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合集下载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但对于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材料分析法,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核心素养:时空观念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史料实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出土文物等的认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历史解释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和西夏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辽和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辽宋夏之间的和战。

学习难点:澶渊之盟。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展示)[展示图片]北宋形势图(1111年)[提出问题]与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大理、吐蕃诸部。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等【教学过程】—、复习二、导入新课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三、讲授新课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从正反两方面分
析)
答:(1)利:有利于双方和平与贸易发展;(2)弊: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经济
负担。

(四)测: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
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C ) A
B C
D
2.金庸小说
《天龙八部》中
的萧峰高大勇
武,为人光明磊
落,慷慨豪迈,
其大起大落的传
奇人生让人对古
老的契丹族生出
无限的好奇。


问,统一契丹各
部的杰出首领是
( C )
A.元昊 B.阿
骨打 C.阿保
机 D.赵匡胤
3.银川是全国
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素有“凤凰
城”的美誉,银
川在古代称为兴
庆,它曾是哪个
少数民族政权的
都城( C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4.下列有关宋
辽议和的表述,
不确切的是
( A )
A.议和的背景
是北宋军队在澶
洲之战中遭到失

B.宋辽议和的
内容是辽撤兵,
北宋答应送给辽
岁币
C.宋辽议和就
是历史上所称的
澶洲之盟
D.宋辽议和
后,宋辽之间维
持了长久的和平
关系
5.1005年宋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态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

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很遥远的内蒙古地区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密切相关。

探究新知(授新课)
1.辽和北宋的关系
(1)契丹族的兴起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通过材料,
契丹族发生什么变化?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
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苏颂
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
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
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教师讲述:隋唐时期,游牧在北
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
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
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
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
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10世纪初,契
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
立政权。

动动手:
请在《北宋形势图》标注契丹族建
阅读材料,思考
问题。

让学生了解民
族交融的概况。


养学生分析、理解
材料的能力。

立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
(2)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建立后,辽与北宋的关系发展如何?
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展示燕云十六州的示意图),燕云十六州一直是辽与北宋的战争导火线。

请阅读教材P35内容,请归纳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师讲解澶渊之盟的内容: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澶渊之盟”。

辩一辩:
有人说,澶渊之盟规定送要给辽岁币,这加重宋朝百姓的负担。

所以,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有人说,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发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换区辽的羊、马、骆驼等。

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你是如何看待澶渊之盟呢?
学生填写相关史实。

学生观看图片,思
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归
纳辽与北宋的关系。

学生讨论问题,组
织回答问题。

让学生掌握契
丹族建立政权的史
实,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和归纳总结
的能力。

掌握辽与北宋
和战的史实,培养
学生归纳总结的能
力。

培养学生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理解澶渊之盟
的影响。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的兴起
材料研读
材料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

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

党项族生活在什么地理位置?“不知稼穑,土无五谷”得知他们以什么为生?
材料二
西夏买牛契约
西夏铜牌
西夏货币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动动手
请在《北宋形势图》标注党项族建立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学生填写。

培养学生获取
有效历史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掌握西夏
建立政权的史实。

[板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2.宋夏和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