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成书时代考

合集下载

《易经》的历史演变过程

《易经》的历史演变过程

《易经》的历史演变过程《易经》的历史演变过程《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历来被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地位之尊贵名声之显赫没有任何一部典籍能与之相比,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晚年喜“易”并作《易传》,为传承《易经》这部以“仁”为主线,充满唯物主义哲学理念,并含纳政冶、军事、行政等各个方面的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留下了一个两千多年的《易经》情结,《易经》之梦幻。

《易经》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地位之尊贵名声之显赫没有任何一部典籍能与之相比,在秦汉准确地说是汉代留下的《史记》《汉书》《左传》《说文》等重要古籍中对《易经》都有涉及,足见其影响之大,根基之深,被奉为“大道之源”并非徒有虚名。

但是《易经》的身份却是一部卜筮之书,俗称“卦书”。

这多少与它的尊贵地位有些不太相符,占卜是偶然与必然的概率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奉为至尊的地位毫无疑问它不能代表科学,它只能算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成的文化,它对社会的影响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成果的突破逐渐减弱。

多有学者认为《易经》的内容涵盖的是哲学、政治、军事、自然科学等多类学科集一身的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性著作,余敦康教授在《易学今昔》中对《周易》的本质做了如下的论述“……卜筮不过是他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周易》是一部科学著作,其蕴涵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吻合,……《周易》是一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

(《易学今夕》05.6第一版)余教授对《周易》,准确地说是对《易经》本质的论述,代表的是易学界,学者的普遍的看法,是金玉之论。

但是《易经》的占卜与它的身份总是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相符的感觉。

尤其是当我们在史书中查看它的来历的时候,发现有关《易经》与《易传》的记述疑点颇多相互矛盾,为此有必要对这些疑点和矛盾进行论证进而解开《易经》之迷。

《周易》成书过程考

《周易》成书过程考

周易》成书过程考关于《周易》的创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司马迁、班固以为《周易》是文王所作。

[2] 汉以后学者(如孔颖达)认为《周易》作者是文王、周公,即《周易》成书于西周初期。

[3] 近代学者余永梁、顾颉刚持此说,但认为《周易》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

[4] 高亨先生也认为《周易》作于西周初年。

[5] 陈梦家、李镜池、宋祚胤以为作于西周末年;而廖平、皮锡瑞、陆侃如先生以为《周易》成书于春秋时期。

[6] 郭沫若先生以为《周易》的成书当在战国初年,作者是臂子弓。

[7]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先秦并无《周易》,其成书应在西汉昭、宣年间。

[8]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周易》成书于西汉的说法基本不成立。

出土文献对之已证实。

《晋书•束皙传》载:“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

”李学勤先生认为该墓确为襄王墓,他说:“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

这是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

” [9] 在战国晚期的墓穴中已经发现了与晋代《周易》文本相同的竹简,说明《周易》成书应在战国晚期之前。

其次,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周易》,除多见古今字、异体字外,与今本《周易》基本相同。

[10] 上海楚简学术界已明确为战国简,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周易》文本。

[11] 该楚简的发现说明《周易》成书不晚于战国。

据现存文献,至少到春秋时期,占筮者在进行占筮活动时已有可资凭借的筮书。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 [12] 有学者指出:“这里分明是周史携书面文本传播,其中‘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显然为念诵文本语气。

” [13] 《左传》所载《周易》的书面文本形式已在诸侯间广为流传。

《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第⼀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 2、北京⼈ 3、元谋⼈⼀、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原始群向⽒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劳动创造了⼈本⾝,同时推动了⼈类思维能⼒的发展。

(三)(⼀⽅⾯)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产⼒低下,⼈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然⼒带来的灾祸,但⼈类的⼒量是有限的,因此产⽣了对捉摸不定的⾃然⼒和⾃⾝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论的萌芽。

(另⼀⽅⾯)原始社会的⼈们在⽣产实践中和在与⾃然界的⽃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些实际经验,对⾃然界的⼀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奴⾪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奴⾪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主贵族占有⼟地奴⾪;;通过井⽥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奴⾪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上的神,形成⼀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统治者的德⾏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产⼒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的思想资料三、奴⾪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奴⾪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产者孔⼦—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吹有意志的天 ---⼈⽂主义思潮⽼⼦—提出“道”与“⽆为”学说墨⼦—提出“兼爱”“⾮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盾和⽃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和奴⾪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由民因军功获得⼟地,或由⼯商业⼿⼯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后期墨家,荀况韩⾮经济上,剥夺奴⾪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暴⼒、战争推翻奴⾪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主转化的地主—孟⼦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仁义”感化奴⾪主,笼络劳动⼈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世界观上,⽚⾯强调主观精神的作⽤,⿎吹主观唯⼼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代表了《易经》成书的四个伟大时代,「四大圣人」不仅对《易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养生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希望读者喜欢。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关于伏羲的故事关于中国人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和女娲在黄河与渭水交汇的太极河边交尾,诞生了中国人。

其实,伏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首领。

伏羲,又名包牺,也称皇羲,他生活在游牧业时代。

关于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仪,散发披肩,身披鹿皮,面色发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龙的象征,是一个智圣的形象。

伏羲还是公认的《易经》》的创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国预测学的鼻祖,是占卜文化的源头。

伏羲是我国的第一个智圣,他非常善于观察,《易经》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就是说伏羲很神,他因为善于观象(天象地理),还善于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于预测,能知生死,而一个智者必须是善于预测的,他因此也被奉为中国古代预测学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国符号文化之父,《易经》八卦之母。

伏羲时代是中国的符号文化时代,那时候,人们以符号记事,这些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画八卦是符号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伏羲画八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上古时候,在黄河与渭水交汇之处,也就是太极图的诞生之处,有一天,伏羲看见一只龙马浮出水面,他惊奇地发现这只神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图像,于是伏羲就照着画了下来,这个图像就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八卦。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那么伏羲又是怎样画的八卦呢?我们说,八卦出自伏羲时代,但并非伏羲一人所画,它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对事物包括自然现象认识的总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观。

《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

《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

-思想文化-《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吕佳佳《易经》是西周时期的占筮之书,由六十四个卦象和解释卦象的卦爻辞组成。

由于经文过于精简,十分古奥,后人往往很难理解。

而作为反映殷周之际历史变迁的典籍,其中必然包含着西周时期的许多礼仪内容。

如何正确阐释《周易》经文中卦爻辞的涵义?如果不明周礼,许多卦爻辞的阐释便难明其真实意旨。

故而本文将以《周易》中的中孚卦为例,以礼释《易》,力图对其做出符合当时情境的合理解释。

一、《易经》与周礼关系之考证(一)《易经》的成书年代考《易经》原称《周易》,《周易》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注解、阐发。

考察《周易》与周礼之间的关系,确定《周易》的成书年代是十分必要的。

《周易》最早在《左传》及《周礼》这两部著作中就已提到,《左传》昭公二年曾记载晋国的韩宣子出使鲁国,在太史那里看到《易象》和《鲁春秋》,就感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宣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制度完善的周礼来治理国家,周代才会如此兴盛,这也表明他认为《周易》同样是周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周易•系辞下》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他认为《周易》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解经这三个阶段。

这个说法有其合理因素存在,《易经》的形成确实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时一人完成。

易学家们通过分析卦辞和爻辞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发现都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所以《易经》形成于殷末周初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

(二)《易经》与周礼内容之考察周代的礼制内容十分广泛,《周易》也在其中。

《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重庆2023《行测》真题

重庆2023《行测》真题

重庆2023《行测》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

A.探春B.迎春C.薛宝钗D.林黛玉【答案】:C2.气象部门针对当地每天收集的各种气象预报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把复杂的气象信息数字归纳成10项简单易懂的气象指数,简而言之,气象指数就是按从适宜到不适宜的原则对天气状况划分成不同等级,一般分为4~5级。

以感冒指数为例,感冒指数越高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患感冒的几率越高。

在众多气象指标中,诱发感冒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温突变B.相对湿度C.降水概率D.风速【答案】:A3.拟写函的目的不包括()。

A.询问问题B.请求批准C.商洽工作D.寻求帮助【答案】:D4.《易经》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三个圣人完成。

这三个圣人不包括:()A.文王B.伏羲1/ 10C.老子D.孔子【答案】:C5.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下列选项中,享有“科幻小说之父”盛誉的是()。

A.威廉·吉布森B.柯南·道尔C.儒勒·凡尔纳D.爱伦·坡【答案】:C6.下列行为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是()。

A.某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刘某发现公布的选民名单遗漏了邻居洪某的名字,遂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B.某市A区人大换届选举,当地B公司未给本公司的15名外来务工人员发放选民证C.某村22岁的村民赵某经医院诊断为重症精神病患者,村里换届选举时,未给赵某发放选民证D.选民张某是文盲不能写选票,委托他的妻子代写【答案】:B7.下列公文文种中,()是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的公务文书。

A.通报B.报告C.请示D.函【答案】:A8.中国古代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在古代指的是()。

易经——精选推荐

易经——精选推荐

易经《易經》是中國最古⽼的⽂獻之⼀,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归藏》和《周易》[1],但《连⼭》和《归藏》已經失传。

《易經》以⼀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它的中⼼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統⼀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

《易經》分為《上經》三⼗卦,《下經》三⼗四卦。

由于《易經》成書很早,⼤約在西周時期,⽂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内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撰寫了《⼗翼》,⼜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算数、⽂學、⾳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從⼗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绍到西⽅。

名字的由來《周易》⼀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周」,東漢鄭⽞《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復始。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有⼈認為《易經》流⾏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依據《史记》的記載「⽂王拘⽽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王所著。

然⽽在幾種較早期的⽂獻,例如《論語》、《莊⼦》、《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於《周禮》;然⽽《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

所以,就⽂獻⽽⾔,「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

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較能夠相應。

然⽽夏代是否有《連⼭》、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

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的現象。

所以⽐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1. 易由蜥蜴⽽得名,為⼀象形字,此說出⾃許慎《說⽂解字》;⽽蜥蜴能夠變⾊,俗稱「變⾊⿓」,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为条件。

就“文化”一词的词源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就“文化”一词的词源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就“文化”一词的词源看中西文化的异同“文化”,不管是人们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文化的内涵都在向更广的方向发展。

古今中外,人们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受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文化,那“文化”到底是什么呢?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一词进行界定,比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中国学者胡文仲等。

这样看来,人们对“文化”一词本身就很难得出一个普遍认同。

为了对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从“文化”一词的词源进行分析,以此探究中西文化的异同。

标签:文化;词源;异同一、中国“文化”一词的词源在中国,就“文”和“化”两个字单独来说,出现的时间都比较早。

目前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文”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个正面的大的“人”,并且在胸部标出“x”或“心”的形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文,错画也。

象交文。

”《周易·系辞下》中说“物相杂,故日文。

”由此可见,“文”字的最早意思应当是纹身、纹理之意。

后引申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现象。

“文”字后又演变为泛指各种礼乐法令等典章制度,如人们常说的“繁文缛节”中“文”其实就是“规定”“仪式”的意思。

“化”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两个人正反相对,呈一正一倒之形,喻为变化、改变。

在《荀子》中,有说“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这也是对“化”的一种解释。

再如《庄子》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其中的“化”在此也是“变化”的意思。

后来,“化”引申为教化、感化,如《说文解字》中“化,教行也。

从匕,从人”,“化”其实就是指“教化”了。

《周易·贲·彖传》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这句话中“文”“化”二字虽未连用,但已经有了今天所说“文化”中“以文化人”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成书时代考摘要:《易经》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占卜吉凶祸福到认识万事万物,从阴阳概念的产生到八卦的创成,再从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是一个循序渐进、一脉相承、逐步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

其时可长达四、五千年的悠悠岁月。

关于《易经》成书之时代问题,有两个毋庸置疑的可靠渠道:一个是从发展演变达数千年之久的数字易卦中,来探寻八卦的起源和易经的来源问题,其时至于西周晚期;一个是从《易经》自身的卦爻辞中,来捕捉和推断《易经》成书之确切年代,其时大约为周宣王时代。

关键词:易经;数字易卦;西周时期《易经》成书的时代,是历代学者十分关注和争论已久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汉至清,易学界探讨此问题持续了2000余年。

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周易》的作者及其形成年代问题,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新的讨论热潮。

其基本观点有三:其一,顾颉刚等人认为,《易经》非伏羲亦非文王所作,其成书时代为西周初年;其二,李镜池等人认为,《易经》一书非一人之作,其编定的时间为西周晚期;其三,郭沫若认为,《易经》之作当在春秋中叶以后,作者乃孔子的再传弟子辱于臂子弓。

此后又经过了半个世纪,许多学者亦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求。

今天看来,他们各自观点的论据仍然显得不足。

今日所最值得庆幸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大量的文物考古发掘中,不仅找到了八卦起源和易经来源的资料,而且同时也明确了《易经》所产生的时代问题。

一、数字易卦与易经易经的产生和形成,大体经历了萌芽雏形期、成熟完善期和渐人突变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就它的萌芽雏形期而言,历经伏羲时代、炎黄时代至夏商时代,从8000年前到3000年前,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现当代出土的大量有关易学方面的文物考古资料充分说明:8000-7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在龟甲上的符号文字,被视为原始八卦文字的一个源头。

据此可将此一时代视之为八卦的草创期。

6000-5000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有关易学方面的数字符号,特别是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原始重卦,此可为草创八卦由单卦推演到重卦的雏形期。

至4000年前,从二里头文化中所揭示的卦画数字符号和卜骨,可为八卦由单卦到重卦的渐成期。

到距今3000年前,从殷墟四盘磨卜骨易卦和小屯南地卜甲易卦中所看到的完整的数字重卦(六爻一卦),足可成为重卦的成熟期和完善期了。

在这长达四、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探索易经的源头,由阴阳概念的产生到八卦的创成,再由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

如不由此来探讨易经的来源问题,就无法找到易经之根和易经之源。

易经产生和形成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就是殷周之际和西周初期。

这一时期可称之为易经产生的成熟完善期。

也就是说,易经的产生在经历了由伏羲时代到炎黄时代至夏商时代的滥觞期之后,到了西周初期则呈现出甲骨易卦和青铜器铭文易卦并蒂复兴的璀璨局面。

此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易卦,就是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出土的卜甲易卦和陕西扶风齐家遗址发现的卜骨易卦。

从如此大量的可以确证的文物考古资料中,再一次给我们提供了易经来源问题的更加可靠的丰富的实物证据。

易经的产生和形成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大约为西周中后期。

到了西周中期前段之周昭王时代出现的《中方鼎》铭文易卦,第一次将卜辞与卜卦一并表达镌刻在青铜器上。

它是由以往卜辞与卜卦(卦画符号)相分离走向相结合的发端。

就目前出土文物所见,从殷商晚期到西周初期,在如此诸多的完整的数字重卦中,只见卜卦,未见卜辞。

此一现象,则意味着数字易卦正由成熟完善期渐入突变期的一个征兆。

如果说,在《中方鼎》铭文易卦中,其卜辞与卜卦的结合尚不够紧密,亦不够完善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在陕西扶风齐家村又一次发现的卜骨易卦,则达到了卜辞与卜卦的完美结合。

其时可断为西周中期晚段。

至此,数字易卦这一发展演变之迹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重大问题:数字易卦到此行将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近几年在陕西长安西仁村采集到的陶拍易卦,可谓易学史上的稀世珍品。

今就陶拍上的六卦观之,CHX采集:1两卦,对照《周易》为《既济》、《未济》,属《易经》上的第六十三、六十四卦;CHX采集:2四卦,对照《周易》为《师》、《比》、《小畜》、《履》,属《易经》上的第七、八、九、十卦。

如此之排列顺序与《易经》上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结构毫无二致。

到此为止,由数字易卦发展演变到易经,其基本条件可以说业已具备了。

具体而言,陶拍易卦的出现才在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易经上的卦序结构问题,而距《易经》成书仅有一步之遥了。

由是不难看出,陶拍上的数字易卦足可成为《易经》上六十四卦卦序结构业已构思成熟的一个标志和历史明证。

其时又恰于西周晚期。

因此,它的出现不仅又一次确证了《易经》一书绝非自天而降,实乃源于发展演变达数千年之久的数字易卦;与此同时,亦充分说明了《易经》一书在经历了数千年之“十月怀胎”后,行将履行它的“一朝分娩”之重任。

以上我们着重从近代出土大量的有关文物考古资料中,勾勒式地探求了易经之渊源及《易经》成书之时代问题。

此可作为探寻《易经》成书之时代的一个毋庸置疑的可靠渠道。

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那就是从《易经》自身的卦爻辞中,同样可以证明《易经》一书创成之时代当在西周晚期。

二、卦爻辞中的有关问题先看《明夷》卦九三爻辞中说的“明夷于南狩”。

“南狩”讲的是周昭王以狩南山搜猎为名而征伐荆楚之事。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亦云:“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又,《升》卦的卦爻辞中说:“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南征”,说的是周夷王率军征淮夷一事。

史书记载此事虽未多见,然从文物考古资料中依然可以窥见其端倪。

《噩侯鼎》铭文的“王南征,伐角”,说的就是周夷王曾亲自南征讨伐淮夷。

还有在《敌簋》中也记载着淮夷人曾一直逼进到陕西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周夷王命令敌前去抵御,最终打退了淮夷人的进犯。

周宣王时期,征伐淮夷之战仍在继续着。

《诗经·大雅·常武》中对周宣王率军南征之事,作了具体描绘:“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之军,以修我戎。

即敬即戒,惠此南国。

王犹云塞,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

徐方不回,王日还归。

”如果说《诗经》上所描绘的仅只是艺术形象的再现,尚缺乏征战淮夷战争的具体年代的话,那么,在今本《竹书纪年》中则记载着:“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

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

王归自伐徐。

”1974年在陕西武功出土的《驹父盈》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证据,其文云:“惟王十又八年正月,南中(仲)邦父命(令)驹父毁(鸠)南诸侯,率高父,见南淮夷,厥取厥服。

堇夷俗(欲)遂不敢不敬畏王命,逆见我厥献厥服。

我乃至于淮,小大邦无不具王命。

四月,还至于蔡。

作旅盈驹父其万年永用多休。

”铭文中所说的“王”,是指周宣王;“南仲邦父”,是上述《诗经·大雅·常武》中所说的南仲,而“驹父”,则是南仲下边的一个臣僚。

其铭文之大意是说,周宣王十八年(前810)的一天,南仲命令驹父,并率其臣下高父,前往刚被征服了的安顿视察,兼征收贡赋布帛。

而淮上之大小方国首领,无不归顺前来迎接。

易经《升》卦中所说的“南征吉”,到此总算找到可靠的历史答案了。

周宣王时已到了西周晚期。

从《易经》上所载的“南征吉”一事中说明,《易经》成书之时代,已是西周晚期。

此外,从《易经》卦爻辞中还可找到几例,来证明易经产生和形成之确切年代。

例一。

《井》卦九三爻辞云:“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其爻辞之意是说,水井掏治洁净了却不被汲食,说明君王的昏聩不明真可令人凄恻,企盼着君王的圣明,乃为了君臣能共享其福泽。

有的学者认为,此一爻辞即是对“厉王不能勤于政治的担心和昏聩不明的指责”,笔者以为此种认识是颇有道理的。

例二。

在《履》卦六三爻辞中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嘎尾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该爻辞之意是说:眼盲强看。

脚跛强行,行走在虎尾之后而被猛虎咬啮,有凶险;一个名日武的人竟篡为君主,厉王出奔,诸侯们推举共伯和(武公)代行天子政事,被称之为“共和行政”。

《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共伯和于(夺)王位”,即为一说。

对于此种说法,范文澜先生则认为:“厉王出奔时,不论共伯为余或为和,一个侯国的世子,一跃而登周天子大位,在嫡长继承制极端严格的周朝,可断言必无其事。

”武公和是否能成为“大君”?说法不一。

此一历史公案我们在这里姑且弗断。

但是“武人为于大君”记载的是周厉王时期的事件,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了。

例三。

还有一个《丰》卦上的卦爻辞问题。

对于《丰》卦卦辞的解说,有两种观点可资斟酌。

一是立足于爻辞和爻象之义理上,去探寻卦象和卦义的内涵;另一种观点则着眼于全局,把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卦辞与卦义的相互结合,来考证其卦爻辞的内涵与外延。

笔者认为,就《丰》卦的卦爻辞之卦义来讲,后一种观点较为可取。

下面先来看一下《丰》卦原文:“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民若,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九四,丰其部,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六五,来章,有庆兴誉,吉。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阗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今据有关专家之考证,其卦辞之意是:出现日蚀,亨通。

国王对日蚀的出现表现很大度,并说不要担心,日中之蚀是正常的现象。

笔者还认为,就《丰》卦卦爻辞本义而言,表面看来,《易经》的作者似乎是以对一次日蚀的具体叙述和形象描写,实则是以一次日全蚀为例,来阐明作者的易学哲学观点,是对日蚀这一天象进行的抽象概括和理论升华。

据此可知,《丰》卦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天象观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而此次日蚀并非实有,国王的看法亦并非实指。

无独有偶。

或者也可能是在《易经》一书诞生之后的数十年间,于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一位职卑官微的作者,运用了《易经》上的阴阳学说和诗歌的语言形式,记载和总结了又一次出现日蚀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深刻地揭示出该日蚀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灾异环境,《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写道:“十月之交,逆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率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这首诗是对周幽王荒淫无道、社会黑暗的公开揭露,也是对这次日蚀的艺术描绘和真实写照。

它反映了西周末年的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异。

据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考证,这首诗是中国关于日蚀最早最可靠的记载。

陈先生在《中国天文学史》中还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阴阳学说紧密相连……(它)是在《周易》哲学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从这首诗所记载的日蚀来看,也正是运用阴阳(日月)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之规律所总结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