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冲突。

3. 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契丹族的兴起,辽朝的建立,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党项族的兴起,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宋朝的兴起,北宋的建立,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4.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辽宋战争,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5.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合作。

六、辽国的建立与发展(续)1. 辽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辽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辽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3. 辽国的文化特点:契丹族的文化传统,佛教在辽国的传播,辽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

七、西夏的建立与发展(续)1. 西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西夏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态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和发展。

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辽国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西夏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四章:辽、西夏与北宋的和平时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

让学生了解和平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和平时期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的具体情况;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国之间的并立关系;2.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2.理解并分析三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2.历史教科书;3.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沙陀族建立辽国。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3.教师呈现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并引导学生预测学习内容。

Step 2 学习(30分钟)1.教师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简要介绍。

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了解并吸收相关知识。

3.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以及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4.学生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Step 3 拓展(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纠葛。

2.教师提出问题:三国之间的并立是怎么进行的?彼此之间有什么样的竞争与合作?3.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理性辩论,探究三国之间的关系和并立的原因。

Step 4 总结(20分钟)1.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思路和分析,总结归纳三国的并立情况和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文章。

Step 5 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撰写的文章,并互相评价。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掌握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国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辽国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掌握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西夏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课教师田宝娣二次备课教师教学班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程标准使学生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的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了解宋、辽、西夏和议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
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课采用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2、学法
本课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法、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及感受法等来学习本堂课。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
导课:
展示一群古代儿童在“老先生”的带领下朗读百家姓的场景。

设疑:这群孩子在读什么?找百家姓里你的位置?赵为什么在首位?今天你将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了解。

一、澶渊之盟
1、907年,唐朝灭亡,在此之后,你知道中原和南方政治局势怎样?
历史上有类似的情形吗?结局怎样?
2、“黄袍加身”的故事?都发生了那些事?作为是什么?
小结:北宋并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它只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北宋同时期还有几个民族政权,过渡到辽和西夏的建立。

3、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展示辽和西夏形势图》设疑:
引导学生分析宋夏之间的关系呈现什么特点?
双方最典型的一次战役是什么?
签订什么盟约?
展示《澶渊之盟》并正确评价?
二、宋夏和战
展示宋夏形势图,指导学生了解其位置等相关史料
师生讨论宋和西夏长期以来的和战关系,并给与评价
三、碰撞与交流
分析宋辽西夏的关系和合战关系,找出他们战的原因?
西夏辽在政策方面如何调整?
汉和少数民族融合有哪些?
小结:纵观辽西夏北宋的并立,战争与和平是交替存在的,但和平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友好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共同缔造的。

板书设计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澶渊之盟
北宋的建立
辽的建立
澶渊之盟
二、宋夏和战
西夏的建立
宋夏和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