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注释: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魁父:小山名。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译文: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寓言的分类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 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 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 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一 读一读字音
zhí
指通豫南

魁父
zhū
投诸渤海之尾

荷担者
sǒu
kuì
cuò
lǒng
háng
智叟 无穷匮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太行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 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 卓识 敢于斗争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移山困难:山高路远,人少体弱,工具简陋
愚公不愚
家人、邻居
赞同
妻子
献疑
愚公移山
移山态度: 智叟
质疑(反对) 智叟不智
三 记一记词义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同“返”,返回 ) 2.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 是方形的六面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都...。今义: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3.何苦而不平 古义:苦,愁苦,这里指担心,何苦意思是担心什么。今 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23 愚公移山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 则,如《皇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等。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 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 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 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4.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 造起着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 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 决心、信心、恒心。
阅读方法解密 衬托效果分析法。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 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 主题,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 受。本文用操蛇之神和天帝来衬托愚公。
智叟
如土石何? 讥讽、嘲笑、阻止
移山的结果怎样?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 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愚公之妻
智叟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愚公
嘲讽阻之
愉快助之 邻居小孩
原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 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注释:虽:即使。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亡:没有,现在写作“无”。
译文: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
二 写一写字形
chéng( 惩 ) 山北之sè( 塞 ) 始chèn ( 龀 ) shuāng ( 孀 )妻 一厝yōng( 雍 )南 万rèn( 仞 ) jī běn( 箕畚 )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
注释:太行: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词或者数量 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 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 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 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为什么要移山?

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移山有哪些阻力和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山高山大 年老体衰
阻力:智叟的讥讽
本在冀州南河阳北(位置) 背景

第二段
愚公惩山塞出入迂(原因) 原因、 毕力平险释疑难(释疑) 决心
怕 困 难
移 山
第三段 第四段
残年余力太不惠(讥讽) 山不加增后无穷(反驳) 愚公精神感天帝(感天)
驳斥 智叟
神话
, 坚 持 不 懈
夸娥二子移二山(神力) 结尾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 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 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原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放置。 朔:朔方,古地名。 雍:雍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大的山。
译文: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 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 置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 再没有高大的山了。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其妻献疑是阻力吗?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度
有什么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愚公妻 置土石?
担心、想办法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4.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5.寒暑易节 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 类的羽毛。
(三)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
(将近,副词) 且焉置土石
(况且,连词) 2.焉:且焉置土石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 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态度分析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重难点小结 如果前边说的是愚公与自然的斗争,那么,第 3段实际是讲他与人的斗争。不过,历史和现实都 已充分证明,愚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成就了中华民族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 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将永远流传并发扬光大!
【主题探究】这是一篇古代寓言,作者成功塑造的愚公这一 形象有什么寓意?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 么道理呢?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注释: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 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译文: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 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 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 和弱小的孩子。
(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 里,高万仞。 (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 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愚公 在“长息”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顶真的修 辞格,显得气势宏大。
操蛇之神
惧怕
天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动
寓意: 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对比衬托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 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 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1.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注释: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室:家。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毕:尽,全。
指:直。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译文: 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很绕远,就召集
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 吗?”
5. 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
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有位名人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 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 的想象的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跟 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 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石放置到哪 里呢?”
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荷:肩负,扛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箕畚: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译文: 众人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
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
注释: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 男孩。
易:更替。 始:才。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
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注释: 且:将近。
面:面对。
第二段
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大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大部分家人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 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
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相关语句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答案】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 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 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第一段 太行王屋山高大(体积)
故事
愚 公
龀:换牙。
译文: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才七八岁,蹦蹦
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原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第三段
注释:
叟:老头。 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 写作“慧”。
译文: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原文: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 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了,担心什么铲不 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第四段
原文: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注释: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因为拿着蛇,所以叫操
蛇之神。操,持,拿。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帝:神话中的天帝。 译文:拿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