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的基本程序分析
《民事诉讼程序》课件

案例二:特殊程序案例
总结词
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监护权纠纷的特殊程序案例
详细描述
本案例涉及一起未成年人监护权纠纷,原告与被告之间就 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归属发生争议,需要通过特殊程序解决 。
总结词
法院启动特殊程序,指定临时监护人
详细描述
由于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权益,法院启动特殊程序,指定临 时监护人负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还要 求双方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
判决的执行是确保判决得 到实际履行的关键环节。
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 、拍卖等强制措施来执行 判决,确保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得到保障。
ABCD
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 内履行判决内容,否则可 能会面临强制执行等措施 。
执行过程中应当遵循法律 规定的程序和原则,确保 执行的公正、公平和合理 。
05
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
总结词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胜诉,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被告提供的证据更加充分,因此判决 被告胜诉,确认被告为未成年人的合法监护人,并要求原 告承担相关费用。
案例三:执行案例
总结词
一起涉及财产执行的民事诉讼案例
详细描述
本案例涉及一起涉及财产执行的民事诉讼,原告与被告 之间因合同纠纷产生争议,经过民事诉讼程序后需要执 行判决。
时判决。
04
民事诉讼的判决与执行
判决的作
01
判决是法院对民事案件 进行审理后作出的权威 性判定,具有法律效力 。
02
判决应当根据事实和法 律,遵循公正、公平、 合理的原则。
03
判决应当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能够有效地 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
04
判决应当及时作出,确 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 到及时保障。
法律实务的基本知识

法律实务的基本知识导言:法律实务是指在法律领域中,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一系列活动。
它涉及到法律行为、法律文书的起草、诉讼程序和法律政策等方面。
掌握法律实务的基本知识对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士或有法律需求的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法律实务的基本知识,以帮助读者对法律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法律行为的要素在法律实务中,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个人意志的表达,包括合同、遗嘱、捐赠等。
一个有效的法律行为必须包含以下要素:1. 主体:主体是指法律行为的发起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 客体:客体是指法律行为所涉及的具体事物或权益。
3. 目的:目的是指法律行为所追求的合法目标或利益。
4. 表示:表示是指通过口头、书面或行为等方式对法律意愿进行明确表达。
二、法律文书的起草与要求法律文书在法律实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记录法律事实和法律意愿的正式文件。
起草法律文书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 清晰简明:法律文书应当表达清晰,不使用模糊的措辞或术语,以确保文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2. 逻辑严谨:法律文书的内容应当合乎逻辑,条款之间应当有明确的关联和衔接,以避免引起歧义和争议。
3. 规范格式:法律文书的格式应当符合法定要求,包括标题、编号、签署等方面的规定,以增加文书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三、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诉讼程序是指通过法院解决争议的一系列法律活动。
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立案:当一方起诉时,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按照法院规定的程序进行立案。
2. 受理:法院在确认起诉状符合法定条件后,会受理案件,并通知被告。
3. 调解: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以达成和解协议。
4. 举证: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5. 审判:法院根据双方的陈述和提交的证据,进行审理,并作出相应判决。
6. 执行:当判决生效后,如果一方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环境污染诉讼程序及案例分析

环境污染诉讼程序及案例分析1. 概述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诉讼在许多国家成为一种常见的解决环境纠纷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环境污染诉讼的程序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该程序的应用与效果。
2. 环境污染诉讼程序2.1 立案环境污染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是向法院递交起诉书并办理立案手续。
起诉书应包括原告的基本信息、被告的基本信息、纠纷的事实和原告的诉讼请求等内容。
法院在收到起诉书后,会对起诉书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案件。
2.2 调解在立案后,法庭会安排一次或多次的调解会议,以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调解旨在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环境争议,避免长期的司法程序和高昂的诉讼费用。
调解结果将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署。
2.3 证据交换如果调解未能解决争议,法庭将要求双方交换证据。
在环境污染诉讼中,证据可能包括环境检测报告、专家证词、相关文件和记录等。
双方将根据法庭的指示,向对方提交相关证据,并进行相应的审查和反驳。
2.4 庭前准备在证据交换后,法庭会安排一次庭前准备会议,双方律师将讨论案件的细节,并商定庭审程序和证人出庭安排等事宜。
庭前准备旨在确保庭审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提供双方律师之间的沟通机会。
2.5 庭审庭审是环境污染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双方律师将在法庭上陈述和辩护。
法官会听取双方的意见,并在审查证据后作出裁决。
庭审过程中会对证人进行询问,并收集相关证据以支持裁决的形成。
2.6 判决在审理完案件后,法庭将根据相关法律和证据,作出最终的判决。
判决将对环境争议做出裁决,并可能规定被告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或赔偿损失。
3. 环境污染诉讼案例分析3.1 北京雾霾事件在2014年,中国首都北京遭遇了严重的雾霾污染。
该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诉讼案件的提起。
一些市民通过诉讼要求政府和企业采取措施减少雾霾污染,保护公民健康。
法律诉讼程序及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诉讼是解决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有助于当事人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将简要介绍法律诉讼程序,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法律诉讼程序1. 立案阶段(1)当事人提交起诉状:原告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明确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2)人民法院审查起诉:人民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立案。
(3)立案通知:人民法院立案后,向当事人发出立案通知。
2. 审理阶段(1)送达:人民法院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答辩状。
(2)证据交换:当事人交换证据,为开庭审理做准备。
(3)开庭审理:人民法院组织开庭审理,当事人陈述事实、辩论、举证、质证。
(4)判决:人民法院根据审理结果,依法作出判决。
3. 执行阶段(1)申请执行: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执行措施: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拍卖等。
(3)执行完毕:执行完毕后,当事人不得再行诉讼。
三、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甲与乙系邻居,甲在乙家房屋外墙开设窗户,导致乙家房屋受损。
乙要求甲赔偿损失,甲拒绝。
乙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案例分析(1)立案阶段:乙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人民法院审查后予以立案。
(2)审理阶段:乙在答辩期内提出答辩状,双方进行证据交换。
开庭审理时,乙提交了房屋受损的鉴定报告,甲未提交反驳证据。
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甲赔偿乙损失。
(3)执行阶段:乙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查封措施,甲履行了赔偿义务。
3. 案例启示(1)当事人应依法行使诉权,及时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积极举证,提供充分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3)人民法院应依法审理案件,确保案件公正、高效。
四、结语法律诉讼程序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有助于当事人更好地应对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依法维权,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诉讼案件流程

诉讼案件流程诉讼案件流程是指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或者追究权利义务的一系列程序。
诉讼案件流程通常包括立案、受理、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
下面将对诉讼案件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诉讼案件流程的第一步是立案。
立案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要求法院对纠纷进行审理。
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诉状或者口头诉状的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提起诉讼时,当事人需要提交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等相关材料,并缴纳立案费用。
其次,受理是诉讼案件流程的第二步。
一旦当事人提起诉讼,法院将对诉讼请求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如果符合条件,法院将受理案件,并通知被告进行答辩。
如果不符合条件,法院将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接下来是审理阶段。
审理是诉讼案件流程的核心环节,也是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审查和裁决的过程。
在审理阶段,法院将组成合议庭或者独任法官进行庭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审查证据,调查事实,并最终作出裁决。
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律师进行代理,也可以自行进行辩护。
随后是判决阶段。
判决是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对案件作出的最终裁决。
法院将根据庭审情况和相关证据,依法对纠纷进行裁决,并在一定期限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
当事人可以对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再审。
最后是执行阶段。
执行是指法院依法对判决进行强制执行的过程。
一旦判决生效,法院将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判决进行强制执行,以实现判决的效力。
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措施,强制被告履行判决义务。
总之,诉讼案件流程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法律程序,它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事人在诉讼案件流程中应当严格依法行事,尊重法院的裁决,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起诉案件的详细流程说明

起诉案件的详细流程说明一、起诉案件的准备工作在起诉案件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起诉的顺利进行。
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1. 收集证据: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如合同、协议等文件)、物证、视听资料等。
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可信性,为起诉提供有力的依据。
2. 查找法律依据:针对案件的性质和争议焦点,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为起诉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据和理论依据。
3. 准备起诉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起草起诉状。
起诉状主要包括原告的基本信息、被告的基本信息、案件的事实与理由、请求和附件等内容。
二、起诉案件的程序起诉案件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提起诉讼:原告将起诉状提交给法院,递交方式可以是直接递交或邮寄递交。
在递交起诉状时,需要支付相关的诉讼费用,并提交诉讼费用的缴纳证明。
2. 受理案件: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案件的受理。
受理包括对起诉状的审核和登记等程序,确认起诉状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后,法院会正式受理案件,并给予案件一个案号。
3. 传票送达: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向被告送达传票并通知被告出庭应诉。
传票一般由法院直接送达给被告,也可以通过邮寄等方式送达。
4. 庭前调解:在庭审之前,法院可能会进行庭前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在庭前就纠纷进行协商和和解。
如果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会制作调解书,并产生法律效力。
5. 庭审阶段:如果庭前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将进入庭审阶段。
在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可以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抗辩意见,并提交证据进行证实。
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并最终作出判决或裁定。
6. 判决或裁定执行:如果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双方当事人需按照判决或裁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或裁定,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执行。
三、案件的上诉程序如果一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满意,可以在判决书或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上诉提出:上诉当事人需向上级法院递交上诉状,并缴纳上诉费用。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是一种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
民事诉讼法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其中包含了一些基本原则和诉讼程序的规定。
本文将围绕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诉讼程序展开论述。
一、基本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原则。
法庭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处理案件,保证每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对待。
法官应当依法公正审理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
2. 等诉权原则等诉权原则是指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任何一方都应当依法享有平等的诉讼机会和权利。
法庭应当保护当事人的平等地位,避免强权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对待。
3.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对是否进行诉讼自由选择,没有强制参与诉讼的要求。
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通过诉讼解决争议,同时也可以选择和解、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4. 禁止滥诉原则禁止滥诉原则是指禁止当事人以恶意、虚假的目的大量提起诉讼,扰乱社会秩序。
法院有权拒绝受理滥诉案件,并对恶意滥诉行为进行制裁。
二、诉讼程序1. 起诉阶段起诉是民事诉讼的首要步骤。
起诉可以采取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当事人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赴法院进行口头申诉。
起诉阶段法院将对起诉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如果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将受理案件。
2. 审理阶段审理阶段是诉讼的核心阶段。
审理包括事实调查、证据收集、证据质证、辩论等环节。
法庭将组织各方当事人提供证据、陈述意见,并进行适当的调解、调查取证等程序。
在审理过程中,法庭将对案件的争议焦点进行进一步审理,对相关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3. 判决阶段判决阶段是法院根据审理结果做出最终判决的阶段。
法院将对争议事项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法律规定做出公正的裁决。
法院的判决是对案件争议的解决结果,具有法定的效力。
4. 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将判决结果付诸实施的阶段。
一旦判决生效,当事人应当按照判决书的规定履行义务。
执行阶段包括执行申请、财产查控、强制执行等程序,以确保判决的有效执行。
民事诉讼程序从起诉到判决的诉讼流程

民事诉讼程序从起诉到判决的诉讼流程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对民事纠纷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审判解决争议的一种司法程序。
从起诉到判决,整个诉讼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诉、立案、举证、庭审、判决和执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流程。
一、起诉阶段1. 起诉材料准备当事人准备起诉书,包括原告的基本情况、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内容。
2. 提交起诉将起诉书交给法院,并支付相应的起诉费用。
3. 起诉受理法院收到起诉书后进行审核,确认起诉书符合法定形式要求,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二、立案阶段1. 立案登记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将案件进行立案登记,包括给予案件编号、登记当事人信息等。
2. 送达通知法院将立案通知书送达被告,告知被告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权利义务。
三、举证阶段1. 原告举证原告提交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明自己的主张成立。
2. 被告举证被告对原告所举证据进行质证,并提交自己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辩解。
四、庭审阶段1. 召开庭审法院通知当事人参加庭审,由法官主持庭审过程,就双方争议进行质证和辩论。
2. 调解法院在庭审过程中可以进行调解,希望双方通过协商解决纠纷。
3. 审理法院根据举证情况以及法律规定,审理案件,听取双方意见,并对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作出裁决。
五、判决阶段1. 判决宣告法院将判决结果宣布给当事人,并下发正式的判决书,明确表达法院的裁决意见。
2. 判决生效判决书送达后,当事人可以进行上诉或执行程序。
六、执行阶段1. 自愿履行判决生效后,被判决方应按照裁决结果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支付赔偿、返还财产等。
2. 强制执行如果被判决方不自愿履行判决,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相应措施强制执行判决。
以上是民事诉讼程序从起诉到判决的主要流程。
在整个过程中,法院中立公正地审理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决,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在诉讼过程中都需要遵守法定程序,提供准确的证据,以实现合法权益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判监督程序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 判,当事人不能再上诉。
但在以下情况下可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①当事人认为二审裁判仍却有错误的;
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人员发现已经生 效的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的。
注意:审判监督程序是纠正裁判错误的特殊补救程序,
不是审理案件的必经程序。
诉讼的基本程序
授课:XXXX
学 习 目 标
•诉讼的基本程序。
•我国法院的层级设置和管辖权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 主要区别? 学习重点: 1、诉讼的基本程序。 2、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 刑事诉讼的主要区别。
一、诉讼的基本程序
(1)诉讼前弄清管辖法院。 (2)向有权管辖法院起诉。 (3)法院审查决定是否立案。 (4)对立案案件开庭审理。 (5)庭审结束,法院当庭或择日宣判。 (6)上诉期限内当事人不上诉,判决或裁定生效; 提起上诉的,启动二审程序。根据两审终审制, 二审裁判为终审裁判,当事人不能再上诉,根 据具体情形可以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起诉
二、法院的管辖
1.级别管辖:在上下级法院之间确定管辖权。
层 级 设 置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级
高级人民法院——省级
中级人民法院——地市级 基层人民法院——县级
级 别 管 辖
全国影响重大案件 全省影响重大案件 全市影响重大案件 普通案件
此外,由于专业性质,还设有海事法院、铁 路运输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
B
C
9、法庭辩论结束后,合议庭应当休庭进行评议,然 后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宣判的内容主要包括 ( ) ①认定的事实 ②适用的法律 ③判决的理由与结果、 诉讼费用的分担等 ④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 期限和上诉法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A
7、关于刑事诉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刑事诉讼以立案为起点 ②它主要解决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 权限或职责划分 ③刑事案件全部由公安机关立案 侦查 ④全部刑事案件都由人民法院直接立案审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法院受理起诉案件后,需要做的工作有( ) ①把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 ②强制被 告写出答辩状 ③把答辩状副本送交原告 ④确定开 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地域管辖:确定某个一审案件应该由哪个地区 的法院来管辖。 ①民事诉讼:“原告就被告”原则,即由被告所 在地法院管辖。 ②行政诉讼:以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 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③刑事诉讼:犯罪地法院管辖。
诉讼基本程序
起诉
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原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 求的行为称为起诉,俗称“告状”。在刑事诉讼中, 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或与被害人有抚养赡养关系的 人)有提出附带民事诉讼,提出诉讼请求的权利。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受理的条件: ①有管辖权 ②与原告有直接利害关系 ③有明确的被告
Hale Waihona Puke ④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刑事诉讼的开始以立案为起点。
证据——胜诉的砝码
(1)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鉴 定结论和笔录。 (2)举证责任:民事诉讼中坚持“谁主张,谁举证” 原则;行政诉讼中由行政机关举证;刑事公诉案件 一般由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公民提 起的刑事自诉案件由自诉人举证。
三、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主要区别
1、下面属于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的是( 以及侵权等纠纷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①物权、债权 ②知识产权 ③人身权 ④离婚、继承
D)
2、下面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是(
①老赵对公安局用手铐强制其去公安局接受审查的行
C
)
为不服 ②小管向法院起诉小霞欠款不还 ③李先生对
D
A
5、关于地域管辖,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地域管辖是确定某个一审案件应该由哪个地区的 法院来管辖 ②民事诉讼多采取“被告就原告”即由 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原则 ③行政诉讼多以最初作 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管辖 ④刑事 诉讼多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关于起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是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原告向法院提出的 诉讼请求 ②俗称“告状” ③是迈向诉讼程序的 第一步 ④起诉必然导致诉讼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工商局据发营业执照不服 ④李老师对乡镇政府的集资 行为不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面属于我国法院中的专门法院的是( ) ①少年法庭 ②海事法院 ③铁路运输法院 ④军事法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关于级别管辖,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级别管辖主要是在法院的上下级之间确定管辖 权 ②确定一个案件由哪一级别的法院管辖主要 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案件的影响 ③绝大多数的 普通案件都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④高级人民法 院管辖具有全国影响的案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民事诉讼不受理当事人起诉的范围: 1.依照行政诉讼 法的规定,属于刑政诉讼受案范围的 2.双方当事人对合同 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3.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 机关处理的争议 4.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 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5.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 6.依照法 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 7.判决不准离婚、 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不 得又起诉 8.原告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案件,没有新情况、 新理由。6个月内再次起诉,不予受理。 除上述8点之外,只要具备以下法定条件及形式条件, 法院就必须受理 法定条件: 1.原告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 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 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 以及受诉讼法院享有管辖权 形式条件: 1.一般应提交起诉 状,只有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才可口头起诉,并有人民 法院记入笔录 2.预交案件受理费