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参将丘坦履历考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作者感慨万千。
北固亭
北固亭,位于今江苏镇江 北固山上,北临长江,பைடு நூலகம் 称北顾亭。《三国演义》中孙尚
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 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 官员(著名爱国将领)、文学 家;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府 历城县人。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 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 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 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 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 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 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 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66岁。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 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等。
正体——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 楼梦盼盼》
•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中平仄。中仄平平,中 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平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仄。
三国历史人物:浙江籍12位名将

三国历史人物:浙江籍12位名将三国时期浙江属于扬州,自古江东子弟多英俊,名将辈出。
如朱儁之威声天下,孙坚之威震函洛、孙策之平定江东、朱然之名震敌国,皆不失为当世名将。
1·朱儁朱儁是浙江上虞人,好义轻财。
以上将之略,征交趾、斩梁龙,以功封候,征召入朝为谏议大夫。
黄巾起义,海内扰攘,朱儁与皇甫嵩受命仓猝之时,平定三郡,百战夷黄巾,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拜右车骑将军,进爵钱塘侯。
历官城门校尉、河南尹、太仆,迁太尉,录尚书事,复行骠骑将军事。
值李傕、郭汜交兵。
留任大司农,崎岖虎口,奉诏赴郭汜大营劝其息兵讲和,为其扣押。
朱儁素性刚烈,即日发病而逝。
2·凌统凌统是浙江余杭人,数从征战,征江夏、斩张硕,数战有功。
合肥之役,溃围解急,救孙权于危难之中,全身创夷。
“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贵义,有国士之风。
”官至偏将军,享年二十九。
英年早终,未尽其才,位列江表十二虎臣。
3·施绩施绩是浙江安吉人,大司马朱然之子,后复本姓。
从潘濬讨五溪蛮,以胆力称。
为官执法不倾,有将领之才。
以功迁平魏将军,屯乐乡,成功抵御魏军三路进攻,坚守江陵。
诸葛恪遇害,施绩拜骠骑将军,假节。
因权臣孙綝秉政,大臣疑贰,密连蜀汉共御魏国。
张布、丁奉诛孙綝,以施绩为上大将军,迁左大司马。
父子先后皆为吴国大司马,以功名终,奕世载美,一时佳话。
4·董袭董袭是浙江余姚人,志节慷慨,武力过人。
平彭虎、黄祖,官至越威校尉,迁偏将军。
督五楼船屯濡须口,夜遇暴风,临危不苟,船覆人亡,以身殉难,位列江东十二虎臣。
5·贺齐贺齐是浙江绍兴人,好军事,克宁内难,绥靖邦域,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威震山越,拜奋武将军。
合肥之役,孙权撤退遇袭,率三千精兵策应,孙权因此脱险。
官至后将军,假节,徐州牧。
大将晋宗叛吴降魏,贺齐率军袭蕲春、摛晋宗,雪吴国之耻。
览其勋绩,不在江东十二虎臣之下,无愧名将之称。
6·孙桓孙桓是浙江杭州富阳人,孙坚族子孙河之子。
韩侂胄简介

● 开禧二年(1206年)六月,韩侂胄因出兵无功,罢免指挥军事的苏师旦和邓友龙,又用丘崈为两淮宣抚使,用叶适知建康 府兼沿江制置使。丘崈受命上任,就放弃已占领的泗州,退军盱眙,说是可以保全淮东兵力。宋军退守,金军分九道进兵。 战争形势由宋军北伐变为金军南侵了。十一月,丘崈任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兵马。金完颜纲军陷光化、枣阳、江陵, 又攻破信阳、襄阳、随州,进围德安府。仆散揆军偷渡淮水,宋兵大败,金军进围和州。纥石烈子仁攻陷滁州、真州。淮 西县镇,都被金军占领。
● 庆元二年(1196年),宰相留正因曾与韩侂胄不睦,被刘德秀劾以“引用伪党”,罢相贬出朝廷。 不久,韩侂胄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言官为迎合韩侂胄,纷纷大肆攻击理学,但因畏于清议,皆 不敢公然指斥理学领袖朱熹。韩侂胄遂提拔沈继祖为御史,通过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宋 宁宗遂免去朱熹的一切职务。
● 庆元三年(1197年),刘三杰入宫奏对,称伪党已演变为逆党,韩侂胄也表示认同。宋宁宗遂下诏严禁理学, 并在王沇的奏请下,订立《伪学逆党籍》,将赵汝愚、留正、朱熹、周必大、彭龟年、徐谊、杨宏中等五十 九人列名籍上,其中以赵、留、周三人为罪首。当时,施康年、陈谠、邓友龙、林采皆因攻击理学而久任台 谏官,胄升任保宁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并通过向宁宗荐用亲信的手段,掌握实 权。他指称理学为伪学,以此打击理学人士。言官何澹、胡纮弹劾赵汝愚,称其放任伪学泛滥, 并有十项不逊之罪。赵汝愚因此又被贬到永州(治今湖南零陵),他途中因病在衡州(治今湖南 衡阳)停留。衡州守臣钱鍪在韩侂胄指使下,对赵汝愚百般窘辱,致使其暴病而死。
丘之纪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寇。日军侵占平津后又在上海虹 桥机场寻畔,挑起事端,引发八・一三淞沪抗战。1937年10月28日,税警总团奉命从青岛奔赴上海战场,参加 蕴藻浜唐桥站和大场苏州河南岸刘家宅两次争夺战。战斗极为残酷、激烈。
11 月 1 日 , 日 军 第 9 师 团 趁 晨 雾 向 我 军 进 攻 , 税 警 五 团 在 二 线 奋 勇 抗 击 , 暂 成 对 峙 。 午 后 4 时 , 蒋 介 石 直 接 指 示 黄 杰 “ 速 将 南 岸 之 敌 歼 灭 ” 。 黄 杰 总 团 长 率 中 校 参 谋 李 则 尧 赶 到 第 二 支 队 指 挥 。 第 三 日 , 即 11 月 2 日 , 凌 晨 1 时 30分,税警三团第二营向刘家宅以西攻击前进;协助第三十六师作战,企图夺回刘家宅。6时15分,日军以强大 空军和地面炮火向我轰击;此时,五团团长丘之纪,在带领部队反击刘家宅与日军的生死搏击中不幸中弹,壮烈 殉国。
2月20日,日军大举增兵,日酋植田率第9师团,企图发动第二次总攻,进犯庙行,切断第十九路军与第五 军的联系,妄图各个击破。庙行之战展开,攻防激烈,经过两天激战,互有伤亡。但敌武器精良,炮火猛烈,略 占上风。21日夜间,第八十八师预备队(由第三七八团与工兵营组成)从庙行北出发,趁敌立足未稳,夜袭敌营, 歼敌二百余,获小胜而归。
谢谢观看
22日凌晨,日军有备而来,侵略意图明确,纠集两万余兵力向庙行猛烈进犯,天明后飞机临空轰炸扫射,大 炮与舰炮猛向庙行地区轰击,连续轰炸两小时,我军阵地大部被炸毁,官兵伤亡惨重;敌军像海涛潮水般汹涌而 来,一波一波冲向庙行。上午7时许第五二七团阵地被突破,日军蜂拥而入;直猛扑向主阵地,第五二四团损失惨 重,渐有不支之势;庙行情况危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北师大版)

刘义隆
问:北伐战争的目的、 特点、结果各是什么?
下阕 烽火扬州 问:1.描写了两个场面,场面
一样吗?2.为什么叫佛狸祠,
佛 狸 祠 为何修建佛狸祠?
引以为豪 引以为戒 引以为忧
廉 颇 问:1.“凭谁问”中“凭”的 意思
引以为悲
2.你认为廉颇、词人谁更悲凉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用典赏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史 记 ·廉 颇 蔺 相 如 列 传 》 记 载 , 廉 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 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 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 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 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 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 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孙权
词 刘裕
中
刘义隆
用
典
佛狸祠
廉颇
建功立业,令人敬慕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
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 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 几次大举北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生。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 42 岁到 60 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 用。这期间,1203 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 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 年韩侂胄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 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 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 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 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 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

再 见
❖[译文] 江山仍旧,却无处觅求
❖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往 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事 迹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 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 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 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 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 威猛如虎。
❖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 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 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惶 恐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 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 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 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 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 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 量可好?
析: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 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事迹 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 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 懑。
对于这首词,岳珂《桯史》认为“微觉用事多”。这首词的用事 是多了,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丰富,用这样少的篇幅,来表达这 样丰富的内容,不多用事是无法表达的。
用 廉颇 与 自己
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
的愤懑。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 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 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 的无耻行径。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 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 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2、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写一篇 200~300字的赏析文。
摸鱼儿 辛弃疾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 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 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 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气质不相同知乎镇北将军

气质不相同知乎镇北将军镇北将军:孙韶孙韶(188年-241年),字公礼,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孙韶的伯父孙河,本姓俞,孙策很喜爱他,便赐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
建安九年(204年),孙韶当时十七岁,孙韶的伯父将军孙河在宛陵被叛将杀害,孙韶收集孙河的余众,建置楼橹,以此防备敌人。
不久之后,孙权见到孙韶,很为器重,当即任命他为承烈校尉,统领孙河的兵马,以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两县作为孙韶的食邑,并自行设置官吏,一切照孙河生前的旧例。
后来,孙韶担任广陵太守、偏将军等官职。
黄初元年(220年),孙权受封吴王,升任孙韶为扬威将军,赐爵建德侯。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派遣大军进攻吴国。
在这场战役中,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领舟军前去拒敌。
当时前线遭逢大风,东吴的舟军漂到了长江北岸,遭到了张辽、王凌等人的攻击。
东吴的船只相继倾覆,士卒纷纷临阵战死、堕水受溺,死者数以千计。
东吴一方只得撤军还守。
黄武四年(225年)十月,孙韶派遣将领高寿等人率领五百士兵,从小路夜袭魏文帝曹丕的大军,曹丕大惊,高寿等人夺得其车盖而回。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将孙韶征调到吴国的北部边境,担任镇北将军,从而来防御魏国。
嘉禾三年(234年)五月,第四次合肥之战爆发。
此战,孙权派遣陆逊、诸葛瑾等带领一万多人马驻军江夏、沔口,派孙韶、张承等带领一万多人马进军广陵、淮阳。
同年六月,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率部在新城抵挡吴军。
同年七月,孙权自己亲率大军进围合肥新城,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出武功,孙权认为魏明帝曹叡不可能远征南方,但是,魏明帝却派兵援助司马懿抵抗诸葛亮的进攻,自己亲率水军东征吴国。
嘉禾三年(234年)七月十九日,吴军围攻新城多日,魏国将领张颖等拒守力战,吴军难以破城。
吴军闻知魏明帝亲率大军督师作战,锐气大减,孙权于是退兵回返,孙韶也停止进军广陵等地。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理解诗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
联
楼船
铁马
紧张的战争氛围
夜雪
秋风
酷烈的战争坏境
组成了两幅气势 宏大的战争场面。
瓜洲渡
大散关
险要的军事据点
光辉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 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照。
这表明南宋人 民有力量保卫 自己的国土
“书”:两次正面抗金之役(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事艰: 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1.自己经历坎坷,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 2.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主和派妥协退让,打压 排挤爱国志士。 3.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难以实现。
仕途多阻 奸臣当道 朝廷懦弱
主战多阻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整体感知
2.诗人“书”了哪些事?哪些事让诗人感到了“愤”?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佩诸葛、期望建功立业之愿。
借古讽今、明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诸葛亮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 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 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 人”的警告,正是陆游认为南 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明志
抗金复国,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参将丘坦履历考
袁辉
镇江城,是明末设于丹东的营兵戍堡。
《明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四年十月己巳(公元1596年11月25日),“改长奠堡备御为游击,移驻镇江城地方,以河南巡抚标下游击季都填补”。
长奠堡,在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被后金占领,城遂废。
镇江城的位置,是今振安区九连城镇的九连城古城址。
镇江城营兵主官的职务,开始是游击,后来为参将等。
其中,丘坦在镇江城任游击、参将达5年之久。
丘坦,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人。
字坦之,号长孺(也有说字长孺的)。
丘坦出身世家。
父丘齐云(公元1541-1589),字汝谦,又名谦之,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曾任潮州知府。
丘坦的出生年代,不见史载。
不过,他比公安派的袁中道(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生)大6岁,因此丘坦是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出生。
丘坦成年以前的资料阙如,据推算他12岁至15岁随父在潮州。
父辞官后,随父回原籍。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前的一段时间,丘坦在老乡梅国桢(大同巡抚)处作幕僚。
当年到北京,参加公安派葡萄社聚会,后在北京准备和参加科举。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丘坦作为随员随同顾天竣出使朝鲜。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丘坦中武举顺天府乡试第一名。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丘坦在北京武举会试落第,袁宏道作《毕少参舟中见武录,知丘长孺被落,诗以悲之》。
那么,丘坦何时成为武进士,还是个谜。
清人廖元度在《楚风补》中说丘坦“用射策夺解,旋中武甲科”。
“射策夺解”,是指万历三十四年的事,但他在第二年的武举会试中落第,就谈不上“旋中武甲科”。
我推测,丘坦很可能在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农历四月的武举会试(三年一科)中成为武进士(武甲科,没有殿试),当年武进士录取名额为100人。
农历五月,顺天府尹汪可受提升大同巡抚,丘坦就在汪可受标下任军职。
有人说丘坦在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三十八年之间任海州参军,并出使朝鲜,这不可能的:首先,参军是王府职官,不能设于地方卫所,并且此前早已改称长史。
民国《麻城县志》倒是说丘坦曾任海州(今海城市)参将,但历史记载是,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农历五月,“丘参将欲递海州卫参将”。
农历六月,“丘坦免递参将”,没有任海州参将的时间;其次,没有史料证明丘坦在这段时间出使朝鲜。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春,49周岁的丘坦奉汪可受之命,来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修补李贽的墓碑,并留下了《奉汪大中丞命为卓师墓碑书丹有碑》等诗。
农历八月二十日(9月7日),丘坦到丹东任镇江城游击。
镇江游击是什么职务、品级?这些,立于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碑碣子村庙沟的《明代镇守将军都指挥使丘坦题名碑》的落款(“乙卯仲冬镇守将军都指挥使楚麻城丘坦撰并书”),给了我们以答案。
游击的全称是游击将军,与碑文落款中的“镇守将军”相呼应,镇守将军就是镇守镇江城的游击将军,这是职务。
但是,游击将军没有品级,而品级则来自于职衔,这就是碑文落款中的“都指挥使”。
根据史料记载,丘坦职务职衔的合称是“钦差辽东镇江等处地方游击将军都指挥使”。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都指挥使不是卫所的职官吗,怎么属于营兵武官的游击将军
也套用它?
原来,明代的基本军事组织是卫所。
同时,在要害地方还驻有营兵。
拿丹东来说,这两种军制都有:卫,如定辽右卫;营兵,如镇江城等。
卫所武官的职务与品级对应,可以据此享受相应待遇,如都指挥使是正二品,享受正二品待遇;而营兵武官的职务不与品级对应,必须挂卫所武官职衔,才可享受相应待遇。
同样的职官名称,在卫所武官是职务,在营兵武官是职衔。
拿游击将军来说,属都司堂官,有的挂都指挥使衔(正二品),也有的挂都都指挥佥事衔(正三品),如同现在政府的局长,有乡科级的,有县处级的,也有司局级的,凭此获得工资等待遇。
丘坦这个游击将军挂的是都指挥使衔,因而是正二品。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918年)农历闰四月,丘坦在职务上升为参将(职衔没变)。
一个月后的五月丙午(7月10日),朝廷批准丘坦致仕(退休)。
廖元度说丘坦:“凡七疏使解”。
就是说,丘坦上给皇帝上了7次疏,才被批准退休,这实有其事(据丘坦自己讲,到万历四十四年,就已经上了5次疏)。
但综合有关史料后,我们认为丘坦这样做是被参后的无奈之举。
农历六月,54周岁的丘坦被老长官蓟辽总督汪可受聘为参谋官,离开丹东。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丘坦不再担任汪可受的参谋官,而到淮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任军职。
廖元度说丘坦“阃寄归抵淮阳”,就是这个意思。
丘坦在汪可受那里干了一年,廖元度说丘坦担任镇江游击“历事六年”,实际包括在汪可受那里的一年。
“归抵”,也只能发生在此时。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农历八月后),丘坦为已逝的恩师周道一文集撰写“跋”。
丘坦在淮阳任军职后,很可能又出征塞外,并且得胜而归。
袁中道写了《送丘长孺南还》3首,其一记录了这一场景:
文人情性武人装,闹带花衫大羽囊。
鬻宅典田重出塞,臂鹰牵犬复还乡。
身穿通邑千人看,马度秋原百鸟藏。
莫向前途久留滞,吴姬酿酒待君尝。
“鬻宅典田重出塞,臂鹰牵犬复还乡。
”意思是丘坦把老家的房子地都卖了,重新出塞征战,后来又架着鹰牵着狗南还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如果按照前面的叙述,“重出塞”似应指丘坦到我们丹东任镇江游击和参将(他到大同给大同巡抚梅国桢处作幕僚算第一次)。
“复还乡”应该指万历四十六年从丹东到金陵。
此说不大可能成立:首先,从万历二十七年至万历四十一年间,即丘坦离开大同到北京,再回大同到丹东的这段时间,没有回乡的记录,做不到“鬻宅典田”和“重出塞”。
在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下,只有在老家,才可以“鬻宅典田”,然后“重出塞”;其次,泰昌元年丘坦为周道一文集写“跋”,说明他回的是老家麻城而不是金陵,不合袁中道诗;再次,丘坦万历四十六年被参致仕,是灰溜溜地离开丹东。
丘坦到汪可受那里当参谋后,汪却因明军萨尔浒战败而辞职,丘坦也不能风光离开。
这些,都与袁诗中的意境相差太远。
可能的情况是,泰昌元年,丘坦回老家,把房子地都卖了,再作冯妇,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秋凯旋。
丘坦妻子刘氏在《荐夫长孺先生文》:“叹十一年戎马,功名技擅雕龙”。
意思是说丘坦有11年的军旅生涯,如果从丘坦万历三十八年中武进士授武官算起,到天启元年正好11年,与“臂鹰牵犬复还乡”合牙。
而如果从丘坦万历三十四年获武举人算起,就有很多地方对不上茬:一是武举人不授官;二是11年后应是万历四十五年,丘坦在这一年离职-----显然不合实际。
丘坦的这次“出塞”,虽然的地点、对象、过程待考,但结果肯定不错。
不然的话,不能衣锦还乡,有诗中盛况。
丘坦这次出塞胜利后,没有回老家,而“卜居金陵以诗酒自娱”。
大概是丘、袁在北方
碰面时,丘就流露出得一段时间到金陵定居的意向,所以袁就劝慰丘说“莫向前途久留滞,吴姬酿酒待君尝”。
意思是你不要在道上耽搁太长时间,金陵的姑娘正等着给你敬酒呢。
“吴姬”指吴地的美女,金陵古时属于吴地,而丘坦的老家麻城,古时属于楚地。
丘坦在金陵何时辞世,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