。

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基金市场进行全面监控和风险评估,确保市场安全。

浅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债券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债券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

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然较小,市场主体相对单一,流动性和深度还有待提升。

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在债券市场交易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薄弱,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暴露。

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投资者的错误判断和损失。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以解决。

扩大市场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等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

1.2 研究意义债券是重要的金融工具,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市场运作和投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 正文2.1 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问题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发行规模较小、品种较少、流通市场活跃度较低等方面。

由于市场规模较小,投资者的选择余地不足,流动性受限,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规模较小也容易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问题二: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人利益保护研究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人利益保护研究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人利益保护研究作者:刘万军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36期【摘要】证券投资基金的主体之一是投资人,而如何保护好投资人的利益是关系到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以投资人的利益保护为主线,围绕证券投资基金中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在内部、外部和第三方治理等方面防范风险的产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证券投资利益保护风险一、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所面临的风险(一)基金市场中的风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时,管理人拥有投资人不拥有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投资人对基金的了解肯定不如管理者了解的多,信息的不对称在基金市场表现的比较明显,一般商品是钱货交易,而对于基金交易,只能靠预期,因此就需要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在基金市场上,由于基金投资者购买的是未来,其未来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和行为,因此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和行为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直接相关。

在基金市场上,事前非对称信息主要是有关基金管理人的能力的信息非对称,如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判断、风险控制、投资组合、选股等能力是高还是低,基金管理人自己知道,而基金投资者不知道。

事后非对称信息主要是指有关基金管理人行为的信息非对称,如基金管理人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利用公司信息为自己炒股票等,基金管理人自己知道,而基金投资人不知情。

(二)基金运作中的利益冲突风险大部分基金由基金的直接运作者来调节的,在如基金管理费、投资组合周转率、由此产生的手续费分配、基金的销售激励和刺激等,都是由投资顾问商来确定,前者在基金规模增大中得到利益,而投资者未必能得到有效地回报,因此基金的管理人和投资人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

此外,投资者期望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管理者利用自身的经验知识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管理者目标确在于管理费用收入的最大化。

虽然基金规模扩大、基金数增多其成本会低,但是管理费几乎不变,而这些费用超出了实际运行成本,因此它们之间也会存在利益冲突。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引言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与之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也将会一并得到提携,基金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将会被无限放大。

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程度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原因,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在法律监管、选择空间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证券投资基金业的概述(一)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发展历程1.早期探索阶段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但是这一行业的发展直到90年代才真正开始起步。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上海飞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是发行了我国第一支股票的企业。

这家公司是在原来的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该公司在1984年11月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申请,得到批准之后面向社会发行了每股价值50元的股票,当时发行的总股本是一万股。

当时这个时期发行的股票对持股人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规定,该股票的35%必须为法人认购。

另外的65%才可以面向社会发行。

2.迅速发展阶段我国证券基金投资行业在1992年发展最为迅速。

这一年我国成立了37家基金,基金规模总额达到了22亿美元。

我国第一支封闭式基金也在这一年的6月成立,这就是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

10月8日,我国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截止1993年年底,国内已经涌现出70家左右的基金,基金规模已超40亿元人民币。

这些标志性事件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基金行业已经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另外,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在1993年6月成立,基金规模总额达到2000万美元。

从1993年8月开始,基金正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一员并开始上市交易。

从国家首次从政策角度对基金予以承认,到中外合资基金在中国出现,再到第一家基金的公开发售,中国证券基金行业迈出了极为重要的几步,这些尝试和探索为中国证券基金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规范调整阶段中国证券基金行业在发展初期就显示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发展动力十足的同时,也存在着形式不规范、运行较为随意等不足,这也导致了管理难度大、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出现。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成绩:《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题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学生姓名管中慧学号 20091312168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 3任课老师黄超二O一二年六月二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09会计3班20091312168 管中慧摘要:证券投资基金是投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金融产品创新,也是一种金融制度创新。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结构、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繁荣资本市场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迅速发展,并已逐步成长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但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字: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多元化金融结构调整投资基金监管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和运作现状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和理财工具。

它是随着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我国投资基金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1992 一1997 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各地分行批准设立的投资基金及基金类受益券被称为“老基金”,此时的基金规模很小,运作也很不规范,而且,绝大部分基金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证券投资基金,因此,在理论界通常把“新基金”才视为我国投资基金的起源,即把1998 年作为我国投资基金的元年。

1997 年11月14 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法制基础。

此后发行的基金被称为“新基金”。

1998 年3 月,“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的发行与设立,标志着我国投资基金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利益失衡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我国基金业利益失衡问题,在纵向分析中挖掘出利益失衡表象下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缺失。

最后结合当前我国基金业发展现状,给出了对策完善的思考。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利益协调利益失衡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利益失衡的表现
我国基金业起步较晚,基金管理行业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诞生。

经历了初期无序发展的阶段,以1997年10月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开始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1998年3月封闭式“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的成立,拉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

在封闭式基金试点初期,管理层给予新股配售的扶持政策,为基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催化剂,在给基金输送高额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为基金公司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掩护。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规模的“跳跃式”发展
从1998年3月27日第一只规范的封闭式基金成立算起,在短短十年时间内,我国基金业完成了从封闭式基金为主到开放式基金为主的转化,从资本市场基金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创立,从中资基金管理公司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创设的历史性跨越,达到了成熟基金市场需要近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值得关注的是,基金规模0发展到1万亿元耗费了9年时间,但从1万亿元飞跃到3万亿元却只经历了2007年内半年不到的时间(图
5-1)。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基金持有12788.74亿元的a股流通市值,占沪深a股流通市值44419.11亿元的28.81%,对比1998年基金持有股票市值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比例0.55%,可以说基金已经成长为a股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2)、基金业在机构投资者中一“基”独大
2008年上半年,我国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目前占a股流通市值近50%,其中基金持股比重就超过了a股市场的30%。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我国机构投资的代表,可谓是一支独大。

狭义上机构投资者可以分为五类:退休基金、慈善基金、家族基金、大学基金、保险基金以及信托基金;从广义上还包括不拥有投资资本但从事投资活动的一类公司,即代客理财的金融机构,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以及风险投资。

在我国2005年以前股市长期的单边下行行情挫伤了大部分券商的元气直到现在难以独撑大局,证券市场监管的强化又迫使私募基金出局,商业保险与社保资金还不能形成市场主流,共同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成为了证券市场的主角。

机构投资者的一支独秀式发展只能使我国资本市场各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失衡,破坏了基金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为历史的经验表明,退休基金、保险、年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培育是共同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助力。

二、利益失衡现象的后果
当我们用超常规的手段将基金发展到目前的状况后,在历史因素和现实导向的冲击下,现有的利益失衡将面临一系列嬗变的可能。

(1)影响基金业自身生存发展
从最直接效果看,基金业利益失衡将会影响证券投资基金业本身的生存发展。

在法律意义上,基金是为委托理财者谋利益的投资工具。

而在成熟市场,比如美国,基金(特别是退休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确实是普通投资者的一项重要理财工具,此外还承担着特有的社会责任,对股市运作起着稳定协调的作用。

在我国,基金反而沦为股市动荡的推波助澜器。

在既不为委托理财者谋利益,也不承担其作为机构投资者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只在乎能否对原有基金扩募,能否继续发行新基金,这样的基金既是对投资委托者的背叛,也是对稳定股市的背叛,对市场经济的背叛。

基金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持续下滑,一方面为投资基金的潜在竞争者---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机遇,进一步挤压了自有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降低了自身产品需求---潜在基民的消失和可能“赎回潮”的发生会引发基金管理公司的财务危机,加之在不健全的治理机制下“逆向选择”和“利益输送”等道德风险的存在,基金发生巨额亏损甚至于清盘的不确定性同样存在。

(2)引发证券市场的不稳定
基金业陷入困境将进一步引发证券市场的不稳定。

证券投资基金具有投资“证券”而非“股票”的模棱两可的特点,吸引了老百姓手中的零散资金,但我国目前的基金基本等同于国外认定的股票基金,在股市发生较大波动时将容易引起基金的赎回风潮,而基金的
赎回必将对股市产生重大打击,使得股市走强的心理预期进一步下调,股市进一步下跌又引起新一轮的基金赎回压力,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没有政府强力措施的干预下,股市会下跌到正常预期值之外,加重金融风暴的爆发几率。

三、完善对策
私募基金的发展,完善了证券投资基金内部层次的分化。

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需求的基金持有人都将得到满足,喜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私募基金较公募基金更显灵活的操作手段。

细分后的基金持有人将会为证券投资基金业利益协调发展和基金业发展潜能的扩充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全面均衡推动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是实现基金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协调基金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江美芳,吴晓俊.公司型基金内部约束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7(18)
[2]张晓岚,张文杰.利益协调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一种新理论解说[j].现代财经,2008(3)
[3]孙克.完善我国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立法建议[j].法治与经济,2007(11)
[4]刘撄.英国基金业的发展对我国基金治理的借鉴[j].上海投资,2006(9)
[5]王平.全球基金业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教学
与研究,2007(4)
作者简介:
刘霆,男,(1979.6—),籍贯:四川,民族:汉,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年级:2010,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