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窥探名人隐私的心理成因
浅析互联网上的隐私暴露的原因

浅析互联网上的隐私暴露的原因作者:王少南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目前的中国社会,私人生活正受到空前关注,针对私人的服务业也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人们对隐私已不陌生,它成为媒介曝光率很高的词汇。
互联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个暴露隐私的平台,网络传播中的隐私问题研究在互联网兴起后很受关注。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所以网络传播中关于隐私的问题尤为突出。
对互联网上隐私暴露问题的研究,以其说明媒介多样性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中的价值和限度以及网络媒体的责任。
关键词:互联网;隐私暴露;形式;原因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63-02一、互联网上隐私暴露的形式(一)网络日记——人们可以利用的暴露隐私的空间以往把日记和信件锁在自己抽屉以防大人们随便翻看的日子证明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想要独立的生活空间了,这些隐私像宝贝似的被藏起来,连最亲的人都躲避,更何况要示人,而且还是许许多多的人,这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出来,而且还是还能很好地保密身份。
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一条有效倾吐内心世界的途径。
(二)盛行于网络间的自拍与他拍照片自自拍图片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除天涯社区、猫扑网和网易等成为自拍图片的发起网站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自拍网络,如拍客网、365自拍网等,发帖率和点击率都很高,自拍照片花样百出,有些还很露骨。
(三)利用隐私暴露的网上个人求助行为西南大学女大学生陈易以“卖身救母”的ID在天涯社区发帖求助,为了救自己身患重病的母亲,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此后,她陆续收到网友捐款10多万元。
在天涯上发帖寻求帮助的还有重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安华,他和父亲也收到了捐赠。
这在网上迅速掀起轩然大波。
二、互联网上隐私暴露的原因(一)价值观的变迁——人们的隐私观念人们对隐私的观念和接受的程度在不断变化着。
明星隐私报道的传播现象浅析

近年来,明星不良事件频频刷屏, 这些事件所形成的话题阅读量与议论量 创造了社交媒体的数项纪录。但是,如 果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把握不好尺度,就 会侵犯明星隐私,给当事人造成伤害。 1 隐私权的界定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虽然聚焦在公 众的光环之下,但与普通人一样享有隐 私权,社交媒体对明星隐私的过度报道 并不合适。既然明星是公众人物,那么 明星注定会比普通人得到更少的隐私, 而且越是有名的明星享有的隐私权就会 越少。因此,普通大众对明星的知情权 与隐私权有时候就会成为一对矛盾。所 以,明星应该给予大众一定的知情权, 公众也应该留给明星自己的生活空间, 不能事无巨细地报道传播。 2 公众热衷传播明星隐私的原因分析 2.1 窥探心理 普通大众一般情况下很难近距离对 明星进行观察接触,即便有机会靠近明 星,也会被口罩、墨镜等遮挡,对于明 星的私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 下,一旦社交媒体上出现涉及某明星私 生活的新闻就会引起大众围观。明星的 私生活尤其是涉及明星某些负面信息的 新闻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一些网民 为满足自己的窥探心理,进而主动在网 络上寻找各种明星隐私新闻,甚至刻意 传播此类信息谋取利益,给当事人进一 步增加了痛苦。 2.2 社交需求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不再局限于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而是进 一步有了社会需求。当某一明星事件出现
抗议,给当事人甚至家人造成了伤害。 新闻从业者的职责就是还原事实真相, 给公众进行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让公 众了解真实的明星,而不是基于一些经 济利益和私人目的进行不实报道,这样 不光损害了明星的名誉,还会损害公众 的知情权。所以,提升某些新闻从业者 的专业素养刻不容缓,主管部门应制定 合理的规范制度,对一些违反规定的记 者进行相应的再教育与处罚。 4.3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自媒体时代,公众不光是新闻接受 者,更是新闻的发布者,对明星隐私进 行炒作有时也成为了大众狂欢的 “盛宴” 。 作为大众网民,我们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自觉维护事实的真相。自媒体赋予了网 民发布新闻的权利,网民更应珍惜自己 的权利,注意自己的言论,提升自身媒 介素养。 互联网时代,大众既对明星有知情 权,明星也有自己的隐私权。媒体机构 应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合法保护 明星的隐私权,媒体记者承担着社会责 任,因此,不应过度曝光明星隐私,更 不能让报道偏离事实,造成公众对明星 的误解,承担社会责任和满足公众知情 权是媒体不可推脱的责任。 作 者 简 介: 苏 杰(1992—), 男, 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 传播专业,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刘 欢(199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在就读于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 向:新闻与传播。
名人隐私

It is not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reason for the reporters’ great interest in celebrities’ private lives. What matters to a newspaper or a magazine is the number of readers. A large readership means the rise in the circulation of their publications, hence a huge profit. Since celebrities are newsworthy figures, and their stories draw far more attention than those of ordinary people, it is natural that the press tries to feature private lives of celebrities.
On Privacy of Famous People
1. 许多媒体都热衷于揭露名人的隐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 我的看法
On Privacy of Famous People
In recent years, man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ocus on the activities of film stars, pop singers and some other celebrities. Reporters disguise their identities, infiltrate the subject’s business and family, or even bug and wiretap them to get the news by whatever means.
窥探心理

心理解密:为何人人都有窥探隐私的心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
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心理设置一道防护栏对名人的隐私,并非人人都感兴趣;对别人的负面隐私,人们似乎更感兴趣。
是否可以这么分析:通过对明星负面隐私的了解,去除明星身上的理想光环,从而看到一个真实有缺陷的现实的人,从对明星的否定中,人们找回了自信。
以下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来探寻窥探心理的根源:个人成长的需要人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他们所未知的。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们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形成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
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别人认可,成绩差的通过做小动作或调皮捣蛋来获得同学的关注。
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自我保护的需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
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
在潜意识里有两手准备: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
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
为何人们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

为何人们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导Lead语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几个喜欢乱翻别人的东西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你家的亲戚啊,又或许是寝室里的某个室友啊,他们经常趁别人走了或不注意的时候,就开始翻别人的抽屉,或者是包包什么的,看看有什么新鲜东西。
我想你一定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十分令人讨厌,这也确实不是一个好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就涉及到了人的隐私窥探欲。
不只是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心理。
话说我们为什么会想要查探别人的隐私呢?根本原因:对世界的陌生及不确定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对他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
想想看,你刚出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你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自己身边的人是谁。
而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庞大,作为一个个体,你又是如此地渺小,所以,你自然就很迫切地想要一个支点来了解这个世界,来缓解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及不确定感,以求更好地生存。
直接原因1. 遗传基因(进化心理学)自远古时代,人们就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以求生存。
如果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越多,他的生存几率也就越大。
比如在狩猎的时候,人需要了解外界环境及猎物位置,不过,原始环境中充满了危险,所以人需要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高度的警惕。
所以同样是两个人,若一个人对外界戒备心很低,另一个人则总是对外界进行窥探,观察以求掌握更多信息来保全自己。
那么很明显,第二个人的存活几率要大得多,可以说我们都是这类人的后代。
所以,在漫长的演化长河中,这份基因也就随之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本能。
2. 欲望被压制想要宣泄很多时候人们对禁止的事情会更加执着,就像青春期的学生一样,老师不准他玩手机,他却非要玩,这也是反叛心理的表现。
而社会对于随意窥探他人隐私这种行为是明确禁止的,意味着你不能这样做。
例如全世界都禁止偷窥异性,但人类对于异性普遍存在窥视心理,而人对于性相关的偷窥欲也是最强的。
这其中不仅有生理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文化都将性当做禁忌。
自恋的人喜欢探听隐私喜欢的原因

自恋的人喜欢探听隐私_喜欢的原因导读:自恋的人喜欢探听隐私。
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有资料显示,自恋的人喜欢探听隐私,你知道为什么吗?王先生是一名职场白领,跟他接触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他太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了!许多曾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纷纷避他而去,而他自己却不作反思,对别人的生活依然过分关注。
像王先生这样喜欢打探别人隐私的情况,也叫窥视,是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
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这种行为有获得性受益。
许多人在他面前不设防,轻易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告诉他,满足了他窥视的欲望,使他的窥视行为得以固化。
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喜欢窥视的王先生便有了长期客户,甚至难以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再者,王先生一直在试探别人的边界,如果对方不拒绝,他就试探下去。
其实他也在寻求被拒绝,寻求对方给他一个边界,可和他在一起的人又恰恰是一群不会拒绝的人。
于是,得不到拒绝的王先生,就一直这样追问下去。
这样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狡辩,比如别人喜欢让我这样做,或者如果他不喜欢可以拒绝等,但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
因为这些人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使自己看上去总是对的,他们是一群具有自恋性格的人,甚至会利用别人的弱点来使自己满意。
这类人往往过度自我膨胀,在社会上不仅没有遭到过大的挫折,反而被社会所称许。
长此以往,还有一定危险,易使他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误以为自己真如想象中那样伟大而无所不能,最后导致伤害别人,众叛亲离。
想让这类人有改变的动机,需要外界适当给他们一点挫折、一点拒绝,让他们的膨胀自我冷却。
另外,社会也需要反思,这种行为为何会有生存的土壤?社会究竟需要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此外,软弱并不等同于善良,正如窥视并不等同于强大,王先生身边的人也需要学会拒绝,学会扞卫自己的权益。
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人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隐私

人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隐私?很多人都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
安顿的《绝对隐私》的畅销,以及莱温斯基访谈节目的高收视率,就是明证。
令人爱戴的黛安娜王妃之死,就是人们追逐名人隐私的结果。
为了窥探别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有些人已经达到了接近疯狂的程度。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呢?热衷于窥探别人隐私,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动机呢?人类第一大隐私: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
对于一个突然从娘胎里降生出来、对一切都浑然不知的孩子来讲,他对于这个陌生的世界,会有很多疑问,或者说,对于孩子来说,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而这些疑问和隐私中,最令他迷惑不解的,恐怕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了。
而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又莫衷一是,有的父母说:“你是从妈妈腿肚子里钻出来的”,有的说“你是被捡来的”,还有的说:“你是被妈妈大便的时候,拉出来的”,有些父母干脆对此不予回答,甚至横加训斥:“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许打听!”。
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和神秘气氛,加强了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和隐秘感,反而促使孩子进一步探索和询问。
于是,儿童第一次遇到了隐私——关于自己的来历和身世的、隐藏在父母心里的隐私。
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对隐私的好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就是从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开始的,就是从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感到奇怪开始的。
实际上,父母即使按照最标准、最科学的方法,也无法向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完全解释清楚,孩子究竟是怎么生出来的。
因为孩子们总能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令成人瞠目结舌的问题来。
比如,针对大人的“你是从妈妈腿肚子里钻出来的”的说法,孩子会接着问:“大腿上也没有口子啊?我怎么从大腿钻出来呀?”;如果你说“你是被妈妈大便的时候,拉出来的”,他会进一步发问:“妈妈,我大便的时候,为什么拉不出来小孩儿呀?”对这样的问题,大人除了目瞪口呆地无言以对之外,还能如何呢?结果,成人的答案将总是无法使儿童满足,儿童出生的秘密,就成了儿童的第一个绝对隐私。
喜欢揭人隐私的人,多半动机不纯

喜欢揭人隐私的人,多半动机不纯老祖宗说:“不言人私,不揭人短,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
”说话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任何时候,都不能咄咄逼人,也不能揭露别人的老底,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风水轮流转,你今天瞧不起的人,也许在明天就会成为碾压你的人。
管好自己的嘴,是一种智慧。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一直想办法打听别人的隐私,还揭露别人的隐私,真的是居心不良。
喜欢揭人隐私的人,多半有以下几种不良动机,需要远离。
01嘲笑别人。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中年女人,长得很瘦。
一个背着小孩的老太太挤上了车,但是没有人给她让座。
中年女人站起来,拉着老太太坐下来。
老太太一个劲地感谢中年女人,说了很多好话。
在一旁的另一个中年女人说:“你感谢她干嘛?她就是一个离婚的女人,一日吃饱,全家不饿。
她本来就应该站着的。
”很明显,两个中年女人是熟人,彼此知根知底。
但是“她就是一个离婚女人”的话,明显就是揭露了别人的伤疤,拿别人的隐私来说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也许,很多嘲笑人的话,大家都是一笑而过,并不会当一回事,但是当事人肯定会在意,只是他不够强大,不会和别人对抗,选择了沉默、自我解嘲。
喜欢揭人隐私的人,他就是为了打击别人,才想办法打听清楚别人的隐私。
他的内心是非常阴暗的,把别人的事情当成了笑话。
如果被揭露隐私的人,非常脆弱,那么他就会很难受,甚至会痛哭。
他的表情,让喜欢揭露隐私的人,觉得自己胜利了,有幸灾乐祸的快乐。
02制约别人。
有的人,从打听别人的隐私,到传播别人的隐私,都是刻意而为之,他一开始就想好了如何利用隐私。
第一,想方设法打听上司的隐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司也是普通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大部分的人,都会包容别人的错误,并且不传播出去。
上司是某个单位有权有势的人,他能够决定很多人的岗位调整,也能决定很多人的收入多少。
如果上司对某个人特别好,那么这个人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一般来说,想要得到上司的欣赏,就要积极工作,争取有更多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人降生到这世上,都是一无所知的,并对这个世界怀着高涨的好奇心,以新奇、激动、迷惑的心情一点点地感知这个世界。
这种探求的欲望和热情,是人类认识、了解世界最原始的动力。
喜欢窥探隐私,是人类不可磨灭的天性。
然而,前阵子娱乐圈投射了一枚重磅炸弹——“文马事件”。
从事件初露端倪到最后马伊俐发表的一句“且行且珍惜”在短短24小时之内引发了全民的高度关注,从微博的百万转发量来看,我们发现似乎公众的兴趣点更聚焦于名人、明星的隐私上。
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大众对名人隐私的窥探存在格外浓烈的兴致?
一、“去理想化”的必然要求
“父母是儿童最初窥探他人隐私的出口,这种窥探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把父母理想化,从这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塑造自己人格中比较积极的部分……第二阶段,是一个专注于父母缺陷和消极面的阶段,通过‘去理想化’,把心中理想化的父母形象消除,使父母形象更加现实。
”①
人们对名人隐私的窥探就类似上述的第二个过程,这种‘去理想化’把明星从隐私包裹着的神坛上拉下来,拉到与我们普通人同样的水平,即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平等。
通过窥探明星的负面隐私,他们的缺陷、阴暗面,人们仰望明星时的心理落差感大大减小,在对他们的否定中获得自我价值的相对肯定与自信的上升。
①引自《在名人隐私中你投射了什么》一文
二、宣泄个人欲望的需求
“每个人在人格深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压抑,严重者性和攻击欲望蓄积已久,等待着宣泄。
他们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压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性隐私被曝光的人身上,借着别人的身体,依靠自己的想象,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性欲和攻击欲……在潜意识中,干脆就把自己认同为性隐私中的主角。
”②
克林顿性丑闻中女主角莱温斯基发出的“我有一种被公众强奸了的感觉”的慨叹,就是出于这一点。
文马事件虽然算不上性隐私,但是上述原理在这一事件中也有体现。
事件中的民众将自己置于道德审判者的高度,意识里却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一方是被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欲,一方是严格的道德约束准则。
两方妥协的结果则是人们在白天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暴露潜藏的性欲和攻击欲,当晚上独自面对电脑和手机时,又将自己的欲望、期待、恐惧、憎恨种种情感投射到明星以及他们的隐私上。
按照荣格的阴影理论,所有对他人的批判,其实都是对自己批判的伪装。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这个特质,你根本不会在别人身上看到,即使看到,你也不会有情绪的激烈反应和批评。
心理学者苏晓波也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
②引自《人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隐私》一文
三、为了获得他人关注
其实,明星的隐私对于很大部分人来说,只是良好的谈资。
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明星作为聚光灯下的人物,为许多人所认识,他们的隐私自然非常适合用作调节气氛和茶余饭后的话题。
人们对名人隐私的信手拈来可以塑造出自己紧跟时代的心理效果,这一目的也推动大众媒体的发展,掀起挖掘名人隐私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