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常用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
• 医护人员被誉为“白衣天使”,长袖白大 褂是医生经典标志性着装,但2007年9月17 日英国卫生部门公布了新的医护人员着装 规则:不得穿长袖白大褂,而是要裸露出 肘部以下皮肤,禁止打领带、佩戴首饰等 容易藏污纳垢的着装。因此保护医务人员 工作服清洁干净不仅是医院文化的体现, 也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需要。
30
普通病房的空气消毒
• 实验证明,普通病房室内空气消毒后2030min,空气的含菌量回升到消毒前的5070%,因此紫外线对空气的一过性消毒价 值极为有限
• 自然通风每换气一次即相当于房间容积的 空气完全更换一次,可清除原菌数的63.2%
• 控制人员流动,降低空气微生物的载量
31
室内安装紫外线灯管的具体要求
9、开放式储槽不具备无菌屏障性,不应 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需要使用储槽灭菌 物品,应在储槽内或外部使用包装材料包 装,使之符合无菌屏障要求 10、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应 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
41
现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原则
1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灭菌包 内还应放置化学指示物,如透过包装材料 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指示物的颜色变化, 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12、纸塑袋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 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cm
进行强有力的揉搓,然后用流水冲洗的过 程称洗手。
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 暂住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洗 手后,手上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
33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认真洗手
1.进入和离开病房前; 2.接触清洁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 3.无菌操作前后; 4.接触伤口前后; 5.护理任何患者前后;

现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原则
7、灭菌包重量的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 过7公斤,敷料报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 8、灭菌包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 器不宜超过30cm×30cm×25cm;脉动预 真空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30cm×30cm×50cm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2)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 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 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 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H。
治疗车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 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伤口如:炭疽、气 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隔离(诊室或病室)严 格隔离。
压力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适用范围: 耐高温、高湿的物品。不能用于凡士林
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种类: 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使用无菌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无菌包应用双层包布十字打包,包布应清洁、完整、 无破损、无污迹,包的体积不能超过30X30X25CM; 新的包布应先洗涤去浆后再高压,手术包内的中心 和难予消毒的部位应放置化学指示物;包外用化学 指示胶带贴封。
如单纯疱疹、水痘 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 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 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 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 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 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戴口罩 目的:防止吸入大颗粒和小颗粒的气溶胶 在下列情况下需戴口罩: 可引起扬尘的工作时(清点衣物、大扫地) 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进行诊疗护理
活动时
近距离接触病人头部、伤口时 进入特殊工作场所时(手术室、取拿无菌物
品) 处理医疗废物时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应知应会一、要求所有医务人员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科室感控小组成员名单,科室感控医生和护士需明确自己的职责。

二、多重耐药菌定义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三、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措施感染控制基本措施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2、加强洗手和手消毒3、加强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四、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五、医院感染暴发报告1、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临床科室经治医师立即报告科主任,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确认后及时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2、要求全体医务人员熟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程序。

六、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皮肤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七、关于洗手1、要求各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要求各医务人员熟练六步洗手法并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

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控制常用的基本知识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时间: 2006年9月1日。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时间:2003年6月16日。

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施时间:2003年10月15 日。

4、《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时间:2005年5月1日。

5、《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时间:2004年6月1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时间:2004年12月1日。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时间:2003年5月5日。

8、《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10、《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基本定义1、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医院感染爆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现象。

4、去污: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被洗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地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5、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6、灭菌: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7、终末消毒: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8、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9、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

10、隔离预防技术:是指为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和措施,统称为隔离预防技术。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1.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 感染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患者和医务人
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 了解感染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2. 感染传播途径
- 了解感染传播的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如密切接触)、空气传播(如
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如咳嗽喷嚏)以及间接传播(如接触污
染物)。

3. 感染控制策略
- 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感染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器械的正
确使用与灭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4. 感染监测与报告
- 感染监测与报告是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 包括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等,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5.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 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禁忌症,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抗生素。

6. 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
- 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感染控制策略和操作规范等。

以上是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的六篇关键知识点,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感谢阅读本文档。

巧记院感小常识

巧记院感小常识

巧记院感小常识标题:巧记院感小常识引言概述:院感是指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预防院感的发生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巧记院感的小常识,匡助大家更好地预防院感的发生。

一、保持手部卫生1.1 定期洗手:医护人员应该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

1.2 使用洗手液:使用含有酒精成份的洗手液可以有效杀灭细菌。

1.3 避免长指甲:长指甲容易藏污纳垢,应保持指甲短修整。

二、正确穿戴防护装备2.1 戴口罩:在处理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时,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口罩。

2.2 戴手套:在接触患者体液或者污物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

2.3 穿护士服:医护人员应该穿着清洁的护士服,避免污染。

三、正确处理医疗废物3.1 分类处理:医院内的医疗废物应该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3.2 封闭垃圾桶:医疗废物应该放在封闭的垃圾桶内,避免外溢。

3.3 定期清理:医院应该定期清理医疗废物,确保环境清洁。

四、定期消毒医疗器械4.1 使用消毒液: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该进行消毒处理。

4.2 严格消毒标准:医院应该建立严格的消毒标准,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

4.3 定期检查:医院应该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确保安全使用。

五、加强院感管理培训5.1 培训医护人员:医院应该定期进行院感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5.2 培训患者家属:医院也应该向患者家属传授院感预防知识,共同维护医院环境卫生。

5.3 建立监测机制:医院应该建立院感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事件。

结论:通过以上小常识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院感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希翼大家能够重视院感管理,共同营造安全的医疗环境。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知识1. 建立医院感染病例和报告制度,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和报告制度。

发生医院感染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对医院感染做到早发现,早控制.2. 制定我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院性感染与控制措施、医院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性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管理等. 3。

医疗废弃物管理有关知识1) 医疗废弃物的概念: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

2) 目的:为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3) 管理职责::①法人为医疗废弃物管理第一责任人,各负责人为医疗废弃物管理直接负责人;医、护、药、支、工勤人员等均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执行者、维护者。

②成立医疗废弃物管理机构③医疗机构制度制定是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是医疗性机构内医疗废弃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4)医疗废物的人类:①感染性废物:携带病院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②损失性废弃物:能够刺伤或者刺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器皿。

5)医疗废物的管理:①分类②收集③运送④储存⑤处置⑥监督管理。

6)感染性废物:①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感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感染的物品。

②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7)损失性废弃物:①医用针头、缝合针。

②各类医用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③载玻片、玻璃试管等.8)医疗废弃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与高危险废物处理的原则是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就地消毒.9)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4。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院感基础知识是指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

它是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基础,对于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它包括患者在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感染和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其他人群感染。

二、原则1.预防为主:院感管理的核心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加强感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和易感人群防护,减少院感的发生和传播。

2.科学合理:院感管理应基于科学依据,根据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

3.综合管理:院感管理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形成科学、系统、综合的管理模式。

4.持续改进:院感管理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方法,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三、方法1.感染监测:通过对院感的监测,了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感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和易感人群防护。

感染源控制主要是针对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进行感染源的控制,如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3.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是院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对医疗器械的选择、清洗消毒和维护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4.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他们需要具备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管理水平。

四、技术1.手卫生:手卫生是院感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手卫生。

2.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应按照像关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操作。

3.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4.环境清洁: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是预防院感的重要环节,应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医疗机构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全球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医疗机构感染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控制常用的基本知识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时间:2006年9月1日。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时间:2003年6月16日。

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施时间:2003年10月15日。

4、《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时间:2005年5月1日。

5、《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时间:2004年6月1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时间:2004年12月1日。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时间:2003年5月5日。

8、《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10、《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基本定义1、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qVOi7Ai。

hUIkLp8。

2、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医院感染爆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现象。

4、去污: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被洗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地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Mhcyfdj。

QuRjPUx。

5、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6、灭菌: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4C8jmJB。

2RW8kHf。

7、终末消毒: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8、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5ZOklMG。

ZCHz8h0。

9、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

10、隔离预防技术:是指为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和措施,统称为隔离预防技术。

11、标准预防:将所有病人均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e2Us3Gw。

7bhoMOi。

12、手卫生: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3、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4、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5、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W9cDk9R。

uxL1Xuo。

16、医疗废物:指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它危害的废物。

kdTLAlc。

DtfKwtS。

消毒、灭菌原则: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LQ05z09。

HfcyvUk。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1、无菌操作前,衣帽穿戴要整洁。

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bWEd9nl。

jrNCGnP。

2、检验科静脉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一垫,检验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各种废弃标本、菌种、毒种及一次性检验用品使用后,应就地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HsDKDdT。

IjonLO2。

3、口腔科所有诊疗器械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印模应先冲洗、擦干、用500mg/L“84”液浸泡消毒3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n7tPZB4。

jfF6XVE。

4、麻醉科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喉镜、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或灭菌。

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Eisk9FH。

sGm0hd8。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每月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5tmsXeF。

aHGeovY。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湿化瓶、螺纹管、雾化器、吸痰器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放入带盖保存箱内备用,每周一再重复消毒一次。

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简易复苏囊、呼吸机面罩一次性使用)。

Gdrfj01。

cS8dkIr。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每天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治疗室、换药室、诊疗室内的空气应每天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1、病区的拖布按色别标识,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黄色”为病房、走廊,“红色”为卫生间,“蓝色”为治疗室、办公室。

VjfQGoL。

6CElxDf。

12、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

含氯消毒剂应每日检测,戊二醛每周检测。

13、止血带、体温表、备皮刀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密闭保存备用。

75%酒精每周更换,“84”消毒液每日更换。

k2QDwRW。

a8QmazT。

14、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15、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16、无菌敷料容器必须高压灭菌,每天更换;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碘伏、酒精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灭菌更换2次。

无菌持物钳及罐高压灭菌,干燥保存,4小时更换。

Pody4rz。

nbEs6Bg。

1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开启时间,在2小时内使用;开启的外用液体、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使用时间;使用中的灭菌剂或消毒剂应注明启用时间,有效期不得超过28天。

qOxFqkM。

axOIgRt。

18、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包按灭菌日期和左放、右取的顺序排放在无菌柜内,灭菌器械、物品、容器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保内放化学指示卡;灭菌物品存放要求,室内温度低于25℃,湿度低于60%的条件下,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硬质容器,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有效期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个月;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一次性纸塑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无菌物品应标明名称、灭菌及失效日期。

无菌物品的包布必须双层,一用一清洗。

PLe0QTJ。

RvBf5qz。

19、2%戊二醛浸泡内镜,消毒需30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灭菌水彻底冲洗。

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更换二次,使用中的戊二醛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监测浓度一次,有记录。

zP0aS8r。

BU6XzgL。

20、血压计、听诊器、病历牌等物品,应每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729Y1U0。

8jkYwFX。

21、暖箱在使用中,每天用清水擦拭一次,湿化液每天更换一次,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或蒸馏水,暖箱使用结束应进行彻底清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整个暖箱,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湿化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

暖箱内的棉垫套保持清洁,遇污染及时更换,每次使用结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

连续使用应每周更换一个消毒后暖箱。

ZJrXqnh。

Suei1Hq。

器械物品的消毒方法: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用后应先去污、清洗、消毒或灭菌。

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fUtxjHn。

mQi4s0p。

2、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耐热、耐湿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和压力蒸汽灭菌方法;不耐热的各种导管、腔镜、精密仪器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或等离子低温灭菌方法;油、粉、膏等选用干热灭菌。

2YLXv3Q。

EIbunsV。

3、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1)朊毒体污染的处理流程。

(1)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感染的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再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等程序。

wB5kPDl。

kg0FFyM。

2)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 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再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等程序。

Az1fj8F。

JNpYcI6。

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4)注意事项:(1)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2)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1、标准预防三个基本内容:隔离对象:所有病人。

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手卫生、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鞋套、防水围裙等。

2、标准预防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次进行可能导致污染物接触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EQwlTZa。

dHwZgOM。

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1)洗手和手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8pLvpV3。

rJ1yWHq。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7)急救场所需要对病人实施复苏时,应使用简易呼吸囊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一)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